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瞿禮嘉課題組和清華大學柴繼傑課題組發現CLE家族小肽的...

2020-12-06 北京大學新聞網

CLE小肽家族是植物多肽激素中最大的一個家族,包含32個成員,目前已經報導的CLE小肽的功能多與幹細胞相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小肽就是導管分子分化抑制因子TDIF/CLE44/CLE41,其受體為富亮氨酸重複類受體激酶PXY,TDIF-PXY信號通路控制著植物維管束中形成層細胞的複製。雖然人們對於TDIF-PXY信號通路的生物學功能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有一些關鍵的科學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即TDIF小肽和受體PXY之間是如何識別的?PXY受體又是如何被TDIF小肽激活的?研究TDIF-PXY的識別以及激活的分子機理對於我們進一步理解整個CLE家族的小肽與它們的受體之間的識別和激活都具有指導意義。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瞿禮嘉課題組與清華大學柴繼傑課題組合作,首先解析了TDIF及其受體PXY/TDR複合物晶體結構。與之前報導的線性肽採取的完全伸展的構象不一樣的是,TDIF結合受體時處於一種「Ω」構象 (圖一A)。保守的PxGPNP基序在這個「Ω」構象中起到關鍵作用。他們通過對受體PXY參與識別的胺基酸在整個CLE家族受體中進行序列比對,發現了一些在整個CLE家族受體中都非常保守的胺基酸和基序。然後他們通過體外生化實驗 (圖一B)、轉基因植物遺傳互補 (圖一C) 以及結構模擬等實驗,證明這些保守的胺基酸和基序確實是對於識別配體及激活信號通路至關重要。據此,他們提出了一種CLE家族受體共有的、保守的識別模式,這一識別模式對於尋找新的CLE家族小肽的受體提供了結構生物學基礎和新的研究思路。

圖一 A: PXY LRR與TDIF結構圖;B: PXY LRR與TDIF關鍵的點突變影響兩者的相互作用;C: PXY genomic關鍵的點突變互補pxy-5突變體效果

解決了識別機理之後,兩個課題組又進一步探究「PXY受體是如何被TDIF小肽激活的」這一科學問題。他們合作鑑定出了TDIF-PXY信號通路的新成員SERK蛋白。SERK蛋白也是富亮氨酸重複類受體激酶,SERK家族在擬南芥中有5個成員。他們通過一系列體外以及體內相互作用實驗證明,TDIF小肽可以誘導受體PXY與SERK家族蛋白相互作用(圖二 A),這說明SERK蛋白可能充當的是PXY受體的共受體角色。進一步的遺傳學實驗證明,擬南芥serk1-1 serk2-1 bak1-5三突變體的維管束髮育表型與pxy-5突變體的表型很類似,而且serk1-1 serk2-1 bak1-5對於外源施加的TDIF小肽敏感性降低(圖二 B),這說明SERK家族蛋白對於PXY-TDIF信號途徑介導的維管束髮育是必需的。隨後,他們又解析了PXY-TDIF-SERK2的晶體結構(圖二 C),結構表明,TDIF小肽充當「分子膠水」(molecular glue)的功能,介導受體PXY與共受體SERKs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激活信號途徑調控擬南芥的維管束髮育。至此,擬南芥中調控維管束髮育的重要信號通路——PXY-TDIF-SERKs信號通路——的識別和激活機理就基本上得到了闡明。

圖二 A: 在植物體內,SERK家族成員在有TDIF時與PXY相互作用;B: serk1-1 serk2-1 bak1-5對於外源施加TDIF敏感性降低;C: PXY LRR-TDIF-SERK2¬¬LRR三元複合體結構圖

前一項合作研究結果於2016年5月以「Crystal structure of PXY-TDIF complex reveals a conserved recognition mechanism among CLE peptide-receptor pairs」為題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而後一項合作研究結果於2016年7月以「SERK family receptor-like kinases function as a co-receptor with PXY for plant vascular development」為題,在線發表在Cell旗下期刊《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賀橋博士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林曉雅是這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瞿禮嘉教授和清華大學柴繼傑教授是這兩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資助。

編輯:安寧

相關焦點

  • 北大生科院瞿禮嘉教授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
    這個剛剛發表在Science的工作中,瞿禮嘉課題組發現了另外兩個花粉管質膜上的受體(命名為BUPS1和BUPS2),這兩個受體基因突變後花粉管也會提前爆炸,出現精細胞無法正常送至胚囊、雙受精無法完成的現象。他們的研究發現,BUPS1/2受體實際上是與之前報導的受體ANX1/2形成一個異源受體複合體。
  • 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2017年12月15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瞿禮嘉課題組的研究論文
  • 我科學家新發現為達爾文「同種花粉優先」現象提供解釋
    我科學家新發現為達爾文「同種花粉優先」現象提供解釋 原標題:   本報北京5月31日電(記者晉浩天)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教授瞿禮嘉課題組31日在《科學》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富含半胱氨酸小肽信號促進擬南芥的種間遺傳隔離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柴繼傑實驗室去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來自擬南芥的CNL抗病蛋白ZAR1,識別效應蛋白後可以形成抗病小體 (Resistosome) (點擊查看:Science背靠背 | 柴繼傑/周儉民/王宏偉合作團隊首次發現植物抗病小體)。ZAR1抗病小體可能作為離子通道或者轉運通道引起ETI【3,4】,相比CNL,TNL的作用機制更為複雜。TNL的N端TIR結構域具有NAD+水解酶活性(NADase)。
  • 科學家新發現為達爾文「同種花粉優先」提供解釋—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5月31日電(記者晉浩天)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教授瞿禮嘉課題組31日在《科學》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富含半胱氨酸小肽信號促進擬南芥的種間遺傳隔離
  •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8 16:18:45 近日,清華大學柴繼傑課題組與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Cyril Zipfel課題組合作報導了植物中
  •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的Jane Parker課題組、Paul Schulze-Lefert課題組合作,發文揭示了植物TNL類抗病蛋白RPP1直接識別並結合效應蛋白ATR1、形成抗病小體並作為全酶催化NAD+水解的分子機制。
  • 生命科學學院瞿禮嘉課題組發現高等植物花粉管控制自身運輸方向
    在從水中生存到陸地生長的轉變過程中,植物需要演化出新的結構以適應少水或缺水的新環境,例如演化出了維管束組織以便給植物提供更好的物理支撐和營養物質的遠距離運輸;演化出位於表皮的保衛細胞能加強植物細胞與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等等。高等植物的生殖過程同樣演化出了一些特化的組織來適應生殖方式的改變。
  • 化學學院來魯華課題組發現基因轉錄調控相分離新機制
    2019/04/15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編輯:麥洛 | 責編:凌薇 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來魯華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柴繼傑:非科班出身也能「逆襲」
    本月,清華大學和中科院團隊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文,揭示了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機制。領導完成這一成果的科學家之一,就是清華大學教授柴繼傑。  在搜尋引擎中搜索「柴繼傑」3個字,常和他一起出現的名字,是他的導師施一公。施一公在採訪和演講中屢次提到這位比自己還大1歲的「高徒」。
  •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小肽信號作為細胞間互作的重要介質,其與受體作用的分子機制是近年植物科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植物磺肽素(Phytosulfokine,PSK)是近些年發現的一種小肽類植物內源激素,由一個五肽和兩個磺酸基團組成,它廣泛存在於大多數植物中,通過促進細胞增大和分裂調控植物生長,並參與花粉萌發和花粉管導向以及植物抗性等多種重要的生物學過程。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冠軍課題組發現大量基因組非編碼RNA功能性證據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冠軍課題組發現大量基因組非編碼RNA功能性證據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傳統研究認為,人類所有的生命活動是由約2~3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所支配(約佔人類基因組2%)。而超過95%的人類基因組並不編碼蛋白質基因,而是構成了遺傳物質中的「垃圾」——非編碼RNA。
  • 師從施一公,半路出家的清華教授柴繼傑,今日再發Science
    2020年12月4日,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柴繼傑課題組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Jane Parker課題組、Paul Schulze-Lefert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Direct pathogen-induced assembly of an NLR immune receptor complex to form a holoenzyme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植物
  • 醫學院董忠軍課題組揭示自然殺傷細胞活化和耐受調節新機制
    醫學院董忠軍課題組揭示自然殺傷細胞活化和耐受調節新機制清華新聞網8月19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董忠軍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田志剛課題組合作在《免疫》(「Immunit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自身活化性 SLAM家族受體在NK細胞「教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北大第一醫院楊勇課題組成果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上發表
    近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楊勇教授課題組與醫科院基礎所張學教授課題組合作,在遺傳性皮膚病的病因學研究方面再獲重要突破。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確定了純發-甲型外胚葉發育不良的致病基因為HOXC13,揭示了HOXC13基因在人類皮膚附屬器生長發育中的重要作用。
  • 北京大學徐冰君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徐冰君教授課題組在該研究領域取得了新突破。徐冰君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於運用和發展原位表徵技術在分子層面上闡明反應機理,以此指導新能源和綠色化學領域中催化材料和過程的設計。在確定了Ga與BAS交換的比例後,課題組發現建立還原Ga/H-ZSM-5後形成的GaHx與Si/Al比和Ga/Al比的關係能夠區分不同的
  • ...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課題組和醫學院饒子和課題組等闡明植物激素...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課題組和醫學院饒子和課題組等闡明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清華新聞網8月4日電  8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教授與醫學院婁智勇教授、饒子和院士等合作,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DWARF14蛋白是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DWARF14 is a non-canonical hormone
  • 化學學院金長文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多樣性的...
    這項研究由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金長文教授課題組與清華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合作者共同完成。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是最大的一類膜蛋白家族受體,在視覺、嗅覺、味覺以及激素和神經遞質等信號轉導中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時也是關鍵的藥物靶標。
  • 柴繼傑:從造紙廠工程師到頂尖科學家,任何事都可以靠努力做到
    他就是現任清華大學教授的柴繼傑。多數人可能在現實與夢想之間,向現實妥協,但是柴繼傑沒有,甚至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樣,成為了一個核心有名的國際大家,結構生物學家。可見德國為了能夠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也是下了血本,更反映出了柴繼傑的科研價值。或許,這也是德國學術能這麼強的原因之一吧。然而,面對德國提供的優厚待遇和職位,柴繼傑卻毫無遲疑地回國。不得不說,德國人對於人才的評價極為準確。沒有多久,柴繼傑就拿出了重要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