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挑食,鳥呢?中國科學家揭示麻雀挑食高粱的分子機制
科學前沿人挑食,鳥呢中國科學家揭示麻雀挑食高粱的分子機制人會挑食,鳥也會嗎?來自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麻雀對高粱也會「挑食」,科學家還就此揭曉了揭麻雀對不同高粱品種「挑食」的分子機制。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子刊《分子植物》前不久刊發這一研究成果。該成果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合作完成。和其他農作物不同,高粱具有耐旱澇、耐鹽鹼、耐貧瘠以及產量高等特性,被廣泛地應用於飼料、能源和燃料中,成為世界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主糧作物。不過,高粱卻有一個「天敵」——麻雀,後者喜食高粱,會造成高粱的減產。
-
Science:揭示高粱植物利用蜀黍氰甙抵抗害蟲和食草動物機制
2016年11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揭示出高粱植物利用化合物蜀黍氰甙(dhurrin)抵抗害蟲和食草動物的機制。該小組在Science期刊上,描述了他們的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和他們的發現對代謝中間體(metabolon)研究領域可能產生的影響。
-
我國科學家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而ZAP識別RNA的序列特徵和作用分子機制一直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我國科學家對不同ZAP蛋白的截短體和不同序列、不同長度的富含胞嘧啶和鳥嘌呤(CG)二核苷酸的單鏈RNA複合物進行晶體篩選,最終得到了解析度為2.19?的ZAP蛋白N端結構域(NZAP)與6-nt(CGUCGU)單鏈R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基於該結構,研究人員確證了ZAP特定位點對RNA結合和抗病毒功能的重要性。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時間:2016-02-19 18:17:35來源:新華社作者:編輯: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楊維才領導的研究組,近日揭開了這一植物生殖的奧秘,首次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這也為雜交育種開闢了新天地。該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雜誌《自然》。 據介紹,被子植物的精子是通過花粉管來傳遞的,但花粉管是如何將精子傳遞到卵子的?這是植物生殖生物學幾十年來關注的主要問題,也是雜交育種的技術瓶頸之一。
-
Nat Commun: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癌症轉移的新型分子機制
2019年7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機體癌症轉移的分子機制,同時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工具來檢測特定癌症患者機體中引發疾病的誘導子,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癌症的新型療法。
-
有個問題,麻雀到底是一種什麼鳥?
首先麻雀並不是一種鳥,它是人類對於雀科麻雀屬鳥類的一種總稱,那麼雀科麻雀屬下大約有27種鳥類,這27中鳥類廣泛的分布在全世界,它們的體型,外表,顏色都較為接近,所以人類把這27種鳥類都稱為麻雀,那麼我國比較常見的麻雀有5種,例如樹麻雀,山麻雀,家麻雀等。
-
麻雀遍地都是?其實我國絕大多數麻雀是進口的,中華麻雀幾近滅絕
麻雀應該是目前我國數量最多的鳥類了,在農村、城市、山區、草原,幾乎無處不在,特別是,近幾年來,生態環境的恢復以及人們保護意識的增強,麻雀的數量有了飛速的增加。麻雀是雜食性動物,主要以昆蟲為食物,秋冬季節也以穀粒、草種,甚至生活垃圾為食。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我國麻雀數量極多,遍布全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也很高漲,由於農民直觀的感覺到麻雀偷吃了很多糧食,所以對麻雀深惡痛絕,據當時統計,一隻麻雀每年可吃四到五公斤糧食,相當於每一百萬隻麻雀可吃掉當時六萬人的口糧。並因此向國家做了匯報。
-
科學家揭示腫瘤細胞遷移分子機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閻錫蘊課題組與中科院動物所劉峰小組合作發現,細胞黏附分子CD146作為Wnt5a的受體,激活了非經典Wnt通路,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遷移。
-
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分子機制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 據埃菲社西班牙卡斯特利翁7月23日報導,西班牙海梅一世大學計算生物化學研究團隊成功揭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SARS-CoV-2 Mpro的分子機制,這可能有助於研製新的抗病毒藥物。主蛋白酶是新冠病毒複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酶之一。
-
Cell:科學家揭示分子伴侶催化蛋白質正確摺疊的分子機制
2014年5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蛋白質是細胞維持正常生存及進行許多生化過程的主角,其對於很多細胞活動,比如細胞代謝、信號傳輸都具有關鍵的作用;然而在蛋白質完成其多種任務之前,其像鏈狀一樣的分子會採取一種三維成像的構象模式
-
麻雀鳥的「倔強」——絕不活在籠子裡!
其實並不是沒有養麻雀的,相信很多人也養過,比如在大街撿到受傷的麻雀。但是最終都會以失敗告終。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麻雀其實是文鳥科麻雀屬之一,因為他們的身體顏色和體長大小比較接近,一般都是羽毛呈棕色並伴有黑斑,所以大家稱它麻雀。麻雀的嘴強壯並且短粗,形狀呈圓錐形除了樹麻雀以外,其它種類的麻雀公母顏色均異。
-
國鳥評選遭網友惡搞 網絡投票麻雀居首呼聲甚高
這兩天,關於國鳥評選活動出現了尷尬的局面,票數最高的丹頂鶴因為其拉丁文為日本鶴而遲遲定不下來。有天涯網友通過網絡投票的方式在10種候選鳥中選國鳥。誰知灰不溜秋的麻雀竟以35.8%的支持率榮居榜首。 投票支持麻雀為國鳥的網友雖多,然而,反對者的呼聲也十分高漲。
-
燕雀非麻雀,善鳴漂亮多!叫聲很悅耳,跳躍又活潑!
燕雀從外形看較似麻雀,多數善於鳴叫。雄鳥從頭至背輝黑色,背具黃褐色羽緣。腰白色,頦、喉、胸橙黃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兩脅淡棕色而具黑色斑點。兩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體色較淺淡,上體褐色而具有黑色斑點,頭頂和枕具窄的黑色羽緣,頭側和頸側灰色,腰白色。
-
科學網—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本報北京12月28日訊(記者甘曉 通訊員李丹)記者今天從中科院化學所獲悉,該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
-
Cell:科學家揭示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精細化分子機制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流行的經驗中,關於血清素如何調節大腦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服用抗抑鬱藥物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改善機體情緒,但目前神經科學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在非常複雜的人類大腦中神經遞質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迴路和機體行為的,為了揭示血清素真實的工作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研究揭示了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細胞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題為「Evolutionarily diverse LIM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 bind stressed actin filaments through a conserved mechanism」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細胞中自我修復的分子機制
-
中國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化學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這一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高粱的遠徵|高粱記Ⅲ
2017年12月21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三位科學家吳妍、尤海魯和李小強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發表了一項科研成果稱,從一塊距今1億多年前的鴨嘴龍類恐龍(馬鬃龍)牙齒周邊保存的特殊結構中,提取到了迄今最早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信息。
-
PNAS:揭示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精確分子機制
2020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分子機制,DNA製造RNA進而製造蛋白質是分子生物學中的一項基本原理,基因表達的過程會以多種方式被嚴格調控
-
科學家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2017-04-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該研究報導了化療過程中所導致的腸道毒副作用與化療藥物誘導細胞釋放雙鏈DNA密切相關,腸道中大量的dsDNA激活了宿主免疫系統的AIM2炎症小體,進而引發了腸道炎症和損傷的分子機制。耿美玉、孫兵、丁健和黃敏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化療仍然是目前大多數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藥物的使用常常伴隨著嚴重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