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ience:果蠅模型幫助揭示病原體感染機制

2020-12-06 生物谷

2020年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艱難梭菌是已知會引起腹瀉等腸道紊亂的病原菌。在西方國家,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病例的流行已逐漸嚴重,僅在美國,每年報告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29,000例。

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學家正在從新開發的普通果蠅模型中尋找艱難梭菌感染的機制,以幫助開發對抗病原體的新療法。他們相關結果發表在《iScience》雜誌上。

文章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Ethan Bier教授說:「艱難梭菌感染給住院患者帶來了嚴重風險。這項研究揭示了這種病原體如何通過產生毒性因子而在於其他益生菌的競爭中取得優勢。這些機制可以幫助制定控制這種病原體感染並減少其症狀的新策略。」

與大多數細菌病原體一樣,艱難梭菌會分泌毒素,這些毒素會進入宿主細胞,破壞關鍵的信號傳導途徑並削弱宿主的正常防禦機制。其中,致病力最強的艱難梭菌菌株會釋放出兩組毒素,觸發一系列複雜的細胞反應,最終形成長膜突起,使細菌更有效地附著在宿主細胞上。

Bier實驗室的科學家開發了能表達這種毒素活性成分「「 CDTa」」的果蠅模型。該模型使他們能夠在活體系統中研究CDTa毒性的詳細機制。

Bier說:「果蠅的腸道為研究人類腸道提供了一種快速而準確的模型。此外,果蠅中大量的複雜遺傳工具可以確定細菌產生的毒性因子如何破壞細胞過程和分子途徑的新機制。這些發現一旦在哺乳動物系統或人類細胞中得到驗證,就可以導致預防或減少疾病的新方法。艱難梭菌感染的嚴重程度。」(生物谷Bioon.com)

資訊出處:Fly model offers new approach to unraveling 'difficult' pathogen原始出處:

Ruth Schwartz et al,

A Drosophila Model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 CDT Reveals Interactions with Multiple Effector Pathways, iScience

(2020). DOI: 10.1016/j.isci.2020.100865

相關焦點

  • Science:重磅!揭示T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2018年9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病原體感染身體後,免疫系統會發生一系列顯著的且非常複雜的事件。一些稱為淋巴細胞的免疫細胞遷移到感染部位;其他的免疫細胞遷移到抗體能夠開始產生的淋巴結區域。通過細胞間接觸和信號分子釋放,大量的信號轉導在免疫細胞中發生著。這些免疫反應的目標是破壞病原體和修復組織損傷。
  • 2020年9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從果蠅到人類的所有生物中都有先天免疫系統,它能迅速感知病毒和其他病原體。一旦它感知到,它就會立即對它們發起一種不加區分的攻擊,並調動更精確靶向的但行動緩慢的「神槍手」細胞,它們屬於人體病原體防禦力量的另一個分支---適應性免疫系統。
  • Microbiome:代謝組學揭示宿主抵抗霍亂弧菌感染的機制
    霍亂弧菌是流行性腹瀉病、霍亂的病原體。雖然霍亂毒素(CT)和毒素調節菌毛(TCP)是已知的主要毒力決定因素,其致病機制是與本地微生物(統稱為腸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結果。腸道微生物的一個關鍵特徵是其對腸道致病性感染的保護能力,稱為「定植抗性」。最近的研究表明,共生微生物是抵禦入侵病原體的屏障,腸道感染是共生菌、病原體和宿主腸道組織之間多層次相互作用的結果。
  • 細胞利用脂滴抵禦病毒和細菌感染機制
    這種機制是由能夠吸引和清除入侵病原體的細胞器---脂滴(lipid droplet)---協調的。斯威特教授說:「我們發現,被稱為巨噬細胞的白細胞感染後,脂滴會移動到巨噬細胞中細菌存在的地方。」細菌感染也改變了白細胞消耗能量的方式。「當沒有足夠的其他營養物質時,脂滴可以作為線粒體的燃料來源。」在感染過程中,脂滴離開線粒體轉而攻擊細菌,從而改變細胞的新陳代謝。細胞生物學家帕頓教授在果蠅中發現這種現象後受到啟發,繼續進行這項研究。
  • Science:揭示蛋白NRLP1特異性識別雙鏈RNA來檢測病毒感染機制
    一旦被激活,這些傳感蛋白就會形成炎性體複合物,然後引發一系列炎症反應,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感染細胞的死亡。在這項新的研究中,Hornung團隊與慕尼黑工業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的同事們合作,如今證實在皮膚細胞中發現的一種這樣的傳感蛋白直接與某些RNA病毒複製過程中產生的特定分子結構結合。這些新發現強調了上皮細胞作為抵禦入侵病原體屏障的重要性。
  • 研究揭示果蠅雌性交配的神經迴路機制
    研究揭示果蠅雌性交配的神經迴路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26:50 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Barry J. Dickson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2020年11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doi:10.1126/science.abb5390在果蠅和線蟲身上可以常規地進行遺傳篩選。在人類中,存在著豐富的關於遺傳病和疾病相關突變後果的知識,但對人類進行系統性分析是不可能的。doi:10.1126/science.abb8598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聖母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和佛羅裡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關鍵的基因網絡,這些網絡調節著確定神經元是否會在某些動物中再生。
  • Science:新冠病毒食蟹猴感染模型建立
    這項研究表明,gasdermin介導的細胞焦亡是一種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殺傷機制,可以增強抗腫瘤免疫。(評論:邵峰老師2~4月份在nature, science, cell上都發表了突破性的成果文章,祝賀邵峰老師,期待邵老師團隊更多的突破性成果。)
  • 科學家揭示果蠅產卵地選擇行為機制
    媽媽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果蠅也不例外。  自然界裡,雌性果蠅喜歡挑選軟爛的水果產卵,讓孩子們一出世就能「泡在蜜罐」裡。同時,水果較軟的表面質地也方便它們把產卵器插進去。早期研究證明水果芳香的化學味道可以激發果蠅的產卵行為,那麼柔軟的質感是不是也可以呢?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果蠅通過機械力感受機制選擇「產房」的秘密。
  • Science:揭示富馬酸鹽阻斷細胞焦亡機制
    細胞焦亡的形態學特徵、發生及調控機制等均不同於凋亡、壞死等其他細胞死亡方式。迄今為止,已經證實弗氏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李斯特桿菌、綠膿桿菌、弗朗西斯氏菌、嗜肺性軍團桿菌以及葉爾森桿菌均可誘導巨噬細胞產生caspase-1依賴性的細胞死亡方式。現有研究發現,caspase-1依賴性的細胞死亡方式不僅存在於單核巨噬細胞,還存在於樹突細胞等其他細胞中。
  • 動物疾病模型研究進展一覽
    【1】Cell Rep:果蠅模型揭示「肥大心肌症」關鍵基因突變導致心臟功能障礙的機制DOI: 10.1016/j.celrep.2017.08.070以果蠅為研究對象,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了一種人類心臟疾病遺傳性突變導致心臟增大變厚以及功能衰竭的分子機制。
  • Science|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揭示...
    值得注意的是,NS1由感染細胞分泌,並在感染患者的血液中大量存在,因此靶向NS1的抗體可以通過抑制NS1的功能起到抗病毒的效果。以往研究發現,在多種黃病毒感染模型中,接種了NS1疫苗的小鼠可以免受病毒的致命攻擊。重要的是,NS1蛋白與E蛋白不同,不位於病毒表面,因此NS1抗體帶來的ADE風險很低。
  • iScience:增強免疫系統殺傷結核桿菌的能力
    最近在《i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作者利用細胞中的RNA「感受器」來檢測入侵病原體的RNA,從而使宿主細胞更好地殺傷結核桿菌。 「RNA感應「是我們天然免疫防禦的一部分。波士頓兒童醫院細胞與分子醫學計劃的醫學博士Anne Goldfeld領導的研究人員首次表明,一旦結核桿菌進入細胞,RNA感應對於抑制細菌的生長至關重要。
  • iScience:闡明前列腺癌轉移引發繼發性腫瘤的分子機制 或有望幫助...
    2020年9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i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于默奧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前列腺癌細胞移動和擴散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惡性前列腺癌的新型療法。
  • Nat Microbiol:揭示細菌保護其保護性外膜的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 Microbiology上題為「β-Barrel proteins tether the outer membrane in many Gram-negative bacteria」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菌保護其保護性外膜的分子機制
  • 多篇研究揭示病毒是如何感染機體的!
    到目前為止,病毒和澱粉樣斑塊之間聯繫的機制還很難找到,但是Ezzat和他的同事發現HSV-1能夠加速可溶性澱粉樣蛋白向構成澱粉樣斑塊的線狀結構轉變。在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動物模型中,他們發現老鼠在腦部感染48小時內就患上了這種疾病。在沒有HSV-1感染的情況下,這個過程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 研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巖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Social attraction in Drosophila is regulated by the mushroom body and serotonergic system的研究論文,研究以果蠅為模型,建立新的社交親和行為範式,以此量化動物主動尋求社會交往的內在驅動力
  • 2020年12月Science期刊精華
    他們發現3Cpro酶在特定點切割NLRP1,引發某種形式的炎症性「細胞死亡」,這是在感染過程中快速清除病原體(如HRV)的重要過程。-2、SARS-CoV-1和MERS-CoV都有共同的弱點,比如會頻繁劫持細胞中的信號通路,這或許有望幫助研究人員尋找有效廣泛抑制冠狀 病毒感染的潛在靶點和療法。
  • 上海生科院揭示果蠅piRNA通路中Papi蛋白序列特異性識別Piwi蛋白在...
    上海生科院揭示果蠅piRNA通路中Papi蛋白序列特異性識別Piwi蛋白在piRNA 3』端修剪過程中發揮生物學功能的分子機制 2018-03-23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經典文章:B群鏈球菌如何穿過血腦屏障?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是一種毀滅性的疾病,死亡率高,即使存活者也長期存在神經功能障礙。它們可能是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細菌、真菌或病毒。所有這些病原體的一個共同特徵:它們能夠穿過大腦中的一個主要保護屏障,即血腦屏障。cell systems的人腦內皮細胞HBMEC(貨號:ACBRI 376),人腦周細胞(貨號:ACBRI 498)經常被用於血腦屏障的實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