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英國將開發微創手術用可穿戴式機器人設備★科學家試圖教會機器人感覺疼痛以保護人類

2021-02-15 機器人大講堂

英國將開發微創手術用可穿戴式機器人設備

3月15,新華社消息,英國布里斯托大學14日宣布,包括該校研究人員在內的一個聯合研究團隊將開發用於微創手術的可穿戴式機器人設備,以幫助醫生更高效地完成外科手術。據介紹,在這套可穿戴式機器人設備中,可穿戴式外骨骼設備能夠像手套一樣佩戴在外科醫生的手上,遠程控制一個擁有「觸覺能力」的手術機器人工具。手術時,醫生僅需打開一個微小的創口,將這個工具放入病人體內,然後利用手上的可穿戴式外骨骼設備來遙控這個工具在病人體內的患處實施手術。結合利用這些設備,醫生能夠像傳統手術一樣,「觸碰」到病人體內的組織和器官。

人工智慧又聰明了點:它現在能「舉一反三」學打遊戲

3月15日新浪科技報導,北京時間3月15日上午消息,人工智慧(AI)系統能夠學會一款雅達利(Atari)遊戲,然後利用這些知識再學習另一款遊戲。一組DeepMind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創建了一種算法,允許該系統的神經網絡自主學習,保留信息,並再次使用它。「以前我們有一個系統可以學著玩任何遊戲,但它一次只能學會玩一款遊戲,「DeepMind的研究科學家詹姆斯·基爾克派屈克(James Kirkpatrick)說,他是該系統最新研究論文的主筆。「在此我們展示了一個系統,可以一個接一個地學習玩幾個遊戲。」這篇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解釋了DeepMind的AI系統如何運用有監督學習和強化學習測試等方式來不斷學習。

科學家試圖教會機器人感覺疼痛以保護人類

3月15日,據英國《獨立報》報導,來自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的Johannes Kuehn和Sami Haddadin正在探索研發一種人造神經系統,它能夠用於幫助機器人體驗到疼痛感。這一項目能讓機器人探測周圍能夠帶給它們傷害的物體。比如說,如果一個機器手臂被一臺設備壓住,疼痛感會讓它試圖抽回手臂,同樣人類也會本能的讓他們的手遠離鋒利的物體。參與這個項目的Johannes Kuehn稱:「疼痛是一種能夠保護我們的機制,當我們逃避疼痛的源頭時,就能幫助我們不受傷害。」他們的項目有可能保護機器人免受傷害,也可能幫助它們的人類同事遠離危險。

相關焦點

  • 機器人的新技能:從修復身體到感覺疼痛
    微小的Preceyes機器人也首次被用於在人眼內實施手術,就像一隻機械手,由醫生通過操縱杆控制,並能過濾掉醫生手臂的震顫科學家從一種名為嬰猴的小型靈長類動物身上獲得靈感,開發出了這個彈跳力驚人的機器人今年,科學家將矽制視網膜和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結合起來,開發出了一種具備獵殺能力的機器人—目標是另一個人類控制下的機器人。
  • RT:前蘋果奇才開發可掃描文件的機器人★可以讀心的虛擬機器人Nadia將帶來人性化服務
    ★英國研究出仿生皮膚讓機器人觸覺超過人類環球網3月25日消息,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工程學院研究人員製作出一款觸覺比人類還靈敏且能自供電的仿生皮膚。這種皮膚由石墨烯製成。單層石墨烯的厚度只有0.335納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直徑的二十萬分之一,但它像鋼鐵一樣堅硬。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
    據悉,基於神經交互技術和穿戴式外骨骼技術,該設備能輔助腦卒中患者通過腦電波控制外骨骼機械手,完成特定的抓取任務,從而實現主動式肢體康復訓練,其核心亮點有二: 截至目前,該設備已完成小批量試產,並與華山醫院、新華醫院等機構開展了廣泛合作,已完成50餘例的臨床測試。
  • 機器人也開始"怕疼"了,科學家開發"自愈"機器人
    因此,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一直在尋找使機器人具有感知能力的方法,比如「感覺」疼痛,做出反應並承受惡劣的工作條件,但是,將眾多傳感器組合在一起所產生的複雜性和複雜系統本身的脆弱性,是傳統方法被廣泛採用的主要障礙。」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
    據悉,基於神經交互技術和穿戴式外骨骼技術,該設備能輔助腦卒中患者通過腦電波控制外骨骼機械手,完成特定的抓取任務,從而實現主動式肢體康復訓練,其核心亮點有二:1)基於腦電的新型人機接口:研製出適用於中風患者上肢康復的腦電頭盔,記錄10通道腦電波信號,通過人工智慧算法實時計算用戶的運動意圖,將解析出的運動指令無線發送至外骨骼機械手,實現自主意念控制;2)可攜式康復外骨骼:設計了可攜式外骨骼康復機械手
  • 世界上最小的外科手術機器人 醫生手術好幫手
    騰訊數碼訊(米可)根據國外媒體報導,最近英國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世界上最小的手術機器人,這種機器人不僅使用了低成本技術,而且使用了行動電話和航天技術
  • 每周AI應用方案精選: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外骨骼裝置
    方案1: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Da Vinci解決方案簡介:達文西機器人的機械臂可完全模仿人手腕動作,專利的運動模式保證了醫生手部動作與機械臂運動的一致,並濾除了手部的抖動,從而提高了穩定性和精確度;它在狹窄解剖區域可 360 度運動,活動範圍大
  • 可感知即時疼痛,皮膚移植、修復和智慧機器人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2020澳大利亞成功發明出新的可提供觸摸感的可穿戴設備
    發表日期:2020年研究機構: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概要:工程師們發明了一種柔軟的可穿戴設備,該設備可模擬觸摸感,並在醫療,工業和娛樂應用中具有廣闊的潛力。在等待用戶測試和資金以使新技術商業化之前,這些想法可能會在UNSW Sydney工程師開發出一種新的觸覺設備後的幾年內變為現實。觸覺技術通過用力,振動或運動來刺激皮膚的局部區域,從而類似於真實世界中的感覺,從而模仿了觸摸的體驗。Scientia講師兼新南威爾斯大學醫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Thanh Nho Do博士是這項新設備研究的資深作者。
  • 哈佛大學開發硬幣大小的微型機器人,可完成人類外科顯微手術
    milliDelta 機器人誕生的靈感來源於立體書和摺紙。受此啟發,Robert Wood團隊在2011年開發了一種微製造法,可以將平板複合材料組裝成機器人。彈出式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製造目前已經被用於構建動態釐米級機器,飛行機器人RoboBee即用了該原理。
  • 機器人輔助食管癌根治手術的應用|達文西機器人|食管癌|機器人|...
    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在理論上優於傳統胸腔鏡,擁有高清的三維視野、手腕樣靈活的手術器械,器械臂固定鏡頭保證圖像的穩定,因此,外科醫生可以對有限的手術區域實施精細的解剖,理論上可以獲得更好的術中淋巴結清掃和器官保護[4]。
  • 達文西機器人提升外科手術精確度
    昨日,「達文西微創手術研討會」在北京和睦家醫院召開,會上,世界臨床機器人外科協會(CRSA)創始主席、著名專家Pier C.Giulianotti朱聯安教授,針對全球機器人微創手術前沿理念、技術及術式,當場為一名45歲的女性胰腺癌患者,使用達文西微創手術機器人,完成了一臺複雜的胰頭腫瘤切除手術。
  • 微創醫療機器人擬登科創板
    據《IPO早知道》獨家獲悉,微創心通預計將於1月14日尋求通過港交所聆訊。在12月31日上市輔導協議籤署當天,微創醫療機器人完成股份制改革,註冊資本增至9億元人民幣。據雷鋒網了解,今年9月,微創醫療機器人已完成總額30億元(人民幣)融資。
  • 新型有機矽3D列印為機器人技術,醫學,可穿戴設備提供軟材料
    新型有機矽3D列印為機器人技術,醫學,可穿戴設備打開了應用程式隨著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的完成,軟設備的製造正在進一步發展。作者將結果發表在《3D printable tough silicone double networks》上,作者解釋了如何以微米級解析度製造軟材料,以用於機器人等複雜系統以及新型可穿戴設備。工業上生產的軟材料用於許多應用,其中軟物質用於減震,保形要求,能量回收和機器人技術,其中設備必須能夠變形。
  • 未來機器人也會怕疼?最新研究:新型電子皮膚可對疼痛做出及時反應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具有與人類皮膚相同感覺功能的電子皮膚可能對機器人和醫療設備領域有重大意義。據報導,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已經成功研發出了一種電子人造皮膚,它可以像真實皮膚一樣對疼痛刺激做出反應。
  • 未來機器人一定要100%像人?研究:皮膚可對疼痛做出及時反應
    具有與人類皮膚相同感覺功能的電子皮膚可能對機器人和醫療設備領域有重大意義。據報導,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已經成功研發出了一種電子人造皮膚,它可以像真實皮膚一樣對疼痛刺激做出反應。這為更好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和非侵入性皮膚移植的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深圳先進院發表柔性微創手術機器人研究進展綜述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微創中心王磊研究員團隊圍繞靈巧型手術機器人的研發路線和蛇形手術機器人的設計機理進行深入調研,取得了新進展。手術機器人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由於缺乏有效的機器人運動控制和遠端操作約束方案,具有蛇形冗餘或連續體結構的柔性/軟體系統的臨床應用仍然受到很大限制。本文回顧了相關機器人系統的技術發展趨勢,歸納了近年來微創手術用柔性機器人的主要研發進展,針對系統設計、驅動策略和控制模型中的核心原則進行了深入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適用於柔性微創手術機器人的通用框架(下圖)。
  • ...這個植入「迷你大腦」的AI機器人,可感知疼痛,還能自我癒合
    人類為什麼會產生痛覺?沒錯,是因為大腦中樞神經。和觸覺、溫度等感覺一樣,我們對疼痛非常敏感,當受到外界「輕微」刺激時,體內的神經元產生相應的信號,並傳輸至大腦中的中樞神經系統,讓我們產生痛感。藉助這一反應機制,如果給機器人植入一個「大腦」,是否也可以讓它感知疼痛?
  • 被稱為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終結者」的Senhance獲得CE認證
    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微創手術正在逐漸替代傳統的開放手術。據悉,2016年達文西機器人在國內的手術量已經超過了1.5萬臺,由於手術機器人創傷小、失血少、不易感染、恢復快也逐漸被患者接受。如果這些微創手術系統再整合上更好的視覺系統,同時提升精度和人體工程學性能,這些系統有望取代腹腔鏡在幾個臨床領域的微創手術。
  • 國外開發出果蠅飛行機器人:搭載有陀螺儀可控制平衡
    這款微型機器人的翅膀每秒震動17次,這樣就能以每小時25千米的速度飛行,可盤旋,可飛左飛右,甚至還能翻筋鬥、做桶滾飛行。這項技術參照果蠅的翅膀的運動,科學家說它會革新人們對昆蟲飛行的理解。機器人主要的設計者Matej Karasek說,機器人可以熟練地操作攻擊動作,比如360度翻滾,機器人搭載的陀螺儀,可使機器人對飛行中的三軸進行控制以維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