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須細心 孩子說話反映著內心世界

2021-01-08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有不少的父母們反應,自己常常摸不清楚孩子的想法,其實只要家長們平時能夠細心些,就可以從點點滴滴中得到孩子心裡的一些想法,若是不相信的話,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說話中暗藏的小秘密吧!

  通過說話的語速來了解孩子心理

  語速最直接的意思就是說話時的速度、快慢,其是最能反映心理狀態的一種因素。父母如果想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就可以從他們說話的語速有沒有變化中看出來。

  有些孩子說話速度很快,能言善辯,有些則說話速度很慢,不急不躁,這些標誌性的東西就是孩子性格的一種反映,因為一般說話快的孩子在性格上也比較直爽、活潑,而平時說話慢的孩子則性格較為內向,慢條斯理。但是,如果孩子突然改變了說話的速度,出現相反情況時,父母就要小心警惕,孩子必定是出現了什麼問題,應該仔細觀察,以儘早地幫助孩子。

  我們這裡僅從父母與孩子的談話方式來說,當孩子的語速從平常明顯緩慢時,有可能表示孩子對父母的談話方式和表達觀點有不滿,以至於他們提不起積極參與的興趣,只能是用放慢說話速度來消極對待。

  當孩子與父母談話時言談速度比平常快時,一般會有三種可能性:孩子可能對父母的觀點很有興趣,所以引起腦部興奮,連帶語速提高;父母談論的話題涉及孩子的短處或孩子犯的錯誤,孩子想用快速的言語帶過這個話題;孩子就某一事件希望得到父母誇獎。

  心理專家稱,當孩子的內心中有不安或恐慌情緒時,他們說話的語速都會變快,因為這樣可以借著快速講述不必要的其他事情來轉移話題,掩飾和排解隱藏在內心中的不安情緒,從而可以躲避父母的懷疑及詢問。

  所以,作為有心的父母,如果當你們發現孩子的語速與不同,甚至是相反時,一定要格外地關注孩子,因為他們心裡肯定有事,或許會需要父母的勸解和幫助。

  通過說話的音調來了解孩子心理

  孩子說話時音調的高低變化也是其心理發生變化的明顯表現。人在激動的時候,說話音調特別高,心跳加快,神經緊繃,甚至面紅耳赤,無法調節心跳和呼吸,小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孩子有什麼需求沒得到滿足時,他們就會從小聲的哼哼變成大聲地哭鬧,這是所有父母都知道的例子,也是反映孩子音調變化的最好事例,這是他們從央求到大哭的過程,對應的心理就是從平和到急躁。

  當孩子在做錯事被識破後,狡辯的聲音必定會升高,他們單純地認為用「大嗓門」壓過別人說話的聲音就是勝利,他們往往不知道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才會採取大吼大叫、反抗激辯的方式來企圖掩飾過失。

  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作用,父母可能在教育中對孩子的方式是喋喋不休或大喊大叫,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父母就要考慮換一種教育方式了。經常對做錯事的孩子高聲斥責,不僅收不到效果,反而對孩子的性格成長、心理健康都有不利的影響。因此,在教育孩子時還是要降低聲調,孩子反而會更聽話。

  1、低音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感溫和一些,也可使孩子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有利於溝通。

  2、低聲批評孩子,不僅可以集中對方的聽力,而且也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運用高音調。

  3、低音調可以趕走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時光最長的老師,大人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最大,遇事急躁,不冷靜,開口大聲責罵的父母,一定對孩子的性格有潛移默化的負面作用。早期教育

  低沉平衡的聲調代表理性,用這樣的語調說話,容易讓人接受。父母如果懂得適時壓低聲調,可以使孩子很快接受勸戒,而且歷久不忘。身為父母,如果想了解孩子的真實心理,一味用高壓手段不是明智之舉,反而只會造成家庭氣氛緊張,並不能對孩子有任何助益。

相關焦點

  • 孩子和空氣說話,其實是她的「假想夥伴」,父母要注意3點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的時候有些家長就會很困惑,自己的孩子有一段時間不知道怎麼了,竟然自言自語的,對著空氣在說話。在鄉下聽很多老人說是不懂事的孩子還通著天眼,能看見不乾淨的東西。對於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我們不發表言論,但是家長也不要太慌張。孩子的這種和虛擬人物說話的行為其實是在向"假想夥伴"傾訴,看不見的人物,或者是孩子的布娃娃,超人、金剛模型等。
  • 孩子「怕生」不愛說話?其實兒童也有「社交恐懼症」,父母要重視
    家庭環境氛圍,給孩子心理造成一定傷害 父母關係不和 常常發生爭吵 有些家庭父母關係比較差,常常一言不合就吵架,即使是當著孩子面也不會避諱,孩子的思考能力有限,他想不明白父母吵架的原因,卻知道父母在通過語言爭吵,這會讓他們感覺說話是容易引起矛盾的
  • 為什麼孩子不愛聽父母說話?因為一開口,他們就錯了
    當孩子還是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兒時,許多父母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真是可愛極了,也不太費事。但是孩子長大到能說話、能走路的年紀時,父母們就開始頭疼了,因為孩子開始變得有自己的堅持,即使是錯誤的事情,孩子也不一定能夠將父母的話聽進去。
  • 《一幫爸爸:植物不說話,就像變老後的父母》
    但它們用自己的方式向外界傳遞感情狗狗開心的時候,會不停的跳躍、搖尾巴小貓用頭蹭蹭主人,表達愛意馬兒噴響鼻子,釋放內心的喜悅……開心需要表達傷心亦如是動物傷心仰望父母答案截然相反小時候眼中的父母像大樹一樣高大、挺拔、偉岸最安全的安全感那時候的他們經常說話很長一段時間看不出什麼變化
  • 害羞的孩子,父母越往外推,孩子越怯懦,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文丨禾禾媽媽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很多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特別活潑可愛,見了生人也會微笑著揮手打招呼,可是當他們3歲左右的時候,卻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害羞起來了。這是怎麼回事?有些家長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導致孩子變得害羞。在大多數情況下,很多家長都把害羞看做一種性格缺陷,他們認為,孩子之所以害羞,是因為缺乏自尊,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父母巧用「肥皂水效應」,孩子更容易接受
    每一個孩子在父母的眼裡都是最優秀的,為了讓孩子成材,父母會用盡全力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認為自己已經給予了孩子最好的一切,孩子就應該做到盡善盡美,只要孩子做出了讓父母不滿的事,就會引來父母一頓批評。
  • 心理學研究:孩子的臉型能反映出性格和智商,你家孩子屬於哪一種
    編 輯:柔山 老一輩認為,一個人的面相可以反映出他的性格特點、內心世界以及是否聰明,雖說有一些個人色彩在其中,但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對於這一點,還需要父母加以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對外面的世界,有更加全面和清楚的了解。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開啟的雙向溝通改變的通道。
  • 那些經常戴耳機寫作業的孩子,通常是4種心理,家長鬚注意第2種
    音樂已經成為孩子們互動社交的渠道,也是孩子減壓放鬆的助手。那些經常戴耳機寫作業的孩子,通常是4種心理,家長鬚注意第2種不僅在家裡,在學校裡,自習課上,經常能看到不少學生戴著耳機邊聽邊學。★孩子逃避父母,對父母已經失望如果孩子在家裡時,即使不學習的時候,在父母面前也習慣性地戴耳機聽音樂,父母就要注意了,這是孩子在刻意逃避父母的表現。
  • 孩子說話的早晚影響智商?家長3點誤區讓孩子晚說話,千萬要重視
    到了10~12個月,孩子真的會叫爸爸媽媽了。剩下的一年,孩子會慢慢明白大人在說什麼。但是孩子的成長是獨特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這樣成長和發展的。這麼多生意,家長會問孩子說話時間,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孩子說話早晚和智商有關係嗎?許多父母為他們的孩子說話早而自豪。有很多珍貴的父母,說孩子說話早,智力就會高。但我們不知道的是,沒有科學證據。
  • 孩子有這3種表現,暗示內心「缺愛」,多少家長卻當成是高情商
    人們普遍認為孩子會說話處事圓滑就是高情商的體現,長大後也能夠有較好的人際關係。李女士家有兩個兒子,在小兒子還沒來之前,大兒子是個搗蛋鬼,常常捉弄人,也經常會頂嘴,而小兒子的到來,讓哥哥變得"懂事聽話"了許多。
  •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你從來不好好跟他說話,愛家人從好好說話開始
    在一個家庭裡,並不是意味著「你得聽我的話」,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家庭成員之間,都能夠好好跟對方說話,傾聽對方的真實想法,並且給予反饋。唯有如此,才是好好對待對方。我認識的幾個讀者偶爾會說,家裡的氛圍太差了,爸爸媽媽指責孩子,孩子覺得爸爸媽媽很煩,大家一說話就吵架,互相挑刺,相互找茬兒。這樣的家人不一定是感情聯結有問題,很有可能就是:不會對家人好好說話。
  • 「心靈鏡子」提醒父母:喜歡這種顏色的小孩,往往內心可能受過傷
    色彩心理學,窺見孩子內心一隅。而根據色彩心理學家呂舍爾的看法:孩子從小對於不同顏色的偏愛,其實都藏著他們的性格密碼,只要家長細心觀察,就能知道自家娃內心真實的性格。孩子喜歡的顏色隱藏性格密碼鄰居家有一對可愛的姐妹花,5歲妹妹古靈精怪,到哪兒都能變成「孩子王」,平時也很強勢,而大一點的姐姐反而性格懦弱,經常喜歡跟在父母身邊。
  •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的? 早點觀察到性格傾向,父母和...
    天生麗質,是孩子出生時就帶有的性格傾向,早一點觀察到孩子的性格傾向,父母和他的相處就會更輕鬆,養育也更有策略。人的天生麗質主要分為4大類型,樂天型、憂鬱型、激進型、冷靜型。而如果找錯了方向(好比我們用錯了養植物的方法)孩子也能長大,但可能不會長得那麼好,因為他沒有辦法把自己最精彩的部分展現出來  如何觀察孩子的「天生麗質」  孩子越小,越容易觀察,特別是在0-3歲這個階段,孩子長大後,反而因為開始模仿父母或喜歡的人,使得性格的表現有了更多後天的成分。
  • 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弱,說話不清楚,需注重左腦思維開發
    有孩子的家庭父母最擔心孩子語言表達遲緩,一般像這種情況在嬰兒時期又發現不了,可把媽媽給急壞了,還有很多家庭孩子到3-4歲才會說話,為什麼不同的孩子出生會存在這麼大的差別?這都成了家長們熱點關心的話題,因為如果有些孩子說話早,孩子能夠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發現自家的孩子說話還講不清楚,父母是特別擔著急,那為什麼有些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這麼強,而有些家庭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這麼弱?因為媽媽在中間做了這些工作。
  • 此時辰出生的孩子,前途無量,孝順懂事,從小就能夠體諒父母
    導語:不忘父母養育之恩的孩子,將來出息總是不會小,作為孩子總是被父母所牽掛的,而孩子若是有孝心,父母的心裡就會再添一份寬慰,孩子的秉性也有天生的成分,而出生時間不同,每個人的命運也就不同。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握住自己的命運,才能夠趨吉避兇!
  • 孩子亂塗亂畫?家長要學會「繪畫心理學」,趁機走進孩子內心
    在成長過程中的變化總是瞬息萬變,很多家長都表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不懂孩子的內心世界,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思想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成熟,小腦瓜裡總是裝著很多很多家長看不懂的天馬行空的想法。孩子們的想法在不斷的與父母的想法拉開差距,並且這個差距的距離也在變得越來越大。父母總是心甘情願的,為了孩子好,想要為孩子做很多事情。
  • 且看父母如何做:孩子心靈的「擺渡人」
    父母的過分苛責與過分驕縱相反的教育方式相比,很多家長「崇尚軍事化養兒」,這樣的父母主張犯錯就要懲罰,只有身體上受到的疼痛,孩子才會長記性,下回就不會犯錯了,以後長大也就能桁架有出息,現在承受點苦 ,以後才只能少走彎路。有這樣想法的父母在家長種佔著很大的比例,但是孩子的內心是極為容易受到刺激,進而產生反抗和逆反的情緒。
  • 「隨意給差評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挫折」
    ,每次考試前都是再三批評;上一次表揚孩子大概是幾年前,甚至都很少對孩子笑,原因是怕孩子驕傲,再者孩子也的確沒做出什麼值得表揚的事情來……但是你會不由地發現,虎子的父母雖然給他取了「虎子」這樣威風的小名,卻從沒有像一隻真正的「虎」那樣去看待他。
  • 孩子說話混亂沒邏輯?「MECE原則」,讓孩子從此說話「有條理」
    那麼,父母群體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究竟應該如何解決其說話混亂沒邏輯的這一問題呢?一、孩子存在說話混亂沒邏輯的這一問題,究竟有什麼原因?1、孩子本身在語言表達方面的能力不足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需要進行多方面的相關提升和鍛鍊的。孩子群體在剛剛學會說話的時候,便是其開始接觸語言表達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