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科學盛宴將在今天進入上海時刻。儘管遭遇疫情,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如期向世界發出了邀約。
疫情之下的最大困難是什麼?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當初是如何成立的?論壇為何選擇了上海?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獨家專訪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聽他講述背後的故事。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本屆論壇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王侯:最大的困難還是來自新冠疫情。這對論壇籌備直接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論壇組織形態的變化。7月份的時候,我們判斷科學家全部到上海參會的難度已經很大了,當時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上海主會場+海外分會場,二是上海線下會場+雲論壇,這兩個方案我們都做了努力。
到了8、9月份,國外的疫情還是沒有好轉,我們果斷地取消了海外分會場的想法,專注到雲論壇的模式。但是雲論壇的複雜程度隨著人數增加成指數增長。舉一個很小的例子,今年參會的科學家來自全球11個時區,而且論壇前後又正好碰上歐美國家從夏令時調回正常時令,光是協調參會科學家都能接受的上線時間,我們就經歷了繁瑣的計算和反覆的溝通,我們的辦公室幾乎是24小時不關燈的。
另一個問題是疫情對科學家參會意願的影響。雖然採用了雲論壇的形式,但還是有不少科學家存在顧慮。有一位來自美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已經年過八旬。他很早就同意參加今年的論壇,但疫情發生之後,他從大城市躲到了鄉下的私人寓所,閉門謝客。參加雲論壇,需要到他家安裝網絡設備,他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非常抗拒,流露了退出的想法。但我們的工作人員與他反覆交流溝通,也通過其他一些科學家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終還是成功地說服了他。
正是因為我們滿滿的誠意,以及對細節的注意,所以今年參會的科學家人數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分布在四大洲25個國家或地區的近14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200餘位優秀青年科學家,將在三天的會期雲上相聚,這是史無前例的全球頂尖科學家聯動,也是疫情背景和複雜國際形勢下,「科學無國界」精神的有力實踐。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聽說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羅傑•科恩伯格主席和麥可•萊維特副主席都已來到了上海,他們來一趟不容易吧?
王侯:是的,這特別令我們感動。以色列是嚴格執行防疫措施的國家之一,科恩伯格主席往返一趟要接受兩個14天的隔離期。作為「國寶級」科學家,無論是以色列政府還是科恩伯格本人都非常重視防疫,他基本過著從住所到實驗室兩點一線的生活,甚至連兒子去探望他,父子兩人都是遵守社交距離,隔著窗戶交談。
羅傑•科恩伯格(右)和麥可•萊維特在第一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賴鑫琳攝
在這種情況下,坦率地說,我們已經做好了海外科學家都無法到現場參會的準備。但是作為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發起方,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兩位主席認為,現場參會是他們的份內事,只要有一絲可能性,都要努力去爭取。最後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終於促成了他倆來華,確實非常不容易。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論壇的成功舉辦離不開協會的努力,當初協會是在什麼機緣下成立的?
王侯:第一屆論壇是2018年舉行的,我們為此整整籌備了三年。
我和科恩伯格相識,最初是因為項目合作。他是一位結構生物學家,我想將他的項目引進到中國。但隨著交流的深入,我發現他有非常強的戰略科學家特質,不僅在學術領域有極高成就,而且對科學的本質和發展方向都有深刻的理解。
科恩伯格是俄羅斯兩任總統的科學顧問、以色列國家科學顧問。我們談到中國科技的發展,當時正是我國的科技應用場景和應用創新飛速發展的時候,但我們都深刻意識到,中國科技要繼續前進,一定要在基礎科學領域上有所突破,做出從零到一的成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最初一公裡」。
基礎科研靠誰來做呢?靠青年人。青年人是最活躍的科學群體,他們是創造未來的人。同時科學研究也需要在國際合作的框架下來進行。
我們確定了「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扶持青年成長」三個目的,聯合萊維特、朱棣文、蘭迪•謝克曼等幾位志同道合的諾貝爾獎得主,發起成立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這三個目標也被確立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三大使命。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協會為什麼要發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王侯:光成立協會還不夠,需要有一個載體來宣揚協會的理念、完成協會的使命,所以就有了辦論壇的想法。我們的想法也很樸素,諾貝爾獎是科學界最具分量的獎項,諾貝爾獎得主是最具公眾影響力的科學家。能夠集合多一些的諾獎科學家,就能引起公眾的注意,進而激發對基礎科學的熱情。後來又把頂尖科學家群體從諾獎擴展到了其它主要科學獎項。
說起來簡單,真正落地還是面臨很多的困難。頂尖科學家並不是一個緊密的團體組織,需要一個人一個人地邀請。2017年到2018年,為了邀請一位諾獎科學家入會並參加第一屆論壇,科恩伯格親手寫了28封郵件,事無巨細地向他們解釋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和論壇的理念、做法,最終成功地做了邀約。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三年籌備,我們就是用這種很笨的「拉人頭」方式,邀請到了26位諾獎科學家參加第一屆論壇。
而從籌備到執行的過程中,我認為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科學家主導。籌備的時候是科學家邀請科學家,召開的時候是「科學家講、科學家聽」。我們發現,論壇裡面最好的學生就是諾貝爾獎得主本人。連續三屆參加論壇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裡•夏普萊斯,參加每一場論壇幾乎都要提問,而且不局限在化學領域。不同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同場開放交流,是論壇的最大特色。
正是由於有最尖端的思想碰撞,論壇成為對頂尖科學家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第一屆30多位參會的海外科學家回去以後,都在談論壇的吸引力,所以第二屆參會的海外科學家增加了近一倍,今年第三屆又翻了一番。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 孟雨涵攝
通過這些頂尖科學家,協會和論壇已經得到了像英國皇家科學院、美國科學促進會,麻省理工、斯坦福、牛津、劍橋等世界頂級的科學家組織和研究機構的認可,不僅可以繼續擴大影響力,也真正能夠去做科技合作、成果轉化的工作。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為什麼選擇了上海?
王侯:這得益於上海這座城市的開放包容。科恩伯格主席給一些中國城市寫過信,表達舉辦論壇的意願,上海市領導給予了最熱烈的回應,希望論壇能夠在上海舉辦。而在論壇落地的過程中,上海市相關部門都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
我透露一個細節,第一屆論壇舉辦的時候,我們原定的名稱叫「滴水湖論壇」,市領導親自把論壇名稱改為「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從這一點小小的變化,我們感受到上海這座城市的格局和氣度。所以,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一定會在上海持續辦下去,辦成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科學盛會,助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