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懦弱?心理學:父母無限共情是孩子勇敢的力量

2021-01-19 聰明養育pro

前幾天一個好友跟我討論育兒問題。她兒子4歲,過於老實,和小朋友玩耍總被欺負、被排擠,被欺負了還不太敢說,常常像個小跟班一樣跟在別的小朋友後邊。

孩子在外被欺負又不敢反抗,這大概是最讓媽媽們揪心的事了。最近才發生杭州9歲女孩被租客帶走殺害的事件。外面壞人那麼多,校園霸凌的事也常有,如果自己的孩子是被霸凌體質,那真是讓人寢食難安。

孩子究竟怕什麼?怎樣幫孩子克服心中的害怕?如果我是孩子肚裡的蛔蟲就好了。確實,每個當媽的在孩子遇到問題時,都恨不得鑽進孩子的心裡,一探究竟,幫孩子掃除障礙。

可是成長是孩子自己的,我們只能做好教練的工作。讓孩子真正從內心變得強大,才是正道。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戰勝內心的恐懼呢?

這要從了解孩子為什麼害怕開始。

01,孩子的世界有焦慮不安的一面

說孩子的世界是充滿恐懼的可能太誇張,畢竟很多時候孩子是無憂無慮的。但其實,做小孩並不容易,他們的世界也有焦慮和痛苦的一面。

從孩子出生時起,就要面對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們需要貼心的照顧,這是最基本的安全感需求。

長大的過程中,孩子要面對各種各樣可怕的事情:突如其來的巨大噪聲;像蜘蛛這樣可怕的蟲子;黑暗中獨自入睡;可怕的童話故事;上學時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嚴厲的老師;和小朋友之間的衝突……這些都會讓孩子感到恐慌不安,加上無法用語言清楚地表達內心的感受,還常常被誤解,讓恐懼的情緒無法得到疏通。

而且,小孩通常被大人看作不開化的小動物,從一兩歲時起,一直到十幾歲都要被大人教訓:不準吃手指,不準隨地吐痰,不準說髒話,不準這個不準那個。而教訓他們的通常是爸爸媽媽,自己深愛的人有時候像是敵人,讓他們害怕。

做孩子常常不被理解,做孩子很困難。如果我們還不健忘,應該記得,童年是最沒有安全感的時期。有很多事情我們不能理解,無法消化;我們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父母也不是總能指望得上,心裡的恐懼、憤恨和無力感如影隨形。

02,害怕教育是雪上加霜

雪上加霜的是,父母還常常使用害怕教育。從家庭到社會,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給孩子害怕,正如一句調侃所說:「我是嚇大的。」

父母過度擔心

一位媽媽阻止3歲的孩子摸領居家養的小狗:「不準摸狗,被咬了可沒疫苗打,現在的狂犬疫苗都是假的!」

沒錯,我們是看到過一些假疫苗的新聞,但是全國的狂犬疫苗都是假的嗎?這位媽媽把自己擔心的壞事情放大了:摸一摸別人家的寵物狗不至於一定被咬,被咬了也不至於一定打到假疫苗。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擔心管教,例如不要玩水,會淹死的;不要碰刀,會割傷的;不要爬樹,會摔斷腿……或許我們是出於孩子的安全考慮,但這樣話就把我們的擔心害怕轉嫁給了孩子。

作為大人,我們要把擔心放在心裡,儘可能地給孩子好的情緒。可以善意地對孩子說:「看看小狗就好了,輕輕摸啊,小狗不舒服了可能咬人,要注意安全。」

過於要求孩子聽話順從

幼兒園的老師對小朋友說:「誰不乖,我就會扣掉他的小紅花,放學了也不準回去。」 這樣的嚇唬是不是很熟悉呢?

常常聽到大人對小孩說:「你媽媽上班還沒回來,她不回來了,不要你了」,「愛哭的小孩不是好孩子,警察要來抓的」……可能我們只是希望孩子聽話,不添麻煩,或者純粹只是開開玩笑,但這些嚇唬卻讓孩子真實經歷了巨大的痛苦。

這不是危言聳聽,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用實驗證明,2~7歲的兒童的思維方式和成人完全不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於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思維最主要特徵是自我中心主義。

首先孩子理解不了守恆概念,例如兩盒一樣的小餅乾,一盒裝在盒子裡,另一盒撒在桌子上,孩子會認為,撒在桌子上的餅乾更多。這種中心化就是只注意到自己看到的某一方面,忽視其他方面。

其次,孩子只會以自我中心來看待世界,無法從別人的角度看待事情,還沒有學會站在別人的鞋子裡思考這種高級方法。

所以,他們無法辨別大人所說的話的真假,更無法理解大人的玩笑。他們會輕信那些嚇唬,內心充滿恐懼和痛苦。

當要求孩子聽話,切不可用嚇唬的手段,這會給孩子製造恐懼和焦慮。

03,無限的共情,幫助孩子戰勝恐懼

當孩子感到害怕,如何幫助孩子排解呢?

首先要理解,不論是孩子還是大人,戰勝恐懼都需要很長時間,我們要等待心中的恐懼讓位於自己的意願。也就是說,必須出於自願。如果孩子戰勝恐懼的決定來自我們,那麼即使孩子面對了挑戰,那也是因為依賴於我們,而不是源自他自己的選擇和決定。

他沒有調動自己的能量,就不會有責任感,依賴他人只會增加他的恐懼感。

當場示範,不要事後講道理

事後的道理小孩難以理解,也記不住。對於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做的情況,我們要當場示範,不要事後講道理。

例如,孩子和小朋友玩時遭到排擠:「我們不跟你玩,你沒有朋友,警察會抓你。」被同齡人孤立的痛苦對孩子的打擊是很大的。心理學家曾做過測試,被孤立會產生和身體暴力一樣的痛感。

當孩子面對這樣的打擊常常會惶恐不知所措,這時我們要及時介入幫助孩子:「警察是抓壞人的,不會抓小孩。你們都是好孩子,警察不會抓。你們之間出了什麼事?」

媽媽這樣的話不僅幫孩子解了圍,還給了十足的底氣,孩子會輕鬆很多。這樣的示範也是在告訴孩子,遇到這類問題要怎樣解決。

教孩子社交和教孩子學東西是一樣的道理,多示範,少說教,效果好得多。

陪伴孩子整理情緒

如果孩子面對這類事情經常緊張害怕,我們就要關注孩子的感受了。

首先,永遠尊重孩子的感受,即使他的情緒在我們看來不和情理。不要用對錯來評價孩子的感受,要相信孩子害怕一定有原因,只是他現在還表達不出來。

其次,傾聽孩子的感受。用「是什麼」引導孩子表述發生過的事,如「是什麼讓你害怕?」

傾聽的原則是,事先假定孩子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害怕。所以別問「為什麼」,多提「是什麼」「關於什麼」的問題,陪孩子一起發現原因。

第三,接納和理解孩子。「是的,我能理解,他們那樣說是很霸道。」這時表達理解就好,不要急著讓孩子從害怕的狀態中恢復,也不需要急著解決問題。

第四,分擔害怕的感覺,讓孩子感到踏實。「我也是,我小時候也遇到過這種事。我小學轉過一次學,新學校的同學都不跟我玩,我每天都緊張。」

說出我們的經歷,讓孩子看到害怕是很正常的,不論什麼人都有害怕的時候。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自己的感受而覺得自己「不正常」,「有問題」。

第五,用過去自己的經驗,或者他人的經驗幫助孩子。「你還記得你以前害怕什麼,後來不怕了嗎?」幫孩子回憶一下,讓孩子體會到自己戰勝恐懼是什麼樣的感覺。

如果沒有成功經驗,找一個孩子熟悉的或喜歡的人不會害怕的例子。比如電影裡的某個人物,和孩子一起看看這些人是怎樣應對的。

最後,鼓勵孩子找出不同解決方案。當孩子被傾聽被接納,也從過去經驗中找到了信心,這時孩子能夠專注聽我們解釋了。這時可以引導孩子想辦法。

「當他們還那樣說,你可以怎麼做呢?」

這裡要注意不要評價孩子的想法,不要說哪個方法好,哪個壞,引導孩子自己評估方法的可行性。比如可以問:「如果那樣做,會發生什麼?」

這樣不給孩子任何壓力,一點點地讓孩子做出自主選擇。只有自主決定的情況下,孩子才能感到自己有能力掌控周圍的環境,從內心戰勝恐懼。

總之,幫助孩子戰勝恐懼,不要簡單粗暴地強迫孩子面對恐懼。為孩子提供一些練習方式和方法,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只有孩子自己決定,才能找到自信,為自己驕傲。

---END---

參考資料:《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理解孩子的語言》

相關焦點

  • 孩子懦弱怎麼辦?讀讀《一年級的高個子小二年級的小個子》,有用
    這本書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年級有一個高個子正也,膽子很小,是個膽小鬼,愛哭鼻子,他從不敢走土崖小道,而二年級矮個子秋哇剛好相反,個子雖矮小,人卻堅強、勇敢。最後,正也克服了自己的弱點,秋代也感到自己長大了。選這書理由:1. 日本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經典,教會孩子友誼與堅強的重要。2. 本書語言淺白易懂,並配有注音,易於二年級孩子閱讀和理解。
  • 為什麼孩子總是很慫,這三種教育方式就很容易讓孩子變「慫」
    那位媽媽說從來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竟然這麼「慫」,但是即便是家長得知事後教導她,開導她,卻總不奏效,甚至「慫」地越來越厲害了。相信像這位寶媽的經歷根本不是個例,現在好多家長都有這方面的煩惱,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開心,但往往事與願違,在自己的悉心教導下非但沒有改掉膽小的毛病,反而變本加厲了。
  • 自信勇敢微笑努力,改掉懦弱的內心!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小孩子過來,對於自己的家人我們都是非常熟悉,內心有什麼想法都會第一時間和自己的家人交流,但是對於外人,特別是那些讓自己懼怕的人,我們都會產生一些膽小怕事的心理現象,對於一些事情,我們甚至也會產生一些胡思亂想的行為,那麼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該如何改掉膽小怕事以及胡思亂想的性格呢?
  • 性格決定命運,而影響孩子「性格秘密」的卻是父母,別不以為然!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儘管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性格,但是很多時候總是事與願違,許多父母生下來的孩子與父母的性格完全相反,或者說與父母所希望的事與願違,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開朗,可孩子從小就膽小拘謹,父母本身就是一個慢性子,老實本分的人,卻偏偏生了一個急躁,愛發脾氣的孩子,還有的孩子剛出生開始就是一個壞脾氣,有的性格氣質天生自帶,這是許多父母一開始的認知,但是真相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
  • 孩子獨自聽恐龍故事膽子變小,減輕恐懼害怕心理,父母應該看看
    文丨嘻嘻的皇額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評論轉發分享)如果孩子不愛表現,在公共場合露怯會發生什麼:沒人跟孩子講話,孩子沒有朋友不受歡迎……這想必是家長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吧,有些孩子天生特別膽小,對於其他同齡人的孩子
  • 現在的孩子普遍性早熟,罪魁禍首與父母息息相關
    案例剖析:現實中不少孩子到了6、7歲,還纏著父母要和父母一起睡。其實,一般在孩子3歲之後就要和父母分開睡覺了,否則可能會引起孩子性早熟,對孩子的性格、身心健康都會帶來很大的不利。父母陪睡對孩子的危害:如果孩子超過3歲,父母還和孩子睡在一起,就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早熟。這是因為長期和父母睡在一起,難免會碰觸到父母的身體,孩子會感到溫暖、安全。
  • 《奇蹟男孩》:豆瓣8.6分,看「抱持性父母」如何為孩子創造奇蹟
    一般來說,父母分為四種類型:權威性、強制性、溺愛型、未參與型,其中權威性父母是比較優秀的,但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權威性,尤其像一些沒有主見、膽小、敏感的孩子,你讓他們和父母商量可能最終達成的效果不太好。
  • 只需要三個小妙招,就能將孩子的懶,拖,膽小,徹底改變
    說實話,每一個新生父母都不容易,尤其是現在這一代的父母,格外不容易,因為我們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條件的不斷提升,我們不僅要給到孩子,還要給孩子好的物質,家庭環境,最重要的就是孩子好的教育。孩子懶惰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的溺愛,不捨得孩子幹事。
  • 孩子遲疑不前時,父母運用心理臨界點,可幫助孩子打破恐懼變勇敢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培養出兼具勇敢自信品格的孩子。當一些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畏畏縮縮、舉步不前時,會感到十分失望。但實際上,我們應該知道,孩子是否勇敢是被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同時影響的。我朋友的孩子鋼琴彈得很好,但他性格太內向,平時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說話。以前,學校裡有一些比賽和表演,他的朋友總是建議他參加。
  • 親子戶外旅行|在山野培養孩子勇敢獨立的性格
    # 帶著孩子走進大自然的理由 # NO.1 大自然是孩子的搖籃為人父母者都知道,小孩子剛生下來,心理學稱為「初始狀態」下,一直到三歲這段時期非常關鍵。在初始階段,孩子的大腦需要接受飽滿的刺激,以使腦部的神經迅速的連結形成網絡,這就是最初的智力發展方式。
  • 孩子因為矮而自卑?懂「瓦拉赫效應」的父母能讓孩子「揚長避短」
    缺乏學習的自信心自從我知道孩子因為自己長得矮而自卑之後,我也就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孩子的成績那麼不理想。孩子因為自卑而不敢與班裡的同學交往,孩子因為膽小,也不敢和老師交往。若是孩子遇到什麼不會的問題,他在學校裡也就沒有可以尋求幫助的人。
  • 你的滿目猙獰害孩子懦弱自卑
    科學研究證明,吼孩子的行為大部分是遺傳導致 很多家長之所以無法管控住自己的情緒,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往往這種家長在童年也遭遇過類似的經歷,經常被父母吼叫,被打擊,被嘲諷,出現了心理創傷,所以即便知道這樣不好,但也很難改變這種遺留下來的管教方式,會不自主的見這種行為投射到孩子身上。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開啟的雙向溝通改變的通道。
  • 書單|8本萬聖節繪本,讓孩子成為勇敢的生存高手!
    今天跟大家8本高分絕美的萬聖節相關的繪本,讓孩子成為勇敢的生存高手!這些書,不僅插圖精美,內容也細膩溫暖,讓孩子在閱讀過程中理解了人生的必經過程和人生的真諦。幽默的畫風、簡短的故事,與大小讀者分享孩子的生命成長故事。
  • 娃太膽小?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學會鼓勵孩子幫他變身小超人
    但是很多人會覺得這種害怕就是膽小,就比如很多人對蟲子都比較恐懼,周圍人就老是要說他是個膽小鬼。對於膽小很多父母也是不認同的,甚至會因為孩子膽小責罵他們。牛牛是我鄰居家的孩子,他的性格比較謹慎,比較敏感。他非常害怕黑暗的環境,害怕小動物,害怕那種會動有聲音的玩具。
  • 「隨意給差評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挫折」
    ,每次考試前都是再三批評;上一次表揚孩子大概是幾年前,甚至都很少對孩子笑,原因是怕孩子驕傲,再者孩子也的確沒做出什麼值得表揚的事情來……但是你會不由地發現,虎子的父母雖然給他取了「虎子」這樣威風的小名,卻從沒有像一隻真正的「虎」那樣去看待他。
  • 哈佛心理學家提醒:有這8個跡象,表明父母正在培養一自卑的孩子
    心理學家阿德勒則認為,兒童的心理上的弱小或者是無助完全是依賴於成年人的,他們意識到父母的力量更強大,以及試圖挑戰這種力量的絕望。所以自卑感從孩子一出生的時候就伴隨著他們。哈佛心理學家肖恩庫珀花了5年時間研究心理學的領域,總結出來了一些經驗,有這8個跡象,表明父母正在培養一個自卑的孩子,提醒家長要及時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八個表現:過度敏感,害怕嘈雜、擁擠的環境。
  • 《恐龍當家》:勇敢是克服內心的恐懼,更是為了所愛變得強大!
    阿木看了動畫電影《恐龍當家》,覺得這部電影超級適合給孩子看,成長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克服內心的恐懼,逐漸勇敢起來!恐龍爸爸和恐龍媽媽的三個孩子出生了,莉比和巴克看起來好像更強壯,而最後孵化的阿洛十分瘦弱,小小的身軀,大大的蛋殼,這個反差好可愛哦。
  • 哈佛醫學院:長期被吼罵的孩子,大腦受損,影響智商和語言能力
    很多父母都吼罵過自己的孩子,很多孩子都遭受過父母的怒吼以及大聲責罵。父母覺得,對自己的孩子兇一點並無大礙,甚至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抗壓能力。殊不知,長期被吼罵的孩子大腦容易受到損傷,做一個"不吼不罵"的父母很重要。
  • 孩子有暴力傾向,除了父母教養問題,基因也得背鍋
    實驗:有暴力傾向的孩子源頭在哪裡?在父母的眼中,剛出生的孩子都像是一張白紙,非常純潔。如果孩子們變得暴力相向,很少有家長會和基因聯繫起來,認為一定是孩子受到了某些外部力量的影響。但國外一項最新的研究卻顛覆了傳統觀念,表示有的孩子天生就有「小惡魔」的基因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