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遺傳學突變、端粒與疾病的聯繫

2020-12-01 科學網

 

目前美國最大規模的biobank在本周美國人類遺傳學學會ASHG的年會上發布了他們的初步成果。研究人員對100,000名加州人的遺傳學數據和醫療信息進行了研究,揭示了遺傳學突變、端粒與疾病之間的緊密聯繫,端粒是染色體末端保護性的DNA序列。大型保健機構Kaiser Permanente(KP)是該biobank的建立者,他們稱這些成果還只是個開端。

 

這一項目旨在收集大量人群的醫療信息和DNA數據,以便分析疾病、生活方式、遺傳學特徵與基因之間的關聯。與此類似的還有,冰島著名生物公司deCODE genetics十多年前率先建立的biobank,現擁有140,000冰島人的數據。而目前全球最大的Biobank在英國,目前已登記500,000人,不過還未進行DNA檢測。

 

在NIH耗資兩千五百萬美元為期兩年的資助下,KP與加州大學合作在公司醫療系統中對100,000加州人的基因組進行了篩查。研究人員還檢測了參與者的端粒長度,端粒隨著細胞的每一次分裂逐漸縮短,達到一定程度就會使細胞進入衰老階段。上述參與者平均年齡63歲,其中81%是白種人其他還包括亞洲人、拉丁美洲人和非洲裔美國人,這些參與者都填寫了健康調查表。研究人員將這些參與者的遺傳信息與其病例中的臨床數據結合起來,證實SNP遺傳學標誌和膽固醇水平與心臟病風險關係密切。

  

研究揭示了可能影響膽固醇水平的新SNP,研究人員還指出,與此前的SNP研究相比該研究中已知膽固醇相關SNP與疾病的關係更緊密。這是該biobank規模大臨床信息質量高所帶來的優勢,其他小規模且分散的研究無法與之媲美。

 

2009年因端粒研究榮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的伊莉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為KP的這項研究提供了端粒檢測。研究團隊證實老年人、抽菸者和酗酒者的端粒更短,但並未發現之前有些研究報導的其他關聯。例如他們並未發現常運動的人端粒會更長,研究也未顯示端粒短與死亡風險有關,而這些都是一些小規模研究得出的結論。短端粒是否會直接導致死亡,抑或是通過影響其他因素導致死亡,這一問題一直存在爭議,但本研究未能解決這一問題。

 

KP biobank醫療記錄中的匿名數據(從藥物使用到腦部影像)也對其他研究人員開放,他們希望這些數據能夠得到廣泛應用。這些數據將會發布在NIH分享SNP數據的資料庫dbGaP中,研究者們也可以申請與KP團隊進行合作。至於如何應用這樣大量的數據完全由研究者們自行決定。例如,可以結合空氣汙染數據來分析疾病與汙染的關係。該biobank的規模還在持續擴大,總共有200,000名KP成員捐贈了生物樣本,並且已有430,000人表示願意參與這一項目。

 

Johns Hopkins大學的人類遺傳學家Aravinda Chakravarti正在考慮與KP合作,不過他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在ASHG會議上許多人都在關注用測序等方法揭示疾病基因。他說,「我們這一領域的問題在於,總在不停的列出疾病相關基因的清單」,他更傾向於研究這些基因的功能及其發病機理。(來源:生物通 葉予)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精華盤點:端粒與人類疾病!
    但生物整體的老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端粒的長度只是決定衰老的一個因素,因此端粒酶抗衰老,目前只具理論價值,連動物實驗都很少,更別說應用於人了。不過,端粒的縮短,的確和很多疾病有關。許多研究發現,基因突變、腫瘤形成時,人體的端粒可表現出缺失、融合或序列縮短等現象。而且,在一些癌症細胞中,端粒酶活性增高,它與端粒之間有某種聯繫,所以這些癌細胞可以分裂很多次。
  • Nature: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起來!
    CTCF能夠影響3D基因組的架構和基因表達,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表觀遺傳學藍圖的重新布線或會以突變作為結果經常發生,從另一方面來講,影響組蛋白和DNA甲基轉移酶或去甲基化酶(TET酶)、染色質重塑劑和包括組蛋白在內的染色質因子的突變經常會在疾病中出現,其效應可能會被治療幹預措施所靶向作用。
  • Science:與衰老和疾病相關的「端粒長度」研究獲重大突破!
    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關於其長度的問題已備受矚目。因為它已被認為是人類衰老和疾病的重要生物標誌物。然而,大多數關於端粒長度和健康之間關係的研究都只限於單一的組織類型,即血液。對於研究衰老、疾病和生活方式對端粒長度影響的研究人員來說,血細胞是否可以作為其他組織的可靠替代物呢?
  • Nature創刊150周年—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
    CTCF能夠影響3D基因組的架構和基因表達,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表觀遺傳學藍圖的重新布線或會以突變作為結果經常發生,從另一方面來講,影響組蛋白和DNA甲基轉移酶或去甲基化酶(TET酶)、染色質重塑劑和包括組蛋白在內的染色質因子的突變經常會在疾病中出現,其效應效應可能會被治療幹預措施所靶向作用。
  • 《科學》:與衰老和疾病相關的人體組織端粒長度研究獲重大突破!
    結果表明,全血端粒長度可以作為其他組織中端粒長度的替代物。該研究進一步支持了已有的端粒長度與衰老和疾病之間關係的研究。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重複的非編碼DNA序列,就像保護帽一樣防止基因組的退化。端粒提供了少量額外的染色體作為緩衝,以保護重要的遺傳信息不會丟失。正常衰老與端粒縮短有關,而端粒縮短與死亡率和與年齡相關疾病有關。但端粒縮短、衰老和疾病之間的關係尚未完全釐清,部分原因是科學家們還沒能完全了解端粒在不同組織類型之間的變化差異。
  • 蛋白質研究「端粒相關蛋白對人類重大疾病作用機制的研究」重大...
    端粒和端粒蛋白是重要的人體細胞內分子結構。端粒酶的發現為蛋白質研究開拓了新的方法。科學家發現,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質組成,端粒酶在卵巢、睪丸及幹細胞中表現活躍,但在體細胞中幾乎很難發現,所以端粒隨著細胞不斷分裂而縮短、導致人類組織和細胞衰老直至死亡。如果能夠找到並控制包括端粒酶在內的端粒相關蛋白,就有可能為預防、診斷和治療重大疾病以及衰老性疾病提供關鍵信息。
  • 表觀遺傳學與人類疾病
    表觀遺傳學的迅速發展,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複雜的遺傳現象,為解開生命奧秘及徵服疾病帶來了希望。根據表觀遺傳的機制,目前人類已經發現部分疾病的發生與表觀遺傳密不可分。癌症是由基因突變和基因的表觀遺傳改變而引起的,在導致癌基因的表達改變而致癌的6種可能機制中,有3種機制與DNA甲基化直接相關。正常的DNA甲基化模式如果被破壞(如基因啟動子區域的甲基化程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細胞的癌變。
  • Nature子刊:端粒位置效應對疾病的影響
    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症FSHD是一種遺傳性的肌肉疾病,其致病基因DUX4靠近端粒,在正常情況下是沉默的。研究顯示,隨著端粒的縮短,DUX4的表達逐漸上升,正因如此FSHD發病時間較晚。此外,離端粒較遠的另一個基因FRG2,也受到端粒長度的影響。  「這完全出人意料,」文章的作者之一,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的Guido Stadler說。
  • 研究揭示酵母染色體端粒粘附到細胞核內膜上的調控機制
    酵母體內實驗發現突變兩者相互作用的重要胺基酸時,裂殖酵母的端粒不再被招募到細胞核內膜上,同時會導致減數分裂障礙以及畸形孢子的產生。酵母體內實驗結果顯示,當突變與DNA相互作用的關鍵胺基酸時,會導致端粒從核膜上解離下來。
  • 多篇文章解讀近期端粒相關研究成果!
    【2】NAR and Structure:揭示酵母染色體端粒粘附到細胞核內膜上的調控機制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ucleic Acid Research 和Structure 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系統性地揭示了Bqt4在端粒-核膜連接中發揮功能的分子機制。
  • 新研究發現染色體端粒更長增加患腦癌風險
    科技日報訊 據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科學家領導的最新基因組研究揭示,兩個普通的基因變異會使染色體端粒變得更長,但也會大大增加患神經膠質瘤腦癌的風險。此前許多科學家認為,端粒的功能只是防止細胞老化,保持細胞健康。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最近的《自然·遺傳學》網站上。
  • 【盤點】衰老與疾病的關聯性研究進展
    成年早衰症患者自青春期開始提前啟動衰老程序,加速呈現出自然衰老的表徵並伴發多種老年性疾病。因此,研究成年早衰症對於揭示人類自然衰老的奧秘以及實現防治衰老相關疾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該研究結合多能幹細胞定向分化技術、基因組靶向編輯技術、以及表觀遺傳組分析技術首次揭示了異染色質的高級結構失序(disorganization)是人類幹細胞衰老的驅動力之一,為延緩衰老及研究和防治衰老相關疾病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和思路。
  • Science:決定壽命的「端粒長度」研究獲重要突破
    來源 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翻譯 阿金審校 戚譯引長期以來,端粒長度一直被視作人類衰老和疾病的重要生物標誌物,但大部分關於端粒長度和健康之間關係的研究只調查了一種類型的組織:血液。
  • 一項遺傳學新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中隱藏著「暗物質」
    一項遺傳學新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中隱藏著「暗物質」  Emma Chou • 2020-03-12 14:02:05
  • 研究揭示渦蟲抗衰老機制
    與細胞衰老密切相關的一個事件就是端粒長度,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DNA每次複製,端粒就縮短一點。一旦端粒消耗殆盡,染色體則易於突變而導致動脈硬化和某些癌症。因此不少科學家認為端粒DNA長度和人的年齡存在密切的關係。
  • 一基因突變會引起罕見多系統疾病
    ,當其突變時會引起罕見的多系統疾病Cornelia deLange症候群(CdLS)。通過揭示HDAC8基因突變破壞調控基因表達和細胞分裂的蛋白質生物學的機制,研究人員闡明了這一由於早期發育病損而導致智力障礙、肢體變形和其他殘疾的疾病。 「隨著我們更好地了解細胞生物水平上CdLS的作用機制,我們將能夠更好地為設計CdLS以及可能的相關疾病的治療制定策略,」研究的負責人、費城兒童醫院兒科遺傳學臨床醫生和科學家Matthew A. Deardorff博士說。
  • 端粒太長易患癌?
    據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科學家領導的最新基因組研究揭示,兩個普通的基因變異會使染色體端粒變得更長,但也會大大增加患神經膠質瘤腦癌的風險此前許多科學家認為,端粒的功能只是防止細胞老化,保持細胞健康。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最近的《自然—遺傳學》網站上。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8日報導,這兩個基因變異是TERT(端粒逆轉錄酶)和TERC(端粒酶),51%的人攜帶TERT變異,72%的人攜帶TERC變異。這兩個基因都有調節端粒行為的功能,是維持端粒長度的酶,這種由大部分人所攜帶的風險基因變異還比較罕見。
  • 【學術前沿】雷鳴組揭示CST複合物調控端粒複製和確保端粒末端穩定...
    一旦端粒消耗殆盡,染色體的穩定性被打破,就會起始細胞衰老和凋亡。許多與衰老相關的疾病以及早衰綜合症都與端粒的加速縮短有關,因此端粒的縮短也被視為引起機體衰老的原因之一。在大約85%的腫瘤細胞中檢測出端粒酶活性,而且相關研究表明失活端粒酶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端粒的延伸,從而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因此,通過抑制端粒酶活性來阻止癌細胞的生長成為治療癌症的又一強有力的方法,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 ...研究院雷鳴團隊揭示哺乳動物減數分裂前期端粒在核膜附著的結構...
    2019年2月4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課題組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iton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The meiotic TERB1-TERB2-MAJIN complex tethers telomeres to the nuclear envelope」的研究工作,揭示了端粒通過減數分裂特異性
  • 延長端粒續命有風險,科學家警告:端粒過長反而容易患癌
    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也確實有在往這方面嘗試的研究。例如西班牙,就有研究人員培育出了超長端粒的小鼠:患癌更少、壽命更長。但是最近,一項顛覆性認知的研究,卻提出了警告:端粒過長的人,反而更容易患癌。這是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等高校最新發現的一項遺傳學證據,12月1日,剛發表在醫學頂刊《elif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