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遲疑不前時,父母運用心理臨界點,可幫助孩子打破恐懼變勇敢

2021-01-19 小允兒的媽媽

正文字數:2002字

閱讀時長:約7分鐘

臨界點,是人心裡自己建立的一個重要地點。站在這個心理地點上,前方是危險,後方是安全。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培養出兼具勇敢自信品格的孩子。當一些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畏畏縮縮、舉步不前時,會感到十分失望。但實際上,我們應該知道,孩子是否勇敢是被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同時影響的。

我朋友的孩子鋼琴彈得很好,但他性格太內向,平時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說話。以前,學校裡有一些比賽和表演,他的朋友總是建議他參加。

雖然剛開始他答應了,但在演出前兩天就會突然鬧起來,不願意去了,說是害怕自己表現不好,被別人嘲笑。

事實上,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時刻。面對未知,他們總是充滿恐懼。

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勇敢品質,不是通過對他反覆說「不要害怕,快做」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洞悉孩子的內心想法,了解他們的性格,然後因材施教,科學指導。

面對困難,孩子都有一個「心理臨界點」

有一次,強強的媽媽帶強強去遊泳。強強到了遊泳池旁邊,卻只是坐在一邊,羨慕地看著同齡的孩子在水裡開心地玩耍,自己卻遲遲不敢下去。

強強媽媽見狀,便鼓勵他說,「你看小朋友們玩得多開心呀!你不想試試嗎?」

強強先是點了點頭,然後又搖了搖頭。強強媽又說:「那媽媽帶著你一起去玩怎麼樣?」然後她就拉著孩子的手去了遊泳池,溫柔地對強強說:「去試試吧,媽媽會陪著你的。」

終於,在思索了一段時間之後,強強小心翼翼地在水面上伸出一隻腳,然後又迅速地把腳向後伸。然後露出了驚喜的表情,不斷地重複了「蜻蜓點水」的動作。

下次去遊泳時,強強就能自如地在水裡玩了。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孩子遇到一些從未嘗試過的事情,心裡就會產生恐懼。他們雖然想前進,卻不敢邁出那一步。

實際上,這一刻就是孩子的「心理臨界點」。每個家長都應該試著去理解「心理臨界點」這個概念,因為孩子在這一刻的表現是尤為重要的。孩子的表現決定了他們能否克服恐懼和困難。

孩子處於"心理臨界點"有哪些表現?

科恩博士Lawrence J. Cohen PHD 是一位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他在《遊戲力》裡提到,孩子位於"心理臨界點"時,通常有以下四種表現:

※ 試著逃避

這是孩子處於「心理臨界點」最常見的表現之一。當孩子們遇到未知的事物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直接逃跑。逃避可以防止讓自己陷入恐懼的情緒當中。

然而,一味地選擇逃避只會讓孩子永遠無法跨過困難,無法克服內心的恐懼。

※ 情緒失控

當孩子們直面內心的恐懼時,是很有可能情緒失控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應該是平靜的,沒有大的起起落落。

但當孩子處於「心理臨界點」時,他們就容易產生悲傷、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

※ 咬緊牙關

當孩子處於心理臨界點時,「試圖逃脫」代表一种放松狀態,而「咬緊牙關」則代表孩子處於一種壓縮狀態。而這種狀態,通常是由於父母的要求所形成的。

換句話說,孩子心裡是想逃避問題,但父母迫使孩子直面困難,克服困難。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當過度的時候,最適宜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宜的東西。」

因此這種方式雖然能對孩子克服恐懼起到一定幫助,但如果孩子的「壓縮」程度過大,就難免會喘不過氣來。

當孩子面對困難,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

尹建莉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

★ 消除孩子的恐懼

無論什麼年齡,任何人在碰到自己特別害怕的東西時,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恐懼感,並下意識地想要逃避。

成年人有很強的自制力,所以有些成年人能直面困難,克服恐懼。而孩子們更喜歡立足在自己舒適圈裡。

當孩子面對困難產生恐懼感時,家長應該盡最大努力幫助孩子冷靜下來。可以讓孩子做一些深呼吸,和他們交流,把他們的思想轉移到過去一些快樂的事情上。

★★消除孩子內心的不安

龍應臺說過,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父母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孩子們可能會因為在心裡遊蕩的恐懼,給自己施加很大的壓力。在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儘量減輕他們心中的壓力,和孩子進行共情。

例如告訴孩子自己以前也遇到過這樣的困難,但最後還是順利解決了。讓孩子放寬心,將內心的不安釋放出來。

當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慢慢消除自己的內心的不安和恐懼之後。家長應該幫助孩子總結並告訴他們下次遇到困難時該怎麼做。

擴大孩子的自信心與成就感,減輕孩子在克服困難過程中產生的壓力,從而讓孩子在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時能夠盡最大努力去克服。

總結

孩子面對困難時遲疑不前的態度是不容易改變的。在這個時候,家長的強迫和責備只會對孩子產生消極的影響。

我們應該提供給孩子一個適應的時間和自己思考的空間,然後逐漸地引導和推動,讓孩子在無意中打破自己的心理障礙,這樣既不會讓他們感到壓力,也會讓他們更好的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允兒媽媽,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獨自聽恐龍故事膽子變小,減輕恐懼害怕心理,父母應該看看
    ,父母說孩子膽小,這樣做的結果,只會使孩子在恐懼中越陷越深,正確的做法是,承認孩子害怕的現象確實存在,這樣孩子知道父母了解孩子的恐懼,也會相信父母的勸慰、解釋、才能夠解除恐懼心理。,這時爸爸媽媽應該用聊天的方式誘導孩子,說出恐懼的具體內容,並逐漸克服恐懼心理。
  •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的「黑色」繪本
    孩子們有的時候會想像出來一些害怕的事物,而其實這種害怕可能只是我們的影子而已,而且他還有可能幫助我們。這是一本啟發孩子直面自己內心深處的害怕和恐懼,最後克服害怕和恐懼的繪本。孩子總是對會對未知的東西懷有害怕和恐懼。當孩子說「媽媽,我害怕」的時候,很多家長會說,「這就是個影子,有什麼好怕的!」,甚至斥責「你這個膽小鬼!」
  • 下雨天打雷閃電孩子嚇到哭鬧,父母科學引導幫孩子克服心理恐懼
    2)有些孩子害怕雷雨閃電,可能是因為父母或家人傳遞了一些不安信息,比如,打雷閃電時,父母也表現出緊張和害怕,渲染了緊張氣氛,孩子當然也會跟著害怕。3)有的家長過度渲染雷雨閃電的危害,讓孩子從心底產生恐懼。
  • 孩子膽小懦弱?心理學:父母無限共情是孩子勇敢的力量
    從孩子出生時起,就要面對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們需要貼心的照顧,這是最基本的安全感需求。長大的過程中,孩子要面對各種各樣可怕的事情:突如其來的巨大噪聲;像蜘蛛這樣可怕的蟲子;黑暗中獨自入睡;可怕的童話故事;上學時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嚴厲的老師;和小朋友之間的衝突……這些都會讓孩子感到恐慌不安,加上無法用語言清楚地表達內心的感受,還常常被誤解,讓恐懼的情緒無法得到疏通。
  • 孩子一緊張就停止思考怎麼辦?父母使用3招,幫孩子克制緊張感
    因此父母在面對那些一緊張就停止思考的孩子時,需要重視起來,多花點時間幫助孩子們克服這方面的缺陷,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成長。想要解決孩子們的緊張問題,"對症下藥"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此之前,父母需要了解促使孩子們變得緊張的原因,找到了準確原因才能夠採取準確的措施。
  • 孩子的心理守護神——觀看電影《當怪物來敲門》有感
    文/隋廣星(關鍵詞:兒童心理問題,兒童心理健康,兒童心理守護神)(文章摘要:孩子幼小脆弱的心靈,亟需關心關懷;孩子的心理成長,迫切需要父母老師給予切實有效的幫助。看了美國電影《當怪物來敲門》,我深切感受到了孩子幼小脆弱的心靈,亟需關心關懷;孩子的心理成長,迫切需要父母老師給予切實有效的幫助。《當怪物來敲門》這部電影講述了從媽媽得了絕症之後,小主人公康納經常從噩夢中驚醒,他脆弱的童心飽受折磨瀕臨崩潰,直到他幸運地遇到了恐怖的樹怪。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前途發展,為了讓孩子免受挫折,他們事事包辦,將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很周全,每一步都考慮得很完善,把自己的意願和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孩子。這樣做看似是對孩子好,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探索周圍事物的能力,會讓孩子產生過度依賴,面對問題或困難時感到退怯、無助、沒有主見,容易本能地採取逃避的辦法。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缺少應有的擔當或責任感。
  • 這兩個原因或導致孩子怕黑 孩子怕黑怎麼辦
    有些孩子是比較頑皮活潑的孩子,他們白天天不怕地不怕的。然而,在晚上,孩子很怕黑,他不敢獨自去沒有燈光的房間。當他晚上睡覺的時候,不肯關燈。媽媽就感覺很困惑了,孩子這麼勇敢,怎麼會如此害怕黑暗呢?
  • 孩子從小恐懼「某樣事物」?生物學實驗告訴你,這其實是條件反射
    其實與遺傳也有一定的關係,就比如如果父母膽子非常小,或者是特別恐懼某一類事物,那麼孩子也可能會被遺傳該種恐懼感,這類孩子一般容易擔驚受怕,不敢見陌生人。 想要幫助孩子戰勝恐懼心理,家長應該怎麼做? 恐懼是動物的本能之一,人天生就會對比自己更強大的,或者是未知的生物或事物產生敬畏感,這種敬畏感就是發自內心的恐懼,所以說孩子對某些事物的恐懼,家長一定要理解。
  • 洪恩故事|《怕黑的小北極熊》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洪恩故事|《怕黑的小北極熊》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黑夜沒什麼可怕的 嚇到自己的 不過是自己的想像 終於 他可以快活地拿黑夜開玩笑啦 小朋友們 我們總是對未知的事物 懷有恐懼是正常的
  • 當孩子說「媽媽,我怕黑」,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相反,當你承認他的恐懼,甚至和他一起討論在怕什麼時,孩子的恐懼就因為你的接受有了釋放的通道。你給了孩子真正的幫助,讓恐懼的情緒不用繼續在孩子的心裡囤積,不必繼續在他們弱小的心靈裡肆意妄為。父母大可不必因為孩子怕黑就擔心孩子膽小沒出息。事實上,父母表現得越緊張憂慮,孩子越容易膽怯。父母鎮定大氣,孩子才能膽氣壯。
  • 孩子「怕生」不愛說話?其實兒童也有「社交恐懼症」,父母要重視
    當孩子處於一個陌生環境時,常常表現為過分的害羞和尷尬,以及對自己的行為過分關注;進入新環境時,有時會感覺痛苦和身體不適,出現哭鬧退縮等情況。 生活中,孩子的這些情況並不少見,恰恰說明了兒童社交恐懼症的普遍性,如果處理不好,會對孩子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需要父母們著重注意,一經發現,就要儘早採取處理措施。
  • 孩子恐懼黑暗不敢一個人睡,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今天和家長們聊一聊,孩子為何會恐懼黑暗,不敢獨自一個人睡。也許家長們會說,孩子還小這很正常啊,長大了自然就會好。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估計不在少數。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孩子上了小學還在和媽媽一起睡。這都是因為兒時,沒有經過有效的心理疏導所致。孩子恐黑心理的起因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後天怎樣的因素造成了孩子的恐黑心理。黑暗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未知的。
  •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的長大,大多數父母還對孩子給予厚望,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選擇的方法不同,孩子的能力會大有不同。可能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還看不出來,隨著年齡增長,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差距會越來越大。
  • 當孩子表現出膽怯,做父母的應該怎麼做?
    因此,孩子擁有恐懼心理是與生俱來的,應該由父母為他們消除這種恐懼心理,而不是一味的呵斥和譴責孩子。孩子具有膽怯心理,更應該加強對孩子的心理疏導和引導。孩子們害怕的到底是什麼呢?害怕自己想像中的事和物知乎上曾有一個寶媽分享了她教育孩子的經歷,家裡剛裝修的時候,孩子也剛剛懂事,家裡放了一盆仙人掌,是用來給家裡淨化空氣的。
  • 孩子對網路遊戲成癮?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有時候強制孩子不讓玩,孩子就越愛玩,經常用幫助家裡做家務的事情來換取玩遊戲的時間。相信對於這種情況,很多家長根本不陌生,孩子各種撒潑滾打要手機玩的手段已經讓父母見怪不怪了。可是為何很多孩子會出現"網癮"這一現象?這其實是父母的問題,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一件事情,孩子不願意的情況下,就會用對孩子來說有誘惑的事物來讓孩子聽父母的話,比如打遊戲。
  • 奧斯卡最佳動畫《鷸》:父母教育和培養的目的是讓孩子走向獨立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畫面精緻而又溫馨,暖暖的背景,一段6分鐘的動畫,一隻萌化了的小鷸寶寶,講述出了父母養育孩子時許許多多的感悟。故事講述了一隻飢餓的小鷸,為了尋找食物,幾次被海浪拍打回沙灘,最後克服心理的恐懼以及種種困難,奔向更深的大海。
  • 父母須細心 孩子說話反映著內心世界
    通過說話的語速來了解孩子心理   語速最直接的意思就是說話時的速度、快慢,其是最能反映心理狀態的一種因素。父母如果想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就可以從他們說話的語速有沒有變化中看出來。
  • 書評|想成為合格的父母?先學習如何讀懂孩子心理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被人打了怎麼辦?孩子注意力總是不能集中該怎麼辦……相信以上種種育兒問題都困擾著許多父母。孩子能給父母帶去歡樂與溫情,但有時也能令人身心俱疲。面對這些育兒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許多父母束手無策甚至是用錯誤的方式對孩子加以糾正,從而給孩子的身心成長帶來消極影響。其實說一千道一萬,這些困惑的根源只有一個: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
  • 如何用心理引導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巧用戈培爾效應,父母該了解
    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績,先是要從心理層面來幫助孩子,如果一個孩子本身是自卑的,再怎麼用題海戰術,他也未必能夠提高成績,因為他不相信自己。那麼,在這裡就要給各位家長提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戈培爾效應,戈培爾效應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指的是謊言重複了100遍後便會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