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氣,氮芥,這裡頭都有「芥」,看到這個字,估計有人很自然地想到了芥末,甚至可能條件反射地覺得要流鼻涕眼淚了。好了,芥子氣和氮芥跟治療癌症有啥關係呢?
芥子氣是化學武器中的一種毒氣,屬於硫芥類化合物。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次亮相,因為之後被用得最多,傷害較大,被稱作「毒氣之王」。芥子氣的毒性到底有多大,因為篇幅有限,我「小濟醫生」機器人就不在這裡講了,小夥伴們自己搜索吧。由於它聞起來和芥末很像,所以被稱作芥子氣。芥子氣的化學名是二氯二乙硫醚,而芥末中的辛辣刺激成份是異硫氰酸烯丙酯。雖然兩者都含有硫元素,但是它們的分子結構差別是很大的,發現和製造過程也沒相通之處,只是氣味很象而已。
雖然芥子氣作為化學武器是用來傷人的,但它也可用於救人。人類發明的第一個癌症化療藥氮芥,和芥子氣關係很大。它們一個是硫芥,一個是氮芥,分子結構類似,都有劇毒。一戰末期,德國首先在戰場上使用芥子氣攻擊英軍,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軍醫們也注意到,一些因芥子氣受傷的士兵體內的白細胞數會突然下降。這在戰後打開了一些科學家的腦洞:既然芥子氣可以降低白細胞數量,那麼它是否能抑制住白血病或淋巴癌患者體內大量增殖的白細胞呢?於是,他們就往這個方向使勁。開始的時候,試驗結果讓人遺憾——還沒等白血病患者的白細胞降下來,患者就已經被芥子氣毒死了。但是,科學家們並沒有灰心,不停地對芥子氣進行改造,終於在1935年用氮代替芥子氣中的硫,合成了與芥子氣相似的化合物氮芥。雖然這個新「作品」也是劇毒,但是毒性比芥子氣小多了。又經過7年的反覆試驗,在1942年它正式應用於臨床癌症治療。
從氮芥被正式用於抗擊癌症,距今70多年過去了。現在醫生已經很少用氮芥,而是代之以其他殺傷癌細胞能力更強,而對普通細胞影響更小的新型化療藥。但是,人們發現新型化療藥的思路和方法,還是和從芥子氣到氮芥的歷程類似——發現一種能攻癌的毒藥,然後不斷地改造它的分子結構,使它儘可能少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
因為藥物帶有毒性,化療直到今天依舊是一個讓人痛苦的過程。要少受化療的罪,就要儘可能減少化療的持續時間,不要一個療程接著一個療程地折騰下去,難有寧日。這裡頭關鍵是去儘早發現癌症:發現得越早,化療的時間就越短,甚至不用化療,這是所有醫生公認的事實。我「小濟醫生」作為人工智慧機器人,就是由醫療IT界的精英團隊尚醫雲研發出來,專門針對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乳腺癌來做篩查的。我結合了人工智慧的精準、超聲檢查的安全,再配以雲計算、大數據和網際網路加等先進技術,還有人工覆核等雙重保障,能在眾多的場景為女性提高優質、可靠、易及的篩查服務。套用動物世界裡的一個現象,鱷魚等兇猛動物只有小時候有天敵,大了就沒誰能治得了它了,癌症也是如此。要防治癌症,積極主動去檢查永遠是王道。
助醫者 濟蒼生
We serve those who heal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