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也開始"怕疼"了,科學家開發"自愈"機器人

2020-11-02 學術頭條

印象中,機器人似乎都不懼怕刀山火海,它們毫無痛覺,簡直是妥妥的「工具人」。然而近日,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的科學家和其合作者在一項突破性研究中,採用一種類腦方法,幫助機器人具有了識別疼痛並在受損時進行自我修復的能力。


該系統具有支持 AI 的傳感器節點,可以處理並響應由物理力施加的壓力引起的「疼痛」,還允許機器人在「受輕傷」時檢測並修復自身的損壞,而無需人工幹預。研究論文已在線發表在 Nature 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當傳感器網絡遇上憶阻電晶體


目前,機器人系統通常使用傳感器網絡來生成有關其周圍環境的信息。例如,災難救援機器人使用攝像頭和麥克風傳感器在廢墟下尋找倖存者,然後在其手臂上的觸摸傳感器的引導下將受困人員救出。在流水線上工作的工廠機器人,則使用視覺傳感器將機械臂引導到正確的位置,並通過觸摸傳感器來確定「手」上的物體是否在滑移。


而傳感器通常不負責處理信息,僅僅將數據發送到發生學習行為的單個、大型、強大的中央處理器(CPU)中。因此,現有的機器人通常布線繁瑣,響應時間存在延遲。它們還擁有一顆「玻璃心」,非常容易「受傷」。


論文作者之一 Arindam Basu 說:「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人類在與機器人共同工作時,如何確保機器人能夠與我們安全地互動。因此,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一直在尋找使機器人具有感知能力的方法,比如「感覺」疼痛,做出反應並承受惡劣的工作條件,但是,將眾多傳感器組合在一起所產生的複雜性和複雜系統本身的脆弱性,是傳統方法被廣泛採用的主要障礙。」


(來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而新的方法將 AI 嵌入到傳感器節點網絡中,從而教會機器人如何識別疼痛並對破壞性的刺激作出反應。


首先,研究團隊對憶阻電晶體(memtransistor)進行了創新,其功能如同人腦神經元中的多個突觸,能夠使神經網絡擁有成千上萬的類似連接。


然後,他們將這種憶阻電晶體內置於衛星閾值調整接收器(Satellite Threshold Adjusting Receptors,STARs)中,使其成為能夠記憶和處理信息的「類腦」電子設備。在此系統中,它們被作為機器人的 AI 疼痛感受器和突觸。


圖|所有的學習都在一個強大的大型中央處理器上進行(左)學習行為被嵌入到各個傳感器節點中(右)

AI 與多個較小的,功能較弱的處理單元相連接,就像分布在機器人皮膚上的「迷你大腦」一樣。科學家們表示,這意味著學習行為直接在本地進行,並且這種機器人的布線要求和響應時間比傳統機器人減少了 5-10 倍。



新一代機器人的法寶:自愈


我們知道,傳統機器人有一個非常影響工作效率的缺陷,即當被鋒利的物體劃傷時,機器人會迅速失去機械功能,並且需要人工修復,既費時又耗錢。


而此系統的另一大創新則為彌補該缺陷帶來了希望——使用一種可自我修復的離子凝膠材料(ion gel material)。該離子凝膠材料的基本理念是將電極、可拉伸的聚合物與離子液體結合在一起。離子-偶極子(ion–dipole)相互作用,就可以增加聚合物上帶電離子和極性基團之間的作用力,並且隨著離子電荷或分子極性的增加而增加。


圖 | 來源:Nature官網

【圖解:在 STARs 和衛星重量調整電阻記憶(SWARMS)中加入自我修復的離子凝膠,當受到損傷時,它們會自我癒合(a);受到損傷時,離子液體包裹體通過塑化機制(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圖像)改善聚合物外殼的熱遷移率,從而觸發自愈過程 (b)】


因此,當機器人受到損壞時,比如出現劃傷或機械破壞,則自修復離子凝膠中的分子就會開始相互作用,使得機器人將其傷口「縫合」在一起,並在保持高響應性的同時重新恢復功能。


論文作者之一 Rohit Abraham John 說:「這些新型設備的自我修復特性可以幫助機器人系統在劃傷或刮傷時,即使在室溫條件下也能反覆將傷口「縫合」起來。這類似於我們人類的生物系統運作方式,就像人類皮膚能夠自行癒合一樣。」


在一個公開視頻中,研究團隊展示了機器人如何實時學習對傷害的反應。


他們首先拔掉了機器人的電極線(代表受到外界傷害)。


然後,再人工向機器人施加壓力,可以看到,即使在損壞後,機器人仍能繼續對壓力作出反應,這證明了系統的自愈性和魯棒性。


正如論文作者之一 Nripan Mathews 所說:「團隊採用了不同尋常的方法,通過在機器人身上應用新的學習材料、設備和製造方法來模仿人類的神經生物學功能。儘管這一研究仍處於原型階段,但為該領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框架,為研究人員應對這些挑戰指明了新的方向。


最後,對於自己「忍痛」為科學進步所作出的貢獻,當事機器人表示:(很樂意的意思)(此觀點僅為學術君的大膽猜測,真相如何請諮詢當事「人」)


參考資料:
https://media.ntu.edu.sg/NewsReleases/Pages/newsdetail.aspx?news=3de93e4f-1f18-4ca4-87f4-a1f7d3e00e95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0/ntu-nss101520.php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10/201015101812.ht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870-6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機器人也開始"怕疼"了;午睡時間與代謝疾病的關係
    閱讀連結:2,機器人也開始"怕疼"了,科學家開發無需人工幹預即可"自愈"的機器人,採用一種類腦方法,幫助機器人具有了識別疼痛並在受損時進行自我修復的能力。該系統具有支持 AI 的傳感器節點,可以處理並響應由物理力施加的壓力引起的「疼痛」,還允許機器人在「受輕傷」時檢測並修復自身的損壞,而無需人工幹預。研究論文已在線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 新型自愈材料只需1秒便能自我修復
    國內外科學家們一直在不停地研究新型材料,自愈型材料更是研究重點,它將識別損害的出現,並立即進行自我修復。這種自癒合能力將大大延長太空船的使用壽命。近日受魷魚啟發,科學家們聲稱他們的自愈材料自愈能力要比大多數材料更快,只需要 1 秒就能自我修復。
  • 耶魯大學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柔性機器人纖維
    據外媒報導,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裡,機器人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像被叫做Spot的機器狗或耶魯大學研究人員最近設計的一種新的「突破性」結構。據悉,耶魯大學教授Rebecca Kramer-Bottiglio和她的科學家團隊成功研製出了一種「機器人纖維」,其結合了傳統纖維的優點如透氣性和靈活性,同時又具備充分的驅動、傳感能力和「可變硬度纖維」。
  • 英媒:科學家受金剛狼啟發研製出可自愈傳導材料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這種可自愈材料在被切斷後(左圖)可在室溫條件下逐漸自我修復(右圖)(英國物理科學新聞網站)參考消息網12月27日報導 英媒稱,包括加利福尼亞大學裡弗賽德分校幾個人在內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透明、可自體癒合、高延展性的傳導材料
  • 遊動微納機器人的醫療開發,搭建基於納米機器人的免疫系統
    會上,2019 年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獲得者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吳志光發表了以《遊動微納機器人的醫療開發》為主題的演講,以下為經過整理後的演講實錄:圖 |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吳志光傳統的藥物遞送是被動擴散的,這種方式在病患區域內遞送效率低,而且毒副作用較高。
  • 全球首個用青蛙細胞製造「活體機器人」誕生,遭破壞時可自愈
    這是一種由生物細胞組成的可編程機器人,可自主移動。它不是新物種,不同於現有的器官或生物體,卻是活的生物體。科學家將非洲爪蟾的皮膚細胞和心肌細胞組裝成了全新的生命體,這些毫米級的異種機器人可以定向移動,還可以在遇到同類的時候 「搭夥」 合併。它們還可以被定製成各種造型,如四足機器人,如帶有 「口袋」 的機器人。
  • 他們開發的服務機器人在「2020中國機器人大賽」中獲獎!
    近日,由中國自動化學會與青島市即墨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中國機器人大賽在山東青島舉行。上海電機學院電子信息學院學子經過多輪比拼,在服務機器人多人辨識、通用服務和超市購物三個項目分別獲得全國二等獎兩項、全國三等獎一項。
  • 「機器人手工」幼兒園創意手工製作機器人,小科學家從機器人開始
    人工智慧、機器人越來越普及,甚至於還有兒童機器人,小莉老師也喜歡,但是礙於各種原因,目前家中只有掃地機器人。哈哈哈,活躍一下氣氛,今天小莉老師教大家簡單做一個能動的機器人,這個機器人會前進、會後退,還會劈叉。
  • RT:英國將開發微創手術用可穿戴式機器人設備★科學家試圖教會機器人感覺疼痛以保護人類
    ★英國將開發微創手術用可穿戴式機器人設備3月15,新華社消息,英國布里斯托大學14日宣布,包括該校研究人員在內的一個聯合研究團隊將開發用於微創手術的可穿戴式機器人設備,以幫助醫生更高效地完成外科手術。
  • 科學家研發「電子皮膚」,受傷可自愈,會實現「返老還童」嗎?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保護器官,它的形成奧秘也吸引著許多科學家,科學家們都希望研究出與人類最相似的皮膚用於人工智慧方面,使機器人具有更加逼真的效果。以色列科學家研發出一種具有柔性的高分子材料,這種獨特的材料在遭受外界傷害時能夠自愈,比如一些刮擦,割傷和扭傷等。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可拉伸材料:能發光 可自愈
    原標題:科學家研製出新型可拉伸材料:能發光 可自愈近日,據外媒《NatureMaterials》報導稱,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能夠發光和實現自我修復的新型可拉伸材料—— HELIOS,它採用的是氟彈性體+表面活性劑的「獨特混合物」製作而成,質感上很像是透明彈性橡膠板。
  • 美媒:為什麼軟體機器人令科學家著迷?
    原標題:美媒:為什麼軟體機器人令科學家著迷?參考消息網1月6日報導美國《財富》雜誌網站1月1日刊發一篇報導,題為《為什麼「軟體機器人」讓NASA、醫生和技術專家如此興奮?》。全文摘編如下:多才多藝「軟體機器人」的吸引力在於其靈活性和通用性。
  • 美科學家正在研發會自愈的3D材料
    【CNMO新聞】作為改進未來無人駕駛飛機和機器人飛行器研究的一部分,美國陸軍研究人員與德州農工大學進行了合作,創造了一種新型聚合物材料,這種材料可以變形並自愈。美科學家正在研發會自愈的3D材料(圖源來自網絡)近日,美國陸軍研究人員與德州農工大學共同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種D環氧樹脂基材料可以根據外界的刺激做出適當的反應,並且達到類似自我修復的效果,未來引入智能技術以後
  • 研究人員開發出非侵入性的假肢機器人手臂
    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假肢機械臂,以幫助失去四肢的人重新獲得活動自由。但是,這些機器人手臂需要特殊的大腦植入物才能工作。現在,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修復機器人手臂,不再需要這些植入物,而需要進行手術來植入它們。
  • 機器人太「硬」?「軟萌」柔性機器人了解一下
    這個時候有人可能就會出現問號臉:機器人不都是冷冰冰的「鋼鐵直男」?還有柔軟的機器人?怕不是我對機器人有什麼誤解?實際上,機器人的研發是為了協助或取代人類進行危險的工作,目前大部分的機器人都還是硬邦邦的「硬漢」形象。人們也在拓展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力,去開發像「大白」一樣軟萌的機器人。這種利用柔軟材料來製作的機器人,被稱為柔性機器人,在研究領域頗受關注。
  • 中國科學家成功開發出製造毫米級機器人的簡單方法
    1987 年,美國科幻大片《驚異大奇航》(Innerspace)首次向我們展示了科學家對納米機器人的最早構想,在電影情節中,縮小至幾納米的人或飛船被注射進人體後,這些特殊的微小 「探險者」 便在人身體內部開始了一場驚險旅行。近年來,微型機器人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已經得到了快速發展。
  • .| 三大先鋒機器人設計:從微米級的分子機器人到長肉的人形機器人
    機器之心在此對這三項研究進行了整理介紹,更多詳情請參閱 http://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2/4一、在體內進行醫療手術的微型機器人一項研究將科幻轉為了現實:研究者開發了一種能在身體內自由移動、相互通信、執行任務並在完成後降解的微型和納米級機器人。
  • 科學家開發能承重、能導電還會變形的「機器人布料」
    科學家開發能承重、能導電還會變形的「機器人布料」  Winnie Lee • 2020-09-30 16:39:48 來源:前瞻網
  • 上市後,九號公司開始調整優化機器人組織架構,增強機器人底色
    該事業部主要負責運載機器人產品線的戰略規劃、產品開發方向定義、業務規劃、商業應用規劃等,發展、積累和應用服務機器人各項關鍵核心技術,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商業價值。截至2019年末,九號公司在機器人領域也已布局了200餘項專利。經過多年不斷的研發與創新,九號公司已具備了配送機器人整機全棧的設計、開發、量產化製造能力。
  • 前瞻機器人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53萬!波士頓動力四足機器人Spot...
    Spot開售 還可遠程診斷新冠病毒波士頓動力公司宣布開始向美國公司出售四足機器人 Spot,該機器人可以爬樓梯,穿越崎嶇的地形。浙江治水上新科技:機器人河長上任,無人機巡河 在杭州下城區新天地廣場旁的石橋河,經常有一艘無人保潔船在河道內清掃。它是下城區治水辦推出的新一代智能水面清掃機器人,被稱為新「河長」。無人保潔船上午6點30分定時出發,自動規劃航行路徑並開始水面清掃,在7小時工作完成後返回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