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遺傳學新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中隱藏著「暗物質」

2020-11-22 前瞻網

一項遺傳學新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中隱藏著「暗物質」

 Emma Chou • 2020-03-12 14:02:05 來源:前瞻網 E1875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正如有一種神秘的暗物質佔了我們宇宙的85%,人類基因組中有一個「黑暗」的部分也困擾了科學家們幾十年。一項於2020年3月9日發表在《基因組研究》雜誌上的研究發現,果蠅基因組的新部分迄今為止一直隱藏在這些黑暗、寂靜的區域裡。

這篇題為《果蠅遺傳參考小組中的基因表達網絡》的合作論文是克萊姆森大學遺傳學家特魯迪•麥凱和羅伯特•安霍爾特多年研究的成果。他們開創性的發現可能會極大地促進科學對許多遺傳疾病的理解。

「黑暗」部分指的是大約98%的基因組似乎沒有任何明顯的功能。只有2%的人類基因組編碼蛋白質,蛋白質是我們身體的組成部分,是化學反應的催化劑,使我們得以茁壯成長。自上世紀70年代基因測序技術首次發展以來,科學家們就一直對這一概念感到困惑。當時,基因測序技術揭示了基因組編碼與非編碼區域的比例。 

基因傳統上被認為是轉錄成RNA,隨後被翻譯成蛋白質,這是由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所決定的。然而,基因組中RNA轉錄組的整個集合,即轉錄組,包含了除編碼蛋白質外,似乎還有其他功能的RNA種類。有人提出非編碼區可能包含調控基因表達和染色體結構的調控區域,但這些假設以過去的診斷技術很難研究。 

「直到最近幾年,隨著整個轉錄組測序的完成,我們才意識到實際上有多少RNA種類存在。因此,這就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問題:如果它們不製造蛋白質——細胞的主要工作——那麼它們在做什麼呢?」

對於麥凱和安霍爾特(同樣來自CHG)來說,這些人類遺傳學問題可以通過研究常見的果蠅——黑腹果蠅來探索。由於許多基因在人類和果蠅之間是相似的,通過分析果蠅基因組所揭示的發現可以推斷出人類的健康和疾病。

麥凱和安霍爾特的前博士後研究人員Logan Everett和Wen Huang領導了這項最新的研究,他們在果蠅中發現了4500多個以前從未發現過的新轉錄本。研究人員將這4500個轉錄本稱為「新的轉錄區域」,它們主要由非編碼RNA組成,這些RNA似乎參與了基因網絡的調控,可能導致遺傳疾病。 

「已知大多數致病突變都發生在基因組的蛋白質編碼部分,即外顯子組,但是當您僅對外顯子組進行測序時,你會錯過基因組其他部分中與疾病相關的因素,例如 這些長鏈非編碼RNA。」克萊姆森大學遺傳與生物化學傑出教授安霍爾特說,「現在,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已大大降低,我們有能力對整個基因組進行快速測序,我們可以查看傳統上認為不重要的基因組元素,並可以在其中識別出潛在的致病因素,以前從未見過的元素。」

通過研究數百種近親繁殖的果蠅,每一種果蠅的個體基因幾乎完全相同,研究人員發現,許多新的長鏈非編碼RNA調節異染色質的基因。異染色質是基因組中緊密排列的一種DNA,通常被認為是「沉默的」。由於異染色質是如此的濃縮,它被認為是無法接近的分子機制轉錄成RNA的DNA。因此,任何包含在異染色質中的基因都被隔離、沉默和不表達,但它們真的是這樣嗎?

麥凱說:「我們認為,對異染色質基因表達的抑制是有一定漏洞的,而且這些基因是如何被抑制的也存在變異。」「我們發現的RNA網絡可能與調節染色質狀態有關。」

安霍爾特補充說:「這些非編碼RNA可能在打開基因組的這類區域來表達基因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取決於不同個體的遺傳背景。」

這項研究的另一個結果是「跳躍基因」的表達,即轉座子,它是能夠在基因組周圍移動的DNA片段。當轉座子剪切和粘貼到其他基因時,它們可能致使基因組不穩定,從而導致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和其他疾病。

這些轉座子也位於異染色質中,但對這些轉座子轉錄本的鑑定表明,它們實際上是被表達的,儘管它們位於通常沉默的基因組部分。研究人員在這4500個「新轉錄區域」中發現了轉座因子的調節因子,這或許證明了對治療由轉座子幹擾引起的疾病很有用。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基因調控網絡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影響。

安霍爾特說:「這些觀察結果為生物學開闢了一個全新的領域,這一領域還沒有被探索過,而且在未來的後續研究中具有無限的潛力。」

該團隊自己的後續研究是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來揭示當本研究揭示的基因被改變或從果蠅基因組中刪除時會發生什麼。如果通過敲除一個基因而改變其他基因的表達,就可以得出關於刪除基因在疾病的發展或進展中所起作用的重要結論。

原文來源:https://phys.org/news/2020-03-genetics-dark-portion-genome.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基因組中也存在和宇宙暗物質一樣的「黑暗」部分
    正如存在於佔我們宇宙85%的神秘暗物質一樣,幾十年來困擾著科學家的人類基因組中也存在著「暗」的部分。2020年3月9日,一項發表在Genome Research期刊上的研究確定了果蠅基因組的新部分,目前這些新部分還藏在「黑暗」的區域中。
  • 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生物學功能獲揭示—論文—科學網
    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生物學功能獲揭示為特異性免疫幹預治療提供新策略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病學研究所教授沈南團隊通過研究整合表觀遺傳學
  • 科學家有望破解佔比98%的人類基因組暗物質的奧秘
    機體中有高達98%的DNA並不會編碼產生蛋白質,很多基因組暗物質被認為是一些非功能的進化殘留物,然而在這些非編碼DNA中隱藏了很多至關重要的調節性原件,其能夠控制數千個基因的活性,此外,這些原件在多種疾病發生中也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比如癌症、心臟病、自閉症等,同時這些原件也能為科學家們開發新型療法提供新的線索。
  • 大型基因組研究揭示失眠機理
    日前,對人類基因組進行的兩項深入研究揭示,經常被歸咎於壓力或不良睡眠習慣的失眠症,可能與抑鬱症、心臟病以及其他生理疾病的關係更加密切。  「這兩項研究都做得非常出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研究睡眠行為的心理學家Philip Gehrman表示。但是他強調,在將與失眠有關的基因聯繫轉化為針對患者的新療法之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 大型基因組研究揭示失眠機理—新聞—科學網
    大型基因組研究揭示失眠機理與抑鬱症、心血管疾病有關
  • 中國學者Cell子刊揭示基因組「暗物質」中環狀RNA新分子
    眾所周知,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dark matter)」的非編碼序列,包括基因間非編碼序列、內含子非編碼序列等。基因間非編碼序列轉錄產生線形長非編碼RNA分子,具有5』帽子和3』尾巴結構;而內含子非編碼序列轉錄生成的RNA在剪接後被核酸外切酶快速降解,多數沒有生物學意義。
  • 時間晶體新進展;探究基因組的「暗物質」|一周科技速覽
    時間晶體新進展2. 公園綠地不規則更有利居民身心健康3. 科學家在地球上找到無生命之境4. 探究基因組的「暗物質」——重複序列5. 戰勝兒童肥胖,祖父母很關鍵6. 流體力學教你安全排耳道積水編輯 | 楊凌、董唯元、韓若冰、陳航1.
  • 在暗星系中,發現暗物質的新線索,更加確定:暗物質是存在的!
    暗星系是被稱為低表面亮度星系,正是由於它們,才獲得了關於宇宙中最大謎團之一暗物質的重要確認和新信息。國際高級研究學院(SISSA)天體物理學家Chiara di Paolo、Paolo Salucci和Erkurt Adnan一起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發現盤狀星系可以用宇宙關係來表示。
  • 利用CRISPR研究基因組「暗物質」
    超過98%的人類基因組由非編碼基因組成。這些非編碼基因被稱為基因組的「暗物質」,它們能調控編碼基因的表達,從而影響人類健康和疾病進程。自從人類基因組序列被公開發表以來,科學家們努力解析基因中的功能元件,包括非編碼調節區——參與轉錄調節的順式調節區和非編碼RNA(ncRNA)。轉錄因子在整個基因組中可能有數百至數千個結合位點,因此研究起來非常複雜。
  • 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 生物學功能被揭示
    該研究整合了表觀遺傳學、3D基因組學及CRISPR技術,闡明了在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發病關鍵通路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在特定免疫細胞亞群中異常表達的分子遺傳學機制,為今後系統鑑定大量SLE非編碼遺傳因子的生物學功能及發展細胞特異性幹預手段提供了新的研究範式。據沈南介紹,SLE是一種多發於女性,能夠造成多個器官受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 基因組研究揭示竹子異源多倍化歷史和獨特性狀的遺傳學線索
    禾本科(禾草)是被子植物最大科之一,約有12000種,是水稻、小麥、玉米等人類糧食和牲畜飼料的主要來源,也為人類提供了加工澱粉、製糖、釀酒、造紙、編織和建築等方面的重要原料。同時,禾本科又是植物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的模式類群。
  • 研究揭示遺傳學突變、端粒與疾病的聯繫
    目前美國最大規模的biobank在本周美國人類遺傳學學會ASHG的年會上發布了他們的初步成果。
  • 阿爾法磁譜儀發布最新成果 推動人類對暗物質研究
    阿爾法磁譜儀發布最新成果 推動人類對暗物質研究 2016-12-09   中新網濟南12月9日電(曾潔)「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的5年太空實驗成果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線的認識,推動了暗物質研究。」
  • 人類基因組指導手冊發布:生成了詳細基因組圖譜
    基因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層次,不光是野生動植物物種如此,人類也是如此。近日,中國綠髮會國際工作顧問Fred Dubee先生分享了一則來自人類基因組的全球前沿進展。據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在2020年8月15日發布的消息:一項歷時17年的研究計劃,如今已經成功的繪製出了一份詳細的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數十萬個潛在調控區域的位置,這一資源將有助於所有人類生物學研究向前發展。在人類基因組的30億個鹼基對中,只有2%編碼構建和維持我們身體的蛋白質。
  • 紅斑狼瘡免疫幹預治療有了新策略,仁濟團隊揭示其遺傳暗物質的生物...
    該研究闡明了在狼瘡發病關鍵通路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在特定免疫細胞亞群中異常表達的分子遺傳學機制,為今後系統鑑定大量SLE(系統性紅斑狼瘡)非編碼遺傳因子的生物學功能及發展細胞特異性幹預手段提供了新的研究範式。SLE是一種多發於女性,能夠造成多個器官受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但是該病的病因不明,而且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癒手段。
  • 多篇重要文章解析科學家們在表觀遺傳學研究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最終,我們提出了一些對人類健康有意義的表觀遺傳學研究新領域。【4】Genome Biol:新圖譜揭示表觀遺傳學與疾病之間的關係doi:10.1186/s13059-019-1708-1最近,貝勒醫學院和德克薩斯兒童醫院的USDA / ARS兒童營養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提供了加速表觀遺傳學和人類疾病研究的「藍圖」,相關結果發表在Genome Biology雜誌上。
  • 陳玲玲:人類基因組「暗物質」的解碼人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央視網消息:正如宇宙中存在著人類知之甚少的暗物質,在生命體這個「小宇宙」中,也存在著這樣的「暗物質」——非編碼RNA(核糖核酸),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些重大疾病與非編碼RNA調控失衡相關。
  • 暗物質起源的新理論
    墨爾本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提出了一種關於暗物質起源的新理論,可以幫助澳大利亞和國外的實驗人員尋找神秘的新物質。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描述了早期宇宙中膨脹的氣泡可能是理解暗物質的關鍵。「這些相變預計在早期的宇宙中發生,可以類似於沸水中形成的氣體氣泡。我們表明,期望暗物質粒子發現很難進入這些氣泡是很自然的,這為宇宙中觀測到的暗物質數量提供了新的解釋。」
  • 神秘的宇宙森林:原始黑洞或能揭示暗物質本質!
    科學家進行了一項新研究,將目光聚焦可能在大爆炸後瞬間誕生的原始黑洞。他們分析了這些極端遙遠類星體放射的光線與宇宙網之間的交互。宇宙網是一個由氣體和暗物質「絲線」構成的網絡,遍布宇宙的每一個角落。研究發現原始黑洞或能揭示暗物質的本質。
  • CNS三大雜誌解讀基因組研究新成果!
    Nature:揭示病毒基因組如何包裝在病毒衣殼內部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破譯了病毒基因組如何在病毒衣殼內包裝,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