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用青蛙細胞製造「活體機器人」誕生,遭破壞時可自愈

2021-01-08 DeepTech深科技

這是一種由生物細胞組成的可編程機器人,可自主移動。它不是新物種,不同於現有的器官或生物體,卻是活的生物體。

科學家將非洲爪蟾的皮膚細胞和心肌細胞組裝成了全新的生命體,這些毫米級的異種機器人可以定向移動,還可以在遇到同類的時候 「搭夥」 合併。它們還可以被定製成各種造型,如四足機器人,如帶有 「口袋」 的機器人。未來可期的是,帶有 「口袋」 的機器人可以在人體內遞送藥物。

這些機器人還可以用來尋找危險的化合物或放射性汙染物;在人體動脈中移動刮除斑塊,拆除這些引發心腦血管病的「定時炸彈」。

視頻 | 生物細胞機器人可以自愈。(來源:佛蒙特大學)

這項研究來自美國佛蒙特大學、塔夫茨大學和哈佛大學科學家的合作,論文標題為《用於設計可重構生物體的可擴展性管線研究》,發表在 2020 年 1 月 14 日(北京時間)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通訊作者系佛蒙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喬什 · 邦加德(Josh Bongard)。

邦加德告訴 DeepTech,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證明計算機設計生物體的概念。

基於進化算法的細胞機器人

圖 | 圖左為超級計算機的模型,圖右為由非洲爪蟾皮膚細胞(綠色)和心肌細胞(紅色)構建的細胞機器人。(來源:佛蒙特大學)

圖 | 四足細胞機器人,直徑為 650 微米 - 750 微米。(來源:佛蒙特大學)

圖 | 科學家用計算機設計出了多款可移動的細胞機器人形態。(來源:佛蒙特大學)

視頻 | 生物細胞機器人在向前移動。圖上為計算機模型,其中頂部藍綠色為被動細胞單元,底部綠色和紅色為運動細胞單元。圖下為活體機器人。(來源:佛蒙特大學)

這類活體機器人來自佛蒙特大學的超級計算機設計,由塔夫茨大學的生物學家進行非洲爪蟾細胞的組裝和測試。

邦加德說,這個機器人基於了進化算法,也就是計算機模擬進化的過程。

具體而言就是,計算機首先利用 500 到 1000 個虛擬細胞創建出一組隨機設計的生物體,每種設計都有皮膚細胞和心肌細胞的隨機排列。毫無疑問,這些設計雛形絕大部分沒有動靜,但總會有例外。因為心肌細胞會自發收縮和舒張,這就是細胞運動的引擎,如果這些心肌細胞收縮和舒張行為協調得好,極少數雛形就會產生微弱的運動能力。那麼研究人員就將這些攜帶運動能力的雛形進一步複製,其下一代有可能會出現移動速度更快的版本。如此反覆複製多代後就會出現能快速移動的機器人版本。

研究人員說,進化算法為新的生命形式創建了多代、數千個候選設計,最終篩選出了可定向移動的機器人形態。

邦加德的計算機設計是由塔夫茨大學的生物學家在實際操作中實現的。在實際操作中,研究人員利用顯微工具從非洲爪蟾胚胎中刮下皮膚細胞和心肌細胞的早期細胞,將它們分離成單個細胞,然後孵育。

即使不經人工操作,這些皮膚細胞和心臟細胞自身就會迅速聚集凝結成無定形團塊。研究人員使用微小的鑷子和電極,手動對聚集的組織進行塑形,在顯微鏡下操作將其連接成計算機設計的近似形態。

奇蹟出現了。在組成了新的形態後,這些細胞就開始協同工作。本來是隨機收縮的心肌細胞出現了自組織模式的協調,實現了移動前行。這個機器人被命名為「 xenobots」 ,意為非洲爪蟾細胞機器人,而非洲爪蟾是南非的一種水生青蛙,是發展生物學的重要模式生物。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種運動來自計算機的設計。邦加德在郵件中向 DeepTech 解釋了理由,即在將這個細胞機器人進行翻轉後,它就像烏龜翻轉過來一樣四腳朝天不再運動。「這說明向前運動是人工設計的結果,而不是來自偶然。」

這個研究還有望揭開細胞之間通訊的奧秘。

生物體形態和功能的關係一直是重大科學問題,其中細胞通訊很是關鍵。要知道,細胞通訊不限於神經元之間,而是存在於其它細胞之間。這些通訊是通過生物電、生物化學和生物力學來實現的。

這個研究對於了解生命程序很有幫助。《衛報》報導說,研究參與者、塔夫茨大學再生與發育生物學中心主任麥可 · 列文(Michael Levin)教授認為,如果人類對控制生命的生長和形態有足夠了解的話,那麼出生缺陷、癌症和衰老等難題就有望解決。列文實驗室主要通過實驗和建模來研究細胞通訊和組織形態的關係,以及細胞通訊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分子機制。

可降解的藥物遞送

圖 | 生物細胞機器人的移動軌跡。(來源:佛蒙特大學)

非洲爪蟾的細胞本身並不特殊,但其組成的這個生物體卻表現出了生物活體的行為。

這個可編程細胞機器人不僅能維持形態,還能在遭受破壞時自我修復。細胞機器人可在水性環境中存活長達 10 天,並能移動而無需額外補充營養。一些機器人可直線前行,一些機器人可繞圈。

測試表明,有的細胞機器人可以自發地在中間凹陷形成一個中心孔,那麼就可將顆粒物聚集到中心位置。研究人員說,這意味著該機器人有進行藥物遞送的潛力。

當機器人停止工作(也就是死亡)時,它們通常會無害地降解。相比金屬和塑料等其它材質的藥物遞送工具,這也是生物細胞機器人用於人體遞送藥物的巨大優勢。

當被問及這種藥物遞送方式會不會引發人體免疫反應時,邦加德告訴 DeepTech,如果能夠實現用患者自己的細胞製造機器人,這項技術才有望真正用於藥物遞送了。

只是這些應用前景尚未得到驗證。他們的研究主要目的是為了證明計算機設計生物體的概念,而並非為了實現藥物遞送的應用。

下一步,他們希望能夠實現用哺乳動物細胞來創建機器人。那麼問題就會隨之而來,如果生物細胞機器人產生神經系統和感知系統的話,就要涉及倫理問題了。據《衛報》報導,論文第一作者、佛蒙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博士生山姆 · 克裡格曼(Sam Kriegman)表示,這個問題需要公開討論,需要最終找到一個解決方案。不過他說,如果看過這些機器人的畫面,就不會覺得它們會產生對人類的威脅。

有倫理學者認為,這些生物細胞機器人只有在產生能感知疼痛等神經組織的時候,才能上綱上線到倫理道德問題。

通訊作者介紹

喬什 · 邦加德(Josh Bongard),佛蒙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研究重點是進化機器人技術,進化計算和物理模擬。他負責形態學、進化與認知實驗室,其工作重點是形態學和進化在認知中的作用。他希望納入生物進化的機制,製造出複雜的自動進化的能解決複雜問題的機器人。

他於 2007 年分別獲得 「微軟學者」 獎學金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的 35 位年輕創新者之一,2010 年獲得歐巴馬頒發的總統科學家和工程師早期職業獎(PECASE)。

他於 1997 年獲得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於 1999 年獲得英國薩塞克斯大學進化與自適應系統碩士,2003 年獲得瑞士蘇黎世大學信息學系博士學位。

相關焦點

  • 青蛙細胞生成!全球首個微型「活體機器人」誕生 可注入人體摧毀癌...
    青蛙細胞生成!全球首個微型「活體機器人」誕生 可注入人體摧毀癌細胞  olivia chan • 2020-01-14 14:46:07 來源:前瞻網
  • 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蟾蜍細胞構建進化算法設計,能動能自愈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一鳴、杜偉、澤南克隆已經不能讓我們滿足了,人類正在嘗試直接用生物細胞製造出軟體「機器人」,而且還成功了。近日,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的新聞讓世人驚豔。迄今為止,人們創造出的大多數「機器」都是由金屬、塑料、混凝土等材料製造的。但對於很多工作來說,由生物體進行造物或許才是最好的方法。例如,將藥物精準釋放在人體的特定位置而不損傷健康的組織。近日,美國佛蒙特大學的研究者使用進化算法研製了一種名為「Xenobot」的生物機器人。它由生物細胞構成,可進行編程修改、自由移動,即使被切開也能夠自動癒合。
  • 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由蟾蜍細胞組成,受傷了還能自愈
    可如果突然有一天,某個人突然告訴你,機器人可以是由細胞製造出來的「活體」,你會有什麼看法呢? 就在前不久,來自美國佛蒙特大學和塔夫特大學的科研團隊將非洲爪蟾的皮膚細胞和心肌細胞組裝成了全新的生命體,它被創造者命名為「Xenobot」,它剛誕生便登上了美國科學院的頂尖期刊PNAS。這些毫米級的異種機器人可以定向移動,還可以在遇到同類的時候 「搭夥」 合併,這也就是傳說中的「細胞活體機器人」。
  • 100%青蛙基因!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切成兩半也能自己縫上
    【新智元導讀】美國科學家利用從青蛙胚胎中提取的活細胞,創造出第一臺有生命的機器!「它既不是傳統的機器人,也不是已知的動物物種,而是一類新的人工製品:一種活的、可編程生物。」「福利:1月16日,騰訊微信人工智慧高級研究員錢橋手把手教你「推薦系統與數據思維」!」活體機器人來了!
  • 科學小趣知第2期: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反重力瀑布、最長壽生物是啥?
    科學小趣知第2期: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反重力瀑布、最長壽生物是啥? 讓家長和小朋友們 輕鬆get知識 01 活體機器人來啦 美國佛蒙特大學和塔夫茨大學 利用非洲爪蛙胚胎中的皮膚和心臟細胞
  • 世界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切兩半後還能癒合,霍金的擔心會成真嗎
    世界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切兩半剛後還能癒合。這項最新的成果就是活體機器人的誕生。 這種活體機器人由美國佛蒙特大學的一位計算機科學家和塔夫茨大學的生物學家一起創造,完全由青蛙的DNA創造
  • 人類史上第一個活體機器人誕生,未來會製造出活體人類機器人嗎?
    活體機器人來了令人擔憂的事情終於出現了,最近美國科學家們公布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宣稱,他們用非洲爪蛙胚胎的皮膚,和心臟細胞,製造出了一種能夠被編程的機器人(它並非生物,不具備生命所有的功能和結構)。活體機器人的阻礙雖然活體機器人被製造了出來,但是活體機器人離實際應用還隔著很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技術不夠成熟,以及存在人倫道德風險。我們知道,這次實驗提取的是爪蛙胚胎的細胞,而人類胚胎則意味著是一個生命,我們不能直接提取人類的胚胎細胞。
  • 美國科學家利用非洲爪蟾活體幹細胞研製出全球首個微型活體機器人
    1月15日新聞:美國佛蒙特大學與塔夫茨大學研究人員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和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持下,利用非洲爪蟾活體幹細胞研製出全球首個微型活體機器人xenobots是地球上一種全新存在的生命形式,是一類可編程的活體生物。 研究人員利用超級計算機的「進化算法」挑選出可用的細胞組合方案,然後根據方案將非洲爪蟾的胚胎幹細胞分化為表皮細胞和心臟細胞並進行組裝和測試。該機器人長度不到1毫米,可定向移動,在被切割後可自行癒合。
  • 這群腦洞大開的科學家,用青蛙細胞造出了一個機器人
    後,用這些處於早期胚胎階段的皮膚細胞和心臟細胞,製造出了可編程的活體機器人Xenobots。它既不是常見的金屬機器人,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物體,而是一種真正「有血有肉」的活體機器!這逼格碉堡了有木有!雖然這種由青蛙細胞組成的機器人,只有兩毫米大小,但是它能起到的作用卻著實非同小可。
  • 科學家造出首個活體「異種機器人」,未來或可用於人體內送藥
    1月13日,四名美籍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計算機「算法」設計出了一種全新生命體,又名「異種機器人」(Xenobot)。論文顯示,這種亞毫米大小的「異種機器人」通常含有500到1000個細胞,能在培養皿中快速移動,自成組織,甚至運輸微小載荷。而組成「異種機器人」的細胞則源自於非洲爪蟾的皮膚和心肌。
  • 活體機器人誕生,「五竹叔」要來了嗎?|新京報專欄
    ▲影視劇照資料圖文 | 張田勘不是科幻、不是電影、不是《慶餘年》,全球首個用細胞做成的活體機器人,真的誕生了。活體機器人:計算機編程創造的生命這種不到1毫米的人造生命是由非洲爪蛙心臟細胞(收縮細胞)和表皮細胞(被動細胞)結合而成,具有多種生命特質,如可以在水性介質中移動、具有自我修復能力、可自行生物降解。
  • 自我治癒,自我降解,全球首個活體異種機器人
    如今,機器人也在以不同形式出現著,它們再也不是我們印象中笨拙的大鐵塊了。今天和米為大家介紹一款活的機器人。近來,美國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活蛙細胞設計並組裝了一種活體機器人,其可以自行移動,完成任務並可以在被切割後自行癒合。研究人員稱,這種機器人具有獨特優勢,有朝一日或可用於遞送藥物、清理有毒廢物等任務。
  • 可編程活體機器人被美國攻克,能自我修復,未來或被用於戰爭
    電影《終結者》裡面機器人的構思讓人驚嘆,但是機器人的材料還停留在金屬和納米層面,而這次攻克的活體機器人將是全生物形態。該研究由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發起的,該局是監督軍事技術發展的聯邦機構。未來的武器可能不再是子彈或者核武器了,新形態的攻擊武器或將出現。
  • 機器人是活體的還能自我修復?地球離變成異形世界還有多遠
    那這款「活體」機器人的原理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藉助生物計算機的原理幫助理解。我們知道,傳統的二進位計算機是通過半導體構成的無數個與,非,或的邏輯門組合實現的,它們通過邏輯命令進行直接計。「Xenobots」就可以看作是一臺微型的生物計算機,其原材料可謂與眾不同,科學家們使用了一種來自非洲的爪蛙,通過提取這種青蛙的心臟細胞和表皮細胞製作了這款活體機器人。
  • 世界首個活體機器人誕生,被切成兩半也能自己縫合,未來或有認知能力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1月15日,據媒體報導,在進化算法的幫助下,科學家用非洲爪蟾的皮膚細胞和心臟細胞造出了一種新型「活體機器人」,將其命名為xenobots(爪蟾拉丁名「Xenopus laevis」和機器人「robots」兩個詞的結合)。
  • 首個有生命的機器人來了,大小不到1毫米,能在人類血管中遊泳
    筆者-小文說到機器人,在人們眼裡,機器人從來都是由一堆鋼鐵和電線構成的,冷冰冰的無生命體,哪怕機器人的外表再接近人類,計算能力和預言模仿能力再強,機器人也無法成為生物。而在最近,全球首個利用細胞製作的活體微型機器人,Xenobots卻誕生了,當然Xenobots的出世也並非偶然,而是科學家經歷了漫長的研究和反覆試驗後成功的產物。Xenobots由非洲爪蟾的細胞構成,至今不到1毫米,這種微型機器人的賣點在於,它不僅是活的,而且還能移動,當它們受到傷害時,傷口還具備主動癒合的能力。
  • 機器人可自動探查活體腦細胞內部運作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開發出利用機器人操縱來自動發現和記錄活體大腦中神經元信息的方法,即用一種全細胞膜片鉗制動一個微小的空心玻璃針,在神經細胞的膜上開孔,以記錄其內部電活性
  • 全球首個細胞傳代培養機器人智能工廠啟動
    北京四環生物製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環生物」)與萊比信(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萊比信」)日前在經開區啟動了全球首個細胞傳代培養機器人自動化智能工廠項目,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同建設中德生物製藥4.0技術創新工廠,將德國先進的機器人自動化技術落地於中國生物製藥應用場景,推動中國生物製藥4.0的發展。同時,萊比信也將成為四環生物在產業智能升級方面的首選合作夥伴。
  • 生物混合機器人:除了金屬和塑料,機器人也可以擁有活體細胞和組織
    如果你簡單地將細胞放到已成型的骨骼中,那麼細胞就可以開始肆無忌憚地成長。這就意味著當研究者用電流來讓細胞移動時,細胞的壓力方向將是隨意的,這樣就會大大降低設備的效率。因為,為了更好地利用細胞的能量,研究人員開始將目光轉向了微縮成像。他們利用3D列印打造了特定的骨骼模型,這樣細胞一旦被放置入內,就會根據骨骼的形狀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