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開發出非侵入性的假肢機器人手臂

2020-12-04 科學小學堂

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假肢機械臂,以幫助失去四肢的人重新獲得活動自由。但是,這些機器人手臂需要特殊的大腦植入物才能工作。現在,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修復機器人手臂,不再需要這些植入物,而需要進行手術來植入它們。

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與明尼蘇達大學合作,首次證明了使用非侵入性腦機接口(BCI)來控制機器人手臂。使用這種非侵入性BCI,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了不再需要通過手術植入BCI的方式,就可以使這一新技術對更多的患者開放。

用頭腦移動機器人手臂

儘管機器人假體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但這些都需要將BCI植入患者的大腦中。然而,將植入物插入人腦不僅需要最高的手術技巧和精度,而且還需要花費大量金錢。除此之外,這種手術還會使患者面臨健康風險,例如感染甚至腦部損傷。因此,開發一種非侵入性BCI來控制這些假體一直是該技術的最大挑戰之一。

「使用腦植入物的心理控制機器人設備已取得重大進展。這是一門優秀的科學,」研究團隊負責人卡內基·梅隆(Carnegie Mellon)教授Bin He說。「但是無創性是最終目標。神經解碼技術的進步和無創機器人手臂控制的實用性將對無創神經機器人的最終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他和他的團隊一直在研究開發一種將大腦連接到機器人假肢的高保真,非侵入性方法的方法,但是這樣做並不容易。以前的腦機接口無法可靠地解碼神經信號,從而阻止了它們實時平滑地控制機器人肢體。為了克服這一挑戰,團隊轉向了另一項被用於改善其他領域機器人技術的新技術-機器學習。(相關:工程師開發了可以收穫生菜的「 Vegebot」。)

使用機器學習將人與機器聯繫起來

為了創建可以快速讀取腦電波並實時控制機器人肢體的BCI,他和他的團隊使用機器學習技術在大腦和機器人手臂之間建立了可靠的「連接」。使用此功能,該團隊首次允許一個人實時控制機器人手臂,這一點通過讓手臂跟隨屏幕上的移動光標來演示。

儘管這種方法需要更多的用戶培訓,但研究人員證明,它可以將BCI學習提高大約60%。在相同的遊標跟蹤測試中,新方法的性能比以前的非侵入性BCI系統好500%。

到目前為止,該團隊已經對68位身體健康的參與者進行了新的BCI技術測試,每個參與者最多參加了10場會議。隨著初步試驗的成功,該團隊現在希望將來能夠對實際患者進行臨床試驗。他們的希望是最終能夠使該技術對需要它的人普及和經濟。

相關焦點

  • 科學:大腦控制的機器人手臂為新型假肢指明了方向
    【科學:大腦控制的機器人手臂為新型假肢指明了方向】2011年4月,一名名叫凱茜哈欽森的癱瘓婦女近15年來第一次舉起杯子,使用了一個由她的思想控制的機器人手臂。哈欽森因中風導致腦部受損而癱瘓,使她的運動功能從身體其他部位切斷。
  • 研究人員開發出獨特的仿生假肢,類似於人的手
    來源:IIT-INAIL在本期《科學機器人》雜誌中,來自義大利理工學院的Istituto Italiano di Tecnologia和義大利的Centro Protesi INAIL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他們具有複製人類手部關鍵生物學特性的能力:自然的協同增效和適應性運動,仿生技術水平的力量和速度,高擬人化和掌握魯棒性。
  • 史無前例 第一個純精神控制的機器人手臂 無任何腦部植入晶片
    根據媒體報導,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與明尼蘇達大學合作,在無創機器人設備控制領域取得了突破。研究人員利用無創的腦機接口(BCI)成功的開發出了第一款精神控制機器人手臂,它已經具有連續跟蹤計算機光標的能力。所謂的無創BCI接口,就是腦部在沒有植入晶片的情況下,實現對外部機器人裝置的控制。
  • 科學家研究出指紋的水分調節機制,有助於機器人、假肢開發
    而現在,英國伯明罕大學和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延世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最新研究中揭示了指紋的水分調節機制,這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抓握物體,還能幫助科學家開發出更好的假肢、機器人設備和虛擬實境環境。
  • 電子人造皮膚或可製造出真正的智能假肢和智慧機器人
    近日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電子人造皮膚,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外界帶來的疼痛產生反應,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可感知疼痛的電子皮膚,可能成為「非侵入性皮膚移植」的一種選擇
    [釘科技編譯] 根據《roboticsandautomationnews》消息: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能夠對疼痛做出反應的人造電子皮膚。這標誌著下一代生物醫學技術、智能修復技術甚至智慧機器人技術的重大進步。
  • 研究人員將計算機視覺和不確定性融入到機器人假肢的人工智慧中
    研究人員開發了新的軟體,可與現有硬體集成,使穿戴機器人假肢或外骨骼的人能夠在不同類型的地形上以更安全、更自然的方式行走。新框架將計算機視覺融入到假肢控制中,並包含了強大的人工智慧(AI)算法,使軟體能夠更好地考慮不確定性。
  • RMIT開發出可感知細微的疼痛、熱量和壓力等級的機器人皮膚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成功開發出了一種能夠像真實皮膚一樣對疼痛等刺激作出反應的機器人皮膚。
  • 未來機器人一定要100%像人?研究:皮膚可對疼痛做出及時反應
    具有與人類皮膚相同感覺功能的電子皮膚可能對機器人和醫療設備領域有重大意義。據報導,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已經成功研發出了一種電子人造皮膚,它可以像真實皮膚一樣對疼痛刺激做出反應。這為更好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和非侵入性皮膚移植的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未來機器人也會怕疼?最新研究:新型電子皮膚可對疼痛做出及時反應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具有與人類皮膚相同感覺功能的電子皮膚可能對機器人和醫療設備領域有重大意義。據報導,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已經成功研發出了一種電子人造皮膚,它可以像真實皮膚一樣對疼痛刺激做出反應。
  • 可感知即時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和智慧機器人
    導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的一種新型的電子人造皮膚可以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這種人造皮膚為改進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打開了大門。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電子人造皮膚,可以像真實的皮膚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這種人造皮膚為改進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打開了大門。研究人員表示,該原型設備可以以電子方式複製人類皮膚感知疼痛。
  • 新型機器人假肢手是如何做到的?
    導讀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機器人都是通過「機械化」的方式,完成抓握和觸覺感知。但是,這種方式過於呆板僵硬。康奈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設計了一種新方法,使得柔性機器人「可內在」地感知周圍環境,這點和人類很相似。
  •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以「感覺」疼痛的電子皮膚
    玩懂手機網 9 月 8 日資訊,創建人造皮膚的概念並不新鮮,讓這些皮膚 「感覺」 或者接觸到什麼東西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最近 RMIT 的研究人員又在這些基礎上前進了一步,開發出了可以明顯帶來疼痛感的電子人造皮膚。
  • ...人人都是「再生俠」-仿生,裝置,假肢,人腦控制,機械,手臂...
    在科幻片裡,失去四肢根本不是什麼大事,裝上假肢照樣行動自如,這都是因為強大的仿生學。仿生學是觀察、研究和模擬自然界生物各種各樣的特殊本領,通過模擬動物的構造、傳感系統、計算結構等來構造仿生裝置。裝上仿生裝置的殘疾人,如同迎來了身體的重生。
  • 非侵入性神經刺激促進對外語聲音的學習
    匹茲堡大學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神經科學家進行的新研究表明,在UCSF開發的一種簡單的類似耳塞的設備可以無形地刺激通向大腦的關鍵神經,可以顯著提高佩戴者學習新語言的能力,該設備也可能具有廣泛的應用,以促進其他類型的學習。
  • 外媒盤點五角大樓實驗室成果:人造血液、有觸覺的假肢
    奪得200萬美元大獎的機器人是由韓國團隊開發的名為「Hubo」的機器人。它的多功能性使其能夠在需要的時候直立行走,而在其他情況下可以自動切換到輪式行走。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還參與了其他類型機器人的研發,如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獵豹機器人,其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50公裡,超過了牙買加「飛人」博爾特每小時45公裡的人類最快速度。
  • 開發了一種新的電子皮膚,使機器人也能「感到痛苦」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疼痛感應」原型模仿了人體近乎即時的反饋反應,並以與神經信號傳播到大腦相同的光速對痛苦的感覺做出反應。首席研究員Madhu Bhaskaran教授說,電子皮膚原型是邁向下一代生物醫學技術和智慧機器人技術的「重大進步」。
  • 前沿洞察丨助你一「臂」之力,有觸覺感應的假肢來了!
    一起和望潮君來看看吧:擁有觸覺進行意識控制的假肢假肢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在7 月 25 日最新一期的《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雜誌上,猶他大學研發小組最新開發的一款機器人手臂
  • 如何助力智能假肢和皮膚移植?
    如今,研究人員通過新技術複製了這一功能——電子人造皮膚。  電子人造皮膚對疼痛刺激的反應就像真實的皮膚一樣,並為更好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和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方法鋪平了道路。>  新型疼痛感應電子皮膚是朝著開發具有複雜反饋系統的 「智能假肢 」邁出的關鍵一步。
  • 非侵入腦機接口新突破!用意念控制光標,連續追蹤效果提升5倍
    卡內基梅隆大學與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非侵入式機器人設備控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使用非侵入式腦機接口(BCI),開發了有史以來第一個能用意念控制連續追蹤電腦光標的機械臂。這對於需要藉助假肢的患者而言,絕對是一個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