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洞察丨助你一「臂」之力,有觸覺感應的假肢來了!

2020-12-04 望潮科技

科技飛速發展的表現就是可以明顯的感受到科技對大眾的幫助,本周前沿洞察就帶了這幾樣新技術:可以讓殘障人士擁有觸覺感應,並進行意識控制的假肢;憑藉聲音就可以畫出發聲者畫像的AI模型;唱出一段旋律就可以創造蛋白質的新技術......

一起和望潮君來看看吧:

擁有觸覺進行意識控制的假肢

假肢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在7 月 25 日最新一期的《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雜誌上,猶他大學研發小組最新開發的一款機器人手臂,這款高科技假肢的手指不僅可以跟隨大腦意識靈活移動,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夠在觸摸物體時產生靈敏的觸覺。

研究人員還為這款高科技假肢取了一個很有情懷的名字——盧克臂(LUKE Arm),「盧克」一詞取自《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中的盧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

盧克臂硬體主體由金屬發動機和透明矽「皮膚」組成,通過外部電池供電,並與電腦相連。盧克臂的信號系統由 Gregory Clark 所領導的猶他大學研究小組開發,該系統允許假肢手臂接入佩戴者的神經系統,實現大腦向機械手臂發送動作信號。

在這項最新成果中,除了實現大腦信號對機械手臂的控制,反過來還要實現大腦對機械手臂的觸覺感知,因為要完成像撿東西這樣的簡單任務,需要的不僅僅是大腦告訴手臂如何移動,機械手臂還要學會「感受」物體,以便讓大腦知道施加多大的力。

盧克臂可以模仿人類手指觸摸和感受物體的方式,向大腦發送觸覺信號。這樣就意味著,與傳統假肢中使用沒有觸覺感受的金屬鉤子或抓手不同,佩戴盧克臂的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對軟的或硬的物體產生觸覺,從而能夠執行一些精細的任務,比如拿起一顆雞蛋或摘下一顆葡萄,而不至於用力過度捏碎物品;再比如與自己的愛人浪漫地十指相扣,而不至於夾疼對方。

除了創建具有觸覺的盧克臂原型,研究團隊還開發了一個完全便攜的版本,不需要連接到身體外部的計算機。通過無線連接,給予佩戴者完全的自由。

憑聲音就能畫像的新技術模型

聽聲辨人,利用聲紋進行解鎖,這種技術已廣泛應用,人類的聲音含有該個體的一定特徵,從而可以進行區分。那麼僅通過聲音,能否畫出人像,並且儘可能地與講話者相似呢?

近日,卡內基梅隆大學的 Yandong Wen 等人,利用生成對抗網絡模型(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s)首次對這一問題作出研究,利用講話者的語音生成一些匹配原說話者面部特徵的人臉,並用交叉模態匹配(cross-modal matching task)評估了模型表現,可謂是語音畫像領域的一大突破。

不特意挑選那些人臉和真實講話者完美一致的結果,一般來講,該模型的確能輸出具有講話者特徵的人臉,即使不完全一模一樣,從種族以及一些其他典型的面部特徵來看,這個模型的確學習到了一些信息,輸出結果和原講話者非常像,並且語音時間越長,匹配的特徵越多,兩者越類似。

圖 | 從不同時長的正常錄音生成人臉的結果圖,右側Ref為真實講話者的不同臉部照片,從上到下的 4 位 Speaker 分別是 Danica McKellar, Cindy Williams, Damian Lewis, and Eva Green. (來源:Yandong Wen, et al./CMU)

當然,性別及年齡特徵也可以很好地被學習到,左側輸出結果的年齡和性別與右側真實人臉的年齡性別保持一致。在整個測試集上,生成圖和真實講話者性別相同的概率可以達到96.5%。

圖 | 從性別年齡的人臉重建,(a)是從老年聲音生成的人臉;(b)是男性聲音生成的人臉;(c)是女性聲音生成的人臉。其中左側為生成圖,右側為真實講話者。(來源:Yandong Wen, et al./CMU)

該模型雖然表現尚佳,但仍有可提升的地方,比如頭髮和圖像背景等與聲音無關的特徵,可以進行數據清洗將其去除,而有一些明顯與發聲有關的面部特徵也可以加以利用,從而模型會更加精確。

總的來說,由音生貌,語音畫像問題的一塊空白得到了填補。

哼唱一段旋律,就可能創造出全新蛋白質

創造一種全新的有用蛋白質,聽起來就不像一件普通人能夠做到的事情。但如果只需隨便哼唱一段旋律,就有可能創造出一種全新蛋白質,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們在 6 月 發表在 ACS Nano 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科學與藝術完美的結合,開發出一套可以將蛋白質分子結構轉化成聲音的系統,而研究人員逆轉這一過程時,只需創作一段旋律,就能夠將其轉化為自然界中從未見過的全新蛋白質。

為了更好地理解蛋白質,研究人員嘗試將蛋白質語言翻譯成人類更容易理解的另一種形式——音樂。與音樂一樣,蛋白質的結構也是分層的,在不同的長度或時間尺度上有不同的結構層次。

而蛋白質複雜的結構和功能信息則能夠很好地編碼在音樂的音調、音量和持續時間等維度中。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這種方法收集到關於不同蛋白質之間的關係和差異,並以此作為探索調整和修改蛋白質結構、功能的方法。

利用分子的物理特性來確定聲音,該系統提供了一種將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轉換成音樂序列的方法,雖然這些聲音是為了讓人類能夠聽到而被調換的,但是這些音調和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基於每個胺基酸分子本身的實際振動頻率,而這些振動頻率是用量子化學理論計算出來的。

圖 | 新方法將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轉換成敲擊和有節奏的聲音序列(來源:ACS Nano)

儘管研究人員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蛋白質語言潛在的規則,但人工智慧程序已經學會了蛋白質是如何設計語言的,從而可以對其編碼,創造現有版本的變體或全新的蛋白質設計。

研究人員表示,考慮到胺基酸序列有數萬億種潛在的組合,當涉及到創造新的蛋白質時,你不可能從零開始,而這正是人工智慧所能做的。

研究人員表示,沒有其他方法能與之媲美,缺點就是這個模型沒有告訴我們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只知道它管用。」

該團隊還創作了由胺基酸的聲音發展而來的音樂作品,這些音樂作品完全由胺基酸產生的聲音組成。研究人員表示,目前還沒有使用人造或天然的樂器來展示如何利用這種新的聲音來源進行作品創作。

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款名為「胺基酸合成器」(Amino Acid Synthesizer)的免費安卓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可以播放胺基酸的聲音,將蛋白質序列錄製成音樂作品。

— END —

相關焦點

  • 外媒盤點五角大樓實驗室成果:人造血液、有觸覺的假肢
    這一計劃成功後,美國將擁有可以治療七大心理疾病的技術,包括成癮症和抑鬱症等。有血有肉的假肢除了壓力和神經創傷,軍人也要暴露於可能會導致失去四肢的各種直接威脅當中。因此,2006年DARPA推出了「革命性假肢」計劃,並於去年宣布,已經成功讓一名28歲的年輕人恢復了觸覺。這名年輕人過去十年來因為骨髓損傷一直處於癱瘓狀態。
  • 機械臂也有觸覺!康奈爾造了一雙「傳感手套」
    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但裝上機械臂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讓手臂先擁有「觸覺」。傳統分布式光纖傳感器能在輕細柔韌的基礎上還保持的高靈敏度,通常用於在環境較為惡劣的地區進行液體管道和大壩的滲漏檢測、鐵路檢測等,但它們要麼只能測量光、電、力等多種變量其中之一,要麼需要安裝複雜的光學器件來覆蓋多種變量的監測,這樣就註定無法保證柔性傳感器的輕巧便攜。
  • 前沿洞察丨一鍵開啟你的專屬移動車庫
    前沿洞察 縱觀全球科技發展趨勢,一鍵get最前沿技術! 本期前沿洞察為大家帶來:可以把車套住的太陽能供電車庫;靈感來自變色龍舌頭的軟機器人;研發金屬和塑料製成的微型血管機器人......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西安科技助一「臂」之力
    此次,位於西安的航天科技四院為嫦娥五號採樣任務助一「臂」之力。嫦娥五號「挖土」的一舉一動牽動人心。此次,自動採樣是嫦娥五號任務的核心關鍵環節之一,依託全新研製的地外天體樣品採集機構,通過機械臂表取和鑽具鑽取兩種方式,分別採集月球樣品。
  • 前沿洞察丨3D列印出奇蹟,太空中也能製造器官
    前沿洞察 縱觀全球科技發展趨勢,一鍵get最前沿技術! 本期前沿洞察為大家帶來這些新鮮技術:可以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細胞培養系統;能挖隧道,可軍用的軟體機器人;人造肌肉和象鼻一樣靈活的柔性機器人......
  • 十種超酷高科技假肢 可能比真的還好用
    在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份名單上出現的假肢,也許不如普通人的四肢那麼靈活,但對於能夠使用它的人來說,要比其它的殘疾人更幸運一些。希望未來這些技術能夠變得更加普遍,讓那些需要假肢的人生活變得更方便、更有樂趣。
  • 張學習及其團隊:為嫦娥五號「挖土」助一「臂」之力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新華社哈爾濱1月5日電 題:張學習及其團隊:為嫦娥五號「挖土」助一「臂」之力新華社記者楊思琪「嫦娥五號機械臂長3.7米,結構重量3100克,臂厚1.4毫米,相當於十幾張紙的厚度,可以說是太空裡的『白瘦美』。」
  • 這種電子皮膚具有觸覺,可用於機器人或假肢
    據悉,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研發出一種電子皮膚,可用於機器人或者假肢,使其具有觸覺,這種皮膚被稱為異步編碼電子皮膚(ACES)的人造皮膚,由一個傳感器網絡通過單根電導體連接而成。科學家團隊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開發出這種電子皮膚,它可以用於機器人或假肢,以重新創造一種感覺疼痛、溫度、形狀和質地的觸覺。
  • 機器人也可以有觸覺?這個神經網絡讓假肢都能有反射丨Science
    「在搞深度神經網絡之類的……」「呀,學醫了呀,真有出息!」「……」-_-||雖然我們平常說的深度神經網絡跟長在動物身體裡的神經沒有半毛錢關係,但是已經有科學家已經搞出了「真·人工神經網絡」——有觸覺,能觸發反應的那一種。
  • 這種帶有傳感器的皮膚,可以讓機器人擁有像人類一樣靈敏的觸覺
    但是觸覺是一種極為細膩的感覺,機器人在這方面做得並不理想。比如,一個機器人要去拆解路邊的炸彈,或者在給你做煎蛋的時候怎麼小心地處理一個雞蛋,這個時候,它就需要能準確地感應到,什麼時候物體正在脫離它的控制。
  • 科學家研發「螳螂」觸覺機械臂 低成本且易於使用
    布裡斯託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新的機械臂,這可能是低成本且易於使用的未來機器人設備。
  • 科學家製造出可以讓機器人和假肢產生觸覺的電子皮膚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近日,據外媒報導稱,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科學家團隊製造出可以在機器人和假肢中使用的電子皮膚,可以實現類似於人的觸覺。該團隊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將上述電子皮膚用於機器人或假肢肢體上,從而可以使機器人和假肢產生如疼痛、溫度、形狀和質地等觸感。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位助理教授Benjamin Tee在採訪中表示:「當我們失去觸覺時,實際上會變得麻木,而假肢使用者就會面臨這個問題。因此,通過為人工器械重建人造皮膚,他們就可以握住手並感受到溫暖和柔軟。」
  • 新的電子皮膚創新賦予機器人和假肢一種特殊的觸覺
    由於異步編碼電子皮膚(ACES)是一種人工神經系統,機器人和假肢裝置可能很快就會擁有相當於或優於人類皮膚的觸覺。由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的電子皮膚系統已經實現了超高的響應性和對損傷的穩健性,並可以與任何類型的傳感器皮膚層配對,以作為電子皮膚的有效功能。
  • 可以感知觸覺的假肢:複製神經反饋迴路,讓截肢者行走更容易
    可感知觸覺的假肢這個假肢試圖複製神經系統的反饋迴路問題:雙腿行走的正常人依靠神經和大腦之間不斷的反饋來走動。但使用假肢的人沒有這種腦-足循環反饋迴路,這會讓他們更難自信地走路。由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貝爾格勒大學和弗萊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新型仿生假肢,刊登在《今日自然醫學》上,它試圖通過讓截肢者重新「感覺」身體截止的表面,讓他們能更容易行走。該系統的工作原理:研究人員將四個微型電極植入截肢者大腿剩餘的神經。
  • 仿生耳眼手腿心臟有多牛 智能化假肢可由人腦控制
    【手臂】人腦控制「阿凡達臂」2010年,美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署發布斥資3450萬美元,支持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幾所研究機構合力打造一款通過植入大腦的神經傳感器來控制的假肢,旨在讓「截肢士兵可能憑藉思維控制機械手臂」。今年1月24日,一名美國傷殘軍人安裝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的智能化手臂。該「手臂」重9磅(約合4.08公斤),由人腦智能控制。
  • Lifehand2:有觸覺的義肢
    失去手臂帶給很多肢體障礙者不便,雖然現今可以為他們製造假肢,但它們仍然不能具有人手的觸覺。瑞士聯邦研究院開發了一種具有觸覺的假肢,Lifehand2。十年前的煙火意外奪走了Dennis Sorenson的左手,從此他開始使用各種義肢。Dennis在裝上新的義肢後需要長期的復健,才能適應和使用義肢。即使現在他已經能夠完成生活中的部分任務,他仍然不能通過義肢感知物件形狀或者軟硬程度。他接受Lifehand2計劃,成為第一個擁有觸覺義肢的人。
  • 失去手指的工程師造了一支機械臂,網友:這真賽博朋克-虎嗅網
    這不禁讓網友在直呼賽博朋克之餘,想起了《鋼之鍊金術師》中的主角愛德華·艾爾利克——原作中為救自己的弟弟失去右臂,後女主替他製作機械假肢。,多少與愛德華的經歷有點相似,這個機械臂,是他為自己失去四根手指的左手製作的假肢。
  • 現實生活中的《阿麗塔》,酷炫假肢機械臂,比明星更吸引人的存在
    就在這部電影的宣傳中,有這麼一位現實版的阿麗塔和大導演們以及好萊塢明星們一起亮相,這位13歲的小孩兒名字叫Tilly Lockey,她並不是什麼主演,也不是什麼大明星,更不是製片人之類的,但是她的出現吸引了所有觀眾的目光,原因就在於她有一雙不同於常人的手臂。
  • 癱瘓人士用「意念」操控雙機械臂吃...
    這是一項由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牽頭,利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開發的先進假肢進行的臨床試驗,名為革命性假肢「RP計劃」,他們的目標有兩個:第一,允許參與者控制輔助設備;第二,使其能夠使用來自大腦的神經信號來感知接觸肢體的物理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