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鍾毅課題組發現一種不需要蛋白質合成卻能長期...

2020-12-05 騰訊網

2019年10月7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鍾毅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果蠅能夠形成一種不需要蛋白質合成依賴的固化的長時程記憶」(Long-term memory is formed immediately without the need for protein synthesis-dependent consolidation in Drosophila)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首次揭示了「情境效應」是依賴於一種不需要蛋白質合成卻幾乎能夠終生維持的情境依賴記憶,並揭示了這種記憶提取的多感官整合神經機制。這一研究顛覆了人們對於長期記憶的認知,並啟發科學家們重新理解記憶的本質。

在整個學習記憶研究領域的一個常識是長時程記憶的形成需要一個維持數小時的、需要新蛋白質合成的記憶固化過程。在果蠅嗅覺懲罰性記憶中,長時程記憶的形成更是需要重複十次、每次的時間間隔在15分鐘的學習過程。這種訓練下形成的長時程記憶需要數小時的時間來進行固化,維持7天以上。而簡單的一次訓練則只能形成相對不穩定的記憶,並在24小時之內幾乎完全被遺忘掉。今日鍾毅課題組發表的論文則發現了一種長期維持的情境依賴記憶(cLTM, context-dependent long-term memory)。研究人員發現,在果蠅中簡單地一次訓練就能夠馬上形成這種記憶,不需要固化過程卻能夠維持超過14天而不衰減。

圖1:情境依賴記憶維持曲線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這種記憶的維持不僅不需要新蛋白質合成,還不依賴於經典的果蠅嗅覺學習記憶中樞:磨菇體(MB, mushroom body),而是依賴於另一個嗅覺高級中樞側角(LH, lateral horn)。側角通常被認為是負責嗅覺相關的先天行為,它會與多個腦區連接。在這裡,研究人員發現情境依賴記憶的提取需要環境中多種感官信息的匹配,如訓練環境與測試環境的光線環境、溫度、觸覺信息等等。在記憶提取時,這些信息會整合到側角,共同調控情境依賴的嗅覺記憶提取。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心理學中情境效應的神經機制,並且這種長期維持卻又不依賴於固化的記憶形式啟發我們重新理解學習與記憶的本質。

圖2:情境不依賴記憶與情境依賴記憶提取機制解析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趙博涵、孫佳孟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張煦晨博士、博士生莫涵、本科生牛藝鈞、李乾博士和王連章參與本文研究。清華大學鍾毅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本研究感謝李巖博士、劉力博士、朱巖博士、李毓龍博士、饒毅博士、張偉博士、Ronald L. Davis博士贈送的果蠅品系,感謝胡皖桐博士、張雲川博士、張立偉博士、雷博和陳俞君提供的幫助和建議,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委和清華-北大生命聯合中心的資助。

Cell:細胞治療領域觀察者

相關焦點

  • 鍾毅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中央腦的扇形體區域在傷害逃避中的作用
    鍾毅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中央腦的扇形體區域在傷害逃避中的作用清華新聞網8月13日電  8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教授鍾毅研究組在《細胞通訊》(Cell Report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果蠅扇形體神經元調控對傷害性刺激的本能和習得逃避》(Fan-Shaped Body Neurons in the Drosophila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冠軍課題組發現大量基因組非編碼RNA功能性證據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冠軍課題組發現大量基因組非編碼RNA功能性證據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傳統研究認為,人類所有的生命活動是由約2~3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所支配(約佔人類基因組2%)。而超過95%的人類基因組並不編碼蛋白質基因,而是構成了遺傳物質中的「垃圾」——非編碼RNA。
  • 清華大學祁海課題組Nature:「冥想」、「禪修」過程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祁海課題組在《自然》發表合作文章,報導腦-脾神經環路控制疫苗誘導抗體免疫應答的新機制2020年4月29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祁海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胡霽課題組、清華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鍾毅課題組的合作論文,題目是《Brain control of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amenable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生物合成蛋白質分子影像探針用於腫瘤靶向...
    仰大勇教授課題組在生物材料領域國際權威期刊《Biomaterials》上發表生物合成蛋白質分子影像探針用於精準腫瘤成像的最新成果。該研究利用生物合成的策略,開發了一種腫瘤特異性雙模態分子影像探針,該探針生物相容性好,在小鼠腦膠質瘤模型中,顯示出優異的腫瘤靶向和螢光/磁共振成像效果,為分子影像探針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了生物合成新思路。相關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天津大學化工學院講師趙懷鑫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趙慧婷為共同第一作者。
  • 張文彬課題組在拓撲蛋白質的合成和表徵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了越來越多具有非線性結構的天然拓撲蛋白質。它們通常具有與其拓撲結構相對應的功能優勢,在生命活動中行使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引起業內對蛋白質拓撲結構調控的廣泛興趣。近年來,發展拓撲蛋白質的製備方法,並探究其結構性能關係和相關應用,已經成為蛋白質工程的熱門方向。北京大學張文彬課題組近期在拓撲蛋白質的合成和表徵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生命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在細菌curli菌毛生成系統膜上通道複合物的...
    生命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在細菌curli菌毛生成系統膜上通道複合物的結構以及底物識別機制上取得進展清華新聞網1月15日電 1月13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雪明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curli菌毛生成系統的組裝和底物識別」(Assembly and substrate recognition
  • ...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課題組和醫學院饒子和課題組等闡明植物激素...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課題組和醫學院饒子和課題組等闡明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清華新聞網8月4日電  8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教授與醫學院婁智勇教授、饒子和院士等合作,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DWARF14蛋白是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DWARF14 is a non-canonical hormone
  • 北京大學瞿禮嘉課題組和清華大學柴繼傑課題組發現CLE家族小肽的...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瞿禮嘉課題組與清華大學柴繼傑課題組合作,首先解析了TDIF及其受體PXY/TDR複合物晶體結構。與之前報導的線性肽採取的完全伸展的構象不一樣的是,TDIF結合受體時處於一種「Ω」構象 (圖一A)。保守的PxGPNP基序在這個「Ω」構象中起到關鍵作用。
  • 藥學院饒燏課題組在《自然·通訊》發表Teixobactin克級全合成推動...
    藥學院饒燏課題組在《自然·通訊》發表Teixobactin克級全合成推動的其結合模式探索以及開發更強抗生素的研究清華新聞網8月1日電 7月22日,清華大學藥學院饒燏課題組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Teixobactin的克級全合成推動的其結合模式探索以及開發更強抗生素的研究」(
  •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分子量蛋白清華新聞網6月4日電  6月3日,生命學院教授王宏偉課題組及合作者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題為《分子量52千道爾頓的鏈黴親和素蛋白的3.2埃解析度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Single particle cryo-EM reconstruction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吝易課題組招聘博士後、技術員
    ▎學術經緯/報導 導師介紹及研究方向 吝易,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於2020年2月加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
  • 學科前沿|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發文報導腫瘤細胞感知和調控天冬醯胺代謝的機制和功能
    2020年4月9日,清華江鵬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題為「p53通過調控天冬醯胺-天冬氨酸穩態影響LKB1活性和腫瘤細胞存活」(p53-mediated control of aspartate-asparagine homeostasis dictates LKB1 activity and modulates cell survival)的研究論文
  • 生命學院張竹青課題組發布首個蛋白質體外液液相分離資料庫
    近年來,蛋白質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逐漸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它在生命體的正常代謝和疾病過程中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生命學院葛亮課題組發文報導蛋白非經典分泌過程關鍵步驟
    生命學院葛亮課題組發文報導蛋白非經典分泌過程關鍵步驟清華新聞網4月9日電 4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葛亮課題組在《細胞》(Cell)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為「蛋白跨膜轉運調節非經典蛋白分泌」(A translocation pathway for vesicle-mediated unconventional protein secretion)
  • 生命學院李磊課題組在細胞壁miRNA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年1月1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磊研究員課題組在The Plant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MicroRNA775 Regulates Intrinsic Leaf Size and Reduces Cell Wall Pectin Levels by Targeting a Galactosyltransferase Gene in Arabidopsis
  • 從「合成一個蛋白質」到「合成生命」,上海繼續「領跑」生命科學...
  • 清華生命學院戴俊彪研究組發文報導釀酒酵母十二號染色體的設計合成
    沈伯韓 攝清華新聞網3月10日電 (通訊員 李春園 李冰淞 李天一 秦琴 張維民) 3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戴俊彪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題為《在百萬級鹼基量級合成染色體上編輯核糖體DNA》("Engineering
  • 科學家發現可增強免疫的腦—脾神經軸
    祁海課題組供圖  近日,《自然》報導了第一條神經信號調控適應性免疫應答的解剖學通路。該研究由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祁海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胡霽課題組和清華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鍾毅課題組合作完成。  應激(壓力)是動物或人因外界刺激處於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2日電 7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在《e生命》(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抗原結合引起的B細胞活化中B細胞受體胞外結構域的構象變化」(Conformational change within the extracellular
  •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首個新冠病毒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解析及兩個臨床候選藥物的發現」和「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的構建」對解決當前全球面臨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重大意義。「小麥抗赤黴基因Fhb7的克隆、機理解析及育種利用」和「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的機制及降脂新藥靶發現」聚焦國計民生和全民健康等熱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