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樹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異名】旱蓮、水慄、水桐樹、天梓樹、旱蓮子、千張樹、野芭蕉(《天津醫學通訊》(6)1,1971),水漠子、旱蓮木、南京梧桐(《雲南經濟植物》)。
【來源】為珙桐科植物喜樹的果實或根。
【植物形態】喜樹
落葉喬木,高達30米。樹皮淺灰色。葉互生,紙質,橢圓狀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0~25釐米,寬6~12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全緣,或呈微波狀,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疏生短柔毛,脈上較密;葉柄長1.5釐米左右。花單性同株,綠白色,無梗,多數排成球形頭狀花序,徑4釐米,或數花序排成總狀,間有單生於枝端葉腋的;雌花球頂生,雄花球腋生。苞片3,兩面被短柔毛;萼杯狀,萼齒5;花瓣5,淡綠色,外面密被短柔毛;雄花有雄蕊10,2輪,外輪較長;雌花子房下位,花柱2~3裂。瘦果窄矩圓形,長2~2.5釐米,頂端有宿存花柱,兩邊有窄翅,褐色。花期7~8月。果期11~12月。
多栽培於路旁或庭園。分布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
本植物的樹皮或樹枝(喜樹皮)、樹葉(喜樹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果實秋末至初冬採收,曬乾;根全年可採。
【化學成分】全株含喜樹鹼,根中含率約0.008%,根、根皮、樹皮、果實、樹枝含量分別為1:2:1:2.5:0.4。根中尚含喜樹次鹼即印度鴨腳樹鹼,3,3′,4-三甲基並沒食子酸及谷甾醇。幹木中還含羥基喜樹鹼,甲氧基喜樹鹼。果實中還含羥基喜樹鹼、去氧喜樹鹼、喜樹次鹼、白樺脂酸和喜果甙即長春甙內醯胺。
【藥理作用】抗癌作用
喜樹根、莖、葉、果各部分的醇提溶液,在對小鼠白血病L-615、腹水型網狀細胞肉瘤及病毒性白血病試驗中,證明果、根可使白細胸總數下降,脾重減輕,腹水減少,腹水中活瘤細胞數降低,莖、葉無效。喜樹果酒浸膏注射液(2毫升約含生藥8克、喜樹鹼0.20~0.25毫克)對L-615白血病、肉瘤-180(皮下型)及艾氏腹水癌均有較好的療效,而對小鼠移植性肝癌(皮下型)效果較差(抑制率22%);水煎膏片劑(複方)口服,可使患L-615白血病動物生存時間延長40.9%;臨床應用時注射劑較片劑效果好,緩解期1~6個月。喜樹果2克生藥/毫升於美藍試管法中,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及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白細胞有抑制作用。喜樹鹼鈉鹽或混懸液對小鼠肉瘤-180,肉瘤-37,L-615白血病及大鼠瓦克氏癌、吉田肉瘤等多種動物腫瘤有抑制作用,其中對小鼠白血病及大鼠吉田肉瘤的療效尤為良好,採用常規治療量可延長白血病及吉田肉瘤動物的生存時間達90%,若用3倍常規劑量,每3天給藥1次,對腹水型吉田肉瘤也得到同樣效果,但用10倍劑量1次衝擊,療效下降,且毒性過大,致動物死亡較多;對皮下接種的吉田肉瘤瘸重抑制率60%,並顯著抑制患艾氏癌小鼠的腹水及瘸細胞生長。進一步從喜樹中分離得羥基喜樹鹼和甲氧基喜樹鹼對白血病L-1210均具有與喜樹鹼相似的效果,喜樹鹼中抗癌的主要基團為α-羥基-內酯環。臨床上用於胃癌、腸癌、直腸癌、食道癌、氣管癌,骨髓性白血病等。作用原理尚未闡明,主要在細胞核,使有絲分裂減少,大劑量喜樹鹼能降低肝中核糖核酸的磷含量,因而抑制核酸代謝。
【毒性】喜樹果注射液於小鼠1次腹腔注入40克生藥/公斤(約為成人常用量的100倍),未見動物死亡,體重無明顯下降,劑置20~120克生藥/公斤,腹腔注射2次,毒性作用主要表現在肝、腎及心肌。喜樹鹼對艾氏腹水癌(實體型)小鼠的毒性反應較正常鼠明顯,耐受性亦較差,各臟器組織切片檢查中,腸道病變較突出,以結腸及盲腸為著,呈急性卡他性炎,藥物濃度以腸道最高,停留時間最長。對肝臟也有輕度損害。喜樹鹼鈉鹽對小鼠腹腔注射半數致死量為8.81毫克/公斤,靜脈注射與此相近,此劑量相當於人體用量的16倍。靜脈注射可出現輕度靜脈炎。喜樹果注射液的副作用比喜樹鹼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