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細節和大局觀的施一公
2019年截止11月,顏寧發表4篇CNS主刊論文,成為本年度全球發表CNS論文最多的華人科學家,已經是清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雙聘教授的顏寧算是目前世界上最頂尖的結構生物學家,然而顏寧作為科普博主,和自己的粉絲們分享了自己的科研之路,其中自己導師施一公的實驗大局觀和對細節的把控,讓顏寧感到非常的佩服,用顏寧的話來講,自己導師施一公院士的實驗可以用「行雲流水」來形容,在設計實驗的時候,已經把所有細節夠考慮到,甚至連小小槍頭的使用序列都標的非常清楚,因此也讓施一公的實驗做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少犯錯誤,生物實驗中任何的細節忽視,都有可能造成實驗很難被重複,正是大局觀的預判和細節的把控,讓施一公成為目前全球範圍內發表CNS主刊論文最多的華人科學家。
善於聆聽他人的師兄鍾毅
顏寧在清華大學本科階段就受到一位師兄的影響,一位教授給介紹他們系中的傳奇牛人,其中提到了鍾毅,博士畢業後直接在國際頂尖生物科研實驗室冷水港拿到了教職,而他的成功就在於善於聆聽他人,每次導師在實驗室中談課題,他就會去湊過去傾聽,畢竟一般導師教授們在實驗室談課題的時候,都是在強調重點和傳授思維,正是這種善於聆聽他人的優點,久而久之就會讓自己很容易地理解其他人的想法,而不是導師心目中是李若彤版的小龍女,而導師表達出來的是劉亦菲式的小龍女,最後研究生最終接收到的是賈玲版的小龍女。因此善於聆聽導師和實驗室其他資深成員的報告,那麼很容易獲得導師最準確的思維傳遞!
當年
一絲不苟,條理做事的吳嘉煒
當年顏寧鼓起勇氣申請到了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的機會,在這裡不僅受到導師施一公的教導,還有課題組內師姐的影響,其中吳嘉煒就是顏寧的榜樣,做事乾淨利落,工作檯有條有理,這一點很多研究生都無法做到,很多人都會以沒時間,太忙來為自己工作檯的凌亂找藉口,其實想要做好科研,做事一定要有條理,任何的實驗筆記一定要認真記錄,畢竟大量的實驗過後,如果沒有詳細完整的筆記,如果實驗出現問題,很難發現到底哪裡出現問題,而且有條理的人,工作效率會很高,別人在忙於四處尋找各種資料時,作息規律的嘉煒師姐可以做到工作量比看著一天忙碌加班的人都多!
打破常規的科研鬼才柴繼傑
柴繼傑是顏寧回國後在清華大學的同事,作為非科班出身的柴繼傑在科研領域的成就不僅讓顏寧感受到佩服,施一公也在多個場合誇讚國柴繼傑教授,在顏寧眼中非常聰明的柴繼傑,其實就是打破常規,探尋新的事物,所謂的protocol只不過是經驗的積累,迷信別人的經驗,不敢像科研權威發起挑戰,那麼就沒有科研創新可言,實驗可以失敗,但是科研思維一定要大膽,不要局限於傳統的經驗之談中,畢竟世界上曾經很多偉大的科研發現其實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什麼是科研道德?
其實就像顏寧說的一樣,所謂的科研道德根本不需要去宣,科學的本質就是求真,所謂的科研道德宣講本來就不應該存在,如果一名科研工作者沒有科研求真的底線,那麼就不應該配做一名科研工作者,最近關於科研道德的話題,網絡紛爭,也警示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科研不造假,造假不科研,在大數據時代,只要留下汙點,整個科研生涯都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