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詣群教授團隊揭示嘔吐毒素細胞毒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生物蛋白質功能與調控重點實驗室鄧詣群教授團隊揭示了嘔吐毒素細胞毒性新機制。相關研究5月7日在線發表於Biochemical Pharmacology,並於7月2日被國際學術組織F1000Prime選為兩顆星(Very Good)推薦論文,歸類為「New Finding」,給予的評價為「These data suggest that beta-catenin is an important target of mycotoxins」(譯:結果提示β-catenin是真菌毒素的一個重要靶點)。

真菌毒素汙染普遍,自然發生,難以控制,嚴重威脅畜禽和人類健康,已成為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其中,嘔吐毒素是穀物和飼料中檢出率和超標率最嚴重的一種毒素,又稱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屬於B類單端孢黴烯族化合物,是由禾穀鐮刀菌等真菌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DON會導致動物發生嚴重的嘔吐、腹痛甚至影響生殖發育,然而其分子毒理機制及相關信號通路尚不明確。

鄧詣群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真菌毒素生物防控的基礎理論研究,重點關注真菌毒素分子毒理與代謝轉化機制。針對DON的細胞毒性機制,該團隊綜合利用免疫印跡、免疫螢光、報告基因等多種技術手段,發現經典Wnt信號通路中的關鍵信號轉導蛋白β-catenin是DON發揮細胞毒性作用的一個重要分子靶點,並闡明了DON通過Wnt/β-catenin信號通路抑制細胞增殖的分子機制。

據介紹,低於半致死劑量的DON處理細胞,發現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水平顯著下調,同時證明下調不是通過影響β-catenin的翻譯後修飾或核轉移實現。DON下調β-catenin後進而抑制β-catenin依賴的經典Wnt信號通路的活性,並下調Wnt信號通路的靶基因Axin2、Cyclin D1和c-Myc等。其中c-Myc是細胞增殖的調控因子,回補β-catenin或c-Myc蛋白會減弱DON對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表明β-catenin/c-Myc是DON抑制細胞增殖的關鍵靶點。

經典的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對胚胎的早期發育過程以及成人組織穩態的維持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該通路的異常與腫瘤、癌症及神經退行性病變等密切相關。該研究發現經典Wnt信號通路是DON發揮細胞毒性過程中的關鍵通路,β-catenin是DON發揮細胞毒性作用的分子靶點之一,有助於全面揭示DON的分子毒理機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bcp.2019.05.009

F1000Prime推薦信息:https://f1000.com/prime/735739565

相關焦點

  • 鄧詣群課題組發現Wnt信號通路新成員並揭示其調控機制
    鄧詣群課題組發現Wnt信號通路新成員並揭示其調控機制該論文利用細胞和斑馬魚系統,綜合免疫螢光、免疫沉澱等多種技術手段,成功鑑定了Wnt信號通路新成員C9orf140,並揭示其通過與Axin1互作負反饋調控Wnt/β-catenin信號通路的具體機制:首先,Wnt信號分子通過β-catenin激活C9orf140的表達;然後,C9orf140再與PP2A競爭結合Axin1,使得PP2A從降解複合體脫離,導致β-catenin磷酸化水平增加進而被降解,最終使得
  • 稀土滲氮催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張世宏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夏建陽團隊在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方向的研究中又獲新進展,進一步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
  • 環狀RNA促進骨修復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教授範先群團隊研究發現了與成骨分化密切相關的環狀為此,範先群團隊利用環狀RNA顯著提高了ADSCs的成骨分化效能。研究表明circRNAs參與決定幹細胞/祖細胞的命運,但其在幹細胞/祖細胞成骨中的作用與機制仍未可知。 該研究發現,起源於vgll3基因座的circRNA-vgll3顯著促進ADSCs成骨分化,沉默circRNA-vgll3則顯著降低ADSCs的成骨能力。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揭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耦合系統運行機制—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
  • 鋁對人體生物毒性新分子機制獲揭示—資訊—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科研人員與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黃方等合作,採用量子計算、經典分子動力學模擬與同步輻射能譜等譜學實驗相結合的方法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然而,其中的遺傳和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 12月21日,河南大學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學路教授團隊在《分子植物》上發表了研究論文,揭示了大豆中GSK3蛋白激酶磷酸化共生關鍵轉錄因子NSP1,從而介導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的分子機制。
  • 復旦大學揭示DNAzyme剪切RNA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用X-射線晶體學方法解析了8-17 DNAzyme與底物類似物的活性複合物結構,首次揭示了RNA-cleaving DNAzyme剪切RNA的分子機制,為DNAzyme的優化設計、基因沉默和臨床治療方面的應用提供了指導。 DNAzyme是一類具有催化功能的DNA分子。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基礎臨床協同研究中心教授狄文團隊和研究員鄧劉福團隊揭示了免疫T細胞的「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的作用機制,
  • 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副研究員張兆軍和張東輝院士團隊,與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哲來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發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揭示了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領銜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英國卡迪夫大學、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脅迫條件下動物細胞內穩態調節機制獲揭示
    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鄧詣群教授、文繼開教授研究團隊揭示了細胞在真菌毒素、細菌脂多糖等脅迫條件下通過PKR/ SPHK1信號通路交互調控細胞凋亡與存活,從而維持細胞穩態的關鍵作用機理。相關研究8月15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死亡及分化》。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段巧紅告訴《中國科學報》,扮演這一重要角色的就是擬南芥FERONIA受體激酶。它在花粉管與胚珠相互作用中具有「雙重調控機制」:既負責調控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從而釋放精細胞的機制;也負責阻止別的花粉管進入已經「名花有主」的胚珠。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帶領的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研究團隊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的方法,選取167種共178個個體為研究材料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共生細菌沃爾巴克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模式圖   南京農大供圖 7月2日,《微生物組》(Microbiome)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上海交大醫學院揭示血小板產生新的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劉俊嶺課題組等首次揭示了醯基甘油激酶(AGK)在巨核細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中的重要作用,並提示靶向AGK與酪氨酸蛋白激酶(JAK2)的相互作用既可以用於治療血小板減少症
  •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研究人員進一步將Pd1/α-MoC催化劑成功應用到芳香硝基化合物的液相選擇加氫和富氫條件下逆水煤氣反應中,其均表現出優異的活性和選擇性,遠優於Pd納米顆粒催化劑。更重要的是,Pd1/α-MoC催化劑可以承受高達400°C的還原/反應氣氛,且沒有單原子的聚集。 本項研究工作為尋求在苛刻的還原條件和高密度條件下仍具有優異選擇性和穩定性的單原子催化劑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 【中國科學報】鋁對人體生物毒性新分子機制獲揭示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科研人員與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黃方等合作,採用量子計算、經典分子動力學模擬與同步輻射能譜等譜學實驗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鋁對蛋白結構的影響,提出了一種鋁對人體生物毒性的新分子機制。相關成果日前作為首頁插圖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雜誌。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