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基因組「暗物質」不斷「正名」

2020-12-05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12月2日訊 (記者沈則瑾)國際著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近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進展。該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或與小胖威利症候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的非編碼序列,包括基因間非編碼序列等。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些曾因用處不明而一度被視為人體「垃圾基因」的序列正逐漸「正名」,越來越多的非編碼序列功能被科學家發掘。

  陳玲玲研究組本次發現的是基因內非編碼序列轉錄產生的一類新型線形長非編碼RNA,並將其命名為SPA。研究人員注意到,其中兩條SPAs來源的區域僅在父系來源的染色體表達,且該區域在幾乎所有的小胖威利症候群患者中完全缺失或不被轉錄。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陳玲玲研究組曾發現另一被命名為sno-lncRNAs的長非編碼RNA,同樣位於該區域。

  小胖威利症候群是一類基因疾病,病理機制至今不詳。臨床表現主要有:神經系統發育異常、肥胖、智力低下等。SPAs、sno-lncRNAs在這類患者體內缺失,在正常人的體內卻大量存在,這可以成為臨床上產前診斷疾病潛在可能性的標誌物,也為及時幹預疾病的發生提供了可能。但是,想要解析小胖威利症候群詳盡的致病機理,還需要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大量的投入。據悉,該課題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和基金委的經費支持。

(責任編輯:馮虎)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提示或與小胖威利綜合症有關
    央廣網上海10月28日消息(記者吳善陽)國際著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今天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進展。該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其或與小胖威利綜合症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 我科學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最新發現與創新  本報訊 (記者王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近日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這將為進一步了解PWS症候群的病理機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Mol Cell:陳玲玲等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9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生化與細胞所的最新研究成果證實了內含子來源的非編碼RNA序列既可以在剪接後穩定存在,又可以在細胞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研究具體闡明了一類雙末端都含有小核仁RNA (snoRNA)的內含子序列在剪接發生過程中,可以形成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命名為sno-lncRNAs。
  • 中國學者Cell子刊揭示基因組「暗物質」中環狀RNA新分子
    眾所周知,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dark matter)」的非編碼序列,包括基因間非編碼序列、內含子非編碼序列等。基因間非編碼序列轉錄產生線形長非編碼RNA分子,具有5』帽子和3』尾巴結構;而內含子非編碼序列轉錄生成的RNA在剪接後被核酸外切酶快速降解,多數沒有生物學意義。
  • 我國專家發現環形RNA新分子及其轉錄調控功能機制
    眾所周知,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dark matter)」的非編碼序列,包括基因間非編碼序列、內含子非編碼序列等。基因間非編碼序列轉錄產生線形長非編碼RNA分子,具有5』帽子和3』尾巴結構;而內含子非編碼序列轉錄生成的RNA在剪接後被核酸外切酶快速降解,多數沒有生物學意義。
  • 中國科大發現新型非編碼RNA - 非編碼RNA專區 - 生物谷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革教授實驗室在國際知名雜誌《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發表研究性論文,報導了其實驗室發現的一類新型非編碼RNA以及此類非編碼RNA的功能和功能機理。非編碼RNA是一大類不編碼蛋白質而在細胞中起著調控作用的RNA分子。
  • :新型長非編碼RNA及其重要功能機制被發現
    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都由外顯子和內含子組成。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從細菌到真核單細胞,從真核單細胞到複雜生命,在物種進化的時間長河裡,生命體中每一個可能導致物種演變的功能「單位」都值得科學家探究,比如細胞中廣泛地存在功能未知的「暗物質
  • 研究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該研究首次發現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來源幹細胞中的特異性加工是其發生適應性功能變化的重要機制,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功能及進化提供了新思路。人類基因組中超過98%的區域都是非編碼區域。長非編碼RNA是一類廣泛轉錄但不翻譯產生功能性蛋白質的核糖核酸大分子。
  • RNA Biol:章張等發表長非編碼RNA分類問題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科學與信息重點實驗室的「百人計劃」研究員章張及其團隊,與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開展科研合作,對長非編碼RNA的分類問題進行了系統綜述,相關論文在RNA Biology發表。
  • 陳玲玲:人類基因組「暗物質」的解碼人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央視網消息:正如宇宙中存在著人類知之甚少的暗物質,在生命體這個「小宇宙」中,也存在著這樣的「暗物質」——非編碼RNA(核糖核酸),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些重大疾病與非編碼RNA調控失衡相關。
  • 【盤點】非編碼RNA與人類疾病關聯性亮點研究
    原發性肝細胞癌(以下簡稱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進一步探索研究新基因的功能與肝癌發生、發展的關係,對揭示肝癌發生、發展的精確分子機制、設計合理的治療藥物及判斷預後, 進一步提高我國肝癌的治療水平具有重要意義。【2】從心臟病到癌症——長非編碼RNA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等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長非編碼RNA是一類廣泛轉錄但不翻譯產生功能性蛋白質的核糖核酸大分子。序列及基因組位置保守的長非編碼RNA在人胚胎幹細胞中更多地定位在細胞質內,而在鼠胚胎幹細胞中則更多地滯留在細胞核內。值得一提的是,多個定位在人胚胎幹細胞細胞質中的長非編碼RNA參與維持人體幹細胞自我更新,而相應的基因組位置保守的長非編碼RNA則更趨向於定位在鼠胚胎幹細胞核內,對幹細胞維持沒有明顯作用。
  • 陳玲玲等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機制—新聞—科學網
    陳玲玲博士正在介紹相關研究成果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
  • 崔慶華:在長非編碼RNA的世界中,一定存在著長非編碼RNA中的P53, PTEN
    LncRNADisease在儲存了人類的非編碼RNA研究信息的同時,還收錄了其他物種的相關信息。另外,在這項資料庫的創建過程中,序列、基因組位置等信息都被納入我們的考慮範圍中。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初步完成,人們發現「能夠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只佔全部基因組的2%左右」,而之後的ENCODE計劃揭示了非編碼RNA佔據了剩下的98%人類基因組中的大量份額,非編碼RNA在生物信息領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關非編碼RNA的研究也多次入選「世界科學十大進展」或「世界醫學十大進展」。但是,目前相對於蛋白質編碼基因,人們對非編碼RNA的了解十分有限。
  • Cell|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長非編碼RNA 是一類廣泛轉錄但不翻譯產生功能性蛋白質的核糖核酸大分子。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它們在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發揮著重要功能【1】。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長期從事長非編碼RNA生物學研究。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冠軍課題組發現大量基因組非編碼RNA功能性證據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冠軍課題組發現大量基因組非編碼RNA功能性證據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傳統研究認為,人類所有的生命活動是由約2~3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所支配(約佔人類基因組2%)。而超過95%的人類基因組並不編碼蛋白質基因,而是構成了遺傳物質中的「垃圾」——非編碼RNA。
  • 利用CRISPR研究基因組「暗物質」
    這些非編碼基因被稱為基因組的「暗物質」,它們能調控編碼基因的表達,從而影響人類健康和疾病進程。自從人類基因組序列被公開發表以來,科學家們努力解析基因中的功能元件,包括非編碼調節區——參與轉錄調節的順式調節區和非編碼RNA(ncRNA)。轉錄因子在整個基因組中可能有數百至數千個結合位點,因此研究起來非常複雜。
  • 【盤點】非編碼RNA與癌症關聯性研究進展
    隨著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尤其是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大量應用,科學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非蛋白編碼的轉錄單元(即非編碼RNA,ncRNAs),長非編碼RNA在許多重要的生物進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lncRNA能調節多種細胞中的基因表達,癌細胞中lncRNAs的改變也被發現與腫瘤形成、發展和轉移密切相關,近期的研究還發現,非編碼RNA
  • 我國學者揭示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表達的新模式
    RNA調控基因表達和多能幹細胞分化),系統揭示了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組上鄰近基因的表達,以及它們在幹細胞分化和發育中的作用。論文連結:http://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16)00062-X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組的廣泛轉錄產生了大量的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它們不具有編碼蛋白的功能。目前人們對它們的了解還非常有限,lncRNA被認為是生物學中的暗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