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著要做一個善良有道德感的人,甚至有些校外的輔導班都打著大大的橫幅: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學畫的孩子永遠積極向上。
我們知道,和善無論做人還是處事,都是一種受人歡迎的品行。但是有時候,這種性格也有一些缺點,之前中科院的腦研究所就曾報導過關於共情能力與精神分裂之間的關係,共情能力強的人,精神分裂的危險也比較高。
最近,德比大學科學家一項發表在Mindfulness上論文,就發現共情能力對抑制疼痛也有一定的幫助,這篇論文為Brief Compassion-Focused Imagery Dampens Physiological Pain Responses。翻譯成中文就是《同理心對疼痛的抑制功能》。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可以幫助那些遭受疼痛折磨的人緩解不適。
研究人員招募了37名志願者,通過向這些參與者播放具有同情色彩和內容的音頻,接著要求他們將 自己的手放入冰水中。之後,研究人員採集了這些志願者的唾液進行壓力測試。唾液中的α澱粉酶是一種有效的生物標記物,能隨著壓力的變化而變化。
結果發現,當志願者聽表達同情的音頻時,他們的壓力指數並沒有變化,但是當他們沒有聆聽這些具有同情意象的音頻時,他們的壓力指數明顯出現了變化。
研究人員認為,這表明同情心對疼痛的生理反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同情心的培養對心理狀態,以及幸福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些措施的有效性常常從大腦的基本動機系統和功能分析中得出的。更進一步,吉爾伯特提出了同情心方法。有人認為大腦對於社會過程是高度進化的。得到了神經生理學家等的支持。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有三種主要的情感系統:威脅系統、驅動系統和撫慰系統。驅動系統與這些高喚醒的積極情緒(如快樂或興奮)有密切的關係;撫慰系統則主要跟那些平靜狀態的情緒相關(如安全感和滿足感);威脅系統則主要應對這些負面情緒(像焦慮等)。
德比大學的謝菲爾德教授說,從實驗中我們發現,當人們專注於這些表達了共情的音頻,會激發他們的同情心,從而抑制身體本能的疼痛反應。這一發現,不僅為我們拓展了一條疾病治療的新途徑,對患者,尤其是這些飽受疼痛折磨的患者,也帶來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