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科學
圖片來源:santia3
睪丸是雄性動物的生殖器官,但鼴鼠卻是一個特例。科學家早已發現,多種鼴鼠的雌性同時擁有卵巢與睪丸。如此奇特的生理結構,是如何出現的?近期,一項發表於《科學》的研究通過分析雌性鼴鼠DNA的三維結構,終於找到了答案。這項研究不僅加深了我們對性發育的理解,還進一步模糊了動物界中的兩性之別。
在哺乳動物中,基因決定了生物的性別。在發育過程中,攜帶XY染色體的雄性,會表達Y染色體上的SRY基因(又名睪丸決定因子),從而迅速調高睪丸酮(testosterone)的水平,並抑制雌性性徵、促進雄性性徵的出現。攜帶XX染色體的雌性則不同,由於沒有SRY基因的抑制,它們能順利發育出雌性性徵。在大多數情況下,兩性性徵各守其道,互不幹擾。
然而,雌性鼴鼠則有一個離奇的故事,它們中的許多都是「雌雄同體」。已知在至少8個物種的鼴鼠中,雌性既有卵巢,也有睪丸。兩者結合,形成了一種名為卵睪體(ovotestis)的獨特生理結構。雌性鼴鼠卵睪體的睪丸部分,除了不生產精子,正常睪丸的其他功能,都能實現。相比沒有卵睪體的雌性,這些雌性具有更強的攻擊性,長有更強壯的肌肉,還有類似於雄性陰莖的外顯結構。在非交配季節,有些雌性鼴鼠的睪丸酮水平,甚至比雄性還高。
攜帶XX染色體的成年鼴鼠具有卵睪體。(來源:Real et al。, 2020)
為了弄清這種奇特結構的發育機制,在一項近期發表於《科學》的文章中,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和柏林醫學系統生物學研究所的斯特凡·蒙德洛斯(Stefan Mundlos)等人,探究了這些擁有卵睪體的雌性鼴鼠,在基因序列和結構上究竟有什麼「異於常鼠」之處。
DNA三維結構
基因序列可以用A、T、C、G構成的一串字母來表示,它們代表4個不同的鹼基,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組合。但最近幾十年的遺傳學研究,揭示了一個早該受到重視的問題:DNA不只有序列,還有獨特的三維結構。要想把平均長達1.8米的DNA序列塞進直徑不到10微米的細胞核裡,需要通過組織蛋白(histone)等將DNA序列「綁」起來,壓縮它的體積。
DNA不僅有一維序列,還有三維結構。(來源:E.L。 Aiden, Knowable Magazine)
這樣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形成了在結構上相近的基因「鄰居」,科學家把它們統稱為拓撲相關結構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ed domain,TAD)。同一個TAD中的基因之間發生交互作用的頻率,遠遠大於不同TAD之間基因交互的頻率。因此,TAD很可能是基因表達的重要單位,掌控著生物性狀的發育和變化。
考慮到TAD的重要性,蒙德洛斯等人想到,這些「雌雄同體」的鼴鼠,或許在TAD結構的調節上與只有卵巢的鼴鼠不同。於是,他們利用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等技術,對伊比利亞鼴鼠(Talpa occidentalis,雌性具有卵睪體)的DNA序列、結構進行了分析。
結果顯示,不論在基因序列還是基因調控序列上,伊比利亞鼴鼠都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在DNA的三維結構中,蒙德洛斯與同事找到了一份驚喜。在一個TAD內,一個名為CYP17A1的基因重複了3次。有趣的是,CYP17A1的複製還導致了其增強子(enhancer,激活後能上調基因的轉錄效率,從而增強基因表達)的複製,將CYP17A1的表達翻了好幾番。CYP17A1編碼的是一種能促進雄性激素(androgen)和睪丸酮合成的羥基化酶,因此,三倍於普通鼠的CYP17A1基因,加上複製後的增強子,或許是雌性伊比利亞鼴鼠發育出卵睪體的原因。
不僅如此,蒙德洛斯等人還在伊比利亞鼴鼠的基因內發現了一個基因倒位(inversion),位於一個名為FGF9的基因的調控序列內。這個簡單的倒位,將原本位於另外一個TAD上的基因序列,硬生生地拽到了FGF9所屬的TAD裡,調高了FGF9的表達。而FGF9表達會直接促進雄性性徵的發育。這導致了雌性伊比利亞鼴鼠卵睪體內的FGF9表達水平,與雄性睪丸中的不相上下——這與小鼠之類的哺乳動物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雌性小鼠的卵巢內,FGF9的表達水平不及雄性睪丸內的三分之一。
基因倒位可以將屬於一個TAD的調控序列「搬運」到另一個TAD裡,從而轉為調控後者的基因表達。(來源:Thomas Splettsotesser;翻譯:羅丁豪)
即然在小鼠體內也有相似的DNA序列,那麼為雌性小鼠量身定製一套「雌雄同體」基因,會不會讓它們發育出與雌性鼴鼠一樣的卵睪體呢?蒙德洛斯等人回到實驗室,在小鼠身上模擬了CYP17A1和FGF9基因序列和調控序列的變化,並發現基因編輯後的雌性小鼠的睪丸酮水平和肌肉強度都變高了。這也進一步說明了,DNA結構在動物發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時,簡單的基因倒位就能導致兩性性徵的劇烈改變。
巧妙的演化
長有卵睪體的伊比利亞鼴鼠的確抓人眼球,但自然選擇注重的是物種存活和繁衍的能力,因此,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鼴鼠的卵睪體,究竟有什麼用處呢?
卵睪體中的睪丸部分,如同雄性睪丸,負責分泌睪丸酮和雄性激素。這兩種激素都能促進動物的攻擊性和增加肌肉質量。而鼴鼠的生活方式則主要依賴於挖土:它們從土裡找吃的,還要在土裡挖出自己的房子。因此,不論雌雄,鼴鼠都有發達的前爪和「退化」的後爪,前爪的肌肉也十分結實。甚至不同於許多哺乳動物,有著六根手指。荷蘭動物學家J·黑克(J。 Haeck)指出,雌性鼴鼠具有「中性體質」,或許正是由於鼴鼠艱苦的生活方式。
雌雄同體的北美紅雀(左)和紋鰭魚(右)。來源:Shirley Caldwell(左)、Aquarium Domain.com(右)
鼴鼠的例子也說明了,在演化中,「兩性」並不是可以一分為二的清晰概念。這些鼴鼠並不孤獨,陪伴它們的還有雌雄同體的北美紅雀、南美蜜蜂、紋鰭魚。一些扁蟲甚至會使用陰莖擊劍(penis fencing)的交配方式,交配時,雙方都試圖將自己的陰莖刺入對方皮下進行受精。正如蒙德洛斯所說,「性發育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雌雄同體不過是「自然變化的表現」。鼴鼠們給科學家上了一課:演化不在乎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