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繼傑:從造紙廠工程師到頂尖科學家,任何事都可以靠努力做到

2020-12-05 教育思享

「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他本科學的是造紙,畢業後就去造紙廠當助理工程師,幹著普普通通的工作。然而,畢業工作4年後,他意識到這不是想要的生活,便決定回到學校讀研。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不僅完成讀研,還讀到了博士學位,甚至前往國外普利斯頓大學讀了博士後,跟隨的老師還是大名鼎鼎的施一公。

他就是現任清華大學教授的柴繼傑。

多數人可能在現實與夢想之間,向現實妥協,但是柴繼傑沒有,甚至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樣,成為了一個核心有名的國際大家,結構生物學家。2017年,柴繼傑還獲得了被譽為「德國的諾貝爾獎」的洪堡教席獎,其獎金高達500萬歐元的獎金,換算成人民幣幾乎接近4000萬。

2008年,德國「洪堡教席獎」計劃啟動,該獎項設立是為了吸引世界頂尖人才來德國高校工作,提升德國學術實力。該獎以5年內向每位獲獎者提供高達500萬歐元,其中這還只是基本經費,要是加上其他經費,那麼這筆獎金可以說是一筆巨資。可見德國為了能夠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也是下了血本,更反映出了柴繼傑的科研價值。或許,這也是德國學術能這麼強的原因之一吧。

然而,面對德國提供的優厚待遇和職位,柴繼傑卻毫無遲疑地回國。

不得不說,德國人對於人才的評價極為準確。沒有多久,柴繼傑就拿出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25年前,植物體內的抗病蛋白被發現,但各國科學家均未能搞清楚對其發揮作用的分子機制。在2019年,柴繼傑作為領導者之一,完成了清華大學和中科院團隊合作的項目,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文,揭示了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機制,給出了答案,該研究成果也是中國科學家在國際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的歷史性重大突破。未來,這項研究有著重要的應用,簡單舉一個常見的例子,比如設計新型抗病蟲種子,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為新農業開啟新的篇章,發展真正的綠色農業。

然而,柴繼傑的成功並非偶然。施一公在採訪和演講中曾經屢次提到這位比他還大1歲的「高徒」——柴繼傑。

或許,是柴繼傑的科研經歷,太過於特別,甚至是有些坎坷,才給施一公院士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給同門的顏寧留下了深刻印象。柴繼傑進入施一公課題組之初,基礎差、英語也不行,可以說「天賦」跟他沒有一絲關係,但是他靠著勤能補拙走到了今天。

「繼傑從來不認為世上有什麼事他做不到。」施一公這麼評價柴繼傑。

也許,那些常常拿「天賦」為自己平庸找理由的人應該反思,「天賦」固然重要,但是努力更加重要,柴繼傑教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用自己的努力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樣,這或許也是施一公喜歡用柴繼傑教授鼓勵其他的學子的原因。

柴繼傑教授無疑是「逆襲」的典範,他是好樣的。

相關焦點

  • 柴繼傑從造紙廠工程師到清華教授,生活不如意,你是否有勇氣改變
    在中國就有這麼一個人,他本科學的是造紙,畢業後就去造紙廠當助理工程師,幹著普普通通的工作。或許,在這樣的工作下,多數人會繼續這麼下去,可是他工作4年後,厭倦了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也不是他想要的,於是回到了學校讀研。「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 柴繼傑:非科班出身也能「逆襲」
    領導完成這一成果的科學家之一,就是清華大學教授柴繼傑。  在搜尋引擎中搜索「柴繼傑」3個字,常和他一起出現的名字,是他的導師施一公。施一公在採訪和演講中屢次提到這位比自己還大1歲的「高徒」。因為柴繼傑的科研經歷,確實走得不尋常。  本科時,柴繼傑學的是造紙,畢業後就去造紙廠當助理工程師。工作4年後,意識到「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柴繼傑決定回到學校讀研。
  • 柴繼傑:從造紙工人到清華教授,成中國獲洪堡獎第一人
    柴繼傑和校長在當今社會,很多人都羨慕那些富二代、官二代,認為他們出身就比自己好很多,自己不成功都是因為命運不公有的人選擇屈服,平平淡淡地過完一生;而有的人積極尋求轉變,在不斷嘗試和努力中,完成人生的逆襲!而清華大學教授,獲得德國洪堡講席獎的第一位中國人——柴繼傑,就是一位不屈服於命運,實現人生逆襲的代表人物。
  • 從造紙工人到國際生物學家,柴繼傑教授的艱辛科研路!
    1983.09-1987.07 大連輕工業學院學士 1987.09-1991.09 丹東鴨綠江造紙廠助理工程師 1991.09-1994.07 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碩士 1994.09-1997.07 協和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博士
  • 他從造紙工人到世界生物學家、清華大學博士後,成長之路讓人感動
    1987年順利畢業,並分配到丹東鴨綠江造紙廠擔任助理工程師,在這個崗位上一坐又是4年,他逐漸發現如果不有所改變,一輩子都會在造紙廠度過,內心仿佛有一個聲音告訴他,這種人生不是他想要的。柴繼傑人生志向的覺醒,讓他想要改變現狀,而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讀書。於是,他在工作4年之後,毅然決定攻讀碩士學位,並於1991年成功考入北京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成為一名碩士研究生。
  • 師從施一公,半路出家的清華教授柴繼傑,今日再發Science
    「當時的校園很小,只有一進校門的那一棟教學樓,後面有幾棟零星的宿舍樓,其他地方都是荒地。」柴繼傑教授2018年7月在母校大連工業大學演講時曾回憶。1987年畢業後到丹東鴨綠江造紙廠擔任助理工程師。在工作了四年後,1991年他考取了北京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的碩士生,據他回憶,當初老師來到他工作的工廠進行面試,為他在那樣的環境下還能堅持學習所感動。
  • 對顏寧影響至深的三男一女,施一公、鍾毅、柴繼傑、吳嘉煒!
    「行雲流水」來形容,在設計實驗的時候,已經把所有細節夠考慮到,甚至連小小槍頭的使用序列都標的非常清楚,因此也讓施一公的實驗做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少犯錯誤,生物實驗中任何的細節忽視,都有可能造成實驗很難被重複,正是大局觀的預判和細節的把控,讓施一公成為目前全球範圍內發表CNS主刊論文最多的華人科學家。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任何時代,都是年輕人在突破科學的前沿
    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野依良治表示,無人可以孤軍奮鬥,我們的知識與全人類的知識密不可分。科學註定要取得進步,在任何時代都是年輕人在突破科學的前沿。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慷慨地鼓勵年輕科學家們熱愛基礎學科。
  • 中國夢之1984年·「我請求承包造紙廠!」
    「大字報」貼出後,有人說他要「搶班奪權」,有人說他「野心大暴露」,這些人,都是廠裡的領導;也有人拍手稱快,這些人,都是廠裡的工人。 時任石家莊市市長的王葆華說,當時石家莊造紙廠的情況很微妙,這是一個擁有800多人的大廠,當年國家下達的年利潤計劃是17萬元,但廠領導卻不敢接下來,討價還價說還得虧損10萬。
  • 獲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頒獎 這個「00後」女孩是如何做到的?
    和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面對面交流,對很多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17歲的杭州第二中學女生李依庭卻做到了。近日,杭州女生李依庭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憑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出眾的表現,獲得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優秀小科學家」稱號。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前夕,協會秘書長王侯回憶三年前上海市領導...
    7月份的時候,我們判斷科學家全部到上海參會的難度已經很大了,當時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上海主會場+海外分會場,二是上海線下會場+雲論壇,這兩個方案我們都做了努力。到了8、9月份,國外的疫情還是沒有好轉,我們果斷地取消了海外分會場的想法,專注到雲論壇的模式。但是雲論壇的複雜程度隨著人數增加成指數增長。
  • 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匯聚世界最強大腦的...
    將「最先一公裡」優勢轉化為「最後一公裡」動能 2018年,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方案在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宣布啟動;2019年第二屆頂科論壇上,社區方案全球首次公開展示;今年8月,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拍出了首幅地塊,將建設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永久會址。
  • 清華大學教授柴繼傑做客「植物遺傳與發育」高峰論壇
    植物先天免疫機制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領域,柴繼傑帶領的研究團隊主要關注病原菌與宿主間相互關係等研究,通過結構生物學的方法結合生物化學等手段,解析病原體激活受體蛋白從而引起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並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本次報告主要從病原相關分子模式觸發的免疫反應(PTI)的角度,詮釋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RLKs)在植物抗病防禦反應的作用。
  • 任何沒有走心的「自強不息」,都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假裝努力而已
    如今呢,伸手怕辜負,縮手怕錯過,在喜歡的人,事,物面前,只能摸摸肚腩,酸酸地說「物以類聚,人以'窮'分」。曾幾何時,你七竅玲瓏:說人生既需要高瞻遠矚,也需要鼠目寸光。說「高瞻遠矚」能為你指明方向,說「鼠目寸光」能讓你活在當下。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全球「最強大腦」青睞上海?
    從第一屆到第三屆,頂尖科學家人數從35到65再到137位,其中諾獎得主從26到45再到61位,論壇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放眼全球,能夠集聚如此數量頂尖科學家的,除了瑞典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大概也只有1951年誕生於德國博登湖畔的林島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了。可能很多人會問,這個誕生於滴水湖畔的論壇為何有如此的魅力?它到底擔負著怎樣的使命?這次為什麼又是上海?中國人常說,三者,多也。
  • 一個人想要變富,不光要靠努力,還要做到這3點,才能越來越富有
    一個人想要變富,不光要靠努力,還要做到這3點,才能越來越富有 對於大多數人,他們給自製定的目標,就是能夠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富有。有了目標,自然也就有了前進的奔頭,他們就會朝著這個方向,挖掘出自己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