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可進入人體的微型機器人;理解因果關係的AI醫生

2020-09-04 brainnews

1,Nature: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來源:學術頭條

8 月 26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尺寸小於 0.1mm(約為人頭髮寬度),可通過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

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每個機器人都由一個矽光電板製成的簡單電路組成,其基本功能類似於軀幹和大腦,還有四個電化學驅動器構成了機器人的腿。

研究人員以不同光伏閃爍雷射脈衝來控制這些機器人移動,每一個脈衝可以給一隻腿充電,通過在光電板前後切換雷射來控制機器人行走。它們在低電壓(200 毫伏)和低功率(10 毫微瓦)條件下就可移動。雖然體形微小但十分結實,在未來,這些微型機器人或許可以穿梭在人體組織和血液中,執行外科醫生的操作,縫合血管,探測人類大腦等。

閱讀連結:


2,科學家發現細胞命運調控的「表觀組-代謝組-表觀組」跨界蝴蝶效應

來源:細胞

8月24日, Nature子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提出由母系轉錄因子Glis1調控多能幹細胞命運的 「表觀組-代謝組-表觀組」的跨界級聯反應新概念,表明Glis1實現衰老細胞重編程並穩定基因組的強大功能,揭示Glis1介導「表觀組-代謝組-表觀組」的級聯反應中,糖酵解代謝組驅動的組蛋白乙醯化和乳酸化修飾在前期和後期的表觀遺傳組連接中發揮「他山之石」的核心作用。

閱讀連結:


6,PNAS: 超柔性OLED用於視神經刺激

來源:奇物論

裝有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神經元裝置可以應用於具有光門控離子通道的動物體內,從而達到對神經元進行細胞類型特異性刺激,以及與腦組織和周圍軟組織的共形接觸的效果。這就要求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具備超高的柔性和超強的發光能力。

近日,東京大學的Takao Someya教授等報導了一種可應用於視神經刺激的超柔性OLED。裝有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神經元裝置可與核磁共振等成熟的神經成像技術兼容,同時允許研究光刺激誘發的機體活動,同時不產生任何偽影。將該神經元裝置應用於研究光刺激對大鼠周圍神經和大腦的刺激作用,並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觀察了光刺激誘發的神經元活動。

閱讀連結:


8,《指南》出爐,AI標準化時機已至

來源:科技工作者

日前,人工智慧(AI)標準化工作迎來頂層設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標準體系建設指南》。

根據《指南》提出的目標,我國將在2023年初步建立起人工智慧標準體系,重點研製急需標準,率先在重點行業和領域推進。《指南》將人工智慧標準體系架構劃分為基礎共性、支撐技術與產品、基礎軟硬體平臺、關鍵通用技術、關鍵領域技術、產品與服務、行業應用、安全/倫理等八個部分。

閱讀連結:

前文閱讀

1,

2,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機器人也開始"怕疼"了;午睡時間與代謝疾病的關係
    ,並將其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腦區(前額葉皮層)後可建立皮層下跨腦區投射,移植後的人腦類器官與宿主神經環路發生整合併促進免疫缺陷小鼠行為學改善。,幫助機器人具有了識別疼痛並在受損時進行自我修復的能力。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腸道菌群對宿主表型可塑性的調節作用,而且揭示了低溫可能是驅動腸道菌群與恆溫動物共生的關鍵信號,對於理解腸道菌群與宿主共生的進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腦科學日報:人工蛋白質成功修復神經連接;午睡超1小時有損健康
    4,Sci Trans Med:新研究可阻斷乳腺癌細胞向大腦轉移來源:轉化醫學當乳腺癌擴散到大腦時,會導致嚴峻的後果,患者通常只有六個月的生命。針對腦轉移的乳腺癌細胞,目前化學療法藥物通常無效,因為它們無法穿越血腦屏障。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冬眠開關」;可精準控制的迷你軟體機器人
    人為激活這些神經細胞,可以觸發小鼠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讓體溫和能量消耗都大大降低。並且,動物從這種狀態恢復後,沒有出現組織器官和行為異常。研究人員希望,基於這一發現,可以在人類身上實現「人工冬眠」。該成果基於前瞻性隊列研究的劑量-反應Meta分析方法,從人群流行病學角度對膳食攝入同型半胱氨酸代謝相關維生素(維生素B6、維生素B12和葉酸)與腦卒中罹患風險關係進行了深入分析,揭示維生素B6和葉酸的膳食攝入與腦卒中發生風險顯著負相關;而維生素B12攝入與腦卒中風險未見相關關係。該研究成果為腦卒中防控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策略。
  • 腦科學日報:可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的探針
    2,第一款多合一微型pH探針: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來源:生物通日本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第一款多合一微型pH探針,可以用於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中固有的細胞外pH動力學。研究發現公布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雜誌上。
  • MagnetoSperm的超微型機器人 可向人體血管傳送藥物
    也許有一天,一種叫MagnetoSperm的超微型機器人可以被醫生送入病人體內,向血管等狹小部位內傳遞藥物。  MagnetoSperm機器人得名於它對磁場(magnetic fields)的依賴性,而它的頭部和尾部酷似精子(sperm)。
  • 腦科學日報: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小腦」!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
    2,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和「小腦」!科學家提出新型混合系統,可顯著提升多任務處理能力 來源:學術頭條 「類人機器人」的想法早在 40 年前就已經提出——模仿人腦的運轉分工,即使用互補的兩個腦結構,大腦負責視覺、聽覺和思維等更高層次的認知功能,而小腦則負責整合感官數據並控制運動、平衡和身體姿勢。
  • Nature: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腦科學日報|基因組對壽命的影響;聞氣味也可以讓你變胖
    在微型機器人中模擬這種自然智能的最大挑戰在於實現高度集成的身體功能、驅動和傳感機制。於此,新加坡國立大學Ghim Wei Ho等人提出了基於智能薄膜複合材料的體感光碟機動機器人(SLiR),該材料緊密集成了驅動和多傳感功能。SLiR包含了光致動器換能器下的熱/壓電響應和壓阻應變感,可同時感知其體溫和致動變形狀態,而不會對其產生幹擾。
  • 腦科學日報:「乙醯輔酶A」可逆轉衰老;維生素D不能預防抑鬱症
    4,動物進入冬眠只需激活一個「開關」,人類能實現嗎?來源:環球科學近期,兩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獨立研究均表明,當小鼠受到刺激時,小鼠大腦中的一種特定神經元能誘導它們進入低體溫狀態。這些工作能為理解如何引發和控制這些狀態鋪平道路,最終或可以發現一些在人體中誘導這種低溫狀態的方法,並有效應用於醫療領域。一項研究是由日本筑波大學的神經科學家Takeshi Sakurai和同事主持的。他們發現,激活表達QRFP多肽的神經元會使小鼠在數小時內,持續保持低溫狀態。此外,選擇性激活下丘腦特定部位的神經元,還可以使動物進入兩天以上的冬眠狀態。
  • Nature: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8 月 26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尺寸小於 0.1mm(約為人頭髮寬度),可通過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0.1mm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8 月 26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尺寸小於 0.1mm(約為人頭髮寬度),可通過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問世
    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全球首個微型「活體機器人」誕生 可注入人體摧毀癌...
    全球首個微型「活體機器人」誕生 可注入人體摧毀癌細胞  olivia chan • 2020-01-14 14:46:07 來源:前瞻網
  • 機器人視界|微型機器人 助力精準醫療
    微型機器人外科醫生的使用可以幫助減少侵入性手術,從而減少患者不適和術後恢復時間。 基於機器人超微的外形及前沿技術加速發展,微型機器人將在精準醫療方面得到廣泛應用,未來,許多疾病或將通過微小的機器人在血液中遊走、輸送藥物等來治療。
  • 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
    8 月 26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尺寸小於 0.1mm(約為人頭髮寬度),可通過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
  • 這家企業的微型手術機器人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評通道
    國內首創,微創穿刺及實時手術導航雙功能華科精準Q300是一款國內首創的神經外科微型手術機器人,可以輔助醫生快速、精準、安全進行腦外科手術,甚至可在急診或病房執行緊急手術,從而節省術前準備時間,縮短臨床幹預時間,為腦出血病人進行抽血引流,產品還同時具備微創定位穿刺和開顱手術實時導航雙功能。
  • 韓國科學家用機器人體外操控了小鼠腦神經!不到1分鐘實現通信連接
    但是,上面這款機器人可不普通,它帶有神經元,能通過體外方式在神經簇之間形成並操縱神經網絡。因此,為大腦功能和相關疾病的研究實現了新突破。為何構建「體外神經網絡」?這款機器人由韓國腦研究所和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下屬的機器人工程系、DGIST-ETH 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腦與認知科學系共同研發。
  • 仿白細胞微型機器人可在血管中快速逆行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柏林6月1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成功開發出一種與白細胞相似的微型機器人,並在磁場的導航控制下實現了在模擬血管中快速逆行,為將來通過微型機器人將藥物運送到患者病灶深處鋪平了道路。
  • 韓國科學家用機器人體外操控了小鼠腦神經!不到 1 分鐘實現通信連接
    這款機器人由韓國腦研究所和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下屬的機器人工程系、DGIST-ETH 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腦與認知科學系共同研發。一直以來,腦科學研究者都在嘗試,希望更加深入地理解大腦的學習、記憶、運動、感覺處理和決策等功能,而大腦中這些功能的實現都離不開神經連接。
  • 科學家利用微米級機器人實現體外腦神經操控,腦科學迎來新突破
    (DGIST)科研團隊發布最新研究成果,他們設計並構建了3D電磁驅動的微米級微型機器人,將小鼠胚胎的顱腦神經細胞附著在其表面,通過體外連接方式,在顯微鏡下精準移動並控制神經細胞,建立針對基礎腦科學領域的人工神經網絡平臺,實現人類通過體外形式利用機器人操控腦神經網絡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