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人們談之色變的惡性疾病,癌症的治療也是世界醫學界共同面對的難關。到現在,醫學界已經有一些針對癌症的治療手段,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化療。
但是你知道嗎?化療藥物的起源竟然與一種劇毒的化學武器——芥子氣有關。明明是臭名昭著的毒氣,怎麼搖身一變就成了治療癌症的「神藥」呢?這還要從一戰時期說起……
毒劑之王——芥子氣
芥子氣,也叫二氯二乙硫醚,是一種無色油狀可揮發液體,氣味和芥末相似,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
芥子氣最早是比利時科學家德斯普雷茲(César-Mansuète Despretz)在1822年發現的。
3年後,Nikolay D. Zelinsky在研究二氯化硫聚合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了批量製備芥子氣的方法。
1886年,德國的梅耶(Meyer)首先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芥子氣。美國化工巨頭陶氏化學隨即成為第一家生產芥子氣的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芥子氣作為化學武器使用是在一戰時期,德軍首先用它來對付英軍。據統計,共有12000噸芥子氣被消耗於戰爭用途,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一戰中毒氣傷亡的人數達到130萬,其中88.9%是因芥子氣中毒)。
那麼,人中了芥子氣的毒後會怎樣呢?
芥子氣屬於糜爛性毒劑(又稱起皰劑),它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可以從呼吸道、皮膚、眼進入人體,進入肌體後會在12小時內生效,使接觸到的人皮膚燒傷,出現紅腫、水皰、潰爛。
芥子氣還會造成胃腸道反應,如嘔吐、腹瀉;還會灼傷眼睛,嚴重的會導致失明。
另外,芥子氣還會引發炎症、內出血等。所以,芥子氣因其生產量、用量以及殺傷力被稱為「毒劑之王」。
從「殺人」到「救人」
那麼,芥子氣是如何與化療藥物產生關係的呢?毒劑怎麼還能治病救人呢?
故事的轉折發生在二戰時期,那時候科學家們對芥子氣的研究發生了轉向。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兩位頂尖藥學專家阿爾弗雷德·吉爾曼(Alfred Gilman)和路易斯·古德曼(Louis Goodman)在研究芥子氣時發現,芥子氣對人體中增殖分裂速度最快的白細胞有強烈的抑制作用。
戰場上的軍醫們也確實在一些因芥子氣受傷的士兵體內,發現了白細胞數會突然下降的現象。而這給科學家們帶來了一個靈感:與白細胞相比,癌細胞的增殖速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樣是在人體內快速不斷分裂的細胞,它會不會被芥子氣抑制呢?
很快,實驗證實了芥子氣可以對癌細胞產生抑制作用。
有了這個發現之後,在美國政府的要求下,吉爾曼和古德曼對芥子氣的研究轉向了醫學用途。
由於芥子氣的毒性過大,在抑制癌細胞的同時也會「無差別地」攻擊人體其他組織,因此「如何降低芥子氣的毒性」成為了那時科學家急需解決的問題。
1935年,吉爾曼和古德曼成功地對芥子氣進行了改造,他們用氮代替芥子氣中的硫,合成了與芥子氣相似的化合物——氮芥(mechlorethamine,分子式為 C5H11CL2N)。
氮芥的毒性比芥子氣小很多,它可以通過與DNA鳥嘌呤N7位結合,交聯DNA雙鏈,阻止細胞的正常分裂,而作為分裂最快的癌細胞自然是首當其衝。
經過7年的反覆試驗,1942年,吉爾曼進行了世界第一例採用氮芥來治療淋巴瘤的試驗,被試驗的患者是一位48歲的罹患淋巴瘤的銀匠。這次試驗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在治療後的幾周內,患者的腫瘤腫塊顯著減少。
1949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氮芥用於癌症治療,人類從此迎來了「化療時代」,氮芥就是現代化療藥物的鼻祖。
現代化療藥物
氮芥用於化療之後,打開了科學家們的思路,更多的科學家開始進行化療藥物的研究。
1957年,研究人員合成了環磷醯胺和氟尿嘧啶,這成為化療藥物發展的第二個裡程碑式的事件。
70年代,蒽環類和鉑類藥物進入臨床實驗。1971年順鉑問世,並在1978年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 批准用於臨床。
90年代,紫杉烷類和喜樹鹼類藥物應用於臨床,紫杉醇於1994年被批准用於晚期乳腺癌治療。
後來,科學家們一直沿著高效低毒的目標研製出更多的化療藥物,多西他賽、吉西他濱、伊利替康、艾日布林等化療藥物相繼進入臨床。
70年過去了,不斷有新的化療藥物被研製出來。不過,氮芥還依舊發揮著作用,在臨床上被用來治療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
從殺人毒劑轉為救人藥物,這個巨大的轉變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大多都有兩面性,關鍵在於我們怎麼去看待它、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