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2021-01-16 中國科學院
科學家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2017-04-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4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孫兵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題為Chemotherapy-induced intestinal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re mediated by exosome secretion of double-strand DNA via AIM2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的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報導了化療過程中所導致的腸道毒副作用與化療藥物誘導細胞釋放雙鏈DNA密切相關,腸道中大量的dsDNA激活了宿主免疫系統的AIM2炎症小體,進而引發了腸道炎症和損傷的分子機制。耿美玉、孫兵、丁健和黃敏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化療仍然是目前大多數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藥物的使用常常伴隨著嚴重的毒副作用。結腸癌是一種高發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癌症類型,喜樹鹼類藥物(伊立替康)是目前結腸癌治療的一線化療藥物。該藥物因其顯著的腫瘤殺傷效果,在臨床已經使用二十年以上,但該藥物導致的腸道毒副反應嚴重限制了藥物劑量和藥物療效。臨床上大約四成的病人會出現腹瀉症狀,部分病人甚至出現3-4級腹瀉,不僅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更威脅到病人的生存。伊立替康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卻並不清楚,從而限制了毒性緩解藥物的開發使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化療藥物的抗腫瘤活性常常與藥物引發的抗腫瘤免疫反應相關。因此提高化療過程中的抗腫瘤免疫應答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青睞,但是過度的不合適的免疫應答對宿主也會造成嚴重的損害。

  此項研究中,博士研究生廉橋石、徐駿、閆閃閃等在四位研究員的共同指導下發現,作為DNA損傷藥物(拓撲異構酶抑制劑),伊立替康能夠觸發對藥物敏感的細胞釋放雙鏈DNA。在荷瘤鼠和非荷瘤鼠模型中,小腸部位有大量的dsDNA釋放。同時,臨床接受伊立替康化療的病人外周血中也發現了更高濃度的游離dsDNA。進一步研究發現,dsDNA主要藉助外泌體Exosome釋放,而固有免疫細胞能夠捕獲Exosome,dsDNA進而進入胞漿內被AIM2識別,誘導炎症小體的激活和下遊IL-1β和IL-18炎症因子的成熟,導致腸道炎症反應和腹瀉的發生。此項工作為指導化療藥的個性化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驗證據。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國家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的經費支持。

  文章連結

 

結腸癌化療誘導dsDNA激活AIM2炎症小體導致腸道毒性的工作模型 

  4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孫兵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題為Chemotherapy-induced intestinal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re mediated by exosome secretion of double-strand DNA via AIM2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的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報導了化療過程中所導致的腸道毒副作用與化療藥物誘導細胞釋放雙鏈DNA密切相關,腸道中大量的dsDNA激活了宿主免疫系統的AIM2炎症小體,進而引發了腸道炎症和損傷的分子機制。耿美玉、孫兵、丁健和黃敏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化療仍然是目前大多數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藥物的使用常常伴隨著嚴重的毒副作用。結腸癌是一種高發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癌症類型,喜樹鹼類藥物(伊立替康)是目前結腸癌治療的一線化療藥物。該藥物因其顯著的腫瘤殺傷效果,在臨床已經使用二十年以上,但該藥物導致的腸道毒副反應嚴重限制了藥物劑量和藥物療效。臨床上大約四成的病人會出現腹瀉症狀,部分病人甚至出現3-4級腹瀉,不僅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更威脅到病人的生存。伊立替康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卻並不清楚,從而限制了毒性緩解藥物的開發使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化療藥物的抗腫瘤活性常常與藥物引發的抗腫瘤免疫反應相關。因此提高化療過程中的抗腫瘤免疫應答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青睞,但是過度的不合適的免疫應答對宿主也會造成嚴重的損害。
  此項研究中,博士研究生廉橋石、徐駿、閆閃閃等在四位研究員的共同指導下發現,作為DNA損傷藥物(拓撲異構酶抑制劑),伊立替康能夠觸發對藥物敏感的細胞釋放雙鏈DNA。在荷瘤鼠和非荷瘤鼠模型中,小腸部位有大量的dsDNA釋放。同時,臨床接受伊立替康化療的病人外周血中也發現了更高濃度的游離dsDNA。進一步研究發現,dsDNA主要藉助外泌體Exosome釋放,而固有免疫細胞能夠捕獲Exosome,dsDNA進而進入胞漿內被AIM2識別,誘導炎症小體的激活和下遊IL-1β和IL-18炎症因子的成熟,導致腸道炎症反應和腹瀉的發生。此項工作為指導化療藥的個性化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驗證據。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國家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的經費支持。
  文章連結
 
結腸癌化療誘導dsDNA激活AIM2炎症小體導致腸道毒性的工作模型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生化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報導了化療過程中所導致的腸道毒副作用與化療藥物誘導細胞釋放雙鏈DNA密切相關,腸道中大量的dsDNA激活了宿主免疫系統的AIM2炎症小體,進而引發了腸道炎症和損傷的分子機制。耿美玉、孫兵、丁健和黃敏研究員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化療仍然是目前大多數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藥物的使用常常伴隨著嚴重的毒副作用。
  • 科學家揭示喜樹鹼類藥物腸道毒性機制
    喜樹鹼類藥物毒性機制模式圖 喜樹鹼類藥物是細胞毒類藥物的重要代表,也是當前臨床使用最為廣泛的一類細胞毒類藥物,在腫瘤臨床治療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針對上述問題,上海藥物所腫瘤藥理團隊在大力推進自主新藥研發的同時,與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兵課題組合作,開展了喜樹鹼類藥物的毒性機制研究,旨在為喜樹鹼類藥物的個性化治療提供依據。
  • 腫瘤治療「全能黑馬」登場!腸道菌群竟然能夠提升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的成功率!
    腸道菌群提升癌症治療的有效率!(化療,放療,免疫治療)對於大多數患有晚期疾病的患者,細胞毒性藥物是治療的主要手段。但是,這些藥物會引起與治療相關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並產生嚴重的副作用,費用高昂和不可避免的耐藥性是藥物治療的弊端。
  • 腸道菌群竟然能提升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的成功率!
    腸道菌群提升癌症治療的有效率!(化療,放療,免疫治療)對於大多數患有晚期疾病的患者,細胞毒性藥物是治療的主要手段。但是,這些藥物會引起與治療相關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並產生嚴重的副作用,費用高昂和不可避免的耐藥性是藥物治療的弊端。
  • 科學家揭示腫瘤細胞遷移分子機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閻錫蘊課題組與中科院動物所劉峰小組合作發現,細胞黏附分子CD146作為Wnt5a的受體,激活了非經典Wnt通路,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遷移。
  • PNAS:揭示腸道菌群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
    全球數百萬人都經歷著引發糖尿病的嚴重血糖問題,近日,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影響血清素從而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強大的腸道菌群已被成為公認的人體另一大「器官」,它的功能也被挖掘出來。 腸道菌群失調是如何導致腫瘤的? 如何調節腸道菌群,預防和治療腫瘤? 今天康小橙就來為大家揭示腸道菌群和腫瘤的那些事兒。
  • 成纖維細胞調節腫瘤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年5月2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Reviews Cancer上題為「Fibroblasts orchestrate tumour initiation」的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分析了成纖維細胞調節機體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腸道幹細胞的行為機制
    2014年8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發現了人類腸道中幹細胞的行為機制,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或為腸癌的早期發現以及預防措施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幫助
  • IO、化療組合前瞻
    這些複雜因素共同決定了化療的療效和耐藥,化療也可能成為免疫療法的左膀右臂。但如此複雜的工作機制也充滿挑戰,動物模型與臨床觀察的結果經常相左。藥源解析早期化療的設計思路比較簡單,主要看對相對均一人源腫瘤細胞的殺傷能力,然後在沒有免疫系統裸鼠看看腫瘤控制療效。所以這些藥物利用的多是導致DNA損傷、幹擾DNA修復的低選擇性機制,因為多數細胞都會受到傷害。
  • 科學家對腸道-大腦對話分子機制有新認識
    小鼠腸道感覺細胞通過血清素直接與腸道神經元進行對話,讓大腦知道某些化合物是否存在。這些腸道細胞將腸道的內含物告訴大腦。但是對這種腸道-大腦對話的分子機制的認識因技術限制受到阻礙。
  • 「何為健康」功能醫學系列直播課堂—龔鈺瑩《腸道健康助力腫瘤...
    (b)產生β葡萄糖醛酸糖苷酶的細菌可能引起腸道中伊立替康(晚期大腸癌的一線用藥)活性代謝產物(SN-38)的增加,這與患者出現腹瀉有關。 (c)化學療法可能會引起營養不良(微生物組成改變)。營養不良可能會影響化療效果或產生副作用(腹瀉,黏膜炎等)。
  • 還在為化療引起的外周神經毒性煩惱? 權威雜誌公布有效方案
    化療是目前腫瘤治療的重要方法,外周神經毒性(CIPN)是其主要不良反應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外周神經毒性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可造成藥物減量甚至停用。國內外多嘗試使用鈣鎂合劑、還原性穀胱甘肽、B族維生素及一些中藥製劑等預防或治療CIPN,但效果均欠佳。最近,一項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JNCI上的研究解決了這一問題,研究發現神經節苷脂-單唾液酸(GM-1)具有改善這一情況的能力。什麼是外周神經毒性?外周神經毒性是一種重要的劑量限制性毒性,由化療藥物引起。
  • 腸道微生物與癌症的關係,超出你想像
    強大的腸道菌群已被成為公認的人體「隱形器官」,它的功能也被挖掘出來。那麼腸道菌群和我們的健康有哪些關係?腸道菌群失調是如何引發癌症的?我們究竟該如何調節腸道菌群預防和治療癌症?全球腫瘤醫生網醫學部查閱了大量文獻,為大家揭示腸道菌群和癌症的那些事兒。
  • Nature子刊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指導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機制
    而且,伴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腸道微生物組在「抗腫瘤免疫調節」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背後具體的分子機制尚不明確。UPR大顯神通,連結腸道菌群和抗腫瘤免疫在Sanford Burnham Prebys研究所的科學家的帶領下,研究人員共同發現了11種細菌菌株的混合物,這些菌株激活了免疫系統並減緩了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長。
  • 北京基因組所等揭示O-GlcNAc糖基化修飾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分子機制
    DNA總是受到內源或外源環境中多種損傷因子的攻擊,例如DNA複製錯誤、細胞代謝產物、電離輻射、紫外線照射和化療試劑等,這些因素都會引起DNA損傷的產生。如果不能夠及時有效修復DNA損傷,將導致基因組不穩定性,進而誘發多種人類疾病,如腫瘤、神經退行和出生缺陷。
  • 科學家在腫瘤中鑑別出幹細胞樣T細胞 其或能促進細胞毒性T細胞識別...
    研究人員揭示了腫瘤浸潤性細胞毒性CD8 T細胞水平變化的機制,他們對接受腫瘤移除術患者機體的腎臟腫瘤樣本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不同樣本之間T細胞浸潤性的水平會出現巨大差異。隨後研究者Jansen等人使用了流式細胞技術的方法分析了患者腫瘤樣本中T細胞的類型和組成,結果鑑別出了兩組不同的T細胞類型,其中一組包括細胞毒性CD8 T細胞,其能夠表達高水平的抗癌分子以及免疫檢查點分子;檢查點分子的表達能夠驅動細胞毒性T細胞進入到一種稱之為「耗竭」的功能失常狀態,當將癌細胞延長時間暴露於T細胞中後,腫瘤微環境中就會出現T細胞的耗竭現象;另外一組T細胞類型則包括幹細胞樣
  • Nature:細胞焦亡在腫瘤化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細胞焦亡作為一種新的促炎程序性細胞死亡方式,與細胞凋亡在細胞形態學改變和發生機制上都有明顯區別,並與阿爾茲海默症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相關。但目前有關細胞焦亡的具體分子機制及在腫瘤中的作用尚有很多空白。
  • 最新研究進展|腸道微生物組在改善抗癌治療效果方面的強大作用
    幾項使用無菌小鼠模型的臨床前研究揭示了腸道微生物組通過不同機制在癌症發生和進展中的作用。重要的是,丁酸和丙酸參與了CD8+ 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調節表達,而CD8+ 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是抵抗腫瘤活性的主要哨兵。已知微生物配體的產生會誘導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從而驅動促炎性細胞因子,例如腫瘤壞死因子(TNF)-α或IL-1的分泌。共生菌在腸道內的定植還導致了來自Paneth細胞的重要抗菌肽的表達。
  • 鄧詣群教授團隊揭示嘔吐毒素細胞毒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生物蛋白質功能與調控重點實驗室鄧詣群教授團隊揭示了嘔吐毒素細胞毒性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