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DNA片段重複和倒位導致雌性鼴鼠同時產生功能性的卵巢和...

2021-01-15 生物谷

2020年10月13日訊/

生物谷

BIOON/---鼴鼠的生活環境極端惡劣。作為深入地洞的哺乳動物,它們的前爪多了一根手指,肌肉特別強壯。更重要的是,雌性鼴鼠在保留生育能力的同時,也具有雙性表型。作為哺乳動物的典型特徵,雌性鼴鼠有兩條X染色體,但同時發育出功能性的卵巢和睪丸組織。在雌性鼴鼠中,這種兩種組織類型都結合在一種稱為卵睪體(ovotestis)的器官中,這是這種哺乳動物的一種獨一無二的特徵。

雌性鼴鼠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睪丸酮

雌性鼴鼠的睪丸組織不產生精子,但會產生大量的性激素睪丸酮,也就是說雌性鼴鼠的睪丸酮含量與雄性鼴鼠相似。據推測,這種天然的「興奮劑」使得雌性鼴鼠具有侵略性和發達的肌肉,這對於它們在必須挖洞和爭奪資源的地下生活來說是一種優勢。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了導致鼴鼠這種特徵性性發育的遺傳特性。根據這項研究,主要是基因組結構的變化導致了對基因活性的控制發生改變。除了導致睪丸發育的遺傳程序外,這種變化還會激活導致雌性鼴鼠體內雄性激素分泌的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0月9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mole genome reveals regulatory re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daptive intersexuality」。論文通訊作者為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的Stefan Mundlos教授和Darío G. Lupiáñez博士。論文第一作者為馬克斯-普朗克分子

遺傳

學研究所的Francisca M. Real。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z2582。

進化的基因組機制

Mundlos說,「自達爾文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有機體的不同外形是基因構成逐漸變化的結果,這些變化可傳遞給後代。但是,DNA的變化及其在有機體外形上的表現是如何具體關聯的,我們又如何才能發現這樣的變化呢?」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這些研究人員首次對伊比利亞鼴鼠(Talpa occidentalis)的基因組進行了完全測序。此外,他們還研究了細胞中基因組的三維結構。在細胞核中,基因及其相關的控制序列形成了相對孤立的調控結構域(regulatory domain),這些調控結構域由大量的不同DNA片段之間經常發生相互作用的區域組成。

Mundlos說,「我們推測,在鼴鼠中,不僅基因本身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屬於這些基因的調控區域發生了變化。」

這些研究人員說,在鼴鼠的進化過程中,不僅DNA中的單個鹼基會發生變化,而且基因組的較大片段也會發生轉移。如果DNA的片段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就會出現全新的或重新組裝的調控結構域,從而激活新的基因並增強或減弱它們的表達。

睪丸發育程序

Lupiáñez說,「哺乳動物的性發育是複雜的,儘管我們對這一過程是如何發生的有了相當好的想法。在某個時間點上,性發育通常朝著一個方向或另一個方向(雄性或雌性)發展。我們想知道進化是如何調節這一系列的發育事件,從而使得我們在鼴鼠身上觀察到的雙性特徵成為可能。」

事實上,當將鼴鼠基因組與其他動物和人類的基因組進行比較時,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在一個已知參與睪丸發育的區域中存在一個倒位(inversion)---倒置的基因組片段。倒位會導致額外的DNA片段包含在基因FGF9的調控結構域中,從而重新調整對這個基因的控制和調節。論文第一作者、馬克斯-普朗克分子

遺傳

學研究所的Francisca Martinez Real博士解釋道,「這種變化除了與雌性鼴鼠體內的卵巢組織發育有關外,還與睪丸組織的發育有關。」

這些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負責雄激素產生的基因組區域---更具體地說,雄激素產生基因CYP17A1---發生三倍重複(triplication)。Real說,「三倍重複給這個基因附加了額外的調控序列---這最終導致雌性鼴鼠卵睪體中雄激素的產量增加,尤其是更多的睪丸酮。」

野生鼴鼠和轉基因小鼠

領地性很強的鼴鼠無法在實驗室中飼養,這對這些研究人員的研究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Lupianez說,「我們必須對野生鼴鼠進行所有的研究。」他和Real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在西班牙南部收集他們用於開展實驗的樣本。「然而,這個缺點也成為了我們的這項研究的一個優勢。我們的研究成果不僅局限於實驗動物,還擴展了我們對野生動物的認識。」

這些研究人員通過構建一種模擬在鼴鼠中觀察到的基因組變化的小鼠模型,證實了這兩種基因組突變實際上是導致雌性鼴鼠的這種特殊性發育的原因。在這些轉基因小鼠中,雌性小鼠的雄激素水平與正常雄性小鼠一樣高。它們也明顯比未發生基因修飾的同種動物更強壯。

進化利用遺傳工具箱

對於鼴鼠來說,性別之間並沒有那麼明確的界限,相反,雌性鼴鼠在典型的雌性表型和典型的雄性表型之間移動,也就是說,它們是雙性的。

Lupiáñez說,「我們的發現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基因組的三維結構對進化是多麼重要。自然界利用現有的發育基因工具箱,只是對它們進行重排,以創造出諸如雙性之類的特徵。在這個過程中,其他器官系統和發育不會受到影響。」

Mundlos說,「從歷史上看,雙性(intersexuality)這個詞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過去和現在都有一種傾向,就是將雙性表型定性為病理狀態。我們的研究強調了性發育的複雜性,以及這一過程如何導致各種各樣的中間表現,這些表現是自然變異的呈現。」(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Francisca M. Real et al. The mole genome reveals regulatory re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daptive intersexuality.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z2582.

2.Duplications and inversions of DNA segments lead to the masculinization of female moles
https://phys.org/news/2020-10-duplications-inversions-dna-segments-masculinization.html

相關焦點

  • 雌性體內的睪丸,或能幫它們更好地「吃土」
    來源:環球科學圖片來源:santia3睪丸是雄性動物的生殖器官,但鼴鼠卻是一個特例。科學家早已發現,多種鼴鼠的雌性同時擁有卵巢與睪丸。如此奇特的生理結構,是如何出現的?近期,一項發表於《科學》的研究通過分析雌性鼴鼠DNA的三維結構,終於找到了答案。這項研究不僅加深了我們對性發育的理解,還進一步模糊了動物界中的兩性之別。
  • 雌性鼴鼠長出「睪丸」,科學家找到了證據
    ,這些睪丸粘在卵巢上,使雌性鼴鼠變得足夠的「憤怒」來應對威脅,研究人員將其稱為「卵睪丸」。雖然地球上確實是存在雌雄同體的情況,但是雌性鼴鼠雖然長出了睪丸,但是它們不會產生精子,只是可以產生雄性激素。研究人員假設,在這些雌性鼴鼠的某些特定基因中發生了基因變異,導致了這些雌性鼴鼠的表象也發生了變化,長出了睪丸。為了驗證這一個假設,研究人員對一些雌性鼴鼠進行了染色體改造。
  • 染色體臂間倒位對生育的影響
    染色體臂間倒位(pericentric inversion)是染色體結構異常的一種類型,是指染色體的短臂和長臂各發生一次斷裂,斷裂點之間包含有著絲粒的片段倒轉
  • 雌鼴鼠為對抗殘酷的地下生存,長出了睪丸
    如果有動物能明白「戰壕」裡的恐怖,那就一定是鼴鼠。面對敵人,沒有時間寒暄,無處藏身——侵略才是最重要的。為了幫助它們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裡戰鬥,進化賦予了雌性鼴鼠大量的「狂怒」——將一些睪丸固定在卵巢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解剖結構,稱為「卵睪體」。
  • 鼴鼠是如何通過進化,來適應殘酷的地下生活的?正所謂物競天擇
    如果說有什麼動物懂得塹壕戰的恐怖,那非鼴鼠莫屬。面對敵人,沒有時間說客套話,無處可藏,攻擊性是最重要的。為了幫助雌性鼴鼠在這個殘酷的世界中戰鬥,進化賦予了雌性鼴鼠一種「類腺狂怒」,將一些睪丸附著在卵巢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解剖學結構,叫做卵囊。
  • Science:重磅!定製分子有望治療DNA重複序列導致的疾病
    與至少40種其他的遺傳疾病(比如脆性 X 染色體症候群和一些肌肉萎縮症類型)一樣,它是由阻止蛋白正確形成的DNA重複序列導致的。這些DNA重複序列能夠含有上百個相同的短DNA序列(如GAAGAAGAAGAA ...)。在包括弗裡德希氏共濟失調在內的一些疾病中,這些DNA重複序列阻止RNA聚合酶對基因進行轉錄,從而阻止它們表達細胞所需的蛋白。
  • 研究發現:CRISPR可能導致大量重複片段插入基因組 且無法被PCR等...
    研究發現:CRISPR可能導致大量重複片段插入基因組 且無法被PCR等標準方法識別  Evelyn Zhang • 2020-02-21 19:48:18 來源:前瞻網 E2989G0
  • 研究人員開發的3D列印功能性人類卵巢生物墨水取得進展
    中國3D列印網1月9日訊,西北大學和芝加哥安·羅伯特·H·盧裡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用於生物3D列印卵巢墨水的持續開發。這種墨水中充滿了源自豬卵巢的結構蛋白。這些蛋白質的位置已在研究中作圖和鑑定。
  • 鼴鼠基因組揭示調控重排與適應性雌雄間性相關
    鼴鼠基因組揭示調控重排與適應性雌雄間性相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1 21:50:32 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Darío G.
  • dna親子鑑定原理和鑑定步驟
    dna親子鑑定原理和鑑定步驟鑑定原理鑑定親子關係用得最多的是dna分型鑑定。人的血液、毛髮、唾液、口腔細胞等都可以用於用親子鑑定,十分方便。dna親子鑑定,否定親子關係的準確率幾近100%,肯定親子關係的準確率可達到99.9999%。dna(脫氧核糖核酸)是人身體內細胞的原子物質。每個原子有46個染色體,另外,男性的精子細胞和女性的卵子,各有23個染色體,當精子和卵子結合的時候。這46個原子染色體就製造一個生命,因此,每人從生父處繼承一半的分子物質,而另一半則從生母處獲得。
  • Science:重磅!將人幹細胞植入到人造小鼠卵巢中產生人卵子前體細胞
    2018年9月2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類幹細胞成功地在人工小鼠卵巢內部產生了人卵原細胞(oogonia)。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的研究和未來的計劃。作為生殖研究的一部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實現利用幹細胞製造人類卵子的目標--做到這一點將讓那些不能自然產生卵子的女性以另一種方式製造它們。但是實現這一目標一直是一條艱難的道路。研究人員面臨著道德和生物挑戰。但是,儘管存在這些困難,過去的研究工作已表明,利用幹細胞製造小鼠卵子並用小鼠精子加以受精是有可能實現的。
  • 裸鼴鼠這"交易"咋有點傻?
    科學家認為,裸鼴鼠可以通過腸道細菌來消化堅硬的根系和塊莖。根據日本的一項新研究,裸鼴鼠群中的王后會利用自己富含激素的糞便來控制下屬。工鼠吃掉這些激素後,就會變得專心照料裸鼴鼠王后的幼崽。這是通過糞便進行精神控制。裸鼴鼠有著不同尋常的社會結構,日本麻布大學的生物學家Kazutaka Mogi對此挺感興趣。
  • 基因組大片段缺失服務,來啦
    SV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基因組變異,當發生在基因的編碼序列中時,它們可能會影響蛋白質序列,從而影響蛋白質功能和穩定性。當包含一個或幾個編碼單元時,缺失或重複可導致基因拷貝數的變化。此外,有研究表明,SV可能通過破壞增強子-啟動子相互作用所必需的基因組結構而幹擾基因調控。
  • CRISPR編輯系統升級 利用「跳躍基因」精確插入DNA片段
    不過,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例,從基因組中刪除DNA片段相對容易,要用另一段序列替換原有DNA片段則困難得多。原因在於,「基因剪刀」Cas9把DNA切斷後,DNA雙鏈通過內源損傷修復通路自然癒合,新DNA片段的整合依靠同源重組或非同源末端連接來實現,效率低,而且在很多細胞類型中不起作用。此次,張鋒教授團隊新開發的升級版CRISPR編輯系統在靶向插入DNA這方面做出了突破。
  • Science:非洲鼴鼠不怕疼,是演化加了什麼buff?
    十年前科學家就發現裸鼴鼠對疼痛極不敏感。最近的一項研究進一步探索了它和其他 8 個相關物種對 3 種刺激性物質的反應,並找到了和痛覺不敏感有關的基因。這一發現或許有助於研發更加高效的止痛藥物。高原鼴鼠感受不到納塔爾螞蟻叮咬帶來的疼痛,它們通常會一同生活在地下洞穴裡。
  • 全球剩兩頭雌性北白犀 科學家想讓它們"傳宗接代"
    這將提供一種從接近功能性滅絕的亞種生物中「拯救有價值基因」的方法,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名叫「蘇丹」,於今年早些時候死亡,它存活了45年。在《自然通訊》雜誌的研究報告中,德國萊布尼茲動物園、野生動物研究所託馬斯·希爾德布蘭特(Thomas Hildebrandt)教授和國際研究小組同事稱,他們描述了從一頭兩噸重雌性北白犀身體上安全提取卵細胞(或者卵母細胞)的複雜性。
  • 2017年12月22日Science期刊精華
    復發性的輕度感染會導致慢性腸道炎症doi:10.1126/science.aao5610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和德國的研究人揭示出隨著年齡的增加,過去經歷的輕微細菌感染如何能夠累加,從而導致一種嚴重的炎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