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喜樹鹼類藥物腸道毒性機制

2021-01-16 科學網

喜樹鹼類藥物毒性機制模式圖

喜樹鹼類藥物是細胞毒類藥物的重要代表,也是當前臨床使用最為廣泛的一類細胞毒類藥物,在腫瘤臨床治療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多年來致力於喜樹鹼類藥物的抗腫瘤新藥研發,自主研發的喜樹鹼類候選新藥希明替康目前正在進行臨床Ib期研究。已經完成的臨床Ia期試驗顯示,希明替康人體耐受性好、安全性高、低劑量顯效、安全窗口廣,顯示出極富潛質的應用前景。然而,與其它的細胞毒類藥物一樣,喜樹鹼類藥物嚴重的毒性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其臨床應用。其中,遲發性腹瀉是喜樹鹼類藥物最嚴重的毒性反應,臨床發生率高達40%,且個體差異大,嚴重者可致患者死亡。一直以來,因機制不明,目前在臨床上僅能在腹瀉發生之後採用對症治療的手段,收效甚微,嚴重製約藥物臨床獲益。

針對上述問題,上海藥物所腫瘤藥理團隊在大力推進自主新藥研發的同時,與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兵課題組合作,開展了喜樹鹼類藥物的毒性機制研究,旨在為喜樹鹼類藥物的個性化治療提供依據。研究發現喜樹鹼類藥物能引起腸道上皮細胞釋放雙鏈DNA(dsDNA),後者被外泌體攜帶(exosome)進入微環境的固有免疫細胞,激活AIM2介導的炎症小體反應,導致腸道局部炎性損傷,是喜樹鹼類藥物所致腹瀉的核心機制。基於該機制,研究採用臨床樣本證實dsDNA是喜樹鹼類藥物的毒性標誌物。該研究首次揭示喜樹鹼毒性機制,發現喜樹鹼類藥物的毒性標誌物和緩解毒性發生的聯合用藥方案,為臨床規避毒性發生,增加臨床獲益提供理論依據,也為細胞毒類藥物的個性化治療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該研究工作於4月14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A類專項「個性化藥物——基於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藥研發」的支持,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有關項目的資助。(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2017-04-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該研究報導了化療過程中所導致的腸道毒副作用與化療藥物誘導細胞釋放雙鏈DNA密切相關,腸道中大量的dsDNA激活了宿主免疫系統的AIM2炎症小體,進而引發了腸道炎症和損傷的分子機制。耿美玉、孫兵、丁健和黃敏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化療仍然是目前大多數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藥物的使用常常伴隨著嚴重的毒副作用。
  • 中科院生化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報導了化療過程中所導致的腸道毒副作用與化療藥物誘導細胞釋放雙鏈DNA密切相關,腸道中大量的dsDNA激活了宿主免疫系統的AIM2炎症小體,進而引發了腸道炎症和損傷的分子機制。耿美玉、孫兵、丁健和黃敏研究員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化療仍然是目前大多數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藥物的使用常常伴隨著嚴重的毒副作用。
  • 天然產物抗癌:我國腫瘤藥物開發的優勢方向
    從天然產物中獲取抗腫瘤藥物是目前國內外腫瘤藥物開發的熱門領域。我國作為一個天然產物大國,除了擁有巨大的天然產物資源,還擁有源遠的天然產物開發和使用歷史,因此,我國有眾多科學家們一直在致力於天然抗瘤藥物的開發。下面筆者與大家來看一看目前開發最為成功的幾大類天然抗癌藥物。一.
  • 喜樹 - 喜樹- 專區 - 生物谷
    喜樹(《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異名】旱蓮、水慄、水桐樹、天梓樹、旱蓮子、千張樹、野芭蕉(《天津醫學通訊》(6)1,1971),水漠子、旱蓮木、南京梧桐(《雲南經濟植物》)。【來源】為珙桐科植物喜樹的果實或根。【植物形態】喜樹落葉喬木,高達30米。樹皮淺灰色。
  • 廉價抗癌藥喜樹鹼為何一針難求?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訊(記者 韓立山 通訊員 羅俊華 陳舒 韓悅)「醫生開了喜樹鹼針劑,可是跑遍了潛江所有的醫院,都沒有。」近日,潛江一癌症患者家屬向本報反映,該市的抗癌藥喜樹鹼針劑斷貨,希望本報幫忙打聽武漢哪家醫院有庫存。記者調查後發現,作為癌症患者的廉價「救命藥」,價值69.46元一支的喜樹鹼針劑目前一針難求,而最便宜的替代藥尼莫司汀,一支也要200元。
  • Cell:藥物失效?腸道微生物在「作怪」
    許多口服藥物會被人體腸道微生物改變,進而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而個體對於口服藥物的治療反應也存在著巨大差異。這揭示了腸道微生物群對於藥物反應差異性的影響,但其背後的作用機制一直不甚明確。最近,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系統的方法,用於評估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如何以影響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方式對口服藥物進行化學轉化或代謝的。新方法提供了腸道細菌如何代謝藥物的更完整的圖像,並且可以幫助開發更有效、副作用更少且針對個人微生物群個性化的藥物。
  • 喜樹鹼類新衍生物吉咪替康研究
    喜樹鹼是特異性拓撲異構酶I抑制劑,其衍生物伊立替康和拓撲替康已廣泛用於多種實體瘤的治療,但均面臨多藥耐藥、活性受血漿白蛋白等影響的不利因素。吉咪替康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新型9位取代的脂溶性喜樹鹼衍生物,研究發現與伊立替康和拓撲替康相比較具有明顯的優勢。吉咪替康較SN38(伊立替康的體內活性形式)和拓撲替康具有更強的體外抗腫瘤作用,同時具有抗多藥耐藥特徵,且血漿白蛋白不影響其藥效。吉咪替康具有與對照藥物相當的拓撲異構酶I抑制活性,不僅能抑制拓撲異構酶I的催化活性且能穩定TopoI/DNA複合物。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腸道幹細胞的行為機制
    2014年8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發現了人類腸道中幹細胞的行為機制,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或為腸癌的早期發現以及預防措施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幫助
  • 複方喜樹鹼抗癌藥物進入臨床
    由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個複方喜樹鹼抗癌藥物已進入臨床推廣,效果喜人。這是記者日前從在京舉行的「靶心抗癌新藥復生康臨床療效研討會」上獲悉的。   據專家介紹,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拓撲異構酶是直接控制癌細胞生死存亡的酶,只要能清除它,癌細胞就會死亡。
  • PNAS:揭示腸道菌群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
    全球數百萬人都經歷著引發糖尿病的嚴重血糖問題,近日,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影響血清素從而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
  • 複方喜樹鹼抗癌藥物進入臨床推廣
    由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個複方喜樹鹼抗癌藥物已進入臨床推廣,效果喜人。這是記者日前從在京舉行的「靶心抗癌新藥復生康臨床療效研討會」上獲悉的。  因此,作為能有效抑制拓撲異構酶活性的喜樹鹼製劑,也成為抗癌藥物研究的熱點。   與會專家認為,復生康有效地把喜樹鹼及多種天然植物藥物科學配伍,在臨床上通過口服就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並且獲得了國家藥準字,這一成果代表了目前腫瘤臨床治療藥物發展的趨勢,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 Cell: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
    新的方法提供了腸道細菌如何代謝藥物的更完整的圖像,並可能有助於開發更有效、副作用更少、個性化的藥物。這項研究發表在6月10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之前的研究已經考察了單一種類的腸道細菌是如何代謝口服藥物的。
  • AACR:喜樹鹼類新衍生物吉咪替康研究
    喜樹鹼是特異性拓撲異構酶I抑制劑,其衍生物伊立替康和拓撲替康已廣泛用於多種實體瘤的治療,但均面臨多藥耐藥、活性受血漿白蛋白等影響的不利因素。吉咪替康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新型9位取代的脂溶性喜樹鹼衍生物,研究發現與伊立替康和拓撲替康相比較具有明顯的優勢。
  • iScience:果蠅模型幫助揭示病原體感染機制
    2020年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艱難梭菌是已知會引起腹瀉等腸道紊亂的病原菌。在西方國家,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病例的流行已逐漸嚴重,僅在美國,每年報告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29,000例。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學家正在從新開發的普通果蠅模型中尋找艱難梭菌感染的機制,以幫助開發對抗病原體的新療法。
  • 【中國科學報】鋁對人體生物毒性新分子機制獲揭示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科研人員與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黃方等合作,採用量子計算、經典分子動力學模擬與同步輻射能譜等譜學實驗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鋁對蛋白結構的影響,提出了一種鋁對人體生物毒性的新分子機制。相關成果日前作為首頁插圖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雜誌。
  • 鋁對人體生物毒性新分子機制獲揭示—資訊—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科研人員與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黃方等合作,採用量子計算、經典分子動力學模擬與同步輻射能譜等譜學實驗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鋁對蛋白結構的影響,提出了一種鋁對人體生物毒性的新分子機制
  • 一戰時期作惡多端的毒物芥子氣,竟是癌症化療藥物的前身!
    化療藥物的起源竟然與一種劇毒的化學武器——芥子氣有關。明明是臭名昭著的毒氣,怎麼搖身一變就成了治療癌症的「神藥」呢?這還要從一戰時期說起……毒劑之王——芥子氣芥子氣,也叫二氯二乙硫醚,是一種無色油狀可揮發液體,氣味和芥末相似,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芥子氣最早是比利時科學家德斯普雷茲(César-Mansuète Despretz)在1822年發現的。
  • 藥物是否有療效,腸道微生物有發言權!
    健康成年人的腸道微生物菌群的種類、數量相對恆定。隨著年齡的增大,腸道微生態穩定性也會逐漸變差,這也是老年人易患各種疾病的原因之一。種類豐富、數量巨大的腸道微生物為人體機能的正常運轉提供了保障,那麼,它是如何影響藥物的療效的呢?藥物是否有效,腸道微生物有發言權!
  • 科學家對腸道-大腦對話分子機制有新認識
    小鼠腸道感覺細胞通過血清素直接與腸道神經元進行對話,讓大腦知道某些化合物是否存在。這些腸道細胞將腸道的內含物告訴大腦。但是對這種腸道-大腦對話的分子機制的認識因技術限制受到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