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i】植物逆境中心Kim組揭示葉綠體如何識別活性氧分子(ROS)

2021-01-21 iPlants

2019年6月2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Chanhong Kim教授課題組題為「Oxidative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of EXECUTER1 is required for singlet oxygen sensing in plastid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了EXECUTER1的氧化翻譯後修飾對其識別1O2有重要作用,揭示了植物葉綠體中識別單線氧的分子機制。

   葉綠體中游離四吡咯類化合物,如葉綠素,在吸收光能後產生的單線氧分子(1O2)一直被認為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產生的毒性副產物。2004年,KlausApel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首次發現1O2在葉綠體向細胞核的反向信號通路中起到重要作用,並在隨後的遺傳學研究指出這一信號通路主要是由細胞核編碼的葉綠體蛋白EXECUTER1介導,由此確立了1O2在細胞信號通路中的重要意義,開拓了活性氧分子介導的葉綠體向細胞核的反向信號通路研究的新思路。然而,長久以來,關於葉綠體中識別1O2的分子機制尚不明確。

 Chanhong Kim教授課題組綜合利用質譜及遺傳學方法,發現在EXECUTER1的643位色氨酸(Trp643)發生1O2特異性的翻譯後氧化修飾,對1O2識別起到重要作用 (圖1)。Trp643位於EXECUTER1的未知功能結構域DUF3506(現命名為SOS結構域)中,氧化後的Trp643可以促進FtsH蛋白酶體對EXECUTER1的降解,進而完成1O2信號的傳遞。同時這一發現也指出了識別1O2之後,EXECUTER1在被降解過程中可能釋放出向細胞核傳遞的信號分子,對這一信號分子的鑑定將會成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圖 1. EX1介導1O2信號通路. 游離四吡咯類化合物,如葉綠素,在吸收光能後產生的單線氧分子(1O2). 1O2可以氧化EX1SOS結構域(即DUF3506結構域)中643位的色氨酸。氧化後的EX1及其複合物被FtsH蛋白酶體識別並降解,是1O2信號得以被識別並進一步傳遞的先決條件。EX1在被降解過程中可能釋放出向細胞核傳遞的信號分子,進而調控細胞核中1O2特異性基因的表達,完成由葉綠體向細胞核的反向信號傳導。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Grant No. XDB27040102),中科院百人計劃(Grant No. 31871397),國家自然科學研究基金(NSFC,Grant No. 31850410478)共同支持。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 (Grant No. 31850410478) 及國際人才計劃也同時給予了大力支持。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0760-6


微信加群


iPlants組建了11個植物科學研究研究生/教授交流群,匯聚了一批全球各地的從事植物科學研究的研究生和PI。歡迎從事植物科學相關研究的同學和老師加入我們,一起討論學術和夢想。溫馨提示:進群請備註一下(格式如學校+專業+姓名,如果是PI/教授,請註明是PI/教授/副教授/副研究員/博後,否則就直接默認為在讀研究生,謝謝)。加小編微信號(ID: iplants123)或長按下面二維碼時,請註明學校和專業,非誠勿擾。



iPlants,專注植物最前沿。投稿、商務合作、轉載開白名單等事宜請聯繫微信ID:

iplants123 或郵箱:703131029@qq.com

相關焦點

  • Plant Physiol |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中心朱健康課題組揭示植物...
    2019年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課題組在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Two Chloroplast Proteins Negatively Regulate Plant Drought Resistance Through Separate Pathways
  • 揭示植物抗病之謎:從細胞膜到葉綠體之間如何拉響警報
    但是,這種「警報」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傳遞,一直讓植物學家們琢磨不透。8月24日晚,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Rosa Lozano Duran 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秘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並揭示一些植物蛋白是如何與細胞膜相關聯,並在感知病原體存在時,又是如何從細胞膜轉移至葉綠體內部,「警告」葉綠體有威脅存在。
  • 植物抗爭之路: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
    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這個過程不僅包含簡單對威脅的識別,更需要在空間上傳遞識別到的信號並協調各種響應。  對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植物細胞層面。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場所。
  • 植物抗爭之路: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重大發現
    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這個過程不僅包含簡單對威脅的識別,更需要在空間上傳遞識別到的信號並協調各種響應。對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植物細胞層面。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場所。
  • 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上海逆境中心研究團隊揭示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信號傳遞途徑責編 | 逸雲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經常遭受各種威脅,包括病原體(例如病毒和細菌)的攻擊。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信號,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清除病原體入侵。
  • 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重大發現
    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這個過程不僅包含簡單對威脅的識別,更需要在空間上傳遞識別到的信號並協調各種響應。對信號的識別和響應發生在植物細胞層面。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場所。
  •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等:《Cell》
    病毒、細菌等病原體能感染人和其它動物,也能感染植物。面對病原體的攻擊,植物怎麼辦?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病原體想要感染植物,需要先穿過細胞膜。發現有病原體入侵後,細胞膜能發出「警報」。
  • 《Cell》雜誌發文,河大在國際上首次揭示葉綠體蛋白轉運新機制!
    ,揭示了相分離的重要生理意義,而且對於探討葉綠體的生物發生、光合器官的建成和功能調節以及真核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葉綠體是植物光合作用場所。葉綠體是由光合細菌共生演變而來的,在光合作用及其他多種重要生理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葉綠體具有半自主性,95%葉綠體蛋白是由核基因編碼的,在胞質中合成為前體後,通過葉綠體外被膜和內被膜上的轉運通道將蛋白質轉入葉綠體的不同區域才能使葉綠體行使光合功能。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H3K27me3識別與轉錄抑制調控的新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段成國課題組和研究員朱健康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Coupling of H3K27me3 recognition with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 研究揭示SHL蛋白對抑制和活性組蛋白修飾的識別機制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杜嘉木研究組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鍾雪花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Dual recognition of H3K4me3 and H3K27me3 by a plant histone reader SHL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綜合利用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植物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等手段聯合揭示了植物特有的組蛋白識別蛋白
  • The Plant Journal連發兩文,4D蛋白質組學「牛刀小試」,揭示植物...
    美國密蘇裡大學Ron Mittler團隊基於timsTOF Pro質譜儀的4D蛋白質組學以及靶向蛋白質組學,結合轉錄組學分析,對擬南芥中AtNEET蛋白的功能進行深入探討,揭示了AbNEET蛋白在擬南芥中調節鐵-硫代謝和鐵穩態中的重要作用及分子機制。鐵-硫(Fe-S)簇在植物的多種代謝和調節通路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 |揭示植物快速傳遞「警報「」信息的重要信號途徑
    2020年8月24日晚23時,Cell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Rosa Lozano-Duran課題組題為「Adefence pathway linking plasma membrane and chloroplasts and
  • 中科院外籍科學家揭示病毒如何「騙過」植物併入侵的 揭示病毒的...
    北京時間8月24日23時,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外籍科學家羅莎·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團隊在《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產所。
  • 逆境中心合作研究揭示復甦植物旋蒴苣苔的耐旱機理
    但由於缺乏基礎的基因組信息,人們並不了解復甦植物如何在葉片和根系脫水的情況下生存下來。旋蒴苣苔(Boea hygrometrica)是一種重要的復甦植物,能以脫水狀態在北緯 40°附近地區越冬,並能在以石灰巖為主的喀斯特地區生長旺盛,表明脫水誘導的一些保護機制也有利於植物對其它環境脅迫的耐受性。該合作研究通過測序獲得了1.69 Gb的基因組草圖,這是人們首次測序極端耐脫水的植物。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croRNA生物合成和植物...
    近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何玉科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 of MIR398 genes suppress microR398 processing and
  • 中科院植物研究團隊發論文揭示植物病原入侵途徑
    看看新聞Knews記者 韓瓊2020-08-25 00:00北京時間8月24日23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
  • 研究活性氧所誘導的光合作用抑制機理如何減緩植物細胞的強光破壞
    而這些活性氧對蛋白、膜脂和色素分子都具有破壞作用。因而,深入研究活性氧所誘導的光合作用抑制機理對於如何減緩植物細胞的強光破壞,進而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很早人們就一直研究葉綠體在光合作用過程產生的自由基,主要是在光系統2(PSII)內發現了大量的超氧陰離子自由基。但是,由於捕捉劑性能的限制對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捕獲一直不很理想,直至新一代高效自由基捕捉劑DEPMPO的出現之後,文獻中才報導了關於水稻葉綠體PSII顆粒中捕獲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可靠證據[48,49]。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小】 語音播報   12月12日,中國科學院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杜嘉木課題組  逆境中心質譜平臺為該研究提供了酶活實驗幫助,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國家蛋白質設施BL19U1(SSRF)為數據收集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支持。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中科院的資助。
  • 病毒如何「騙過」植物併入侵 中科院國際團隊揭示「病毒騙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為什麼植物會被病毒、細菌侵襲?病毒、細菌是如何「騙過」植物自身的防禦體系的?如何在保證植物產量不減少的情況下還能增強抵抗力?北京時間8月24日晚23時,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外籍科學家羅莎 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團隊在《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
  • 中科院上海逆境中心何躍輝課題組發表越冬植物「春化作用」的分子...
    解析植物春化作用的調控機制有助於作物的引種與分子育種,使其能在合適季節開花結實,提高作物的產量。近日,JIPB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何躍輝課題組題為Experiencing winter forspring flowering—a molecular epigenetic perspective on vernalization的綜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