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基因變異可使人聞爛魚感覺出焦糖味

2020-10-09 cnBeta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一種特定的基因變異,這種變異會影響一個人對腐爛腥味的感知程度。該研究還首次發現了與甘草和肉桂氣味強度相關的基因變異。我們的嗅覺主要受鼻腔中的嗅覺受體控制。氣味分子與受體部位結合,隨後將信號發送到我們大腦中負責處理氣味的部位。當然,我們對氣味的反應是複雜的,與情緒和經驗深深地交織在一起,然而,嗅覺受體的敏感性也受到遺傳學的強烈影響。

也許最著名的受遺傳影響的味道/氣味是臭名昭著的香菜。據認為,大約有10%的人攜帶了一種基因變異,使他們的嗅覺受體特別容易感應到香菜中的一種分子,這種分子負責產生一種特有的刺鼻的肥皂味。

嗅覺基因如何影響人類對某些氣味的感知,目前還明顯研究不足。為了闡明這些奧秘,冰島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大型團隊招募了9000多名受試者。每個參與者主觀地報告了對六種關鍵氣味的反應:甘草、肉桂、魚、檸檬、薄荷和香蕉。

"我們發現了影響我們如何感知和描述魚,甘草和肉桂氣味的序列變異,"該研究的作者之一,來自雷克雅未克deCODE遺傳學的Rosa Gisladottir解釋說。"由於我們的嗅覺對味道的感知非常重要,這些變異可能會影響我們是否喜歡含有這些氣味的食物。"

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最新穎的,與氣味敏感度有關的基因變體被發現,為一種叫做三甲胺(TMA)的分子。這種特殊的化合物從根本上負責那種高度熟悉的爛魚味。

研究發現,一種名為微量胺相關受體5(TAAR5)的嗅覺受體基因的遺傳變異,可以顯著降低一個人對TMA的負面感知。事實上,該研究甚至發現一些具有該基因變異的受試者對TMA的氣味做出了積極的反應,並將其描述為類似於 "焦糖"或 "玫瑰"。

"變異體的攜帶者發現魚腥味不那麼強烈,不覺得那麼難聞,而且不太可能準確地命名它,"Gisladottir說。"有很多關於TAAR5的動物研究與其在對三甲胺的硬連接厭惡反應中的作用有關。我們的研究結果將這一研究的意義擴展到人類氣味感知和行為。"

與TMA基因變異的發現不同,該研究中的另外兩個發現指的是被視為增加嗅覺感知的變異。發現了兩個基因變異,可能與甘草和肉桂的氣味強度增加有關。

"我們在嗅覺受體集群中發現了一個常見的變體,它與反式茴香的敏感性增加有關,在黑甘草產品中發現,但也在香料和植物中發現,如八角茴香籽,八角茴香和茴香,"Gisladottir補充道。"變異體的攜帶者發現甘草的氣味更強烈,更令人愉快,並且可以更準確地命名它。有趣的是,這種變體在東亞比在歐洲更常見。"

這種研究還處於早期,但研究確實注意到這些嗅覺受體基因變異體似乎存在顯著的地理多樣性。研究人員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我們人類的嗅覺在很大程度上還在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來磨練。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基因變異可使人聞爛魚感覺出焦糖味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一種特定的基因變異,這種變異會影響一個人對腐爛腥味的感知程度。該研究還首次發現了與甘草和肉桂氣味強度相關的基因變異。 我們的嗅覺主要受鼻腔中的嗅覺受體控制。氣味分子與受體部位結合,隨後將信號發送到我們大腦中負責處理氣味的部位。
  • 竟有人覺得魚腥味像焦糖像玫瑰?11326冰島人群的探究揭示:原來是這個基因發生了突變
    說起來你可能不大相信,有人感覺似乎與土豆味和焦糖味差不多,還有人覺得聞起來像玫瑰……為什麼人們會有如此的差別?嗅覺到底受到了什麼影響?結果顯示,TAAR5基因變異可影響人們對魚腥味強度和不適度的感知,部分個體攜帶的特定TAAR5基因突變可使其感知的魚腥味減弱,這些個體更有可能在測試魚腥味時或者表示未聞到任何氣味,或者描述為其它氣味,例如土豆、焦糖和玫瑰。
  • 大規模人類嗅覺GWAS研究揭示基因變異可影響對魚腥味的感知
    就像有些人認為魚腥味刺鼻且令人不愉快,有些人覺得香菜氣味難聞,還有些人十分喜歡榴槤的「香味」。事實上,我們感知氣味的能力是通過855個嗅覺受體基因編碼的嗅覺受體(OR)實現的。OR基因的特徵是異常高的DNA序列多樣性,這會引起個體氣味感知和行為上的差異。但人類中約有一半OR基因被認為功能缺乏,只有約400個OR基因表現出活性。目前,人類中丟失這麼多嗅覺基因的原因仍然是個謎。
  • 可能是這個基因變異了
    同樣是一條魚,有些人覺得很鮮,有些人覺得很腥,這是為什麼?一項新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表明,人們對魚腥味的敏感程度可能受到其攜帶的嗅覺受體基因變異的影響。為了探索嗅覺的遺傳基礎,冰島 DeCode Genetics 公司的研究人員對 9,000 多名個體開展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這些人同時參與氣味測試,嗅聞六種不同氣味的樣本。
  •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嗅覺GWAS揭示基因變異可影響對魚腥味的感知
    就像有些人認為魚腥味刺鼻且令人不愉快,有些人覺得香菜氣味難聞,還有些人十分喜歡榴槤的「香味」。事實上,我們感知氣味的能力是通過855個嗅覺受體基因編碼的嗅覺受體(OR)實現的。OR基因的特徵是異常高的DNA序列多樣性,這會引起個體氣味感知和行為上的差異。但人類中約有一半OR基因被認為功能缺乏,只有約400個OR基因表現出活性。目前,人類中丟失這麼多嗅覺基因的原因仍然是個謎。而對於剩餘活性基因的變異如何影響個體嗅覺的差異。在這種不尋常的基因類別中,遺傳序列多樣性又如何轉化為感知和行為?
  • 魔瞳焦糖白化龜
    2011年時全世界能繁殖的種龜僅有22隻,Caramel Pink的基因可說是穩定了,據了解當時一窩蛋中約可孵育出一半的Caramel Pink個體,且該個體均有藍眼球、紅色瞳孔,粉紅色頭部與四肢、亮黃色外殼及殼上附著的褐色不規則圖案,而其Caramel Pink的稱呼應該也是根據上述特色而命名的。
  • 焦糖巴西龜,你了解過嗎?
    至今全世界為數不多,Caramel Pink的基因可說是穩定了,據了解一窩蛋中約可孵育出一半的Caramel 個體特點 粉紅焦糖紅耳龜是巴西龜最高等級的變異體,比白化巴西還要稀有,該個體特點為藍眼球、紅色瞳孔、粉紅色頭部與四肢、亮黃色外殼及殼上有褐色不規則圖案。提到巴西龜,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持有厭惡的心態,因為它太平常,太普通,太便宜;且是外來物種,公認的生態殺手。
  • 科學家發現一基因變異導致肥胖 易引發糖尿病
    英國和法國的科學家日前發現,一種基因發生變異會導致兒童肥胖,從而引發II型糖尿病的提早出現。   據《新科學家》雜誌網站18日報導,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和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學家,選取了1225名年齡在5歲到11歲之間被診斷為肥胖的兒童,以及1205名體重正常的兒童進行研究。他們發現,肥胖兒童體內ENPP1基因發生變異的機率比正常兒童高2到3倍。科學家隨後又對肥胖兒童的父母和祖父母進行了研究,發現他們因該基因變異而出現肥胖或早發糖尿病的機率也很高。
  • 了解焦糖巴西龜的美
    焦糖巴西龜每年,世界各地有成千上萬的巴西龜苗被孵化出來,然而當第一隻焦糖巴西龜問世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被這驚喜的降臨震驚到了!焦糖巴西龜,本質上說是巴西龜白變異的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白變種巴西龜的甲殼是沒有灰色斑塊的。
  • 科學家發現一隻基因變異的黑猩猩,行為特徵像人,它能否持續進化
    科學家發現一隻基因變異的黑猩猩,行為特徵像人,它能否持續進化 上世紀70年代,有人在非洲剛果地區抓到一隻黑猩猩,並將黑猩猩賣給動物訓練師,訓練師覺得這隻黑猩猩與其他猩猩很不一樣,十分驚訝,並交給了專業的科學家研究,科學家便發現了黑猩猩基因變異,行為特徵像人,那它能否持續進化?
  • 人類基因一直在變異,現已發現60多個變異基因,它們有什麼作用
    在科技的支持下,人類逐漸認識到了複雜的基因傳承,並且試圖發揮無窮的想像力,對其他生物進行改造,這一點在很多科幻作品中似乎已經有所體現。因此,在人們看來,基因改造以及基因變異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一旦中間出現一些差錯,很有可能帶來滅頂之災。
  • Cell:構建出人類免疫細胞圖譜,可確定遺傳變異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他們正在通過一個新的資料庫DICE(Database of Immune Cell Expression, Express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nd Epigenomics, 即免疫細胞表達、數量性狀座位表達和表觀基因組學資料庫)來分享他們的發現,這使得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輕鬆地探究這些數據,這是因為它們與基因、細胞類型或者疾病存在關聯。
  • 基因突變讓你不辨「魚腥」
    一種變異會影響人們對魚散發的刺鼻氣味的感知,使它「聞起來像玫瑰」。圖片來源:Jn Gstafsson本報訊魚的刺鼻氣味使許多人捏住了鼻子。但對於有特定基因變異的人來說,即使是腐爛的魚也會聞起來像焦糖。冰島大學人文學院的Rosa Gisladottir和醫學院的Kari Stefansson及同事對該國1.1萬多人的DNA進行了檢測,以尋找影響氣味感知的基因變異。研究人員要求研究參與者聞一系列的氣味,包括甘草、肉桂和魚。在吸入一種氣味後,參與者對氣味進行命名,並對其強度和愉悅度進行評級。
  • 科研新發現:乳酸菌可抵制基因與染色體變異
    中新網11月21日電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生物系的科研人員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乳酸菌能夠有效地抵制基因與染色體變異。  多年來,科技界一直在積極地尋找能夠抵制基因與染色體變異的抗誘變物質。來自科技日報的消息說,科學研究發現,在人體和動物的某些器官、生物液體及形形色色的細菌中,都存在抗誘變物質。
  • Nat Genet:科學家在基因之外發現促進乳腺癌的DNA變異
    2016年9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在ER陽性乳腺腫瘤中基因外部的DNA序列不斷積累突變可能是驅動這種疾病發展的重要推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上。
  • Nature:構建出英國最大的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庫,揭示出常見基因變異
    在經過全面地標註之後,這些幹細胞系可供獨立研究,是科學家們研究人發育和疾病的一種強大的資源。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5月1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ommon genetic variation drives molecular heterogeneity in human iPSCs」。
  • 英科學家發現新的「痛覺基因」
    最近,一個由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識別出一種新基因PRDM12,對痛覺神經的產生和形成至關重要,可作為藥物標靶,有助於開發出緩解疼痛的新方法
  • 3800年前的日本人長啥樣?科學家復原繩紋女人的臉,其基因有變異
    3800年前的日本人長什麼樣?科學家復原了20年前發現的日本古代女人頭骨,終於解開了這個秘密,除了長相之外,研究者還在其基因中發現了新東西。1998年時,她在日本北海道北部的禮文島被發現,根據放射性碳年代測定,她大概在3550至3960年前去世,至少已經3000歲了。20多年來,繩紋女人的DNA一直是個謎,最終研究人員從她的一個臼齒中,提取出了完整的遺傳信息。
  • 最大人類基因變異資料庫解析突變奧秘
    【環球科技報導記者程君秋】據臺灣「中央社」8月18日報導,科學家17日公布至今匯集的最大人類基因變異資料庫,凸顯出若干被錯怪導致罕見疾病的基因突變,以及可能對疾病扮演意想不到角色的其他突變。據報導,多達100人的研究團隊2年前建立外顯子組(exome)超過1000萬變異的資料庫。外顯子組僅是人類基因組的一小部份,佔DNA的不到2%,但具關鍵重要性。外顯子組由基因編碼部位組成,即DNA的蛋白質表現區,發生錯誤會引發串聯式效應,導致疾病。
  • 科學家發現一隻基因變異黑猩猩,舉止與人高度相似,能否繼續進化
    後來這一理論被「進化論」替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有更多的人開始質疑進化論。 通過解剖發現,直立人的肢骨跟智人沒有很大的差別,也就是說,在這個變化過程裡,人四肢的變化要比大腦的變化早一些,既然如此,社會行為和人非常相似的黑猩猩,能不能通過發展四肢、參與社會活動而進化成人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