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稀罕臉」的背後可能是基因變異

2020-09-10 Shelly觀潮

前兩天看了一部BBC關於生命孕育的記錄片,在人類受孕的前八周中,基於基因、荷爾蒙和高速分裂細胞的精細活動已經決定了一個人的外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微小的偏差或基因變異,就會徹底改寫人的外貌,而這種影響將會深刻伴隨一個人的終身。

Melanie Gaydos 就是這樣一個發生了基因變異的女孩。第一次看到她覺得像個「外星人」:她天生外胚層發育不良,這種罕見的疾病讓 Melanie Gaydos 的面孔、牙齒、指甲和小骨組織異常,她沒有頭髮,整個面部發育與常人不同。而正是這樣一個從小到大被周圍人視為可怕異類而遭到排斥,並且飽受禿頭症的困擾,還有部分因眼疾而失明的女孩,如今卻成為了一位挑戰社會常規審美的超級時尚模特。

童年的Melanie Gaydos生活得異常艱辛,當她談到周圍的人看到她總是被嚇得匆匆逃離時忍不住眼噙淚水,幼小的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大眾社會集體Diss,也並不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直到大約中學的時候,Melanie Gaydos決定去做一個關於遺傳性疾病的生物學報告,才第一次知道她奇特的外貌與外胚層發育不良有關。但是,這一切意味著什麼?這種與生俱來的狀況到底源於什麼?Melanie Gaydos自己以及周邊的人並不理解。

Melanie Gaydos

對Melanie來說生命中最大的挑戰就是接受自己是誰,為了克服這件事她至今還在努力。面對攝像機的Melanie帶著哽咽說她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只是源於內心的強大,因為她對生活無所期待。轉機發生在2010年,Melanie搬到紐約,開始攻讀繪畫和美術的學士學位。在那裡開始遇到許多有創造力的、志趣相投的朋友,包括紐約俱樂部圈子裡的商業時尚攝影師。對於渴望尋找到獨特面孔或不認同社會常規審美的攝影師藝術家來說,Melanie無疑是與眾不同的靈感。Melanie由此有機會從學生暑期兼職和業餘嗜好到走上真正的T臺成為職業模特。此後由於努力她的職業生涯一路開掛,包括與明星攝影師 Tim Walker 合作,為《LOVE》和《i-D》拍攝。 Tim Walker充滿想像力的時裝大片賦予Melanie或魔幻或科幻的獨特美感。

來源:www.boredpanda.com

來源:www.boredpanda.com

來源:www.boredpanda.com

成為職業模特後的Melanie Gaydos終於開始有能力追尋「自己是誰」,來自醫生的專業基因生物學報告檢測,確定了她是屬於TP63的內部基因變異,這種病變是前所未有的新型病變。正是在從細胞分裂到胚胎的前幾周裡,這條基因的突變已經決定了她無法逆轉的外貌。或許這就是人生無法把控的生命早期「註定」,也讓她的人生與未來註定與眾不同。也許從此,Melanie Gaydos能夠真正接受自己,當她面對鏡頭笑著說:所以這是屬於我的獨一無二的變異嗎?她應該已經釋然,畢竟這是完全屬於她的無法改變的基因「變異」,而正是這種「變異」讓她成為獨一無二的生命。

來源:www.boredpanda.com

Melanie是時尚圈罕見基因變異的存在,還有一種更為普遍的基因變異是白化病,而這樣的模特在時尚圈並不少見。比如白化病女孩Nastya Zhidkova,這位烏克蘭模特有著因遺傳病帶來的不一樣的美:通透雪亮的肌膚、白色的頭髮和眼睫毛,浪漫紫羅蘭瞳孔,整個形象呈現出雪精靈瓷娃娃般的超級夢幻。

來源:uckyeahnastya.tumblr.com

白化病是一種主要表現為眼睛、皮膚和毛髮等部位色素減低或完全缺失的遺傳性疾病,發病機制主要是因為遺傳性缺陷造成絡氨酸酶的缺乏,這會導致身體無法進行黑色素的合成。目前已發現的至少有16種白化病亞型,分別由不同基因突變引起,多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人群中白化病基因攜帶率不低,約為六十分之一。

在白化病患病率相對較高的南非,近年來有多位白化病患者被發掘並走上國際時尚舞臺。比如Refilwe Modiselle和Thando Hopa。Modiselle是南非第一位成為專業模特的白化病患者,也是在時尚圈迄今為止最具成就的白化病模特。作為種族歧視下的南非人,Modiselle的白化病變異讓她在南非成長的歲月裡充滿艱辛與偏見。一方面黑人的白化病要承受極度的社會非議與歧視;另一方面南非的白化病患者承受了最多的紫外線輻射,陽光對她們是致命的,有80%白化病患者在30歲之前死於皮膚癌。Modiselle以頑強的生命力和開朗的性格打破了白化病的歧視與魔咒,也最終接納了自己。

Refilwe Modiselle

Modiselle的故事也激勵了另一位南非模特Thando Hopa,她也是第一個登上《Vogue》葡萄牙版封面的白化病患者。不僅如此,Thando還登上了《嘉人》、《福布斯》非洲版和《魅力南非》的封面,與她一同登上該雜誌封面的還有說唱歌手Nadia Nakai和Asanda Sizani。Refilwe Modiselle和Thando Hopa的成功再次說明了「美」的多樣性。

Thando Hopa

不可否認,時尚界永遠在求新求異求變,因為唯有不斷推陳出新或挑戰大眾審美底線才能保證創作的「先鋒性」並吸引眼球,進而完成視覺層面的升級或達成商業層面的成功。從這個角度看,尋找「稀罕臉」的「獵奇」成分確實存在。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時尚界的「反主流」也給了無法選擇的生命一種展示真實自我的途徑,讓這些原本「不幸」的生命有機會綻放出不一樣的光芒。人類社會需要接納審美的「多樣性」,正如Tim Walker所言:美無處不在。有時消弭的事物也同初生的事物一樣美麗,我認為只關注事物欣欣向榮的那一面恰是對美的曲解。

從這個角度來看,時尚界有時也是「政治正確」的。

相關焦點

  • 新研究:成年肥胖可能源自幼年基因變異
    新華社/法新新華社倫敦9月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和芬蘭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與成年人肥胖風險相關的眾多基因變異可能在幼年階段就開始顯現跡象,這一新發現或許有助找到更好的預防肥胖方式。嬰兒出生後,身體質量指數往往會快速上升,直到9個月大,相關數值才開始下降,這一狀態會維持到5至6歲左右。此前研究顯示這段時期的身體質量指數變化較大,對日後是否會出現肥胖非常重要。
  • 濟南波羅峪景區驚現「金色娃娃魚」可能是基因變異所致
    彭先生說,景區共有5個水潭,二龍潭是在2002年左右修建的,也是最大的一個池子,這條「金娃娃」可能來自山間的泉流溪澗,由於它是兩棲動物,也不排除從林子裡爬出的可能。  「金娃娃」可能是基因變異或隨環境變色  據了解,娃娃魚體色一般為棕褐或灰黑,像這樣泛著金色的十分稀罕。
  • 可能是這個基因變異了
    一項新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表明,人們對魚腥味的敏感程度可能受到其攜帶的嗅覺受體基因變異的影響。為了探索嗅覺的遺傳基礎,冰島 DeCode Genetics 公司的研究人員對 9,000 多名個體開展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這些人同時參與氣味測試,嗅聞六種不同氣味的樣本。
  • 影響你的戀愛關係的,可能是基因變異
    如果他無法和你好好溝通、經常生氣、抱怨、難過,而且不會安慰你,不要怪他,因為這一切都有可能是基因的問題(手動狗頭)。本文作者:JYR,編審:王新凱,題圖來自:電影《怦然心動》根據《科學報告》8月2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心理學系研究人員通過分析111對情侶發現,參與催產素分泌的CD38基因變異能夠預測日常生活中的戀愛關係。
  • 影響你的戀愛關係的,可能是基因變異
    如果他無法和你好好溝通、經常生氣、抱怨、難過,而且不會安慰你,不要怪他,因為這一切都有可能是基因的問題(手動狗頭)。本文作者:JYR,編審:王新凱,題圖來自:電影《怦然心動》根據《科學報告》8月2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心理學系研究人員通過分析111對情侶發現,參與催產素分泌的CD38基因變異能夠預測日常生活中的戀愛關係。
  • 細菌的變異現象可能屬遺傳變異,也可能屬表型變異
    細菌的變異現象可能屬遺傳變異,也可能屬表型變異。判斷究竟是何種型別的變異必須通過對遺傳物質的分析以及傳代後才能區別。一般如屬表型變異,培養環境條件改變後也會發生改變;如屬基因型變異則不易隨環境變化而變化。
  • 變異基因的奇怪效應,人們一半以上智力差異由基因變異導致
    變異基因的奇怪效應遺傳多樣性對一個物種的生存至關重要。我們都從父母那裡繼承了各種基因,其中一些遺傳了幾代人。在此過程中,這些基因經常會發生突變——例如,在複製過程中,我們DNA中的一個鹼基可能會被隨機替換成另一個鹼基,或者可能會錯誤地刪除或複製整個片段。許多這種DNA突變是無聲的,只能在實驗室的分子水平上被遺傳學家檢測到。
  • 人類基因一直在變異,現已發現60多個變異基因,它們有什麼作用
    在科技的支持下,人類逐漸認識到了複雜的基因傳承,並且試圖發揮無窮的想像力,對其他生物進行改造,這一點在很多科幻作品中似乎已經有所體現。因此,在人們看來,基因改造以及基因變異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一旦中間出現一些差錯,很有可能帶來滅頂之災。
  • 轉移腫瘤驅動致癌基因的變異同質性
    結果發現腫瘤患者的轉移腫瘤組織中驅動基因變異情況基本一致、同質性很高。那些在不同腫瘤樣品變異不同的驅動基因根據特徵也很可能並無增長優勢。作者根據腫瘤轉移和驅動基因變異動力學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解釋這些觀察。這些發現說明轉移腫瘤變異測定並不一定需要多位置取樣、一線治療也可能相對簡單,當然一線療法失敗、腫瘤進展後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情況。
  • 號外:基因變異是絕對隨機的嗎?
    基因變異不是一個絕對隨機的過程(至今沒有任何實驗嚴格證明基因變異完全脫離環境影響而360度的絕對隨機,如果有,請大家提供出來),原因如下:1.個體的基因表達不是隨機的,它受環境壓力下有方向的表觀遺傳因素的調控,可謂是一朝被蛇咬,三代怕井繩。
  • 車諾比逃出的「變異狼」,若生兒育女,會把變異基因傳下去?
    >它們可能反而會不適應。令人欣慰的是,這隻灰狼雖然長期生活在輻射區,但是對外面的環境適應的也很好,令人擔憂的是,這隻外表看上去沒有異常的灰狼,終究擁有著變異過的基因,假如它在外面重新生兒育女,把這份變異的基因傳了下去,又該怎麼辦?
  • 癲癇患者哪些基因出了問題,他認為有24個基因變異明確致病
    使用這一方法,團隊發現,目前人類發現的74個與癲癇性腦病相關的基因變異中,明確致病的只有24個,27個可能致病,另外23個則可能不致病。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了世界頂級期刊《自然》的子刊《醫學遺傳學》上。
  • 基因變異使非洲鼴鼠不怕疼
    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最新發現,特定基因變異使幾種非洲鼴鼠對致痛物質不敏感,這為開發新型鎮痛藥提供了思路。        此前人們發現,生活在東非的祼鼴鼠接觸酸和辣椒素等物質時沒有疼痛反應。
  • 科學家幹擾雞的基因,讓小雞長了恐龍臉
    你可能覺得這兩種生物長得根本就不一樣,怎麼可能有「親緣關係」呢?沒錯,自然界的生物就是這麼神奇。如果你不信,那就看看這隻長著恐龍臉的小雞仔吧。沒錯,就是這麼神奇。關於鳥類由恐龍進化而來的說法早在19世紀就已經存在,當時生物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化石。
  • 別再黑處女座,強迫症是基因突變啦!基因還能決定啥...
    強迫症相關人類基因變異找到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遺傳學論文報告稱,科學家成功鑑別出與強迫症(OCD)相關的人類基因變異,找到了受這些變異影響的基因及神經通路。分離和表徵這些基因,將幫助我們理解這種疾病背後的生物學,進而建立有效治療方案。   人們經常說自己被強迫症困擾。
  • 性愛有利於剔除不良基因變異,貧困會改變人類基因
    每個新生兒都有70%的機率產生異於父母的基因誤差,遠比細菌等簡單生物高得多。變異也許會減弱生物的身體機能,如果每一代都是如此,物種便可能遭受致命打擊。但人類至今仍未滅絕,說明我們可通過某種途徑、逐漸剔除對物種不利的變異。近日《科學》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指出,答案也許與生物的另一有趣行為有關:性行為。
  • 可能是基因變異在「幫忙」
    近日,發表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可能的原因。該研究指出,分娩過程中對疼痛不敏感的女性,很可能攜帶一種KCNG4基因罕見變異,該變異令其擁有了天然的無痛分娩效果。這項研究由隸屬於劍橋大學醫院NHS基金會信託的阿登布魯克醫院及劍橋大學的臨床醫生和科學家合作完成。
  • 從gnomAD 人群變異數據中研究基因功能
    在外顯子組和基因組的測序項目中,科學家們發現預測的LOF(predicted LOF, pLoF)變異普遍存在於自然人群中,因此可以將這些變異作為基因失活的自然模型:含有pLoF變異的基因對於LOF耐受性高,反之耐受性低。
  • 自然界中基因變異的概率極小,可怕的是人類掌握了定點突變的技術
    前言當大家看到本文筆者的認證時,會發現是一名旅遊領域的創作者,可能在你的慣性思維認知裡,旅遊的人無非就是拿著相機滿世界的自拍,怎麼會了解基因呢?千萬不要這樣想,旅行只是個人的興趣,任何專業的人都可以做旅遊領域的內容,但這些人的背後有可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或學者,所以,請耐心讀完,相信我,不會讓你失望。
  • 專家點評Cell|利用基因組圖揭示癌症複雜結構變異特徵
    雖然通過全基因組測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人們已經可以識別變異後的DNA連結和拷貝數變異,但仍沒有一套統一的方法來建立重排後的DNA模型用來發掘所有的變異模式。與TCGA樣本中通過RNA-seq發現的融合基因轉錄本比對,發現基因組颱風比其他複雜突變能更高效的產生融合基因,這也和肢端黑色素瘤患者通常缺乏小突變新抗原卻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敏感產生了聯繫。另外,結構變異連結端附近的單鹼基突變頻率也局部升高,在基因組颱風的連接周圍尤其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