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恐懼黑暗不敢一個人睡,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2020-12-06 親子心聲

大家好,我是梵雲!

今天和家長們聊一聊,孩子為何會恐懼黑暗,不敢獨自一個人睡。

也許家長們會說,孩子還小這很正常啊,長大了自然就會好。

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估計不在少數。

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孩子上了小學還在和媽媽一起睡。

從心理學的層面來看。

孩子恐懼黑暗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由於後天因素造成。

所以家長們務必要引起重視,並加以正確引導。

不然會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造成不良影響。

就像很多成年人,也會恐懼黑暗一樣。

這都是因為兒時,沒有經過有效的心理疏導所致。

孩子恐黑心理的起因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後天怎樣的因素造成了孩子的恐黑心理。

黑暗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未知的。

由於孩子年齡尚小,心智還不健全,加之他們的想像力遠比成人豐富的多。

所以面對未知事物。

他們的小腦袋瓜子裡,就會浮現很多奇思妙想。

這種對未知事物的想像,就是恐黑心理的雛形。

所以便會越想越恐怖、越想越害怕。

在這樣一種複雜情緒中,不難想像是無法入睡的。

還有就是現在的媒介比較發達,由於孩子沒有什麼閱歷。

當他們接觸到一些比較血腥暴力的畫面後,就會在心裡產生印記。

總會想像著這樣的場面,是不是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當他們處在熟悉的環境或身邊有可以信賴的親人時。

這些心理印記會被深深埋藏起來。

一旦獨處或處於黑暗的未知環境時,這些恐怖畫面會被再次喚醒。

孩子不敢獨睡也就不奇怪了。

打開心結直面恐懼

面對孩子的恐懼心理,家長們切記坦然,萬不可為此訓斥責罵孩子。

有些家長為了激勵孩子克服恐懼。

會說一些你真膽小、有什麼好怕的、真沒出息之類的言語。

其實這樣做的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因為根本問題沒有解決。

孩子埋藏的恐懼並沒有消失,只是暫時被外力壓制而已。

可想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是極為不利的。

家長們不妨和孩子好好溝通一下,讓孩子說出恐懼的原因。

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就是直面問題。

當孩子能夠告訴我們他究竟害怕的是什麼,就可以正確引導孩子克服恐懼心理。

心結打開了,孩子自然就敢獨處,一個人睡也就不再是什麼問題了。

當然解決孩子恐懼黑暗不敢獨睡,還有很多好的方法。

如果您有什麼妙招,不妨留言分享給更多的家長,我們一起探討共同學習

希望梵雲今天分享的內容能夠對您有所啟發,歡迎關注、評論和分享。感謝您的閱讀!

作者簡介:一枚心理學的從業者和愛好者,也是三個娃娃的母親。多年從事兒童心理教育,倡導兒童心靈撫養,關注兒童心理健康。致力於通過兒童心理學,幫助更多的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把我們的孩子培養得更健康、更優秀!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孩子睡覺怕鬼,不敢一個人睡,怎麼辦?
    「我家孩子今年7歲了,特別怕黑怕鬼,不敢一個人睡,怎麼安慰都不行,睡覺不讓關燈關門,一丁點聲音就害怕的不行,怎麼辦呢?我都快愁死了」這是一位7歲孩子的媽媽近日來的困擾。
  • 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
    家長應該都遇到過趙先生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自己,不敢進行社交活動。許多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社交恐懼症,又或者是遇到其他問題了?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害怕出糗;不敢社交,害怕別人討厭自己。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他們出現了「焦點效應」。
  • 瘋傳「分床睡年齡」害人不淺?做好3準1步,順利完成孩子分床睡
    不過這也並不是一個固定階段,具體的還要根據孩子的心理髮育差異來決定,有些孩子比較缺乏安全感,可以稍微晚一兩年也沒事。對於這種「越晚分房睡會導致孩子性早熟或缺乏獨立性」完全是毫無科學依據的謠言,家長不可信。如何分房睡孩子更容易適應呢?
  • 孩子獨自聽恐龍故事膽子變小,減輕恐懼害怕心理,父母應該看看
    文丨嘻嘻的皇額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評論轉發分享)如果孩子不愛表現,在公共場合露怯會發生什麼:沒人跟孩子講話,孩子沒有朋友不受歡迎……這想必是家長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吧,有些孩子天生特別膽小,對於其他同齡人的孩子
  • 家長應該如何正確認識對繪畫產生興趣的孩子?
    因為繪畫是兒童身體健康和精神愉悅的表現,是孩子認知周圍世界的反映,是孩子最初的學習方式...對喜歡畫畫的孩子,特別是剛開始對繪畫產生興趣的孩子,家長該做些什麼?如果你的孩子開始對色彩感興趣,可為他(她)提供彩色水筆、油畫棒和水粉顏料等工具。紙張以白色A4、A3大小的圖畫紙為主,也可以適當地準備一些顏色各異材質不同的紙張。工具材料放在繪畫空間裡孩子隨手就能拿到的地方。同時,要教孩子如何正確使用工具、愛惜材料,收拾工具和作品並放回指定位置,養成良好的習慣。
  • 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提高孩子的英語學習水平?
    問:「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提高孩子的英語水平?」答:絕大多數家長都是不知道到底該如何真正有效地幫小孩提高英語的。之所以人家的孩子講著一口流利的英語,那是人家有條件、有環境,成長在類似英語母語環境中。所以不要盲目的給小孩報各種英語培訓班,培訓班提供不了類似母語語言的環境。英語本質上就是單詞和語法。
  • 當孩子表現出膽怯,做父母的應該怎麼做?
    媽媽一直在勸說著女兒,女兒突然號啕大哭起來,媽媽聽到女兒哭就不耐煩了,「不想玩就不玩了,以後都別玩!」聽到媽媽的嚴厲呵斥,總有點心疼她的女兒,孩子說不會玩,不敢玩,也讓許多家長若有所思。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這種對事物害怕又膽怯的心理。
  • 親人去世,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向孩子描述死亡?
    到了給老人送終的日子,小寶看到姥姥的相片還在不停的追問姥姥去哪了,小寶媽媽看著年幼的小寶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解釋。死亡是人們難以逃避的話題,看似遙遠,卻又近在咫尺,但對於正處於「萌芽期」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可能並不理解死亡背後的意義,那麼當親人去世後,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給孩子解釋清楚,關於死亡這件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有必要解釋嗎?
  • 如何引導孩子安全健康上網,這些書給了家長建議
    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鄭女士常常擔心女兒們的上網安全。當她被問及,「你有給孩子看過關於上網安全方面的書麼?」,鄭女士後知後覺表示,「原來還有這方面的書,你可以給我推薦幾本嗎?」 如下幾本書正是從培養孩子正確的網絡安全意識,加強家庭數字教養方面,給予家長一些建議或啟迪。只有家長們學會了引導孩子們正確對待與應用網絡,數字時代的親子關係才能良性發展。
  • 青少年教育探討:家長如何正確地讓孩子理解死亡和對人生的意義
    如何正確認識死亡,早已不是醫學能解決的問題,而是社會議題。近年來,關於青少年自殺身亡的報導比比皆是,有數據顯示,自殺已經成為了18歲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所以青少年應該及時、有效地接受死亡教育,培養正確的生老病死觀念,從而更加尊重和愛護生命,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 成都12歲女孩陷入藍鯨遊戲:感覺很恐怖 不敢單獨睡
    面對家人的詢問,她一再否認自己深陷藍鯨遊戲,但家長發現,原本活潑開朗的孩子,變得內向起來,甚至不敢一個人睡覺、倉皇不可終日。  小雅的情緒不穩定,她說,她也不知道,害怕的東西到底是真實存在,還是想像出來的,總害怕會發生什麼事。
  • 孩子不愛說話怎麼辦?別再怪孩子了,先看看自己有沒有正確引導
    但是當讓孩子與同伴相處時,他們也變得有說有笑,很是活潑,愛說話也願意說話,如果是這樣,就可以排除孩子有語言交往障礙,只是跟成人的交往有障礙。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孩子本身的原因,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家長。很多家長忙工作,本身就沒有特別多時間陪伴孩子。下班回到家後,也不喜歡和孩子交流,自顧自的忙自己的事情,不去關注和理會孩子,親子間的溝通甚少。
  • 孩子內向不愛說話,家長要如何正確引導?
    小雙的兒子今年六歲了,可是他沉默,不愛說話,看人的眼神也是怯生生的,有時,見到熟人,媽媽就鼓勵兒子,和阿姨打個招呼。可兒子的表現總是讓小雙很沒有面子,孩子不但不回應的提議,還會躲到媽媽的身後去。小雙作為媽媽真是傷透了腦筋,面對這樣一個膽小內向的娃,自己應該怎麼辦呢?在人群中,內向、外向,始終一直被成人世界所誤解,以為這是性格的問題。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內向也好,外向也罷,說到底指的都是一個人的氣質。
  • 孩子亂發脾氣,家長遠離這三種處理方式,正向引導孩子把控情緒
    媽媽看了一下價格,一小盒要50多塊錢,物超所值,於是就打算不買了,可是,小明卻不幹了。他看到媽媽要走了,直接就躺在地下打滾,嗷嗷大哭起來。想要用這種方式逼迫母親就範。周圍有一大群人開始圍觀,母親面露難色,只好買下了櫻桃,孩子才乖乖和母親回家了。耶魯大學的心理博士Susan David曾經說過,小時候,一個人釋放情感,父母給予的回應態度,往往能夠決定孩子的情商。
  • 孩子挑食偏食不吃飯怎麼辦、如何引導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為孩子吃飯的問題而頭痛。同時這些家長又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飽,所以每天都在餵飯和勸吃飯的節奏中度過,這樣家長們非常心累。那麼當孩子挑食偏食不吃飯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此時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然而許多外國人,出門不戴口罩,還照常去旅遊度假,看得國人一陣嘆息:「他們心可真大!」除了外國人對戴口罩防禦疫情沒有相關的意識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對生死看得更開,更早地經歷了死亡教育。出於對死亡難以名狀的恐懼,大部分人都對死亡諱莫如深、避而不談。許多家長不讓孩子參加葬禮,不允許他們談論這個不吉利的事情。
  • 孩子理解能力差,聽不懂家長的話,家長應該提成孩子的認知層面
    身為成人,我們總會抱怨孩子不聽話,對父母的勸誡不問不顧,卻從來沒想過,也許他們根本「聽不懂」父母的話,只能選擇忽略。因為年齡不同,家長和孩子的認知層面不同,所以同樣的一件事情我們會出現不一樣的看法,而同樣的一句話我們也能聽出不同的意思。
  • 【家長學堂】教孩子失敗,比逼孩子成功更重要!
    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作者 | 錢志亮來源 | 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01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許多家長都見過孩子這些表現:玩拼圖半天拼不好,就生氣地一摔:「不玩了!」
  • 睿智燈塔-孩子抗挫能力差怎麼辦,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孩子抗挫能力差怎麼辦?在如今家庭中,家長總是幫助孩子安排好一切,導致孩子很少面臨一些困難和挫折,缺少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一旦遭遇生活中的不如意,往往就會受到打擊,不知如何應對。那麼,家長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呢?近幾年來,青少年突發事件頻發,並呈現低齡化趨勢。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這讓老師們覺得非常可惜,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歡歡不去報名,後來班主任跟歡歡進行聊天之後才知道歡歡是一個非常自卑的孩子,歡歡並不敢報名,她覺得自己不行,因為對數學感興趣的人有很多,而她只是默默無聞的一個,是不可能獲得冠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