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新發現為達爾文「同種花粉優先」現象提供解釋

2020-12-06 央視網

我科學家新發現為達爾文「同種花粉優先」現象提供解釋

原標題:

  本報北京5月31日電(記者晉浩天)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教授瞿禮嘉課題組31日在《科學》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富含半胱氨酸小肽信號促進擬南芥的種間遺傳隔離》的研究長文。這篇論文揭示了植物內部和種間生殖隔離屏障的分子信號傳導機制。該研究有利於未來的育種工作,同時可以通過向作物植物添加期望的農藝性狀來增加基因庫。

  據介紹,物種之間的遺傳隔離是維持一個物種不與其他物種混雜的關鍵,有多種因素可以導致物種間的遺傳隔離。160年前,達爾文在其著名的《物種起源》中說,他親自用實驗驗證了一種植物的花粉在與其他物種花粉的競爭中「勝出」的現象,認為這種現象非常重要,可造成不同物種之間的遺傳隔離。人們在動物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稱為「同種精子優先」,這種現象保證了一個物種的精子被相同物種、而不是其他物種的卵子細胞所吸引,進而完成後續的融合(受精),維護了物種的純系遺傳。但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中,人們對這種現象的分子機制仍然知之甚少。

  前人的研究表明,有花植物擬南芥雌性生殖器官中助細胞分泌的一類小肽信號(AtLURE1s)的5個成員,可以特異地吸引該物種的雄性細胞花粉管(其中含有精子細胞)。但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小肽信號AtLURE1,還是感受該信號的受體,在失去功能後植物都能順利完成花粉管吸引和後續的受精過程,並產生正常種子。這一現象激發研究者重新思考AtLURE1介導的花粉管導向生物學功能。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瞿禮嘉課題組先發現了兩個與上述5個成員具有相同功能的AtLURE1s成員,隨後他們利用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術獲得了AtLURE1家族全體成員均被敲除的突變體(atlure1),發現突變體植株仍然可以正常產生種子。這一結果表明,具有物種特異性花粉管吸引活性的小肽AtLURE1s並不是完成花粉管導向和後續受精過程所必需的。那麼,AtLURE1s這些擬南芥特異的小肽信號的生物學功能又是什麼呢?他們進一步研究發現,若將擬南芥的花粉與另一種與擬南芥親緣關係很近的物種琴葉擬南芥的花粉一起共同授於擬南芥的柱頭上,在AtLURE1信號正常的植物中,擬南芥的花粉管被優先吸引,競爭性明顯;而在缺失了AtLURE1信號的atlure1突變體植株中,擬南芥的花粉管被優先吸引的能力就顯著降低。上述研究表明,AtLURE1s並不是擬南芥雌性器官分泌的吸引雄方花粉管的唯一信號,而是一類通過增加自身花粉管競爭能力、促進與親緣關係相近物種產生遺傳隔離的信號;該研究結果賦予了AtLURE1新的生物學功能,在分子層面上為達爾文在160年前用實驗驗證了的「同種花粉優先」現象提供了機制性解釋。

  有意思的是,瞿禮嘉課題組進一步發現,擬南芥的雌性器官還可以分泌四個沒有物種特異性的吸引花粉管的小肽信號,這幾個小肽信號不僅可以吸引擬南芥的花粉管,還可以吸引其他近緣種如琴葉擬南芥和哈勒氏擬南芥的花粉管;他們把這四個沒有物種特異性的小肽命名為XIUQIU(為「繡球」的漢語拼音,取自中國古代待嫁女子拋繡球選丈夫的典故)。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所有AtLURE1s基因被突變後,擬南芥的花粉管仍然能夠找到胚珠、完成受精並產生種子。「繡球」小肽信號的發現極大地完善了小肽信號調控有花植物受精過程的作用模型。

  《科學》審稿意見指出,作者得出的結論將對相關研究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也意味著2009年以後出版和發表的幾乎所有教科書與綜述中的相關內容都可能要重寫。同時,一個令人激動的觀點是,一個超越物種障礙的花粉管吸引物質(XIUQIU)與在生殖隔離中發揮作用的小肽(AtLURE1s)同時存在,這個觀點將影響到植物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和園藝/農業的實踐應用。

  據悉,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瞿禮嘉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其實驗室助理研究員鐘聲、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柳美玲和王志娟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郭亞龍、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劉培、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研究員肖俊宇和教授顧紅雅等也參與了其中部分工作。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大-清華聯合生命中心的資助。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新發現為達爾文「同種花粉優先」提供解釋—新聞—科學網
    160年前,達爾文在其著名的《物種起源》中說,他親自用實驗驗證了一種植物的花粉在與其他物種花粉的競爭中「勝出」的現象,認為這種現象非常重要,可造成不同物種之間的遺傳隔離。人們在動物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稱為「同種精子優先」,這種現象保證了一個物種的精子被相同物種、而不是其他物種的卵子細胞所吸引,進而完成後續的融合(受精),維護了物種的純系遺傳。
  • 科學家發現區別同種與異種花粉的分子
    &nbsp&nbsp&nbsp&nbsp科學家發現區別同種與異種花粉的分子&nbsp&nbsp&nbsp&nbsp科技日報東京7月8日電 (記者陳超)19世紀確立了「種」的概念。
  • 白堊紀琥珀中現傳粉花蚤,為解答達爾文「討厭之謎」提供關鍵證據
    中國科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蟲媒授粉花蚤,為達爾文「令人討厭的謎團」提供直接證據,將蟲媒授粉理論至少向前推進約5000萬年。鑑於此,古生物學者們認為,這枚花蚤琥珀的發現為白堊紀中期(約9900萬年前)被子植物即是蟲媒授粉提供了直接的證據,將被子植物蟲媒授粉理論至少向前推進了約5000萬年。
  • 研究稱蜜蜂採蜜具有「專一性」 或為避免花粉混合
    在奼紫嫣紅之間,辛勤的蜜蜂工人在忙碌著,大家都知道它們是在吸花蜜,採花粉。面對繁花似錦的大地,唾手可得的花粉花蜜,蜜蜂們當然是忙得不亦樂乎,似乎要把所有的食物都搬回家。等等!事情似乎並不是這樣。如果我們細心觀察一隻蜜蜂的活動,就會發現,如果碰到柑橘和咖啡花朵,他們就會對其它植物的花朵熟視無睹,仿佛著魔一般,這又是為什麼呢?
  • 突破達爾文進化論解釋困境
    同一物種在繁殖後代時產生多種變異,那些適應環境的變異個體將存活下來,並繁殖後代,不適應環境的變異個體則被淘汰。由於變異的存在,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經過無數次自然選擇,微小變異就得到積累而成為顯著變異,由此可能導致亞種和新種的形成。由此,物種在自然選擇的「考驗」下,向著更加適應環境的方向逐漸演化。
  • 達爾文與彗星蘭的故事
    達爾文與彗星蘭花壇    在參觀第四屆中國蘭花大會展覽中,有這樣一個造型獨特的花壇深深吸引了我。一個頭戴禮帽的人,手持放大鏡,正在觀察一株植物。通過解說詞了解到,原來這是為了紀念達爾文與彗星蘭的一個傳奇故事。    當年,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後,許多人認為進化論是解釋不了蘭科植物花朵的結構的,並以此為依據對《物種起源》的觀點進行攻擊。為此,達爾文對蘭科植物的傳粉生物進行了細緻的觀察,以證明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為《物種起源》提供補充材料。
  • 為什麼主流科學家很少使用達爾文進化論,這說明了什麼
    也就是說,最早的宗教其實是為了解釋世界運行規律。後來,隨著生物化石的挖掘,以及大航海時代發現的物種,發現一些物種之間有明顯的相似性和連貫性,於是一些人開始思考:生物究竟是怎麼來的。於是,當時有一些人已經意識到了,生物是不斷變化的。
  • 地球上罕見的2種自然現象,科學家至今無法解釋!
    地球上罕見的2種自然現象,科學家至今無法解釋!如今,人類在科技領域的發展越來越成熟,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生活在廣闊的地球上,仍然有很多人類難以解釋的現象。自然界中的天氣變幻莫測,隨著一年4季的更新交替,不同的季節也會遇到不同的天氣,今天和大家介紹的是地球上罕見的2種自然現象,科學家至今無法解釋!接下來就和我看看吧。
  • 我國科學家給出三種發光現象的統一解釋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伍志鯤課題組與多個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團簇間距離相關的激發電子非輻射轉移機制不僅能解釋晶體誘導發光減弱現象,而且也能解釋聚集誘導發光淬滅(ACQ)和聚集誘導發光(AIE)現象。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上。
  • 達爾文的故事告訴你,想培養一個科學家你應該在這些方面下功夫
    寫達爾文的書很多,達爾文的故事也被傳揚很多,最近後浪新出的《科學家如何思考:達爾文與物種起源》(安娜貝勒·克雷默(Annabelle Kremer)著文,弗朗索瓦·奧利斯拉格(Franois Olislaeger)繪圖),和其他達爾文傳記書不同,從達爾文的思考模式解讀達爾文的一生。
  • 達爾文《物種起源》:經典的錯誤理論
    按照自然選擇學說,生物進化是一個在環境的選擇下,逐漸地發生改變的過程,因此在舊種和新種之間,在舊類和新類之間,應該存在過渡形態,而這只能在化石中尋找。在當時已發現的化石標本中,找不到一具可視為過渡型的。達爾文認為這是由於化石記錄不完全,並相信進一步的尋找將會發現一些過渡型化石。
  • 花粉化石可以「告訴」人類什麼,它們可以提供給人類什麼信息?
    孢粉和石油孢子和花粉是形成油母質的原始物質。乾酪根經熱降解後可以生油。乾酪根熱降解是生油理論中最科學的解釋。根據花粉化石的研究,可以確定這些礦物形成於乾旱的古氣候。因為當時大氣中的降水量遠遠小於水的蒸發量,隨著湖水的逐漸蒸發,湖水減少,由滷化元素形成的一系列礦物質,如石膏、鉀鹽、石鹽等都會發芽。此外,根據現代植物花粉的研究,也可以為尋找各種金屬礦物提供線索。多年來,一些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利用指示植物和它們的花粉來尋找一些富含金屬的區域和礦脈(特別是一些銅、鉛和鋅礦物)的分布。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圖)
    種類繁多的被子植物同處在自然界中,周圍充斥著各種植物的花粉。一個有趣的現象卻又長期困擾著人們——梨樹為什麼會「拒絕」蘋果的花粉?植物究竟是如何識別「自家人」的?它們如何排斥「外人」,保證自己種族的純正與延續?
  • 美科學家發現「達爾文地雀」進化關鍵基因
    這項研究展示了進化背後的基因機制,包括基因是如何從一個物種向另一個物種轉移的,以及同一物種內部的基因差異如何能夠塑造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新物種。有關這項研究的相關論文已經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並在2月11日刊出,這一天恰好是達爾文的誕辰紀念日。
  • 《達爾文與物種起源》:偉人的一生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在海上航行整整5年後,達爾文告別了暈船和疲乏的困擾,回到了舒適的環境和溫暖的家中。此時,他的父親不僅為他感到驕傲,還主動提出了可以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經費。,是一位名符其實的心理學家,在他身上的標籤枚不甚舉,終年73歲的他,出版了超過25本書,留下了無數手稿、筆記以及與當時的科學家們的來往信件,為後來的人們開展多領域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依據。
  • 進化論無法解釋的現象!達爾文都為此感到頭疼!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描繪了地球生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如今的地步,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種進化論。進化論幾乎可以說是地球生物學家們最重要的研究工具,因為它幾乎可以解釋地球所有物種的由來,但是就連達爾文自己都承認,進化論在一些情況下似乎「行不通」!
  • 達爾文是怎麼發現進化論的?
    同在一條船上,為什麼不是麥考密克博士發現進化論,而是非正式身份的達爾文呢?為什麼達爾文能發現進化論?同理,人們之所以認為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偉大,是因為進化論衝擊了人類的自戀,大家發現人類並非有神眷顧。基於風暴的比喻,萊斯基將創造力總結為九大步驟:學會忘記,創建問題,收集與追蹤,推進,感知與構想,預見,連接,暫停,持續。 萊斯基還強調,這是個循環迭代的過程,可以從任何一個步驟開始。
  • 達爾文是怎麼發現進化論的?
    有趣的是,達爾文當時被邀請上船,並不是以博物學家的身份,而是船上需要社交類客人。雖然他參與了考察工作,但真正擁有官方考察家身份的是麥考密克博士。同在一條船上,為什麼不是麥考密克博士發現進化論,而是非正式身份的達爾文呢?為什麼達爾文能發現進化論?
  • 達爾文進化論再次得到證實!新發現與達爾文140年前理論不謀而合
    然而,由於進化論中存在多處假設存疑,且許多理論是「開天闢地」的,直至140年後的今日也依舊有許多人排斥進化論的真實性,其中最重要的觀點便是「猴子是人類的祖先」……近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人類學專業的Laura van Holstein發表了一項研究,證實了達爾文《物種起源》第3章中的假設,即哺乳動物亞種在物種進化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尤為重要。
  • 視角 科學未能完全解釋的五種現象
    參考消息網7月31日報導 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7月29日發表文章,列舉了科學尚未完全解釋的五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