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圖)

2020-12-08 河北新聞網

百合花粉中剛剛萌發出的花粉管

    河北日報、河北新聞網記者劉榮榮

    被子植物,也就是我們最常見的綠色開花植物,其花粉是在空氣中傳播的。種類繁多的被子植物同處在自然界中,周圍充斥著各種植物的花粉。一個有趣的現象卻又長期困擾著人們——梨樹為什麼會「拒絕」蘋果的花粉?植物究竟是如何識別「自家人」的?它們如何排斥「外人」,保證自己種族的純正與延續?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楊維才研究組找到了破解這些奧秘的「鑰匙」——首次分離出花粉管識別雌性吸引信號的受體蛋白複合體,並揭示出信號識別和激活的分子機制。這一發現揭開了被子植物生殖繁衍的謎團,更重要的是為雜交育種開闢了一片新天地。這一成果發表於近期的《自然》雜誌。

    1被子植物的「夫妻生活」

    在自然界億萬年的演化過程中,有性生殖的出現是一次重大飛躍。有性生殖使得生物體能夠具有更多的遺傳多樣性,從而更好地適應千變萬化的自然環境。

    「有性生殖需要生物體演化出能夠準確傳遞生殖細胞的方式。對於動物及非被子植物來說,它們的精子可以通過遊動來『接近』卵子,最終彼此吸附、融合形成受精卵,從而創造一個新個體。」楊維才研究組成員、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紅菊向記者介紹說,對世界上多樣性最豐富的植物類群——被子植物來說,它們的精子不能運動,卵子又被深深包裹在雌蕊深處的胚囊(雌配子體)中,精卵相遇猶如牛郎和織女一樣困難。

    那麼,被子植物是如何輸送精子的呢?我們首先要認識一種叫花粉管的結構。

    「植物的花粉是一個營養細胞,包裹著精子細胞。當它落到植物柱頭上,就會從萌發孔伸出一個管狀結構,這就是把植物的精細胞傳遞給胚囊的載體——花粉管。」李紅菊介紹,植物開花時,成熟的花粉粒萌發出花粉管,花粉管一路伸長,穿過雌蕊的柱頭、花柱及引導組織,最後經過珠孔進入胚珠,將兩個精細胞釋放。之後,兩個精細胞分別與胚珠內的卵細胞和中央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和受精極核,二者最終發育為胚胎和胚乳。

    被子植物受精過程中,最神秘之處在於花粉管為何能「定向」生長,並最終準確地進入胚珠。與此同時,卵子也能準確識別,欣然接納辛苦闖關而來的「如意郎君」進入「洞房」。

    據了解,胚珠珠孔的直徑只有不到一微米,就拿玉米來講,花粉管要穿過長達十餘釐米的花柱,然後準確地進入珠孔,就好比在一千米外準確射中直徑一釐米的靶心。

    「這一過程中,胚囊會在各個階段分泌信號為花粉管『導航』。」李紅菊解釋說。

    那麼,胚囊內提供導航信號的究竟是何物質?日本科學家在研究中,從藍豬兒草和擬南芥兩種植物胚囊中分離出一種小的分泌蛋白,稱為LURE,可以對花粉管的生長起到導向作用。

    「花粉管可以感受到這類分泌蛋白分布的濃度梯度,然後『對準』濃度高的方向生長,從而完成定向。換句話說,這類分泌蛋白,就是吸引花粉管定向生長的信號。」李紅菊說。

    花粉管是如何感知這種信號?如何根據信號調控方向?長久以來困擾科研人員的這些難題被我國研究人員破解。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時間:2016-02-19 18:17:35來源:新華社作者:編輯:植物究竟是如何識別同類、排斥異類的?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楊維才領導的研究組,近日揭開了這一植物生殖的奧秘,首次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這也為雜交育種開闢了新天地。該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雜誌《自然》。  據介紹,被子植物的精子是通過花粉管來傳遞的,但花粉管是如何將精子傳遞到卵子的?
  • 遺傳發育所發現植物雌雄識別分子機制助力雜交育種
    植物受精需要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而精子能否被及時地傳遞到卵子是受精的關鍵。在被子植物中,精子是通過花粉管來傳遞的,但花粉管是如何將精子傳遞到卵子的呢?這是植物生殖生物學幾十年來關注的主要問題。
  •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和王明偉課題組與美國、荷蘭、丹麥等國科學家合作,提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胞外段與跨膜區的動態變化模式,發現了該受體存在「開放」和「關閉」兩種分子構象,從而為其本身以及其他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全長結構解析、功能研究和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我國科學家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而ZAP識別RNA的序列特徵和作用分子機制一直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我國科學家對不同ZAP蛋白的截短體和不同序列、不同長度的富含胞嘧啶和鳥嘌呤(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進行晶體篩選,最終得到了解析度為2.19?的ZAP蛋白N端結構域(NZAP)與6-nt(CGUCGU)單鏈R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基於該結構,研究人員確證了ZAP特定位點對RNA結合和抗病毒功能的重要性。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這兩類受體蛋白都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識別病原菌效應蛋白進而引起ETI【2】。柴繼傑實驗室去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來自擬南芥的CNL抗病蛋白ZAR1,識別效應蛋白後可以形成抗病小體 (Resistosome) (點擊查看:Science背靠背 | 柴繼傑/周儉民/王宏偉合作團隊首次發現植物抗病小體)。ZAR1抗病小體可能作為離子通道或者轉運通道引起ETI【3,4】,相比CNL,TNL的作用機制更為複雜。
  • 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並揭示了該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的事件:1) 花粉粒與柱頭相互識別而萌發; 2) 花粉管在引導組織中極性生長; 3) 花粉管導向胚珠; 4) 花粉管停止生長、爆炸並釋放精細胞; 5) 雌雄配子的融合。在這一系列過程中,花粉管與雌方組織之間存在大量的物質和信號交流。
  • 我國科學家發現花朵在進化中花瓣丟失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植物所孔宏智研究組在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來源 | 中科院植物所網站責編 | 逸雲花瓣是被子植物吸引傳粉者的重要媒介,在形態和結構等方面呈現出豐富的多樣性。但是,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中科院植物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 RNA幹擾的分子機制首次被發現
    原標題:RNA幹擾的分子機制首次被發現  科技日報北京7月7日電 (記者劉園園)日本東京大學官網近日宣布,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核糖核酸幹擾(RNAi)的分子機制。所謂核糖核酸幹擾,就是單分子RNA分裂時出現的某種蛋白質合成受到抑制的現象。
  • 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該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一是揭示絞殺榕氣生根形成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TALE蛋白特異性識別DNA分子機制
    2012年1月5日,清華大學顏寧教授研究組、施一公教授研究組以及美國普渡大學朱健康教授合作在《科學》在線發表論文,報導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蛋白(TALE)特異識別DNA的分子機理。 TALE (Transcription Activator Like Effectors)植物致病菌Xanthomonas通過III型分泌系統注入到宿主細胞內的一種蛋白質。TALE蛋白的奇特之處在於它的DNA結合結構域——該DNA結合結構域不同於其他已知的DNA結合結構域。它是由不同數量的重複單元組成,每一個重複單元特異識別一個DNA鹼基對。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和人類一樣,植物感染病毒也會生病。植物病毒引發的病害是威脅農業生產的第二大病害,作物染上病毒將帶來毀滅性後果,輕則減產、重則絕收。那麼,植物如何抵抗病毒?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抵禦威脅作物的大部分病毒,進而保障糧食穩產?我國科學家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 我國科學家揭示麻雀選食高粱的分子機制
    我國科學家揭示麻雀選食高粱的分子機制 來源:光明日報 • 2019-09-26 15:45:42
  • 研究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該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一是揭示絞殺榕氣生根形成的分子機制。
  • 【Nat Communi】植物逆境中心Kim組揭示葉綠體如何識別活性氧分子(ROS)
    該研究發現了EXECUTER1的氧化翻譯後修飾對其識別1O2有重要作用,揭示了植物葉綠體中識別單線氧的分子機制。   葉綠體中游離四吡咯類化合物,如葉綠素,在吸收光能後產生的單線氧分子(1O2)一直被認為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產生的毒性副產物。
  • 植物如何抵抗病毒?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和人類一樣,植物感染病毒也會生病。植物病毒引發的病害是威脅農業生產的第二大病害,作物染上病毒將帶來毀滅性後果,輕則減產、重則絕收。  那麼,植物如何抵抗病毒?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抵禦威脅作物的大部分病毒,進而保障糧食穩產?  我國科學家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 解析植物的開花機制,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然界很神奇,不同植物的開花時間不一樣,到底是什麼神奇的力量在調控開花時間?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這個奧秘。記者11月30日從安徽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李培金課題組,通過研究揭示了擬南芥花期自然變異的調控新機制。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著名國際刊物《自然·通訊》上。
  • 研究發現觸發植物免疫激活的分子機理
    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黎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BAK1)缺失後觸發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機理,並解釋了其生物學意義,在植物免疫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科研|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我國科學家交出了漂亮的答卷。今天凌晨出版的《科學》雜誌報導了中國科技大學趙忠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了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並揭示了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同行專家如此評論:此研究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且備受關注的問題,是植物病理學和植物發育領域的一個開創性研究。
  • 科學家首次發現植物的染色體同樣"男""女"有別
    科學家首次發現雌性白花蠅子草「性染色體」也有一條處於失活狀態。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瑞士科學家研究發現,植物中也進化出了性染色體劑量補償(dosage compensation)的證據,他們是在白色剪秋羅屬植物中發現的該現象。生物學上提到的劑量補償,是指雌性細胞中的兩條X染色體中的一條發生異固縮,失去轉錄活性,以保證了雌雄兩性細胞中都只有一條X染色體保持遺傳活性。
  • 中國華南地區首次發現萊尼蕨類植物(圖)
    原標題:中國華南地區首次發現萊尼蕨類植物(圖)   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的研究人員日前對我國華南早泥盆世地層中的工蕨類化石進行重新研究,識別出了保存有頂生孢子囊的萊尼蕨類植物。這是首次在歐美古陸以外的陸塊發現萊尼蕨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