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他本科學的是造紙,畢業後就去造紙廠當助理工程師,幹著普普通通的工作。然而,畢業工作4年後,他意識到這不是想要的生活,便決定回到學校讀研。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不僅完成讀研,還讀到了博士學位,甚至前往國外普利斯頓大學讀了博士後,跟隨的老師還是大名鼎鼎的施一公。
他就是現任清華大學教授的柴繼傑。
多數人可能在現實與夢想之間,向現實妥協,但是柴繼傑沒有,甚至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樣,成為了一個核心有名的國際大家,結構生物學家。2017年,柴繼傑還獲得了被譽為「德國的諾貝爾獎」的洪堡教席獎,其獎金高達500萬歐元的獎金,換算成人民幣幾乎接近4000萬。
2008年,德國「洪堡教席獎」計劃啟動,該獎項設立是為了吸引世界頂尖人才來德國高校工作,提升德國學術實力。該獎以5年內向每位獲獎者提供高達500萬歐元,其中這還只是基本經費,要是加上其他經費,那麼這筆獎金可以說是一筆巨資。可見德國為了能夠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也是下了血本,更反映出了柴繼傑的科研價值。或許,這也是德國學術能這麼強的原因之一吧。
然而,面對德國提供的優厚待遇和職位,柴繼傑卻毫無遲疑地回國。
不得不說,德國人對於人才的評價極為準確。沒有多久,柴繼傑就拿出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25年前,植物體內的抗病蛋白被發現,但各國科學家均未能搞清楚對其發揮作用的分子機制。在2019年,柴繼傑作為領導者之一,完成了清華大學和中科院團隊合作的項目,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文,揭示了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機制,給出了答案,該研究成果也是中國科學家在國際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的歷史性重大突破。未來,這項研究有著重要的應用,簡單舉一個常見的例子,比如設計新型抗病蟲種子,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為新農業開啟新的篇章,發展真正的綠色農業。
然而,柴繼傑的成功並非偶然。施一公在採訪和演講中曾經屢次提到這位比他還大1歲的「高徒」——柴繼傑。
或許,是柴繼傑的科研經歷,太過於特別,甚至是有些坎坷,才給施一公院士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給同門的顏寧留下了深刻印象。柴繼傑進入施一公課題組之初,基礎差、英語也不行,可以說「天賦」跟他沒有一絲關係,但是他靠著勤能補拙走到了今天。
「繼傑從來不認為世上有什麼事他做不到。」施一公這麼評價柴繼傑。
也許,那些常常拿「天賦」為自己平庸找理由的人應該反思,「天賦」固然重要,但是努力更加重要,柴繼傑教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用自己的努力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樣,這或許也是施一公喜歡用柴繼傑教授鼓勵其他的學子的原因。
柴繼傑教授無疑是「逆襲」的典範,他是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