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團隊在暗物質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2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記者近日從清華大學獲悉,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安海鵬和博士後楊大能與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鬱海波合作,通過研究發現兩個缺少暗物質的特殊星系NGC1052-DF2和-DF4(簡稱DF2和DF4)的形成可能與暗物質自相互作用有關。

此外,該項工作還進一步展示了重子物質過程對暗物質的反饋效應不能在我們考慮的情形下產生DF2或DF4的觀測結果。該文章的結果顯示,缺少暗物質的星系可能成為探測暗物質的粒子物理性質的重要途徑。

據了解,2018年耶魯課題組利用Dragonfly望遠鏡發現了兩個缺少暗物質的特殊星系DF2和DF4。在標準宇宙學模型中,暗物質的能量密度為重子物質的五倍,速度很低而且沒有證據顯示其存在引力之外的相互作用。根據這樣的理論假設,人們預期在一個DF2或DF4這樣的星系中暗物質的質量將數百倍重於其中的重子物質質量。

然而觀測的結果卻告訴人們,DF2和DF4星系在誤差範圍內都近乎沒有暗物質。在傳統的冷暗物質模型中,要產生DF2或DF4這樣的星系需要非常彌散的初始暗物質暈,集中度4倍低於宇宙學預期的中位數。這不由讓人困擾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同時也讓人質疑冷暗物質模型在小尺度結構上的正確性。

楊大能博士、鬱海波教授和安海鵬副教授通過研究發現,如果引入暗物質的自相互作用,只要這個集中度低於一至兩倍的宇宙學預期中位數,就能產生DF2或DF4這樣的星系。

據悉,該研究成果發表於2020年9月9日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獲得編輯推薦。該工作主要由安海鵬研究組的博士後楊大能完成,楊大能為文章第一作者;楊大能、鬱海波、安海鵬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清華大學理科提升計劃(「雙E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的支持。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暗物質研究取得進展
    暗物質直接探測實驗XENON1T位於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地下,利用2噸重的液氙作為探測器,試圖捕捉穿行其中和原子核或電子反應的暗物質蹤跡。擁有較低的本底噪聲及噸級的靶,使XENON1T給出過世界上較領先的暗物質限制。前期研究表明,對於電子反衝信號的搜索超過本底的預期。在反衝能量低於7千電子伏特的區域,有大約53個事例超出本底的232個。
  •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23 理論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慶國等在伴隨原初黑洞形成而產生的誘導引力波的理論研究和觀測數據分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清華大學物理系在暗物質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清華新聞網9月21日電 近期,物理系副教授安海鵬和博士後楊大能與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鬱海波合作,通過研究發現兩個缺少暗物質的特殊星系NGC1052-DF2和-DF4(簡稱DF2和DF4)的形成可能與暗物質自相互作用有關。該項工作還進一步展示了重子物質過程對暗物質的反饋效應不能在我們考慮的情形下產生DF2或DF4的觀測結果。
  • 科研人員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慶國等在伴隨原初黑洞形成而產生的誘導引力波的理論研究和觀測數據分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宇宙學和天文學觀測表明,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質,約佔宇宙全部物質的85%。不同於其他約佔15%的普通物質,暗物質的本質依然是當前基礎物理中最大的謎團之一。
  • 丁肇中團隊稱或已發現暗物質
    (AAAS)年會上,美國麻省理工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對外宣布,他們的阿爾法磁譜儀(AMS)發現了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存在的證據,6個科研小組達成了一致意見,都贊同是探測到WIMP,而WIMP就是一種暗物質的候選體。
  • 拓撲絕緣體實驗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拓撲絕緣體的實驗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三維拓撲絕緣體的量子薄膜的實現為理論預言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巨大熱電效應、激子凝聚等新奇量子現象的研究提供了基礎,是在拓撲絕緣體材料製備方面的一個重要進展。
  • 清華物理繫於浦研究組在「新型磁電耦合效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物理繫於浦研究組在「新型磁電耦合效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21日電 12月18日,清華大學物理繫於浦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利用氧離子型柵極實現磁電耦合》(「Electric field control of ferromagnetism
  • 清華微納電子系任天令團隊在極低功耗阻變存儲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微納電子系任天令團隊在極低功耗阻變存儲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3日電12月4日,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面向神經計算應用基於機械剝離二維鈣鈦礦材料的極低工作電流阻變存儲器》(「Extremely Low Operating Current Resistive
  •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2017-03-2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小】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納技術與器件研究室研究員葉長輝團隊在高品質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在一維無機分枝同質/異質納米線製備及柔性光電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2015, DOI: 10.1002/advs.201500287),總結了近十年來柔性光電探測領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進展,並對該領域未來的研究熱點進行了預測與分析。
  • 清華物理系實驗團隊合作在電場調控質子化控制磁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清華物理系實驗團隊合作在電場調控質子化控制磁性研究中取得進展清華新聞網1月15日電  1月10日,清華大學物理繫於浦、楊魯懿等人的實驗研究團隊和上海交通大學羅衛東的理論研究團隊合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電控質子過程對SrRuO3磁態的調控》(Reversible manipulation of
  • 清華江萬軍團隊在拓撲磁結構的熱電操控和探測方面取得進展
    清華新聞網10月27日電 物理系江萬軍課題組在拓撲磁結構的熱電操控和探測方面取得研究進展。研究者發現,利用晶片原位加熱技術,可以在磁性器件中產生出納米尺度大小的斯格明子(skyrmion);且斯格明子會沿熱流方向從高溫區域向低溫區域單向擴散;同時可以通過熱電探測的方式原位檢測單個斯格明子。
  • 合肥研究院高性能紫外光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高性能紫外光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07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小】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廣海課題組在高性能紫外光探測薄膜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973」計劃項目「暗物質、暗能量的理論研究及實驗預研」啟動
    吳嶽良介紹說,目前,我國科學家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無論在理論模型和方法,還是實驗探測和技術方面都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實驗方面,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利用先進薄電離量能器(ATIC)探測器發現高能電子能譜的「超」,可能與暗物質湮滅有關,結果發表在2008年11月20日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併入選美國物理協會和歐洲物理協會各自評選的2008年度世界物理學領域重大研究進展;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多位實驗物理學家參與了義大利DAMA實驗組對暗物質的長期探測,報導了有關暗物質粒子的可能信號;
  • 北理工在手性活性物質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由於其固有的非平衡特性,活性物質經常表現出奇特的行為,並在微器件與智能材料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當前,探索由自旋活性粒子組成的手性活性物質(破缺宇稱和時間反演對稱性),並理解其反常的物理行為,是軟物質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手性活性物質的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是:它在受限條件下可以出現自發的單向集體邊緣流,這種邊緣流甚至是受拓撲保護的,具有穩定的物料輸運能力。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責任編輯:房家梁   中新網天津10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 宇宙深處傳來異常信號,恰好被國外團隊接收,其或與暗物質有關
    據國外媒體報導,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在搜尋暗物質方面有了重大發現,根據該實驗室研究人員的說法,他們已經在專門用以探測暗物質的探測器XENON1T中發現了異常信號,而該信號是暗物質粒子的可能性比較大。
  • 暗物質研究的最新進展 中國「悟空號」或能揭開一部分謎團
    有研究人員稱,其所含暗物質數量是普通物質的萬倍——99.99%是暗物質,與其同類星系大相逕庭,因此,其形成無法用現有模型解釋。但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撰文指出,他們的新研究表明,該星系所含暗物質僅為普通物質的300倍,與同類相差不大,現有模型就可以闡述其形成,顛覆了此前的觀點。
  • 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近日,理學院物理系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電場驅動的錳氧化物雙極鐵磁性」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ure Comm. 9, 1897, 2018)。
  • 日冕物質拋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由我校汪毓明教授領導的日地空間物理課題組在太陽大氣噴流觸發高速日冕物質拋射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而日冕物質拋射(CME)則是一種泡狀結構的爆發活動,通常以極高的速度向行星際空間和地球注入大量的等離子體物質和能量,可以對地球周圍的空間環境、人類的航天活動和電力、通訊產生重要影響。但是這兩種太陽大氣中的爆發活動是否有所聯繫?該課題組研究成果表明,有別於經典的日珥觸發日冕物質拋射的模型,相對沒有那麼劇烈的太陽噴流同樣可以觸發十分劇烈的日冕物質拋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