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植入「迷你大腦」的AI機器人,可感知疼痛,還能自我癒合

2020-11-28 雷鋒網

人類為什麼會產生痛覺?

沒錯,是因為大腦中樞神經。和觸覺、溫度等感覺一樣,我們對疼痛非常敏感,當受到外界「輕微」刺激時,體內的神經元產生相應的信號,並傳輸至大腦中的中樞神經系統,讓我們產生痛感。

藉助這一反應機制,如果給機器人植入一個「大腦」,是否也可以讓它感知疼痛?

對於這個疑問,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的科學家們給出了肯定回答。最近,他們通過一種啟發大腦的方法,為機器人開發了一個「迷你大腦」,可以讓它敏感地識別「疼痛」。

不過,光是識別疼痛還不夠。

就像我們的手指不小心劃破一個口子,不需要專業醫護人員來處理一樣。機器人「受傷」後,也需要進行「自我修復」。

而這項功能同樣被NTU團隊的最新研究攻破了,他們所研發的「迷你大腦」,可以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感知外界施加的「疼痛,並修復輕微損傷,不需要人工幹預。

「碰疼了」會躲的機器人

人類感受到疼痛的第一反應是躲避,機器人也一樣。

在展示Demo中,研究人員「捏」了一下機器人的觸角,機器人立即採取了躲避措施,說明它感知到了外界的刺激。

這一反應是如何實現的呢?

如果讓機器人能夠識別外界刺激,首先它需要一層覆蓋全身的「皮膚」,而這個皮膚就是傳感器系統。

但需要注意的是,傳感器並不處理信息,這意味它需要依靠外界的輔助設備來充當「神經元」。在現有研究中,通常是將傳感器信號,發送到外界一個大型的中央處理器上集中處理。

而這種方法也帶來了不限複雜、延遲低、維護難等問題。

為此,研究人員研發研製了一種憶阻電晶體,它是一種「類腦」電子設備,能夠對信息進行記憶和處理。他們將這種憶阻電晶體內置於衛星閾值調整接收器( Satellite Threshold Adjusting Receptors,STARs)中,並提出了將其與傳感器相結合的方法。

STARs接收器對傷害性信號的處理過程

在傳感器節點的網絡中,這些多個較小的、功能較弱的處理單元與傳感器節點相連接,通過對信息的實時處理,降低了布線複雜性,同時提高了容錯率和延時問題。

而這些處理單元就像分布在機器人皮膚上的「迷你大腦」。研究人員介紹稱,

相比於傳統集中式的處理方法,這種分散式系統使機器人的布線數量和響應時間減少了5到10倍。

在分布式系統中,每個處理單元通過傳感器元件來處理壓力信號,STARs負責接收局部傷害或疼痛信號,而SWARM負責建立多重信號與突觸神經元(Satellite Spiking Neurons,SSNs)之間建立關聯。

其中,SWARM是一種衛星重量調節電阻存儲器(Satellite Weight Adjusting Resistive Memories),主要用來模擬生物突觸信號。

當檢測到與有害刺激相關的紋理時,SWARM會調製神經元的放電速率,並觸發「躲避」反應,避免潛在的身體傷害。

「受傷」機器人的自我修復機制

更重要的,這款機器人模仿了人類生物系統的工作方式,可以像人類皮膚被割傷後自行癒合一樣,完成自我修復。

在Demo中,研究人員拔掉了機器人的電極線來代表受到的外界損傷。

然後,對機器人的觸角施加壓力,可以看出,它同樣做出了躲避的反應。

這說明,機器人完成的自我修復,並能夠恢復正常工作。

事實上,機器人的自我修復功能,在現實應用場景中非常重要。比如,機器人常常用來解救災難中的受傷人員。他們利用攝像頭和傳感器在廢墟下找到倖存者,然後在觸摸傳感器的引導下將人員拉出。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機器人受到外界撞擊,將失去機械功能,無法正常進行救援工作。

那麼,實驗中的機器人是如何完成損傷修復的?研究人員介紹,他們在STARs和SWARMs中注入了一種自我修復離子凝膠,當機器人受到利器「刺傷」後,凝膠中的分子開始相互作用,能夠將機器人的「傷口」縫合在一起,進而在保持高反應能力的同時恢復其功能。

這種離子凝膠設計的基本理念是將電極,可拉伸的聚合物與離子液體結合在一起。離子-偶極子(ion–dipole)相互作用,可以增加聚合物上帶電離子和極性基團之間的作用力,並且隨著離子電荷或分子極性的增加而增加。

在聚合物中加入高離子強度的離子液體後,會產生兩種效果:

一是離子液體將聚合物塑化,使其玻璃轉化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大大低於室溫。二是離子-偶極子相互作用促進了聚合物鏈的擴散,使得聚合物能夠在室溫下自行修復。大多數可修復系統只依賴於分子間的強相互作用,然後,需要手工重新連接聚合物的兩端,與此相反,研究人員利用離子、液體、聚合物三者之間的組合,降低玻璃化轉變溫度,進而使聚合物能夠通過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將自身縫回一起。

不過,這種修復功能還僅限於「輕微」的機械傷害。

但研究人員Nripan Mathews教授也表示,在這項工作中,我們團隊採取了一種非常規的方法,通過模仿人類的生物學反應機制,研發出了一種類似於大腦的神經處理系統。雖然還處於原型階段,但我們的發現為智能感知系統開闢了一種新的路徑。

引用連結:

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0-10-scientists-mini-brains-robots-pain-self-repair.htm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870-6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相關焦點

  • 日本的美女機器人,越來越像真人,這操作有點羞羞啊
    So,感知疼痛,對人類來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你又知不知道,對於機器人來說,能感知疼痛,也一樣重要。哈?機器人不都有鐵壁金剛身子的嘛,需要感知疼痛來幹嘛?過去,機器人基本上是通過這個流程,傳感器將大量數據傳到 CPU 裡,運算量超級大。萬一,機器人這個」大腦「遇到短路啥的,整個感知系統就廢掉。
  • 可感知即時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和智慧機器人
    導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的一種新型的電子人造皮膚可以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這種人造皮膚為改進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打開了大門。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電子人造皮膚,可以像真實的皮膚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這種人造皮膚為改進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打開了大門。研究人員表示,該原型設備可以以電子方式複製人類皮膚感知疼痛。
  • 人造皮膚不僅能自己癒合,還能像真皮膚一樣感知冷暖?
    據Khatib解釋,人造皮膚被賦予了兩種全新的機制,一種是內在修復機制,用於損傷的有效自我修復癒合能力,這種功能是通過在聚合物表面嵌入銀納米線或碳納米管的方式實現的另一種是外在的自我感知機制,這套感知系統由納米材料組成,可以同時監測評估如壓力、溫度和酸度等多種外部環境因素,從而繪製損傷圖譜。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 可感知即時疼痛
    ,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複製」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首 席 研 究 員Madhu Bhaskaran教授表示,這種疼痛感知原型是朝著下一代生物醫學技術和智慧機器人的重大進步。皮膚,是人類身體最大的感覺器官,具有非常複雜的功能,可以在受到任何傷害時發送快速警報信號。雖然我們一直可以通過皮膚來感知事物,但疼痛反應只是在某個特定時刻才會發生,比如當我們觸摸太熱或太尖銳的東西時。
  • 可感知即時疼痛,皮膚移植、修復和智慧機器人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RMIT開發出可感知細微的疼痛、熱量和壓力等級的機器人皮膚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成功開發出了一種能夠像真實皮膚一樣對疼痛等刺激作出反應的機器人皮膚。
  • 機器人也開始"怕疼"了,科學家開發"自愈"機器人
    因此,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一直在尋找使機器人具有感知能力的方法,比如「感覺」疼痛,做出反應並承受惡劣的工作條件,但是,將眾多傳感器組合在一起所產生的複雜性和複雜系統本身的脆弱性,是傳統方法被廣泛採用的主要障礙。」
  • 具有感知功能的電子皮膚問世,機器人也能感覺到疼痛了
    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開發可讓機器人和假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感到疼痛的電子皮膚。例如,這些技術可以讓那些使用義肢的人感覺到撞擊、割傷、灼熱和刺痛等感覺,從而使其規避潛在的危險。人造皮膚實際上結合了該團隊一直在研究的三種獨立的傳感技術:可拉伸的電子材料,這種電子材料由矽樹脂製成,具有透明、可拉伸和不易摧毀等特性,且不會與人體發生排斥反應;溫度反應塗層,在受熱時發生變化,比人的頭髮薄1000倍;電子存儲單元,用於模仿大腦存儲信息。
  • 肉眼不可見的微型機器人來了 未來可探索大腦
    其實,這個場景看起來不遠了。——至少,把這些機器人造出來,並注入你的體內,現在就可以辦到(當然,後果暫時就沒人顧得上了)。而且這些機器人,價格真的不要太便宜,因為它們是可以批量生產的,一下子就能「印」出好幾百萬個,每個只要幾毛錢,跑起來還很靈活!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冬眠開關」;可精準控制的迷你軟體機器人
    周圍環境對眼睛產生了視覺刺激,隨後反饋到肌肉,再通過大腦的前庭系統來傳遞方向信號,進而產生方向感。其中,大腦的內嗅皮層(entorhinal cortex)起到了重要作用,該皮層位於大腦海馬回中,可作為刺激記憶的開關。科學家們發現,在認知健康的老年人大腦中,內嗅皮層的某些神經元的活動十分不規則、不穩定。
  • 機器人會喊疼?新型電子皮膚能感知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背後是三項專利技術
    知冷暖、感受疼痛,再也不只是人類「專屬」了。作為能讓機器人產生真實觸感的系統,電子皮膚大大提升了機器人的柔韌性和延展性,卻無法做到像人類皮膚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電子皮膚能感知疼痛嗎?我們都知道,皮膚就是披覆在人體表層、直接與外界環境相接觸的組織。實際上,遍及全身的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具有保護身體、排汗、感知冷熱與壓力等功能。
  • 可感知即時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修復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機器人是活體的還能自我修復?地球離變成異形世界還有多遠
    最近一條關於「活體機器人」的新聞刷爆了小編所在的科學圈子。美國的兩所大學聯合團隊研製出了一款具有「生命」的活體機器人,甚至可以這樣認為,叫機器人已經不合適了,所以英文名字被叫做「Xenobots」。當然,科學家不可能直接製作,在製作之前,科學家們通過計算機對其細胞結構進行了模擬,然後通過鑷子和電極對實體細胞進行了重塑和製造,在經過了無數次的失敗後,人類終於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活體機器人。在這個活體機器人身上,心臟細胞提供跳動的功能讓機器人能夠進行伸縮,從而實現細胞的移動。
  • 隆胸疼痛的過程實際上是傷口癒合瘢痕化
    尤其是在手術切口的位置,因為植入的假體放置在那,會阻礙傷口癒合,結果就是自己和自己長住,原來是兩個對著一塊長,現在是自己和自己長,最終疤痕化,隆胸手術疼就是這個原因。下面為大家介紹傷口癒合疤痕化的正常過程是怎樣的?傷口癒合瘢痕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 研究發現大腦灰質影響疼痛感知
    新研究發現,負責處理內部思維和注意力的大腦區域中灰質較多的人對於疼痛的感覺比其他人來的弱。  大腦包含灰質與白質,其中灰質主要負責信息處理,而白質負責連接大腦各個不同的區域。最新的研究發現如果特定大腦結構發生細微的變化,特別是控制思維和注意力的區域出現了變化以後,人的疼痛感覺能力就會受到影響。
  • 機器人的新技能:從修復身體到感覺疼痛
    有些人在想到機器人的時候,會有一種深深的恐懼感,害怕人類無法阻擋這些機器最終統治世界。當然,機器人現在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不過在2016年,它們確實學會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新技能,包括捕獵和感知疼痛。利用乳膠彈簧和一隻精心設計的腳,Salto能躍起1米的高度,之後它還能在空中調整角度,踢在牆上再次跳躍,這是以往的設計中都未能做到的。
  • 可感知疼痛的電子皮膚,可能成為「非侵入性皮膚移植」的一種選擇
    這標誌著下一代生物醫學技術、智能修復技術甚至智慧機器人技術的重大進步。我們一直在通過皮膚感知事物,但我們的疼痛反應只會在某個特定時刻產生,例如當我們觸摸過熱或者尖銳的物體時。」「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電子技術能夠真實地模仿出人的疼痛感。當壓力、熱度或冷度達到令人痛苦的閾值時,我們的人造皮膚都會立即做出反應。這是未來開發複雜反饋的關鍵一步。我們需要提供真正的智能假肢和智慧機器人的系統。」
  • 能夠感知疼痛的電子皮膚,給整容、醫療領域帶來福音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了一種電子人造皮膚的原型,它可以像人類皮膚一樣感知疼痛並對疼痛做出反應。這種裝置模仿人體近乎即時的反饋反應,它能以與神經信號傳輸到大腦相同的速度對疼痛的感覺作出反應。
  • 為什麼要訓練機器人的自我意識?
    「我們的本體感覺非常不精確(對身體位置和運動的感知)。例如,我們的肌肉有不精確的傳感器,而機器人有非常精確的傳感器,」他說。人類的大腦利用這些不精確的信息來指導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機器人不習慣以同樣的方式處理不確定性。拉尼洛斯博士說:「在實際情況中,機器人的世界和它的世界模型之間存在著錯誤和差異。」「我們在機器人身上遇到的問題是,當你改變任何條件時,機器人就會開始失靈。」
  • 可自我癒合的混凝土
    微生物學家亨克·楊克斯(Henk Jonkers)就想,為什麼建築物不能自己癒合呢?由荷蘭科學家研發的新型混凝土 將生產石灰石的細菌嵌入其中,這一自我修復的混凝土即將上市。楊克斯在荷蘭的代爾夫特科技大學工作,他受到人類身體的啟發,創造出了可自行癒合的混凝土。他把包含可生產石灰的細菌連同乳酸鈣一同嵌入混凝土塊中,而這些細菌要麼是嗜鹼芽孢桿菌Bacillus pseudofirmus,要麼是巴氏芽孢八疊球菌Sporosarcina pasteurii。若是混凝土裂開了,空氣以及水分會促使細菌覓食那些乳酸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