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人覺得魚腥味像焦糖像玫瑰?11326冰島人群的探究揭示:原來是這個基因發生了突變

2020-10-30 協和醫學雜誌

作者:楊欣壯

單位:北京協和醫院-中心實驗室-統計與生信平臺

你喜歡魚腥味嗎?

對於多數人來說,「魚腥味」不太令人愉悅。

然而,也有少數人不太敏感,覺得魚有腥味嗎?

說起來你可能不大相信,有人感覺似乎與土豆味和焦糖味差不多,還有人覺得聞起來像玫瑰……

為什麼人們會有如此的差別?

嗅覺到底受到了什麼影響?

我們又怎樣感知氣味呢?



眾所周知,嗅覺對於人類的生活至關重要,它為我們提供了對於社會和自然環境的深刻認知,影響著我們是否喜歡含有這些氣味的食物。其實,人體氣味的感知主要是通過由OR基因編碼的嗅覺受體(OR)來實現的。

在部分人群中,855個人類OR基因中約有一半被歸類為非功能性基因(假基因),因此僅有約400個功能性OR基因。在靈長類中OR基因的失活尤其嚴重,這主要是由於OR基因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需求性丟失導致的結果。

與其他蛋白質編碼基因相比,完整OR基因的序列多樣性異常高,導致高度的個體差異,從而引起感知和行為上的相應差異。但是,這個過程是否總是導致嗅覺能力降低?在這種不尋常的基因類別中,遺傳序列多樣性是如何轉化為感知和行為的呢?

在近日發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一篇文章「Sequence Variants in TAAR5 and Other Loci Affect Human Odor Perception and Naming」中,研究者對冰島9122名個體的基因組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並在2,204個人的單獨樣本中進行驗證。

研究參與者對聞到的不同氣味進行命名描述,並對其強度和愉快程度評分。檢測氣味包括甘草、肉桂、魚、檸檬、薄荷和香蕉的主要成分。

結果顯示,TAAR5基因變異可影響人們對魚腥味強度和不適度的感知,部分個體攜帶的特定TAAR5基因突變可使其感知的魚腥味減弱,這些個體更有可能在測試魚腥味時或者表示未聞到任何氣味,或者描述為其它氣味,例如土豆、焦糖和玫瑰。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了其他基因突變,這些突變可增強個體辨別甘草和肉桂氣味的能力。


Sequence Variants in TAAR5 and Other Loci Affect Human Odor Perception and Naming

TAAR5並不是典型的嗅覺基因受體,TAAR5可編碼微量胺相關受體TAAR家族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該受體在脊椎動物的嗅覺上皮細胞中起化學感覺受體的作用,可檢測揮發性的胺。

目前沒有關於TAAR5序列變異影響人類嗅覺感知的報導。研究團隊認為,這是第一個顯示該基因在人類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發現。


圖1 A)魚腥味,2)肉桂味,3)甘草味道強度以及 4)甘草命名差異的GWAS分析結果。P值顯著的位點用紅色標


表1 GWAS分析P值顯著結果

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中我們發現3個區間與嗅覺的感知和行為相關(圖1,表1)。

首先,TAAR5基因上一個錯義突變位點p.Ser95Pro 與魚腥味的感知相關(pdiscovery= 1.3 x 10-11, b = -0.34 SD, 95% CI = -0.44, -0.24 )。

其次,OR6C70和 OR6C68 基因中的三個相關的錯義變異與甘草味道的感知強度和認知相關,以及12號染色體上的OR簇中存在大量基因變異。

通過Bonferroni矯正的p值確定OR6C70基因中的錯義突變p.Lys233Asn可能是驅動變異(association with intensity: pdiscovery= 2.2 x 10-13, b = 0.13 SD, 95% CI = 0.10, 0.16; association with naming: pdiscovery= 7.9 x 10-9, OR = 0.76, 95% CI = 0.70, 0.84)。

另外,11號染色體上OR基因簇附近的位於基因間區的rs317787-T突變點,被認為可能與肉桂氣味認知有關(pdiscovery= 1.0 x 10-13, OR = 0.75, 95% CI = 0.69, 0.81)。


圖2 A)魚腥味感知程度與TAAR5 p.Ser95Pro基因型之間的關係。B)甘草味感知程度與OR6C70 p.Lys233Asn基因

通過基因型和表型之間的分析可以看到TAAR5中p.Ser95Pro等位基因計數對魚腥味氣味強度感知具有一定影響(圖2A)。

該變體的頻率在冰島人中佔2.2%,在瑞典人中佔1.7%,在南歐人中佔0.8%,非洲人佔0.2%(基因組聚合資料庫,GnomAD),展現出了基因頻率的南北梯度。

OR6C70基因上的常見(MAF=23%)錯義突變 (rs60683621-G)與甘草強度味道的感知相關(圖2B)。攜帶這種變體的個體對甘草氣味的感知更強烈,更令人愉快,並能更準確地命名。

該研究結果表明,TAAR5基因型變異會影響人類對魚腥味的感知能力,並突顯了嗅覺基因中的序列多樣性會導致部分嗅覺能力增強或減弱。

研究團隊表示,如果再加上等位基因頻率方面的地理差異證據,這就增加了一種可能性,即人類嗅覺受體基因中影響嗅覺的部分序列差異仍受到自然選擇的壓力。研究團隊將繼續收集有關人氣味感知的數據,並計劃使用同樣的測試來分析更多的嗅覺缺陷。


文章亮點

1. 首次在11326名冰島人群中探究與嗅覺感知相關的基因變異;

2. TAAR5基因上的突變可以影響對人們魚腥味的感知;

3. OR6C70基因以及其他一些基因位置上的變異與甘草和肉桂氣味的感知有關;

4. 嗅覺基因的序列多樣性可以導致嗅覺能力的增強。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充分利用冰島這一具有獨立進化環境特殊人群,進行上萬人基因組大數據遺傳分析。首次發現TAAR5基因在嗅覺感知上的重要作用,並發現等位基因頻率與地理差異之間的關係。

研究使用了發現人群以及驗證人群來證實目標突變位點與功能之間的相關性,但基因型與表型之間的實際關聯趨勢並不明顯(圖2)。如果能有更多的功能實驗驗證將對本課題中發現的目標基因有更多的證據支持。


知識點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本研究是經典的GWAS分析方法,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是指在全基因組層面上,開展多中心、大樣本、反覆驗證的基因與疾病的關聯研究,是通過對大規模的群體DNA樣本進行全基因組高密度遺傳標記(如SNP或CNV等)分型,從而尋找與複雜疾病相關的遺傳因素的研究方法,全面揭示疾病發生、發展與治療相關的遺傳基因。


本期嘉賓

楊欣壯

生物信息學,北京大學碩士、博士。北京協和醫院-中心實驗室-統計與生信平臺。北京協和醫院-中心實驗室-統計與生信平臺基於循證醫學、醫學統計學、生物信息學(基因組、轉錄組、表觀遺傳組、微生物)等前沿技術,在院內開開展方法學諮詢與大數據分析技術支持。從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預後等多角度開展臨床研究,為疾病的預防、早期幹預、新藥和新治療方法的臨床應用提供科學的證據支持,促進轉化醫學發展與科研成果轉化。

歡迎感興趣的同道與我們聯繫,聯繫方式:xinzhuang_yang@163.com


欄目策劃


吳志宏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教授、博導、中心實驗室副主任、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主任

骨骼畸形的遺傳學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北京市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醫工整合聯盟副理事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基礎學組委員。

相關焦點

  • 對魚腥味不敏感?可能是這個基因變異了
    同樣是一條魚,有些人覺得很鮮,有些人覺得很腥,這是為什麼?一項新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表明,人們對魚腥味的敏感程度可能受到其攜帶的嗅覺受體基因變異的影響。為了探索嗅覺的遺傳基礎,冰島 DeCode Genetics 公司的研究人員對 9,000 多名個體開展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這些人同時參與氣味測試,嗅聞六種不同氣味的樣本。
  • 大規模人類嗅覺GWAS研究揭示基因變異可影響對魚腥味的感知
    就像有些人認為魚腥味刺鼻且令人不愉快,有些人覺得香菜氣味難聞,還有些人十分喜歡榴槤的「香味」。事實上,我們感知氣味的能力是通過855個嗅覺受體基因編碼的嗅覺受體(OR)實現的。OR基因的特徵是異常高的DNA序列多樣性,這會引起個體氣味感知和行為上的差異。但人類中約有一半OR基因被認為功能缺乏,只有約400個OR基因表現出活性。目前,人類中丟失這麼多嗅覺基因的原因仍然是個謎。
  • 迄今最大規模人類嗅覺GWAS揭示基因變異可影響對魚腥味的感知
    就像有些人認為魚腥味刺鼻且令人不愉快,有些人覺得香菜氣味難聞,還有些人十分喜歡榴槤的「香味」。事實上,我們感知氣味的能力是通過855個嗅覺受體基因編碼的嗅覺受體(OR)實現的。,部分個體攜帶的特定TAAR5基因突變可使其感知的魚腥味減弱
  • 基因突變讓你不辨「魚腥」
    一種變異會影響人們對魚散發的刺鼻氣味的感知,使它「聞起來像玫瑰」。圖片來源:Jn Gstafsson本報訊魚的刺鼻氣味使許多人捏住了鼻子。但對於有特定基因變異的人來說,即使是腐爛的魚也會聞起來像焦糖。冰島大學人文學院的Rosa Gisladottir和醫學院的Kari Stefansson及同事對該國1.1萬多人的DNA進行了檢測,以尋找影響氣味感知的基因變異。研究人員要求研究參與者聞一系列的氣味,包括甘草、肉桂和魚。在吸入一種氣味後,參與者對氣味進行命名,並對其強度和愉悅度進行評級。
  • 基因變異可使人聞爛魚感覺出焦糖味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一種特定的基因變異,這種變異會影響一個人對腐爛腥味的感知程度。該研究還首次發現了與甘草和肉桂氣味強度相關的基因變異。 我們的嗅覺主要受鼻腔中的嗅覺受體控制。氣味分子與受體部位結合,隨後將信號發送到我們大腦中負責處理氣味的部位。
  • 科學家發現基因變異可使人聞爛魚感覺出焦糖味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一種特定的基因變異,這種變異會影響一個人對腐爛腥味的感知程度。該研究還首次發現了與甘草和肉桂氣味強度相關的基因變異。我們的嗅覺主要受鼻腔中的嗅覺受體控制。氣味分子與受體部位結合,隨後將信號發送到我們大腦中負責處理氣味的部位。
  • 揭示高海拔地區肺癌人群基因突變特徵
    ,首次揭示高海拔西藏地區肺癌人群基因突變特徵,對指導高海拔地區人群的肺癌精準治療具有重大意義。據此推斷,高海拔地區肺癌人群可能具有不同於其他地區肺癌人群的基因特徵,且這種特徵可能與低氧有關。 結果顯示,高海拔地區非小細胞肺腺癌人群的TMB(0.84/MB) 略低於相對低海拔地區的高加索和漢族人群,且突變頻率最高的依舊是EGFR (L858R和19del),與漢族人群相似而顯著高於高加索人群;高海拔地區非小細胞肺鱗癌人群的TMB(4.95/MB)與高加索和漢族人群近似,且突變特徵也與高加索和漢族人群相似,均以 TP53突變為主。
  • JCO:非吸菸肺腺癌人群中關鍵致癌基因的突變譜
    生物谷導讀:肺腺癌中存在的關鍵基因突變或基因融合一方面對於腫瘤細胞的存活是至關重要的,另一方面為腫瘤的分子靶向治療提供了有效的靶標。如果知道了是哪些基因發生了突變並導致癌症的發生發展,在臨床上就有可能選擇性地給患者提供針對性的靶向治療,即個體化治療(Personalized therapy)。
  • 熬夜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擁有這個「夜貓子」基因突變
    與多數人的生物鐘相比,睡眠時相延遲症候群患者的生物鐘像被拉長了。他們通常要到深夜(往往2點以後)才能入睡,早了睡不著。相應地,這些夜貓子要早起也很困難。 2017年,發表在Cell上的一篇研究指出了一個關鍵基因。 因為研究生物鐘分子機制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Michael Young博士帶領團隊發現,在家族性睡眠時相延遲症候群患者中,編碼蛋白質隱色素(cryptochrome)的基因CRY1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突變。
  • 高齡父親的精子 發生基因突變概率更高?
    研究人員警告說,男性推遲做父親的時間越長,他的精子就越有可能 「突變」。由於基因突變導致睪丸幹細胞分化異常,因而隨著男性年齡增長,他們的精子出現突變體的數量就會增加,《新科學家》雜誌報導。有些研究甚至將大齡父親和阿爾茨海默氏症、雙相情感障礙(以前被稱為躁狂抑鬱症)、心臟病和癌症聯繫在一起。現在,科學家們警告說,男性在40在歲時生育,將潛在的疾病遺傳給後代的概率,與在20歲時生育的男性相比會翻倍,這表明男性體內也同樣存在生理鍾。
  • 繪製最大規模的中國人群乳腺癌基因突變圖譜!上海專家多項成果攻堅...
    例如國人乳腺癌患者發病年齡有45-55歲、70-74歲兩個高峰,且多數患者發生在絕經前。這些差異提示我們需要探索更適合國人乳腺癌的精準方案」。 基因突變圖譜是乳腺癌精準治療最基礎 「參考索引」。邵志敏教授團隊提出設想,能否從基因層面分析,揭示國人乳腺癌的獨有特徵,為探索適合國人的乳腺癌精準診療方案提供參考?
  • 孩子97%基因突變來自父親
    子女97%基因突變來自父親發表在《自然》上的這項研究,由解碼遺傳公司( Decode Genetics)主導,這是一家基因技術及生物製藥公司,1996年成立於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研究人員對78位冰島父母及其子女進行DNA測序。
  • 《自然》刊文稱父親生育年齡大 孩子基因突變多
    冰島「解碼」遺傳學公司研究員卡裡·斯特凡松和來自冰島、丹麥和英國的其他研究人員組成研究小組,在冰島挑選78個孩子患有自閉症或神經分裂症的三口之家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人員排列、比對一家三口的基因序列,找出孩子基因序列中相對於父母基因序列的突變基因。研究人員發現,成年男子達到生育高峰年齡段後,生育年齡每推遲一年,孩子的非遺傳性突變基因就增加兩個。
  • 基因突變會帶來什麼變化?會像蜘蛛俠一樣,擁有「超能力」嗎?
    基因突變會帶來什麼變化?會像蜘蛛俠一樣,擁有「超能力」嗎?蜘蛛俠是每個孩子心中的英雄,之所以他會變成蜘蛛俠,是受到了一隻蜘蛛的叮咬,讓它的基因發生了變異,所以他才有吐出蜘蛛絲,在高樓大廈間任意穿梭的能力。
  • 兒童基因為何會突變?原來和父母有關
    近日,根據一項對超過15萬人的DNA進行的高精度研究,染色體的重組可以增加孩子的基因變異的可能性。這項研究的數據,有助於了解人類的基因突變率和測量人類的進化速度。卵細胞和精子細胞,每個細胞都含有23條染色體,每個生殖細胞中有一半的遺傳物質。
  • 研究揭示遺傳學突變、端粒與疾病的聯繫
    研究人員對100,000名加州人的遺傳學數據和醫療信息進行了研究,揭示了遺傳學突變、端粒與疾病之間的緊密聯繫,端粒是染色體末端保護性的DNA序列。大型保健機構Kaiser Permanente(KP)是該biobank的建立者,他們稱這些成果還只是個開端。 這一項目旨在收集大量人群的醫療信息和DNA數據,以便分析疾病、生活方式、遺傳學特徵與基因之間的關聯。
  • 復旦團隊繪製中國乳腺癌人群基因突變圖譜
    記者今天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獲悉,該院乳腺外科主任兼復旦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邵志敏教授、胡欣副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歷時5年,首次繪製出PI3K/AKT通路在中國乳腺癌人群中的基因突變譜,並對該通路基因中「功能性突變」進行了系統化地解讀與鑑定。
  • Nature:英國萬人基因組計劃揭示罕見突變與人類疾病關係
    2015年9月21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著名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刊登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人群基因組測序研究,而關於這些數據的來源和用途也同一時間發表在了Nature, Nature Genetics, Bioinformatics
  • 為什麼有人覺得榴槤很臭,有人卻覺得香?科學家:跟基因有關
    說起榴槤,可能很多人的反應都是不相同的,有的人會很喜歡吃,覺得聞到榴槤的香味就要饞的流口水,而另外一些人則不太喜歡吃榴槤,因為聞到味道就覺得受不了,特別臭,更不用說下口去吃它了,專家表示,人在聞到榴槤的味道時感覺到的是香還是臭,是有科學依據的,大家相信嗎?
  • 研究揭示尼安德特人基因滲入的本質
    研究揭示尼安德特人基因滲入的本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5 13:05:36 近日,冰島大學Kari Stefansson、丹麥奧爾胡斯大學Mikkel Heide Schierup和Laurits Sk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