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偶爾會遇到這一種患者,道聽途說化療會加速死亡,而某某「神醫」可以不用化療、不用吃藥就能治癒。
儘管醫生苦口婆心的勸她化療,她也不願意接受。幾個月過去了,她又來找醫生想要化療,而此時她的身體已經不適合化療了......
我相信,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源於患者對未知的恐懼和謠言的迷惑。
那麼,化療是什麼?什麼情況下需要化療?化療真的會加速死亡嗎?今天,我們就來探個究竟
化療藥源於生化武器,卻成為抗癌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7年6月12日,德軍在比利時首次使用生化武器——芥子氣,造成2000多人的傷亡,之後各國軍隊相繼效仿,而美國科研人員對受害者做了相關的檢查,發現血液中的白細胞數量下降明顯。藥理學家腦洞大開,芥子氣既然對白細胞有影響,是不是能用在治療相關的血液病中呢?
於是,他們給有淋巴瘤的小鼠使用了氮芥(通過對芥子氣的硫變換為氮而得到),證實了氮芥確實可以殺死快速增長的非正常細胞,而不會殺死正常細胞,並發現氮芥對於霍奇金淋巴瘤以及其它淋巴瘤和白血病都有治療作用。
氮芥後來被歸結為烷化劑,它通過阻止DNA正常複製,從而終止細胞的生命周期。直到今天,氮芥仍然是腫瘤學家進行化療的一個強有力的武器,氮芥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化療的開端,打開了化療藥物之門。
化療藥被應用於乳腺癌
化療藥還沒有面世之前,腫瘤的治療模式比較簡單,能切除就切除,不能切的用X線照射。
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開始在轉移性乳腺癌患者身上使用CMF(環磷醯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方案。研究發現,12個周期的CMF方案化療與無輔助化療相比,可獲得19%的5年無病生存及14%總生存改善。隨後,各個國家的研究人員都開展了相關的研究,也相繼得到了樂觀的結果。
所以,化療藥從發現到應用,其實都圍繞一個主題——可以抑制腫瘤生長,對患者有利!這個利,包括了生存質量和生存期。雖然化療藥存在副作用,但是總體結果是獲利的。前提是,患者本身需要並且適合化療。
乳腺癌患者何時需要化療?
其實,每個時期的患者都有可能接受化療。
化療方式分為輔助化療和新輔助化療。根據最新的乳腺癌治療指南,部分I期的乳癌患者因為存在一些高危風險,需要術後輔助化療;而II期或者III期腫塊較大沒有辦法直接手術的患者,可能會接受術前化療來使腫瘤縮小,進而手術,這種化療叫做新輔助化療;復發或者晚期患者中,也會評估身體是否耐受,權衡利弊後使用化療來控制病情進展。
具體要不要化療,需要證據,而不是憑感覺。
化療與否,並非只憑醫生一張嘴。西醫治療,注重診斷,診斷明確了,接下來的治療就是跟著【指南】來進行。
指南是由臨床流行病專家、各專業的臨床專家、臨床和衛生統計學家、社會醫學家、醫學科學信息工作者等,他們共同協作,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收集、分析、評價最佳的研究成果,最後形成指南。
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乳腺癌指南中表明:
1.對於沒有淋巴結和遠處轉移,可以手術的病人,可以根據身體具體情況,進行術前全身治療,術後再評估淋巴結情況,必要的時候再次化療+放療;
2.對於沒有淋巴結和遠處轉移,不能手術的病人,可以根據身體情況,進行術前化療,術後再評估淋巴結情況,必要的時候再次化療+放療。(如果你需要指南,可添加互助君微信xmmj2014領取)
化療會加速死亡嗎?
這個問題之所以誤導著許多患者,可能是因為化療伴隨而來的副作用而造成的恐慌。化療藥物雖然「殺敵三千,自損八百」,但正如上文所說,指南會根據不同乳腺癌患者的情況選擇是否化療。符合化療指徵的患者,其副作用自然在可控範圍內,並不會加速死亡。
化療具有「兩面性」,就像一把刀,可怕的並不是「刀」本身,而是這把刀什麼時候用,用在什麼地方,怎樣使用。
其實,面對這些副作用,我們並不全是束手無策的。常見的副作用主要是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皮膚毒性、心臟毒性、肺毒性,這些副作用也有相應的處理措施。
胃腸道反應常見的是噁心嘔吐、食慾差。一方面可以用一些止吐的藥物來控制;另一方面,飲食上建議清淡,忌大補,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新鮮的肉類;骨髓抑制主要表現為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的減少。通過血常規可以及時發現異常,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必要時輸血、打升白針;皮膚毒性表現為脫皮、水皰、溼疹、潰瘍等。可以選用艾葉水進行清洗皮膚,如果瘙癢加劇,要避免抓撓,可以塗抹止癢乳劑或爐甘石洗劑;心臟毒性和肺毒性,可通過複查心功能和肺部CT來監測,一旦出現問題,積極和醫生溝通,適當調整用藥劑量和方案。化療的副作用因人而異,但多數的副作用在化療結束後都會慢慢好轉,這好比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你身體裡的細胞們,也都在很努力的奮戰。因此,莫要因為副作用而放棄常規化療,堅持才能贏得勝利!
化療不會讓患者死得更快,但無知可以。因此,作為患者應打破對未知的恐懼,科學抗癌!
責任編輯:覓健小樹葉
圖片來源: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