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艱難梭菌是已知會引起腹瀉等腸道紊亂的病原菌。在西方國家,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病例的流行已逐漸嚴重,僅在美國,每年報告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29,000例。
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學家正在從新開發的普通果蠅模型中尋找艱難梭菌感染的機制,以幫助開發對抗病原體的新療法。他們相關結果發表在《iScience》雜誌上。
文章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Ethan Bier教授說:「艱難梭菌感染給住院患者帶來了嚴重風險。這項研究揭示了這種病原體如何通過產生毒性因子而在於其他益生菌的競爭中取得優勢。這些機制可以幫助制定控制這種病原體感染並減少其症狀的新策略。」
與大多數細菌病原體一樣,艱難梭菌會分泌毒素,這些毒素會進入宿主細胞,破壞關鍵的信號傳導途徑並削弱宿主的正常防禦機制。其中,致病力最強的艱難梭菌菌株會釋放出兩組毒素,觸發一系列複雜的細胞反應,最終形成長膜突起,使細菌更有效地附著在宿主細胞上。
Bier實驗室的科學家開發了能表達這種毒素活性成分「「 CDTa」」的果蠅模型。該模型使他們能夠在活體系統中研究CDTa毒性的詳細機制。
Bier說:「果蠅的腸道為研究人類腸道提供了一種快速而準確的模型。此外,果蠅中大量的複雜遺傳工具可以確定細菌產生的毒性因子如何破壞細胞過程和分子途徑的新機制。這些發現一旦在哺乳動物系統或人類細胞中得到驗證,就可以導致預防或減少疾病的新方法。艱難梭菌感染的嚴重程度。」(生物谷Bioon.com)
資訊出處:Fly model offers new approach to unraveling 'difficult' pathogen原始出處:Ruth Schwartz et al,
A Drosophila Model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 CDT Reveals Interactions with Multiple Effector Pathways, iScience(2020). DOI: 10.1016/j.isci.2020.100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