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出高徒:2019年,施一公、顏寧、柴繼傑等在CNS上發表12篇論文

2020-12-05 中國校園在線

在2019年,施一公,顏寧,柴繼傑及周強在Cell,Nature 及Science共發表12篇研究成果,在結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就系統盤點一下這些研究成果:

【1】在哺乳動物的電壓門控鈣(Cav)通道(VGCC)的10個亞型中,Cav3.1–3.3構成T型或低電壓激活的亞家族,其異常活動與癲癇,精神病和 疼痛相關。2019年11月25日,顏寧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Cryo-EM structures of apo and antagonist-bound human Cav3.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單獨的人類Cav3.1的冷凍電鏡結構以及與高度Cav3選擇性阻滯劑Z944結合的冷凍EM結構,其解析度分別為3.3和3.1。弓形的Z944分子在孔結構域的中心腔中傾斜,寬端插入重複序列II和III之間的界面的窗孔中,窄端像塞子一樣懸在細胞內門上方。這些結構為比較研究不同Cav亞家族之間不同的通道特性提供了框架。

【2】2019年7月5日,原清華大學顏寧(清華大學第一單位)等人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Modulation of cardiac ryanodine receptor 2 by calmoduli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導了RyR2的8個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結構,它們共同揭示了不同形式CaM的分子識別特徵,並提供了對CaM對RyR2通道門控的調節的見解。Apo-CaM和Ca2 + -CaM結合由手柄,螺旋和中心區域形成的細長裂縫中的不同但重疊的位點。RyR2上CaM結合位點的轉變受Ca2 +與CaM結合而不是RyR2的控制。Ca2 + -CaM誘導各個中心結構域的旋轉和域內移位,導致PCB95和Ca2 +激活的通道的孔閉合。相比之下,ATP,咖啡因和Ca2 +激活通道的孔在Ca2 + -CaM存在下保持開放,這表明Ca2 + -CaM是RyR2門控的許多競爭調節劑之一;

【3】2019年5月30日,顏寧(清華大學為第一通訊單位)及吳建平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Basis for Ligand Modulation of a Mammalian Voltage-Gated Ca2+ Channel」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Cav1.1與拮抗藥物硝苯地平,地爾硫卓和維拉帕米的複合物的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結構,解析度分別為2.9,3.0和2.7;Cav1.1與DHP激動劑Bay K 8644複合物的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結構,解析度為2.8。

地爾硫卓和維拉帕米穿過孔域的中心腔,直接阻斷離子滲透。儘管硝苯地平和Bay K 8644在重複III和IV的界面處佔據相同的位點,但協調細節支持以前的功能觀察。這些結構闡明了不同Cav配體的作用模式,並為結構引導的藥物發現建立了框架。總之,結構研究闡明了三種臨床應用的拮抗劑和原型激動劑在原子水平上識別和調節L型Cav通道的分子基礎,並為大量實驗和臨床數據提供結構解釋。這些結構為未來針對Cav通道病的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4/5】2019年2月15日,原清華大學顏寧團隊Science背靠背同期發表2篇論文,發表發表題為「Structures of human Nav1.7 channel in complex with auxiliary subunits and animal toxins」及「Molecular basis for pore blockade of human Na+ channel Nav1.2 by the μ-conotoxin KIIIA」,共同闡述離子通道結構;

【6】2019年1月1日,施一公研究組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Notch recognition by human γ-secretas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人類γ-分泌酶與Notch片段的複合物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解析度為2.7。Notch的跨膜螺旋被PS1的三個跨膜結構域包圍,並且Notch片段的羧基末端β-鏈形成β-摺疊,其在細胞內側具有兩個底物誘導的PS1的β-鏈。雜合β-摺疊的形成對於底物裂解是必需的,其發生在Notch跨膜螺旋的羧基末端。PS1在底物結合後經歷明顯的構象重排。這些特徵揭示了Notch識別的結構基礎,並且對γ-分泌酶對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的募集具有意義;

【7】2019年1月11日,清華大學施一公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Recognition of th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by human γ-secretas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了人類γ-分泌酶與跨膜APP片段的複合物的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結構,解析度達到2.6。 該結構用作發現γ-分泌酶的底物特異性抑制劑和理解γ-分泌酶的生物學功能以及AD的疾病機制的重要框架;

【8】2019年3月14日,施一公研究組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es of the Catalytically Activated Yeast Spliceosome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Branch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得到了釀酒酵母的兩種不同前mRNA上組裝了B *複合物,並確定了四種不同B *複合物的冷凍EM結構,總解析度為2.9-3.8。 U2核小RNA(snRNA)和分支點序列(BPS)之間的雙鏈離散地遠離5個B *複合物中的5'-剪接位點(5'SS),其缺乏步驟I剪接因子Yju2和Cwc25。

將Yju2募集到活性位點使U2 / BPS雙鏈體進入5'SS附近,BPS親核試劑位於距催化金屬M24處。該分析揭示了Yju2和Cwc25在分支中的功能機制。 不同前mRNA上的這些結構揭示了在主要功能狀態下剪接體的底物特異性構象。 這些構象狀態的比較揭示了對支化反應的機理見解;

【9/10】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傑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複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裡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gand-triggered allosteric ADP release primes a plant NLR complex」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通過重建了擬南芥中NLB蛋白ZAR1-RKS1和ZAR1-RKS1-PBL2UMP複合物,並分別以3.7和4.3的解析度確定了它們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結構,揭示了ZAR1-RKS1識別PBL2UMP和PBL2UMP激活ZAR1的機制,為理解NLR蛋白提供了結構模板!"Reconstitution and structure of a plant NLR resistosome conferring immunity」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重建了ZAR1-RKS1-PBL2UMP-dATP活性複合體,證明了其複合體在免疫激活過程中進行寡聚化,並揭示了其激活免疫反應的機制!這兩項研究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歷史性的重大突破,填補了人們25年來對植物抗病蛋白認知的巨大空白,將為研究其它抗病蛋白提供範本。Science雜誌同期發表評論文章,認為「首個抗病小體的發現,為植物如何控制細胞死亡和免疫提供了線索」「顯著推進了人們對植物免疫機制的認識」「打開了多個開拓性研究方向」;

【11】2019年7月10日,清華大學柴繼傑與東安格利亞大學Cyril Zipfel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Mechanisms of RALF peptide perception by a heterotypic receptor complex」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導RALF23誘導CrRLK1L FERONIA(FER)和LORELEI(LRE)-LIKE 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ACHORED PROTEIN 1(LLG1)之間的複合物以調節免疫信號。該研究工作揭示了GPI錨定蛋白與植物遺傳學上不相關的RK一致的植物肽感知的意外機制,這提供了一個分子框架,通過CrRLK1L RK和GPI錨定 的LRE / LLG家族蛋白質之間的不同異源複合物的感知,提供了一種分子框架來理解RALF多肽如何調節多個過程;

【12】2019年3月13日,西湖大學周強團隊(第一單位清華大學)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LAT1–4F2hc heteromeric amino acid transporter complex」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闡明了LAT1-4F2hc複合體的結構,並提供了對其功能及其可能與疾病相關的機制的見解;

來源:iNature 綜合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對顏寧影響至深的三男一女,施一公、鍾毅、柴繼傑、吳嘉煒!
    注重細節和大局觀的施一公2019年截止11月,顏寧發表4篇CNS主刊論文,成為本年度全球發表CNS論文最多的華人科學家,已經是清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雙聘教授的顏寧算是目前世界上最頂尖的結構生物學家,然而顏寧作為科普博主,和自己的粉絲們分享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 施一公的得意門生,雖是90後已發表多篇世界級論文,有望比肩顏寧
    提起施一公,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他是我國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還是西湖大學的創始人,相當優秀。所謂名師出高徒,他旗下也招收了眾多的學生,有幾位是享譽國際的科研人才,其中最出名的要屬顏寧了。除此之外,施一公其他的學生也很不錯,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位女性,雖然沒有顏寧的名氣高,但她在學術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她是施一公的得意門生,雖是90後已發表多篇世界級論文,有望比肩顏寧,她的名字叫白蕊。這位姑娘算是清華生命學院的一位傳奇人物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 顏寧團隊再發Nature,西湖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據悉,這是西湖大學繼2019年3月13日以通訊單位發首篇nature後,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顏寧的性格直爽,個性獨立,不擅於掩飾自己的感受。回國10年間,顏寧在國際頂級期刊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回國10年後,2017年,顏寧重新回到普林斯頓大學任終身講席教授。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2月14日,顏寧教授團隊在Science雜誌同期發表了兩篇研究長文(Article)。據了解,這也是顏寧團隊的第10篇Science 論文。
  • 2019中國學者在CNS頂尖期刊發表論文44篇,施一公、顏寧包攬5篇!
    10篇,Nature發表了17篇,Science發表了17篇;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26篇文章由獨立的一個通訊單位完成,18篇是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的,其中有12篇是中外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的,6篇是國內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按領域來劃分:生命科學領域的有26篇(包括12篇結構);材料科學有7篇;,化學有4篇;物理學有3篇;地理學,海洋科學,考古學,環境科學各1篇;
  • 今年,清華大學已在CNS上發表17篇論文,「冷凍電鏡」立大功,牛!
    在2019年(截至2019年12月2日),清華大學以冷凍電鏡為技術,共發表了17篇Cell,Nature 及Science文章:顏寧4篇(共5篇,其中的一篇文章的通訊單位西湖大學),施一公3篇,柴繼傑3篇,李雪明2篇,周強1篇,楊茂君1篇等。
  • 施一公培養清華精英顏寧和白蕊,如今58歲的饒毅培養了多少精英?
    人們常說「名師出高徒」,所以對於研究生來講,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導師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作為名師的學生,也應當明白「師傅領進門,學藝在個人」,不論導師的影響力有多麼深遠,學生自己的成就還是要看自己的努力。正因為如此,一些頂尖的教授能夠培養出聲名遠播的學生,而另外一些頂尖的教授培養的學生總是難以超越老師,或者培養的學生難以像老師一樣形成影響力。例如先後回國任教的饒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分別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而且是學術道路和教育事業上的摯友,但是在人才培養上的具體成效存在一定的差別。
  • 施一公門下得意弟子遠遠不止顏寧一個
    施一公回國之後全力投入國家的教育事業的發展,俗話說得好,嚴師出高徒,在施一公老師的培養之下,其接連培養出三位優秀的女弟子,每一位都取得令世人佩服的科研成果。顏寧三位女弟子中,顏寧可謂是大弟子了,最先出名的就是顏寧。
  • 施一公培養清華精英顏寧與白蕊,如今58歲的饒毅培養了多少精英
    人們常說「名師出高徒」,所以對於研究生來講,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導師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作為名師的學生,也應當明白「師傅領進門,學藝在個人」,不論導師的影響力有多麼深遠,學生自己的成就還是要看自己的努力。正因為如此,一些頂尖的教授能夠培養出聲名遠播的學生,而另外一些頂尖的教授培養的學生總是難以超越老師,或者培養的學生難以像老師一樣形成影響力。
  • 施一公有三位優秀女弟子,他的男弟子表現如何,同樣非常優秀
    顏寧出國後,接棒顏寧的是清華大學醫學院2013級直博生萬蕊雪,她成為施一公弟子中又一顆非常耀眼的學術新星。2014年,剛進入施一公團隊不久,萬蕊雪就接觸到了世界性的難題,開始從事剪接體的三維結構與分子機理研究。此後,她連續在世界世界頂尖學術雜誌《Science》上發表論文7篇,在《Cell》上發表論文2篇。
  • 柴繼傑:非科班出身也能「逆襲」
    本月,清華大學和中科院團隊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文,揭示了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機制。領導完成這一成果的科學家之一,就是清華大學教授柴繼傑。  在搜尋引擎中搜索「柴繼傑」3個字,常和他一起出現的名字,是他的導師施一公。施一公在採訪和演講中屢次提到這位比自己還大1歲的「高徒」。
  • 她是施一公得意門生,讀博4年發表8篇頂級論文,能否超越顏寧?
    「求是傑出科學家獎」,這可是一個很有分量的獎項,也充分說明了顏寧的厲害。 其實除了顏寧,施一公門下的另一位學生同樣很厲害,而且還是一名90後,她就是白蕊。 白蕊從高中時候產生了對生物的濃厚興趣,同時她也是一名學霸,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武漢大學的生命學院,但是她一直有一個清華夢。
  • 施一公弟子,不是顏寧,榮獲「諾貝爾女性獎」,顏寧發文耐人尋味
    如今提起施一公教授,大多數人都會想起他在生命科學領域和教育領域的卓越成就。而近些年來讓施老更加出名的除了自己本身的科研成就之外,還有培養出顏寧、白蕊、萬蕊雪等優秀的弟子。正所謂「嚴師出高徒」,施一公教授麾下的弟子,也是一代比一代優秀,每一位都獲得了令世人佩服的科研成果。近日,施一公教授的一名弟子,不是顏寧,獲得了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並且她年僅27歲,可謂是「最年輕」的一代科學家了,網友紛紛感嘆:牛掰,那是一般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 師從施一公,半路出家的清華教授柴繼傑,今日再發Science
    柴繼傑,1966年生於遼寧,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獲得者,已發表80多篇SCI,13篇CNS,他引12000+次。主要科研領域與方向:以蛋白質晶體學為手段,結合生化細胞生物等方法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關係。
  • 柴繼傑:從造紙廠工程師到頂尖科學家,任何事都可以靠努力做到
    然而,畢業工作4年後,他意識到這不是想要的生活,便決定回到學校讀研。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不僅完成讀研,還讀到了博士學位,甚至前往國外普利斯頓大學讀了博士後,跟隨的老師還是大名鼎鼎的施一公。他就是現任清華大學教授的柴繼傑。
  • 清華「女神」4年發表8篇CNS,師從施一公?未來成就可能超過顏寧
    在我國,清華大學是最頂尖的理工名校,清華大學的女生數量相對於其他綜合類院校來說,還是比較少的,所以清華大學的女性科學家非常惹人注目,之前火遍全國的顏寧就是清華大學的校友,因為天資聰明,智商超群,科研成果出眾,顏寧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不少人的心!
  • 師從施一公,不是顏寧,今獲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網友:牛掰
    如今提起施一公教授,大家就會想起他在生命科學領域和教育領域的卓越成就。而近些年來讓施老更加出名的除了自己本身的科研成就之外,還有培養出顏寧、白蕊、萬蕊雪等優秀的弟子。
  • 科研明星們的新稱謂叫「沈飛黨」,博士8篇cns主刊論文的白蕊!
    「沈飛黨」2019年3月15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團隊又發表一篇科研大作,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發表重磅文章,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成功捕獲解析RNA剪接過程的團隊,發表這篇論文的學生是顏寧的兩位師妹,一位是白蕊一位是萬蕊雪,顏寧和自己粉絲分享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白蕊,這名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在清華碩博連讀4年時間內就發表了8篇CNS
  • 顏寧與施一公是什麼關係?為什麼顏寧回清華大學十年後出走美國?
    顏寧,一個才貌讓人羨慕的才女,成為清華大學教授不是很正常嗎?明明是單身,怎麼就變成了施一公的老婆了?真的太八卦了。說實話,顏寧的學術之路確實也跟施一公是有很大的聯繫的,施一公可以說是顏寧學術道路上的引路人。
  • 施一公最得意女弟子之一:未來女科學家,4年8篇CNS,能超顏寧嗎?
    顏寧,一個科學界的耀眼的學術新星,她的名字已經不是單單的一個人名,而是整個科學界女性的標誌之一。而關於她的成就和學術成果以及對國家做出的貢獻想必了解她的人都已經如數家珍了吧,這裡就不再詳細介紹了!如果提到科學界大名鼎鼎的施一公,想必也是無人不曉,而如果聞到他的最得意的女弟子,當屬第一的非顏寧莫屬了!但顏寧之後,再難以出現第二個「顏寧」嗎?
  • 她是施一公得意弟子,落選中科院院士,出走美國當選美國院士
    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顏寧,而她取得的成就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顏寧和施一公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1996年,顏寧憑藉著穩定的發揮和出色的成績順利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原本學習基礎較好的她並沒有因為到了清華就驕傲自滿,反而變得更加謙遜,因為她知道能夠進入這裡的人都不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