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基因一直在變異,現已發現60多個變異基因,它們有什麼作用

2020-12-04 奇點使者

筆者:三體-小遙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克服了無數困難,終於成為宇宙中已知的唯一存在的智慧生命體。然而縱觀整個大自然,幾乎所有存活於世的物種都經歷了類似的過程,所以只能說人類無比幸運,在某種機緣巧合之下才擁有了獨一無二的智慧。

在科技的支持下,人類逐漸認識到了複雜的基因傳承,並且試圖發揮無窮的想像力,對其他生物進行改造,這一點在很多科幻作品中似乎已經有所體現。

因此,在人們看來,基因改造以及基因變異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一旦中間出現一些差錯,很有可能帶來滅頂之災。實際上,科學家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人類本身就存在天然的基因變異,所以這並不是一件值得令人恐懼的事情。

也就是說,世界上很多物種其實都存在基因變異,沒有一成不變的基因傳承,為了保障物種可以不斷適應外界的環境,基因變異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已經在人類基因中找到60種變異基因,並且相關基因研究還正在進行中,所以這個數字可能遠不止於此。

科學家表示,每個人除了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一部分基因之外,還有60多種原本不屬於父母的基因加入。這種基因變異並沒有超出範圍,反而增加了人類的多樣性,為整個人類文明的延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也有觀點認為,這些變異基因其實並沒有導致人類出現太多變化,準確來說這種變異並不明顯。加上人類的基因變異更容量導致一些疾病的出現,所以基因變異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至於有些科學家試圖將基因進行改造,這種想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為稍有不慎還會導致更多問題出現,關係到了倫理道德以及人類社會後續的發展。

總之,基因變異不足以引起恐慌,但是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相關問題還是應該不容小覷,科學家們試圖對此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爭取早日解開關於人類基因的相關謎團。

相關焦點

  • 性愛有利於剔除不良基因變異,貧困會改變人類基因
    但最新的研究顯示,性行為有其存在的理由,不僅僅是啪啪的快樂,還有利於剔除不良基因變異,促進人類進化。30年來,他一直在研究物種如何擺脫不良變異。這個問題比你所想的更為複雜。自然選擇的一種模式是,對基因變異進行挨個選擇:這個基因可以留下,那個基因必須排除。還有一種模式是,所有變異基因都休戚與共,即人口遺傳學家所說的協同效應(synergistic epistasis)。如果某個基因變異會加劇另一個變異,便會發生這種情況。
  • 人類基因變異到底有多神奇?從「蜘蛛俠」到「綠巨人」
    人體細胞共約有40-60萬億個,而人類基因組卻是由23對染色體組成,其中包括22對體染色體、1條X染色體和1條Y染色體,含有約30億個DNA  如果只是蜘蛛毒素的作用,恐怕難以實現;然而,如果考慮到蜘蛛體內存在另外一種生物——逆轉錄病毒,那麼,情況有可能會這樣發展。逆轉錄病毒在生命過程活動中,有一個從RNA到DNA的逆轉錄過程,即在逆轉錄酶的作用下病毒基因整合到人類細胞的遺傳物質中,而輻射可引起病毒逆轉錄的變異頻率和重組速率的大幅度提升。
  • 變異基因的奇怪效應,人們一半以上智力差異由基因變異導致
    特別是,黑素皮質素4受體基因(MCR4)可以突變,以增加或減少受影響的個體的飢餓感。MCR4蛋白在建立飽腹感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會告訴你的大腦你什麼時候吃飽了。當這種基因在人體內發生突變時,他們就有可能永遠不會有飽腹感,從而導致暴飲暴食和肥胖。然而,事實可能正好相反。這種基因的某些突變實際上可以讓一個人感到持續的飽腹感和從不飢餓,從而保護他們不肥胖。
  • 研究:6億年前一場基因變異 奠定人類歷史
    中國日報網1月12日電(信蓮)假如說,人類的基因世代相傳流轉下來,基因內容大同小異的話;那麼,第一代的基因無疑最為重要。第一代好,人類便好;第一代差,人類便差——甚至可能根本不復存在。據美國《華盛頓郵報》1月11日報導,近日有研究發現。大約6億年前,單細胞生物首次通過基因變異成為了更為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從此改寫了整個人類歷史。
  • 車諾比逃出的「變異狼」,若生兒育女,會把變異基因傳下去?
    車諾比事件之後,在這裡生活的動物不止是當年的"原住民",還有許多"外來戶",因為動物並不知道核輻射有多麼恐怖,它們只知道這塊偌大的荒原沒有人類,而沒有人類的地方,就是動物的天堂。當時唯一的參照物只有曾經遭受過核輻射的日本,核彈在廣島爆炸之後,許多人,尤其是新生兒產生了多種怪病,基因直接發生了突變,壽命驟減,也有一些人看著很正常,但是廣島的教訓足以令人後怕,核輻射對於生命基因的影響,太難以預測了。那麼當核輻射作用於猛獸身上會發生什麼?
  • Cell:構建出人類免疫細胞圖譜,可確定遺傳變異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四年多來,在Pandurangan Vijayanand博士的領導下,這些研究人員一直在進行大規模的免疫分析工作,並詳細說明了DNA序列中的變異如何影響不同類型免疫細胞中的基因活性。對12000多個基因---大約佔這些細胞中所有活性基因的60%---而言,天然存在的遺傳變異與某些細胞類型中基因活性的顯著差異相關。Vijayanand說,「我們觀察到的效應大小是令人吃驚的。這不是一些微小變化。」基因組研究已將遺傳密碼中的數千個變異與人類疾病相關聯在一起。
  • 自然界中基因變異的概率極小,可怕的是人類掌握了定點突變的技術
    02 關於基因當你走入基因世界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們的信息就像是一串串複雜的代碼,我們能長出多少根手指,幾隻眼睛,幾歲會走路,全部是由這些遺傳信息決定。就跟打遊戲一樣,哪個人物有著怎樣的技能,小怪獸什麼時間出現,都是編程給設定好的。
  • 中日韓人種基因拷貝數變異圖譜出爐
    據韓聯社4月5日報導,韓國首爾大學基因醫學研究所徐廷瑄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宣稱,他們通過對30名中國人、韓國人和日本人的基因組研究,成功繪製出中日韓人種超高清基因拷貝數變異圖譜,並根據該圖譜發現,亞洲人獨有的基因拷貝數變異共有3500多個。
  • 最大人類基因變異資料庫解析突變奧秘
    【環球科技報導記者程君秋】據臺灣「中央社」8月18日報導,科學家17日公布至今匯集的最大人類基因變異資料庫,凸顯出若干被錯怪導致罕見疾病的基因突變,以及可能對疾病扮演意想不到角色的其他突變。據報導,多達100人的研究團隊2年前建立外顯子組(exome)超過1000萬變異的資料庫。外顯子組僅是人類基因組的一小部份,佔DNA的不到2%,但具關鍵重要性。外顯子組由基因編碼部位組成,即DNA的蛋白質表現區,發生錯誤會引發串聯式效應,導致疾病。
  • 可能是這個基因變異了
    一項新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表明,人們對魚腥味的敏感程度可能受到其攜帶的嗅覺受體基因變異的影響。為了探索嗅覺的遺傳基礎,冰島 DeCode Genetics 公司的研究人員對 9,000 多名個體開展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這些人同時參與氣味測試,嗅聞六種不同氣味的樣本。
  • 研究發現銀屑病易感基因編碼區功能性變異—新聞—科學網
    遺傳因素在銀屑病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連鎖分析和候選基因研究方法發現了銀屑病一批易感位點並篩選出銀屑病的潛在易感基因,為銀屑病的後續易感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礎。近年來,隨著生命科學和遺傳學的發展,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已成為目前尋找複雜疾病易感基因的重要途徑,較好的揭示了基因組上易感基因/位點上與人類疾病對應關係,儘管目前尚不能全面解釋易感基因/位點在疾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但是為後續疾病發病機制研究提供了依據。目前國際上運用GWAS方法已累計發現40多個銀屑病易感基因/位點,極大推進了銀屑病的遺傳學研究進程。
  • Nature:一個與身高有關的基因變異,最高可影響4.4釐米!
    我們的發現對與FBN1相關的重要疾病具有啟發意義,而如果不研究這一人群,我們就無法了解這些疾病。」 身高基因變異 FBN1 基因的多種突變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會引起馬凡氏(Marfan)綜合症,這是一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其特徵是關節活動過度,在某些情況下還因心血管疾病而引起。
  • 2類沒被發現癌症的動物,它們的抗癌基因,對人類有什麼意義
    人類只要一直存活著就一定會有患上癌症的可能,這是因為癌細胞源於我們體內正常細胞的變異,活得越久那麼變異越多,那些逃過免疫系統檢查的「漏網之魚」聚集起來最終就會發展成癌症。但是我們似乎好像沒聽說過動物也會得癌症。
  •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有助發現新疾病基因
    圖片來源:《自然》網站英國《自然》《自然·通訊》《自然·醫學》雜誌近日同時發表來自多家研究機構的一系列報告,集中描述了對一個匯集了逾14萬人樣本的資料庫——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的應用,該資料庫擁有迄今最大規模的人類遺傳變異體公開目錄,是我們深入認識人類基因功能、發現新疾病相關基因的寶貴資源。
  • 美國發現一隻基因變異黑猩猩,有人類一樣的手指,它能否持續進化
    作為和人類血緣關係最親近的物種,基因和人類的差異僅只有1.6%。這個數字基本上可以說是相當細微了,換句話說,在物種進化裡,黑猩猩就差一步擊敗人類,成了地球的主宰。 要說黑猩猩和人類的差異,或許僅體現在了智力這塊。而想像力充沛的人類也曾將黑猩猩當過假想敵,前些年有一部叫《猩球崛起》的科幻電影,講得便是人類賦予黑猩猩智力後,黑猩猩反過來統治人類的故事。
  • 上海發現一例英國輸入病例 基因序列與近期英國報導的變異病毒基因...
    近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在對英國輸入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進行基因測序監測中,發現1例病例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為B.1.1.7亞型,與近期英國報導的變異病毒基因相似。該病例為中國籍,在英國留學,12月13日自英國出發,12月14日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入關後即被集中隔離。
  •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 有助深入認識基因功能發現...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有助深入認識基因功能 發現疾病相關基因141456個外顯子組和基因組序列的匯總(圖a)。圖片來源:《自然》網站英國《自然》《自然·通訊》《自然·醫學》雜誌近日同時發表來自多家研究機構的一系列報告,集中描述了對一個匯集了逾14萬人樣本的資料庫——基因組聚集資料庫(gnomAD)的應用,該資料庫擁有迄今最大規模的人類遺傳變異體公開目錄,是我們深入認識人類基因功能、發現新疾病相關基因的寶貴資源。
  • 判斷變異基因是否致病?廣州醫生有辦法
    大洋網訊 每個人體內都有上千個基因變異,但有變異不等於致病。如何判斷哪些變異會致病、哪些不會?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廖衛平教授團隊提出「基因致病潛力評估指南」,為各學科醫生判斷基因致病性提供了一種評估工具。
  • 科學家發現基因變異可使人聞爛魚感覺出焦糖味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一種特定的基因變異,這種變異會影響一個人對腐爛腥味的感知程度。該研究還首次發現了與甘草和肉桂氣味強度相關的基因變異。我們的嗅覺主要受鼻腔中的嗅覺受體控制。氣味分子與受體部位結合,隨後將信號發送到我們大腦中負責處理氣味的部位。
  • ...上海發現的變異株基因檢測結果表明變異株對細胞感染力增強,但...
    文 / TIER2021-01-01 20:25:18來源:FX168 【中疾控回應上海輸入變異病毒病例】針對上海發現1例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為B.1.1.7亞型,與近期英國報導的變異病毒基因相似一事,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1月1日接受總臺記者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