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RISPR研究基因組「暗物質」

2020-11-27 生物谷

超過98%的人類基因組由非編碼基因組成。這些非編碼基因被稱為基因組的「暗物質」,它們能調控編碼基因的表達,從而影響人類健康和疾病進程。自從人類基因組序列被公開發表以來,科學家們努力解析基因中的功能元件,包括非編碼調節區——參與轉錄調節的順式調節區和非編碼RNA(ncRNA)。轉錄因子在整個基因組中可能有數百至數千個結合位點,因此研究起來非常複雜。目前常用的兩種研究轉錄因子調控基因表達位點的方法是:1,耗時且複雜的增強子研究;2,在非天然狀態中克隆增強子或啟動子序列,開展並行研究。最近Sanjana等人和Fulco等人的研究都指出,可以利用CRISPR技術在天然狀態裡研究非編碼調控元件的功能。

大規模的生化試驗使人們發現了由潛在的、被數百種蛋白靶向結合的調節序列。值得一提的是,識別脫氧核糖核酸酶I超敏感位點(deoxyribonuclease I hypersensitive site, DHS)和大規模染色質免疫沉澱測序(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sequencing, ChIP seq)方法的提出,讓科學家們能夠全面地解析蛋白與染色質結合的情況。然而,把這些分子和功能調控聯繫起來非常困難。

由於使用不同的CRISPR載體可以無偏向性地敲除蛋白編碼基因,因此CRISPR篩選是研究非編碼基因功能的有力工具。與人類細胞中NGG(前間區序列鄰近基序)序列上遊的基因序列同源的單引導RNA(single guide RNA, sgRNA)可以引導CRISPR系統到達特定基因組位點,從而特異性地引起突變。首個CRISPR「敲除」篩選研究在基因組規模上誘導了全基因敲除,並克服了RNA幹擾篩選中的諸多限制,例如脫靶效應和敲除不完全(圖:CRISPR-Cas9篩選方法)。

Sanjana等人使用CRISPR工具來研究黑色素瘤細胞中調控vemurafenib(B-Raf蛋白V600E突變中,600位點的纈氨酸被穀氨酸所替代,而Vemurafenib抑制攜帶了V600E突變的B-Raf蛋白中的絲氨酸 – 蘇氨酸蛋白激酶結構域)抗性的序列。研究人員使用CRISPR工具靶向主要的抗性調節區域——NF1(neurofibromatosis type 1,神經纖維瘤病1型基因)、NF2(neurofibromatosis type 2,神經纖維瘤病2型基因)和CUL3(cullin 3,泛素連接酶3)。該方法中,嚮導RNA和反式激活crRNA(trans-activating crRNA)融合,引導來源於釀膿鏈球菌的Cas9(spCas9)在目標位點處誘導DNA雙鏈斷裂,從而產生突變。結果顯示,靶向CUL3的sgRNA在轉錄起始點最為富集。sgRNA富集的區域,CUL3被敲除,這表明,CUL3似乎與染色體相互作用、組蛋白翻譯後修飾,以及轉錄因子結合位點阻斷的調控區域相關。

CRISPR-Cas9篩選方法

Fulco等人利用CRISPR幹擾系統,即利用失活的Cas9和KRAB蛋白融合,沉默靶向序列的表達。這種方法雖然實現了靶向性的基因沉默,但並未引起基因突變。研究者們設計的靶向序列圍繞在MYC和GATA1基因附近(這兩個基因能調控K562紅白血病細胞的增殖)。他們首先使用病毒感染細胞,將CRISPRi系統載帶進入細胞,然後使用多西環素誘導dCas9靶向目標序列。他們發現,sgRNA富集點恰好和包含多個轉錄因子結合位點的DHS重合。更有趣的是,dCas9靶向GATA1或組蛋白脫乙醯酶6(HDAC6)增強子時,都會減少HDAC6表達。這表明,對於共同的增強子(GATA1和HDAC6存在共同的增強子),基因之間存在競爭關係。鑑定出來的MYC增強子的位置與轉錄起始位點、CCCTC-結合因子(CTCF,介導染色質相互作用)結合位點都是吻合的。這可能是MYC調控細胞增殖的機制。

雖然CRISPR-spCas9和CRISPRi篩選方法都成功識別了非編碼調節元件,但CRISPRi只能用於轉錄抑制,鑑於不同基因之間的轉錄抑制是不同的,CRISPR不一定能適用於其它基因的轉錄抑制。但總的來說,這兩項研究都證明了CRISPR在研究非編碼調控網絡上的潛力。此外,研究已經證實,雖然非編碼基因的突變只能造成微小的基因表達變化,但可以造成大的表型變化,這意味著CRISPR篩選也可以推廣到其它疾病的表型測定上。儘管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已經鑑定出致病的生殖細胞突變,但是系統性研究致病的體細胞突變中的非編碼調控元件突變也具有重要意義。例如,研究表明,一些疾病的發病原因是特定轉錄因子結合位點增加的突變、基因重組造成的融合事件、ncRNA造成的突變,以及偽基因。對這些非編碼調控元件的研究能加深我們對疾病發生、發展的理解,從而促進臨床手段的研發。(生物谷Bioon.com)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三屆)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6.12.09-2016.12.10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Autophagy/

相關焦點

  • Molecular Cell:青年華裔科學家盧冠達另闢蹊徑,利用CRISPR進行基因組篩選
    來自MIT醫學院的盧冠達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成功靶標了那些讓細菌耐抗生素的基因,這讓他看到了新的興趣點。
  • 一項遺傳學新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中隱藏著「暗物質」
    一項遺傳學新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中隱藏著「暗物質」  Emma Chou • 2020-03-12 14:02:05
  • 基因組中也存在和宇宙暗物質一樣的「黑暗」部分
    正如存在於佔我們宇宙85%的神秘暗物質一樣,幾十年來困擾著科學家的人類基因組中也存在著「暗」的部分。2020年3月9日,一項發表在Genome Research期刊上的研究確定了果蠅基因組的新部分,目前這些新部分還藏在「黑暗」的區域中。
  • 暗物質的希望?人類利用銀河系「反推」暗物質的存在!
    暗物質是科學家猜想的一種未被證實的物質,而這種物質的存在可以解釋許多我們無法解釋的現象,但是暗物質始終未能被觀測到。近日,科學家計劃利用銀河系來反推暗物質的存在,暗物質真的會被觀測到嗎?為什麼科學家會從銀河系入手?因為科學家們認為暗物質在銀河系中心周圍產生了一個明亮的球狀x射線輻射暈。
  • 首次利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系統在體內...
    2020年11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CRISPR/Cas9系統在治療轉移性癌症方面非常有效,這是在尋找癌症治癒方法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他們開發出一種基於脂質納米顆粒的新型遞送系統,該遞送系統專門針對癌細胞,並通過基因操縱破壞它們。
  • Nat Biotechnol:利用CRISPR表觀基因組編輯鑑定人基因組中的功能性...
    了解這種基因組「暗物質」如何和何時在基因調節的何處發揮作用是一個巨大的任務。如今,科學家們開發出的一種工具可能提供幫助。在一篇於2017年4月3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的論文中,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高通量篩選技術:利用CRISPR-Cas9表觀基因組編輯鑑定人細胞基因組中的調節元件。
  • 多項研究開發出可增強基因組編輯範圍的新型CRISPR/Cas9工具
    2020年5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在自然界中,細菌利用CRISPR作為一種適應性免疫系統來保護自己免受病毒的侵襲。在過去的十年裡,科學家們成功地利用這一自然現象,發現了細菌中的CRISPR蛋白--其中最廣泛使用的是Cas9酶。Cas9與嚮導RNA(gRNA)相結合,能夠靶向結合、切割和降解特定的DNA序列。
  • 時間晶體新進展;探究基因組的「暗物質」|一周科技速覽
    探究基因組的「暗物質」——重複序列5. 戰勝兒童肥胖,祖父母很關鍵6. 流體力學教你安全排耳道積水編輯 | 楊凌、董唯元、韓若冰、陳航1. 時間晶體新進展晶體是在空間維度上具有特定周期性結構的物質。而由諾貝爾獎得主Wilczek教授在2012年提出的「時間晶體」,顧名思義是將晶體的空間維度換成時間維度。
  • 科學家利用銀河系尋找暗物質
    科學家們認為暗物質在銀河系中心周圍產生了一個明亮的球狀x射線輻射暈。雖然研究遙遠星系神秘信號的科學家們並沒有如他們所願發現暗物質。但是他們用來探測這種奇怪信號發明的新技術,即利用我們自己的星系來尋找暗物質的技術,可能會提升對這種令人難以捉摸的物質的搜尋機率。
  • 中國學者Cell子刊揭示基因組「暗物質」中環狀RNA新分子
    眾所周知,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dark matter)」的非編碼序列,包括基因間非編碼序列、內含子非編碼序列等。基因間非編碼序列轉錄產生線形長非編碼RNA分子,具有5』帽子和3』尾巴結構;而內含子非編碼序列轉錄生成的RNA在剪接後被核酸外切酶快速降解,多數沒有生物學意義。
  • 陳玲玲:人類基因組「暗物質」的解碼人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央視網消息:正如宇宙中存在著人類知之甚少的暗物質,在生命體這個「小宇宙」中,也存在著這樣的「暗物質」——非編碼RNA(核糖核酸),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些重大疾病與非編碼RNA調控失衡相關。
  • 暗物質研究取得進展
    暗物質直接探測實驗XENON1T位於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地下,利用2噸重的液氙作為探測器,試圖捕捉穿行其中和原子核或電子反應的暗物質蹤跡。擁有較低的本底噪聲及噸級的靶,使XENON1T給出過世界上較領先的暗物質限制。前期研究表明,對於電子反衝信號的搜索超過本底的預期。在反衝能量低於7千電子伏特的區域,有大約53個事例超出本底的232個。
  • 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宇宙暗物質,科學家們放大了宇宙暗物質團塊結構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超級計算機,將虛擬宇宙中的暗物質團塊放大了。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論文揭示了,暗物質其實是活躍的,它們無處不在,它們不僅在每一個星繫結構中,而且它們還會散布放射線。
  • 未來引擎:利用暗物質燃料實現星際旅行?
    截至目前,大型地下氙探測器尚未發現任何暗物質的蹤跡。然而,通過一套全新的校準技術,探測器的靈敏度將會較以往有所提高,研究人員對於最終發現暗物質的奧秘充滿了信心並萬分期待。布朗大學物理學教授裡克·蓋茨凱爾(Rick Gaitskell)在一則新聞通告中宣稱:科學界對於探測器性能與容量的提升,將在暗物質的探尋過程中至關重要。
  • CRISPR編輯系統升級 利用「跳躍基因」精確插入DNA片段
    頂尖學術期刊《科學》最新上線發表的一篇論文中,Broad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McGovern腦研究所的張鋒教授與其同事帶來了一款全新的CRISPR基因編輯工具,利用「跳躍基因」,讓DNA片段插入基因組變得更加容易。大腸桿菌中的實驗結果顯示成功率達到80%,遠高於經典CRISPR系統。
  • ...改進的CRISPR-Cas9不受PAM的限制,可靶向整個基因組中的任何位點
    2020年3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許多基礎研究人員和臨床研究人員正在測試利用一種簡單有效的基因編輯方法來研究和校正導致從失明到癌症等各種疾病的致病突變的潛力,但是這種技術受到一定限制,即必須在基因編輯位點附近存在某個較短的DNA序列。
  • 暗物質研究獲得重大發現,或許揭開暗物質之謎,甚至解釋宇宙起源
    暗物質是宇宙中最神秘的一種自然現象,通過科學家的研究和判斷,他們認為宇宙中暗物質站到了所有物質比例的85%以上,如果將所有的愛物質全部統計在內的話,科學家甚至認為會超過90%左右。由此我們能夠看出暗物質的研究對於宇宙的研究意義重大,因為暗物質很可能就是宇宙的終極答案。
  • 我國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基因組「暗物質」不斷「正名」
    該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或與小胖威利症候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的非編碼序列,包括基因間非編碼序列等。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些曾因用處不明而一度被視為人體「垃圾基因」的序列正逐漸「正名」,越來越多的非編碼序列功能被科學家發掘。
  • 暗物質突破!新的研究首次證實了「臨界冷暗物質」理論
    想要破解暗物質宇宙之謎的物理學家們剛剛「驗證」了一種領先的暗物質理論。暗物質滲透在我們周圍的宇宙中,即使它的「黑暗」本質意味著我們無法探測到它。天體物理學家估計宇宙的85%是由這種神秘物質構成的。重子物質,或者說我們能觸摸和感覺到的一切物質的構成,只佔宇宙質量的5%。
  • 清華團隊在暗物質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記者近日從清華大學獲悉,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安海鵬和博士後楊大能與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鬱海波合作,通過研究發現兩個缺少暗物質的特殊星系此外,該項工作還進一步展示了重子物質過程對暗物質的反饋效應不能在我們考慮的情形下產生DF2或DF4的觀測結果。該文章的結果顯示,缺少暗物質的星系可能成為探測暗物質的粒子物理性質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