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金正男在馬來西亞遇刺案》席捲各地媒體頭條,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兇手如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實施謀殺,又如何得以順利逃脫,兇手在遍布監控的馬來西亞機場使用的武器是什麼?
24日,馬來西亞警察總長哈立德在吉隆坡發表聲明,證實在吉隆坡第二國際機場遇襲死亡的朝鮮男子死於VX神經毒劑,證實從「金哲」眼睛及嘴巴採集到的樣本中檢驗出VX神經毒氣成分,普通的化學試劑為何能成為殺人武器?下面,小編帶你一起盤點一下那些殺人於無形的十大致命化學武器及其檢測方法。
馬方公布金正男屍檢結果:面部眼部含VX神經性毒劑
神經性毒劑是一類劇毒的有機膦酸酯和有機膦酸酯類化合物,它們進入人體後作用於神經系統,通過抑制膽鹼酯活性從而引起乙醯膽鹼的蓄積,使膽鹼能神經過度興奮,最後導致呼吸、循環系統衰竭死亡。神經毒劑按化學機構和戰術使用特點分為兩大類:一類為G類毒劑,以呼吸道吸入為主要中毒途徑,如沙林(GB)、梭曼(GB)和塔崩(GA)等;另一類為V類毒劑,以皮膚染毒吸收為主要中毒途徑,如VX等。
神經性毒劑的分析檢測方法依樣品來源不同而各異,其基質主要分為毒劑純品、油樣、土樣、水樣、擦拭樣、氣體樣品和生物醫學樣品等。與其他基質樣品相比,生物醫學樣品(例如:血清和尿液中的降解產物等)的分析檢測可以提供生物體接觸神經性毒劑的明確證據,具有較強溯源性。色譜及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具有高選擇性、高靈敏度和可以進行化合物結構確證等優點,已經成為神經性毒劑及其相關化合物權威性鑑定的重要研究手段。
目前,針對於神經毒劑的檢測方法主要包括:氣相色譜法、氣相色譜質譜法和液相色譜質譜法。同時,隨著現代儀器分析技術和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目前已經出現了實時、高選擇性和高特異性的生物/化學傳感器分析方法檢測神經性毒劑,包括:幹涉測定法、分子印跡法、顯色法、螢光分析法和基於酶的生物傳感法等,被用於現場偵檢和診斷。
史上十大最致命的化學武器:
No.1、vx神經毒氣
維埃克斯(VX)是一種比沙林毒性更大的神經性毒劑,是最致命的化學武器之一。它也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油狀液體,一旦接觸到氧氣,就會變成氣體。工業品呈微黃、黃或棕色,貯存時會分解出少量的硫醇,因而帶有臭味,主要是以液體造成地面、物體染毒,可以通過空氣或水源傳播,幾乎無法察覺。人體皮膚與之接觸或吸入就會導致中毒,頭痛噁心是感染這種毒氣的主要症狀。VX毒氣可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紊亂、呼吸停止,最終導致死亡。
vx神經毒氣分子結構
據美國研究人員約翰·林賽2003年在巴拿馬首都推出《熱帶叢林之王》一書披露,美國軍隊60年代曾在巴拿馬運河地區進行過化學武器試驗,其中包括毒性很強的VX毒劑。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VX毒氣彈在好萊塢大片中也曾大放異彩,在美國大片《石破天驚》中,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化學專家斯坦利和老英國特工梅森潛入阿卡拉島拆除毒氣彈,與叛軍鬥智鬥勇,在銀幕上演了驚險的一劇。
VX毒劑救治方式:
對VX毒劑的防護與對防護與對其他神經性毒劑的防護相同,應採取全身防護器材,即防毒面具、防毒鬥篷、防毒手套、防毒靴套等,對中毒者急救可採用阿託品等藥物,對其消毒可用次氯酸鹽、二氯三聚異氰酸鈉等消毒劑。
No.2、塔崩
塔崩(Tabun)是一種有極強的毒性的物質。它是清澈無色無味的液體,有輕微水果香味。由於它會嚴重地影響哺乳類動物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甚至致命,塔崩被視為一種神經毒素。
塔崩為半持久性毒劑。適用於地面染毒,製成氣溶膠也可用於空氣染毒。1936年,德國的格哈德·施拉德(G.Sc.h.rader)博士首次合成了塔崩,而他本人在次年初輕微中毒,成為塔崩的最早受害者。
美國軍用代號GA。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首次將塔崩較大規模地用於實戰。1981年1月至11月,伊拉克軍隊曾向伊朗軍隊陣地發射了塔崩炮彈,造成了人員傷亡。塔崩雖然優於氫氰酸、光氣等老式毒劑,可是由於其戰術性能不及沙林,毒性只是沙林的1/3,因此屬於逐漸淘汰的毒劑。
No.3、沙林
沙林(Sarin)可以麻痺人的中樞神經,是常用的軍用毒劑,按傷害作用分類為神經性毒劑。
沙林可以通過呼吸道或皮膚黏膜侵入人體,殺傷力極強,即使吸入少量數分鐘之內也可致人死地。沙林工業品呈淡黃或黃棕色,純的沙林無味,含雜質的沙林有水果香味。
1995年在日本東京發生了沙林毒氣事件,造成了較大的人員傷亡。2013年8月,在敘利亞大馬士革再一次發生沙林毒氣事件,造成約1300左右人員的死亡,聯合國已派出敘利亞沙林毒氣事件調查小組前往調查事故原因。
No.4、芥子氣
芥子氣為糜爛性毒劑,對眼、呼吸道和皮膚都有作用。全身中毒症狀有全身不適、嘔吐、抑鬱、嗜睡等中樞抑制及副交感神經興奮等症狀。中毒嚴重可引起死亡。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確認為致癌物。
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先在比利時的伊普爾地區對英法聯軍使用,並引起交戰各方紛紛效仿。當時身為巴伐利亞步兵班長的希特勒作為參戰士兵曾被英軍的芥子氣炮彈毒傷,眼睛暫時失明。
據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共有12000噸芥子氣被消耗於戰爭用途;因毒氣傷亡的人數達到130萬,其中88.9%是因芥子氣中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侵華日軍曾在中國東北地區秘密駐有負責毒氣研究和試驗的516部隊、731部隊。
No.5、路易斯氣
路易斯氣是糜爛性毒劑的主要代表物之一。糜爛性毒劑主要通過呼吸道、皮膚、眼睛等侵入人體,破壞肌體組織細胞,造成呼吸道黏膜壞死性炎症、皮膚糜爛、眼睛剌痛畏光甚至失明等。這類毒劑滲透力強,中毒後需長期治療才能痊癒。
路易斯氣是一種化學戰爭毒劑,其揮發性和穿透力均強於芥子氣,能引起皮膚紅腫、起泡以至潰爛,能傷害身體各部器官,特別是肺部。路易斯氣是戰爭中常用的化學武器,應用在戰爭上時,會霧化。美國、日本、蘇聯和義大利都曾生產這種毒氣。
No.6、畢茲
畢茲是一種無特殊氣味的白色或微黃色的結晶粉末,學名為二苯羥乙酸-3-喹嚀酯,屬失能性毒劑。現代失能劑的概念是由英國人黑爾於1915年首先提出的,美國則爭先對失能劑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工作。畢茲主要通過呼吸道中毒,症狀以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
越戰中美軍曾多次使用畢茲,並把它們稱作「仁慈」的武器。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時有許多越軍官兵中毒失能後又被美軍用刺刀殘忍地捅死。
No.7、光氣
光氣由一氧化碳與氯氣在日光下合成,為無色劇毒氣體,它能傷害人體呼吸器官,嚴重時導致人體死亡。戰爭促進了化學武器的發展,一戰中出現了多種毒劑,除了氯氣外,又出現了光氣,使用量達到10萬噸之多,是殘害生靈的戰場毒魔。1915年12月19日,德軍發射裝填光氣的火箭彈。英軍陣地上有1000多人中毒,100多人死亡。
No.8、雙光氣
雙光氣,氯甲酸三氯甲酯的別稱,無色液體,有刺激性氣味,難溶於水,可作其他毒劑的溶劑如芥子氣等。
雙光氣為一種窒息性毒劑,即對人體的肺組織造成損害,導致血漿滲入肺泡引起肺水腫,從而使肺泡氣體交換受阻,機體缺氧而窒息死亡。一戰中德軍曾用雙光氣作為化學武器。
No.9、氫氰酸
氫氰酸(HCN)是氰化氫的水溶液。有苦杏仁味,可與水及有機物混溶。戰爭使用狀態為蒸氣狀,主要通過呼吸道吸入中毒。其症狀表現為:噁心嘔吐、頭痛抽風、瞳孔散大、呼吸困難等,重者可迅速死亡。
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曾用氫氰酸一類毒劑殘害了集中營裡250萬戰俘和平民。
No.10、氯氣
氯氣是一種有毒氣體,它主要通過呼吸道侵入人體並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裡,生成次氯酸和鹽酸,對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有害的影響:次氯酸使組織受到強烈的氧化;鹽酸刺激黏膜發生炎性腫脹,使呼吸道黏膜浮腫,大量分泌黏液,造成呼吸困難,所以氯氣中毒的明顯症狀是發生劇烈的咳嗽。
症狀重時,會發生肺水腫,使循環作用困難而致死亡。由食道進入人體的氯氣會使人噁心、嘔吐、胸口疼痛和腹瀉。氯氣是一種刺激性氣體,含有劇毒,曾經在一戰中作為化學武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