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冠軍課題組發現大量基因組非編碼RNA功能性證據

2020-12-01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冠軍課題組發現大量基因組非編碼RNA功能性證據


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傳統研究認為,人類所有的生命活動是由約2~3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所支配(約佔人類基因組2%)。而超過95%的人類基因組並不編碼蛋白質基因,而是構成了遺傳物質中的「垃圾」——非編碼RNA。這些數目龐大的非編碼RNA由於既不編碼蛋白質,又缺乏生物學功能的遺傳學證據,一直被很多科學家認為是真核生物基因組進化中無用的信息。

2016年9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冠軍實驗室在國際著名期刊《基因組研究》(Genome Research)正式刊發題為《長非編碼RNA在果蠅精子發生中的重要作用》(Critical roles of long noncoding RNAs in Drosophila spermatogenesis)的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該課題組將優化後的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 sequences,成簇的規律性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基因編輯技術運用於長鏈非編碼RNA(lncRNA)活體功能研究領域,以基因組強淨化的遺傳學鼻祖模式生物——果蠅為代表,通過高通量遺傳動物模型的建立,系統闡述了lncRNA在精子發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揭示「非編碼lncRNA」具有重要生物學功能提供了有力的遺傳學證據。

lncRNA突變導致精子發育異常及lncRNA可能的作用模型。

本世紀初,伴隨高通量測序技術發展,構成真核生物基因組中的大量非編碼lncRNA被鑑定出來,且在睪丸和腦組織中呈現高度特異性表達,暗示lncRNA的功能機制在精子發生與神經調控兩個基礎生命學過程具有代表性。該研究小組選擇基因強淨化的模式生物果蠅,系統性鑑定了128個睪丸幾乎所有特異性表達的lncRNA。並運用優化後的CRISPR技術建立了105個lncRNA基因敲除突變體。通過對突變體雄性果蠅育性測試、精子發生、發育、活力及核形態等進行觀察分析,發現近1/3的lncRNA基因的缺失會導致精子發育異常甚至完全不育。部分測試的lncRNAs敲除果蠅均可通過易位轉基因得以完全或部分修復,表明這些lncRNAs主要以反式(trans)發揮作用。基因表達譜顯示,大部分功能性lncRNAs在精子發生中調控全局基因的表達。進化分析表明,與編碼基因相比,lncRNAs演化更快,且具有更大功能重要性的lncRNAs具有較高的序列保守性,暗示它們處於不斷的進化選擇之下。另外,與蛋白編碼基因的開關調控作用不同,lncRNA可能多通過微調(fine-tune)的方式調控全局基因表達,精心策劃雄性生殖細胞分化發育。總之,該研究彌補了大量功能性lncRNA在動物活體水平所缺乏遺傳學證據的空白,開啟了lncRNA所傳遞的生命信息研究的大門。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冠軍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2011級PTN(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項目)博士生文可佳,2013級博士生楊麗娟和生命學院博士後熊團林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強鋒研究員和魯志研究員合作參與了該課題。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經費支持。

高冠軍課題組是世界上最早探索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幾個實驗室之一,曾於2013年初和2014年分別在國際遺傳學經典期刊《遺傳學》(Genetics)和《G3:基因|基因組學|遺傳學》(G3:Genes|Genomes|Genetics)連續發表了一系列方法學論文,引用達200多次;建立的基因編輯方法及相應的配套試劑已廣泛被世界上很多實驗室使用。作者曾出任2015年國際果蠅大會(美國)·果蠅生物技術與資源分會共同主席。實驗室主要運用遺傳學方法建立的動物模型,系統的研究染色質表觀遺傳因子(如非編碼RNA及組蛋白修飾等)在發育與疾病方面的作用機制。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自然》(Nature)、《美國科學院報》(PNAS)、《遺傳學》《G3:基因|基因組學|遺傳學》(G3:Genes|Genomes|Genetics)和《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雜誌》(EMBO J)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原文連結:http://genome.cshlp.org/content/26/9/1233.abstract

相關論文連結:

http://www.genetics.org/content/195/1/289.long

http://www.g3journal.org/content/4/5/925.long

http://www.g3journal.org/content/4/11/2167.long

供稿:生命學院 編輯:李華山

相關焦點

  •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報導長非編碼RNA的高通量功能性篩選...
    基因的功能探索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永恆主題。近幾年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組編輯技術讓直接在高等生物體內進行基因的功能篩選成為可能(Shalem, et al. Science 2014; Wang, et al. Science 2014; Koike-Yusa, et al.
  • 楊雪瑞課題組發現長非編碼RNA LETN控制細胞核仁形態與功能活性的...
    清華新聞網1月12日電 人類等高等哺乳動物基因組中包含大量長非編碼RNA(lncRNA),其中絕大多數功能未知。在數萬個lncRNA中,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了數百個與多種細胞過程與生理功能相關的lncRNA,但在核心細胞過程中不可或缺,起決定性關鍵作用的lncRNA仍然非常少見。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沈曉驊課題組在《細胞幹細胞》發表論文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清華新聞網3月18日電 3月17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沈曉驊課題組在《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調控基因表達和多能幹細胞分化
  • 生命學院方顯楊課題組合作在黃病毒屬長鏈非編碼亞基因組RNA的溶液...
    生命學院方顯楊課題組合作在黃病毒屬長鏈非編碼亞基因組RNA的溶液結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清華新聞網9月12日電  9月10日,生命學院方顯楊課題組和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課題組合作,在《歐洲分子生物學報導》(EMBO Reports)上發表了題為「黃病毒屬長鏈非編碼亞基因組RNA
  • 德州學院在《核酸研究》發布功能性長非編碼RNA資料庫升級版
    近日,德州學院山東省生物物理重點實驗室王吉華教授帶領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發表論文,題為「一個升級版的低通量實驗驗證功能性長非編碼RNA資料庫EVLncRNAs 2.0」 (EVLncRNAs 2.0: an updated database of manually curated functional
  •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劉東課題組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上...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劉東課題組應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genome editing)技術,在模式生物線蟲中成功實現了不同類型的基因打靶:1、在性腺特異表達Cas9的轉基因線蟲中,通過飼餵基因靶點特異的gRNA或直接向線蟲性腺注射Cas9和gRNA(DNA或RNA),均獲得了可遺傳的突變體;2、在非性腺表達Cas9的轉基因線蟲中,通過飼餵基因特異的
  • 研究解析寨卡病毒基因組RNA二級結構圖譜並發現調控RNA病毒傳播的...
    近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強鋒課題組、藥學院譚旭課題組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Cell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是理解流行株系和非流行株系的基因組差異在病毒傳播過程中的作用。以前的研究主要關注胺基酸或者說蛋白質的差異。比如在2017年,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秦成峰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的程功課題組分別報導了兩個關鍵的病毒蛋白的胺基酸單位點突變,這些突變對寨卡流行病毒株系的毒性和傳播有關鍵提升作用。
  • 【生命科學】清華大學方顯楊/李景虹合作揭示黃病毒屬抗核酸外切酶RNA(xrRNAs)機械穩定性各向異性的分子機制
    xrRNAs位於黃病毒基因組RNA的3'非翻譯區,其形成的獨特的環狀結構(圖1a-b)賦予了其抵抗宿主5'→3'核糖核酸外切酶Xrn1降解的功能,進而導致在被黃病毒感染的宿主細胞中存在大量的基因組RNA不完全降解而形成的亞基因組RNA(sfRNA)的積累,後者在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逃逸上發揮重要作用。
  • Cell | 功能性長非編碼RNA從「垃圾」轉錄物演變而來
    這場爭論的一個極端宣稱「所有的轉錄本都是有功能的」,其反對者並不否認功能性lncRNA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堅持認為真核基因組會產生大量的「垃圾」RNA,儘管確實存在部分功能性lncRNA,但大多數轉錄是無功能的。在這場辯論中,有人提出垃圾RNA和功能性lncRNA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關係。
  • 史上最全非編碼RNA合集,擁有2021的第一篇SCI
    非編碼RNA的前世今生多年來,人們已經清楚的認識了一系列結構RNA和調節RNA。ncRNA的由來研究熱點近些年的研究熱點還是在LincRNA上面,未來還會發現更多的非編碼分子)是一類長度大於200 nt的功能性RNA分子,是通過控制基因表達來調節細胞過程的新一類轉錄物。
  • 清華楊雪瑞課題組提出系統鑑定編碼RNA的翻譯組研究新方法
    2018年3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雪瑞課題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方法學論文「De novo annotation
  • 清華大學楊雪瑞團隊發現非編碼RNA在核仁形成及...
    2021年1月11日,清華大學楊雪瑞團隊在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題為「Mutual dependency between lncRNA LETN and protein NPM1 in controlling the nucleolar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 我國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基因組「暗物質」不斷「正名」
    經濟日報12月2日訊 (記者沈則瑾)國際著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近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進展。該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或與小胖威利症候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 Cell觀點 |功能性長非編碼RNA從「垃圾」轉錄物演變而來
    這場爭論的一個極端宣稱「所有的轉錄本都是有功能的」,其反對者並不否認功能性lncRNA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堅持認為真核基因組會產生大量的「垃圾」RNA,儘管確實存在部分功能性lncRNA,但大多數轉錄是無功能的。在這場辯論中,有人提出垃圾RNA和功能性lncRNA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關係。
  • Cell觀點|功能性長非編碼RNA從「垃圾」轉錄物演變而來
    人類基因組中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序列被轉錄成pre-mRNA,但在去除內含子後,總共只有約1.9%的基因組序列被整合到成熟的mRNA中。除了蛋白質編碼基因和公認的RNA基因(例如rRNA,tRNA和snRNA)之外,其餘大部分基因組都被轉錄成非編碼RNA,儘管水平很低。
  • 【盤點】非編碼RNA與癌症關聯性研究進展
    隨著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尤其是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大量應用,科學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非蛋白編碼的轉錄單元(即非編碼RNA,ncRNAs),長非編碼RNA在許多重要的生物進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lncRNA能調節多種細胞中的基因表達,癌細胞中lncRNAs的改變也被發現與腫瘤形成、發展和轉移密切相關,近期的研究還發現,非編碼RNA
  • 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報導新型RNA甲基化修飾的高清圖譜
    2017年10月2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Base-Resolution Mapping Reveals Distinct m1A Methylome in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Encoded Transcripts」的研究論文。
  • 我國學者揭示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表達的新模式
    Divergent lncRNAs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and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in pluripotent cells」(反義長鏈非編碼RNA調控基因表達和多能幹細胞分化),系統揭示了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組上鄰近基因的表達,以及它們在幹細胞分化和發育中的作用。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鍾毅課題組發現一種不需要蛋白質合成卻能長期...
    2019年10月7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鍾毅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果蠅能夠形成一種不需要蛋白質合成依賴的固化的長時程記憶」(Long-term memory is formed immediately without the need for protein synthesis-dependent
  • ...哺乳動物合子基因組激活過程中RNA聚合酶參與轉錄起始的調控機理
    清華新聞網11月2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頡偉研究組通過開發高靈敏度檢測蛋白和DNA在全基因組相互作用的新方法——Stacc-seq,揭示了小鼠早期胚胎中RNA聚合酶II通過「三步走」的模式參與實現基因組激活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