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機器人也開始"怕疼"了;午睡時間與代謝疾病的關係

2020-10-27 brainnews

1,Molecular Psychiatry | 劉妍/何水金合作報導人腦類器官移植後發生跨腦區投射和環路整合

來源:BioArt

類器官移植後整合入宿主神經環路並發生皮層下腦區投射


人腦類器官可否植入深部腦區?移植後能否整合進宿主神經環路?以及是否能改善宿主行為缺陷?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劉妍課題組與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何水金課題組在Molecular Psychiatry合作發表論文:Human cerebral organoids establish subcortical projections in the mouse brain after transplantation,較為詳細地介紹了適用於深部腦區移植的人腦類器官體外構建,並將其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腦區(前額葉皮層)後可建立皮層下跨腦區投射,移植後的人腦類器官與宿主神經環路發生整合併促進免疫缺陷小鼠行為學改善。

閱讀連結:


2,機器人也開始"怕疼"了,科學家開發無需人工幹預即可"自愈"的機器人

來源:學術頭條

圖註:所有的學習都在一個強大的大型中央處理器上進行(左);而在新研究所提出的分散方法中,學習行為被嵌入到各個傳感器節點中(右)

近日,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的科學家和其合作者在一項突破性研究中,採用一種類腦方法,幫助機器人具有了識別疼痛並在受損時進行自我修復的能力。該系統具有支持 AI 的傳感器節點,可以處理並響應由物理力施加的壓力引起的「疼痛」,還允許機器人在「受輕傷」時檢測並修復自身的損壞,而無需人工幹預。研究論文已在線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論文作者之一 Nripan Mathews :「團隊採用了不同尋常的方法,通過在機器人身上應用新的學習材料、設備和製造方法來模仿人類的神經生物學功能。儘管這一研究仍處於原型階段,但為該領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框架,為研究人員應對這些挑戰指明了新的方向。」

閱讀連結:


3,Science子刊:我國學者證實腸道菌群與自閉症的關聯,腸道菌群排毒功能受損導致毒素積累,進而引發自閉症

來源:Bio生物世界

10月21日,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娟、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康禹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雜誌發表了題為:A quasi-paired cohort strategy reveals the impaired detoxifying function of microbes in the gut of autistic children 的研究論文。

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解毒酶及其通路存在明顯缺陷,腸道微生物排毒功能受損導致毒素積累和線粒體功能障礙,這是自閉症發病機理的核心組成部分。這項研究為腸道菌群與自閉症之間的關聯提供了新的證據,也為通過恢復自閉症患者微生物排毒能力來治療自閉症患者鋪平了道路。

閱讀連結:


4,Nat Comm | 邵振華團隊揭示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受體識別配體新機制

來源:BioArt

下丘腦-垂體-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HPG)軸作為人體中重要的神經內分泌系統之一,調節人類的生殖、發育等生理過程。GnRH1R是一種7次跨膜受體,屬於G蛋白偶聯受體 (GPCR)家族,研究表明該受體在垂體促性腺細胞,淋巴細胞和乳腺,卵巢和前列腺癌細胞上都有顯著表達, GnRH1R是治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 (EMs)、及前列腺癌等相關疾病的直接靶點。

10月20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腎病研究室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表達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nRH1R reveals an unusual ligand binding mode」 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人源GnRH1R受體與上市藥物elagolix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GnRH1R識別拮抗劑配體的分子機制,為藥物研發奠定了堅實的結構基礎。

閱讀連結:


5,王德華研究團隊揭示野生動物及其腸道菌群響應周期性溫度波動的生理適應機制

來源:細胞

腸道菌群在小型哺乳動物應對環境溫度波動維持體溫中的作用


10月20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mSystems上發表了題為「Gut Microbiota and Host Thermoregulation in Response to Ambient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的研究論文。

研究發現數次面對低溫或高溫脅迫,野生動物及其腸道菌群更易適應這種環境脅迫,菌群及其代謝產物的動態變化賦予宿主應對溫度波動時產熱調節的可塑性,特別是對於恆溫動物提高在低溫環境下的生存適合度至關重要。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腸道菌群對宿主表型可塑性的調節作用,而且揭示了低溫可能是驅動腸道菌群與恆溫動物共生的關鍵信號,對於理解腸道菌群與宿主共生的進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閱讀連結:


6,人工智慧在臨床診斷前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由於阿爾茨海默病的性質以及它在大腦中的控制方式,延遲發病和延緩其進展的最佳方法可能是通過早期幹預。IBM的科學家與輝瑞(Pfizer)公司的同事合作,開發了一種潛在的人工智慧(AI)模型,可以幫助預測阿爾茨海默病在健康人體的發病,準確率為71%。該模型使用自然語言處理來分析一到兩分鐘的語音樣本。研究於10月22日發表在《柳葉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雜誌上。

閱讀連結:


7,浙大用中國數據說明,午睡時間與代謝相關疾病有啥關係

來源:生物探索

10月20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慢性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雜誌上發表最新研究,調查了午睡時間與不同代謝相關疾病之間的關係。這項研究是在浙江省蘭谿市的四個城市社區進行的一項基於人口的調查,共有3327名年齡在18-80歲的居民參加了調查。在這項研究中,午睡被定義為「午餐後的白天睡眠」。

結果發現,在午睡時間超過1小時的人群中,糖尿病、脂肪肝和中樞肥胖的患病率最高。此外,除糖尿病外,其他三種疾病在0-0.5小時組中均呈下降趨勢。與不午睡的參與者相比,在所有組中,午睡時間超過1小時的參與者與糖尿病的患病率獨立相關。研究人員表示,儘管長期午睡與糖尿病之間的因果關係仍需進一步驗證,但將白天午睡保持在一小時內可能對預防糖尿病及其相關疾病具有潛在的益處。此外,男性午睡時間顯示與高脂血症的相關性更高,而女性與糖尿病和中樞性肥胖的相關性更高。另外,女性午睡時間長與該疾病之間的正相關比男性更明顯。

閱讀連結:


8,研究發現:多交異性朋友,有助於長壽

來源:國際科學

與異性的親密關係不但可以帶來浪漫,還能夠給男性帶來更好的生存機會。一項對肯亞野生狒狒的研究表明,這不僅對人類,而且對我們的靈長類表親也是如此。這項研究通過對肯亞安博塞利國家公園540多隻狒狒進行為期35年的觀察,發現擁有親密女性朋友的雄性狒狒比沒有女性朋友的雄性狒狒存活率更高。

研究人員說,他們對狒狒社會行為的研究表明,友誼的力量可能在靈長類動物的家譜中有著深刻的進化根源。研究結果發表在9月21日的《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學報B》專刊上。

閱讀連結:

前文閱讀

1,

2,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人工蛋白質成功修復神經連接;午睡超1小時有損健康
    研究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8,警惕!午睡超過1小時有損健康!來源:芽孢體午睡是一種健康習慣,也很普遍,可以改善身體性能,抵消睡眠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然而廣州醫科大學的潘哲博士進行了一項研究,卻發現長時間的午睡不但對健康無益,反而有損健康。該研究在2020年ESC(歐洲心臟病學會)大會上提出,並刊登於《ScienceDaily》等網站上。研究結果表明,較短的午睡(尤其是少於30至45分鐘的午睡)可能會改善夜間睡眠不足的人的心臟健康。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冬眠開關」;可精準控制的迷你軟體機器人
    該成果基於前瞻性隊列研究的劑量-反應Meta分析方法,從人群流行病學角度對膳食攝入同型半胱氨酸代謝相關維生素(維生素B6、維生素B12和葉酸)與腦卒中罹患風險關係進行了深入分析,揭示維生素B6和葉酸的膳食攝入與腦卒中發生風險顯著負相關;而維生素B12攝入與腦卒中風險未見相關關係。該研究成果為腦卒中防控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策略。
  • 腦科學日報:可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的探針
    5,Science子刊:天然Aβ抗體與阿爾茨海默病腦澱粉樣變和認知功能的關係來源:MedSci梅斯澱粉樣蛋白β(Aβ)是阿爾茨海默症(AD)的核心治病物質。人體內廣泛存在天然Aβ自身抗體(NAbs-Aβ),研究表明NAbs-Aβ能夠拮抗Aβ的神經毒性作用,對AD起保護作用。
  • 腦科學日報|改善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技術;人類腫瘤圖譜網絡計劃
    3,新技術旨在改善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來源:生物通普林斯頓神經科學研究所病毒神經工程研究員Esteban Engel和他的團隊開發出了新的基因啟動子,這種啟動子的作用就像打開基因表達的開關,有望擴大傳遞大基因的能力,並使其長期保持活性。這種啟動基因活性的系統可以廣泛地改善各種神經系統疾病治療。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5,ECT 治療抑鬱障礙:功能改善和殘餘症狀的神經影像學來源:精神時間抑鬱障礙患者多伴有腦結構和功能缺陷,電休克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可通過改善腦結構可塑性和重建腦區間正常功能連接進以緩解患者抑鬱症狀
  • 腦科學日報|基因組對壽命的影響;聞氣味也可以讓你變胖
    這一發現讓我們對大腦中的有意識的感覺印象如何發生在大腦中有了全新的認識,將來能夠開發出有針對性的治療影響神經系統及其感覺器官的疾病,如痴呆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的方法。在微型機器人中模擬這種自然智能的最大挑戰在於實現高度集成的身體功能、驅動和傳感機制。於此,新加坡國立大學Ghim Wei Ho等人提出了基於智能薄膜複合材料的體感光碟機動機器人(SLiR),該材料緊密集成了驅動和多傳感功能。SLiR包含了光致動器換能器下的熱/壓電響應和壓阻應變感,可同時感知其體溫和致動變形狀態,而不會對其產生幹擾。
  • 機器人也開始"怕疼"了,科學家開發"自愈"機器人
    印象中,機器人似乎都不懼怕刀山火海,它們毫無痛覺,簡直是妥妥的「工具人」。然而近日,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的科學家和其合作者在一項突破性研究中,採用一種類腦方法,幫助機器人具有了識別疼痛並在受損時進行自我修復的能力。
  • 腦科學日報: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小腦」!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
    2,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和「小腦」! 近日,一篇發表於《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的論文就詳細描述了一種混合系統,該系統將控制運動的模擬電路和控制感知和決策的數字電路結合起來,不僅顯著降低了系統能耗,還提升了機器精度和計算效率。研究人員表示,通過模擬大腦和小腦之間的協作,機器人可以在延遲、功耗更低的情況下,同時執行多個任務。
  • 腦科學日報|為什麼胖的人「越吃越餓」?不用咖啡,快走也能提神
    王立銘/黃銳合作揭示高脂飲食促進覓食行為的神經機制來源:BioArt物的神經系統天然具備平衡能量攝入和輸出的能力,在一段時間內,能量攝入如果超過了消耗,大腦負責覓食和攝食的神經細胞就會在相關神經和激素信號的作用下(例如瘦素、胰島素、等等),減少能量攝取,恢復能量穩態平衡。而在肥胖等代謝疾病發展的早期,這種負反饋調節機制被破壞了,出現了「越吃越餓」的正反饋增強機制。
  • 腦科學日報:張亭棟/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生物鐘的性別差異
    研究者Maki表示,當大鼠的睡眠周期或計劃發生異常時,其血壓就會增加,即使當其睡眠周期回歸至正常時,其機體血壓依然會維持升高水平,這就表明,功能失調的睡眠或會一段時間內損傷機體健康。
  • 腦科學日報:腸道微生物或可防輻射;吸菸與精神問題有什麼關係?
    研究成果發表在10月30日出版的《科學》上。 研究人員調查了從高劑量輻射中恢復到正常壽命的小鼠種群。細菌類群Lachnospiraceae和Enterococcaceae成員的豐度升高與放射後造血功能恢復和胃腸道修復有關。代謝組學揭示了這些小鼠糞便中微生物來源的丙酸和色氨酸代謝產物的濃度增加。
  • 腦科學日報:喚醒焦慮恐懼的神經元;音樂訓練與抑制控制的關係
    1,近日,腦科學重大突破!焦慮?恐懼?大腦中哪些細胞在作祟?發表在Cell子刊!這些所謂的「生理喚醒反應」在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和抑鬱症中通常異常地偏高或偏低。現在,UNC(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群腦細胞,這些腦細胞的活動似乎可以驅動這種喚醒反應。人為地迫使老鼠的這群腦細胞(BNST Pnoc神經元)活動,會產生以瞳孔擴大和心率加快形式出現的喚醒反應,並加劇類似焦慮的行為。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
  • 腦科學日報|最新文章總結:咖啡因對神經精神疾病的治療意義
    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改變了不同種類果蠅食物中的營養平衡,並比較了它們的營養適應性以及它們的轉錄和代謝反應。」7,腦網絡視角下的精神分裂症來源:思影科技神經影像技術的興起促進了精神分裂症失連接假說的形成,將精分與大腦在微觀和宏觀層面的異常結構和功能連接聯繫起來,研究們更關注的是精神分裂症如何由大腦網絡連接和動力異常引起,這類研究在近年來已經取得了多項成功,但仍舊存在很多還未探索的問題。
  • 腦科學日報:多運動有助於神經發生;貧困與不良心理健康的關係
    這些結果提供了NPC功能狀態的代謝層面的分類,並描述了通過行為線索調節細胞ROS與成年NPC激活的機制。2,Sci Adv丨深度學習超高解析度成像發現溶酶體對內質網調控作用來源:BioArt圖註:神經元軸突內溶酶體(綠色)拉伸內質網(紫紅色)向前運動,從而將兩段斷開的內質網連接起來。
  • 腦科學日報:愛吃甜食會越來越「重口味」;體能差,更易患抑鬱症
    一系列人口及疾病特徵顯著影響精神分裂症及雙相障礙患者的就業情況,如受教育程度、是否共病物質使用障礙、既往住院次數等。研究結果顯示,對於有失眠症狀的參與者,平均(SD)失眠持續時間為4.6(7.8)年,失眠嚴重程度的平均(SD) ISI評分為10.4(4.4)。患有失眠症候群的參與者,失眠持續時間平均為6.3(9.3)年,失眠嚴重程度ISI評分平均為15.1(4.8)。
  • 腦科學日報:可印在皮膚上的監測傳感器;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
    相關論文於 10 月 14 日在線發表在頂級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 2,脊髓損傷有望修復?一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疾病、亨廷頓疾病、遺傳性痙攣疾病等被報導與脂滴異常動態有關。多數真核細胞有脂滴的存在,但是正常條件下,在體的神經細胞內較少有脂滴的存在。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黃勳研究組利用不同模式生物,解析個體生長發育、衰老中不同組織器官中脂類動態變化。
  • 腦科學日報:阿爾茨海默症的痴呆分型;愛會讓我們變得更有創造性
    1,陶濤課題組與合作者發表PIK3R2的激活突變導致腦過度生長及腦電異常的研究成果來源:細胞11月16日,廈門大學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陶濤教授課題組與哈佛醫學院本研究旨在評估在吉瑪大學醫學中心(JUMC)精神科門診治療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恥感和藥物依從性關係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提示:以早期發現和治療精神疾病為重點的戰略將在預防病恥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提高認識、社區動員和服務擴展戰略是消除病恥感的有效方法。此外,有必要加強精神病患者與社區的社會服務網絡的聯繫。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1,Nature子刊綜述:APOE家族與阿爾茲海默的相愛相殺來源:解螺旋載脂蛋白E(APOE)是一類糖蛋白,參與脂質代謝調控,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廣泛表達於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和血管壁細胞以及脈絡叢細胞。APOE有三個等位基因突變體,分別是APOE*ε2、APOE*ε3和APOE*ε4。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研究結果有助於發展治療神經系統疾病診療新技術。該研究揭示了NAD+代謝通過調節免疫檢查點PD-L1的表達,驅動腫瘤免疫逃逸的新機制,並提出了通過補充NAD+前體增強免疫治療耐受腫瘤對抗PD-1/PD-L1抗體治療敏感性的新策略。
  • 腦科學日報:可進入人體的微型機器人;理解因果關係的AI醫生
    8 月 26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尺寸小於 0.1mm(約為人頭髮寬度),可通過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每個機器人都由一個矽光電板製成的簡單電路組成,其基本功能類似於軀幹和大腦,還有四個電化學驅動器構成了機器人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