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繼傑從造紙廠工程師到清華教授,生活不如意,你是否有勇氣改變

2020-12-05 教育思享

假如生活不太如意,為什麼不鼓足勇氣,嘗試改變?

在中國就有這麼一個人,他本科學的是造紙,畢業後就去造紙廠當助理工程師,幹著普普通通的工作。或許,在這樣的工作下,多數人會繼續這麼下去,可是他工作4年後,厭倦了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也不是他想要的,於是回到了學校讀研。

「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他就是現任清華大學教授的柴繼傑。

誰也沒有料想到,當初在造紙廠當助理工程師的一個普通人,科研基礎差、英語也不行,可以說「天賦」跟他沒有一絲關係,但是他靠著勤能補拙走到了今天,能夠站在了中國一流學府清湖大學的講臺上,成為了中國眾多優秀學子的老師。

而這與柴繼傑當初,敢於打破曾經的生活,更源於他努力讀書的結果。在柴繼傑讀完研究生之後,他還取得博士學位,然後前往國外普利斯頓大學讀博士後,師從大名鼎鼎的施一公院士。

對於柴繼傑的成功,可能許多人認為這源於他的幸運。或許這是一種幸運,但是卻更多是他本人的努力。如果,當初沒有堅持讀研,沒有堅持讀博,柴繼傑也不可能有前往美國繼續學習的機會,更不會遇到大名鼎鼎的施一公。

2017年,柴繼傑還獲得了被譽為「德國的諾貝爾獎」的洪堡教席獎,其獎金高達500萬歐元的獎金,換算成人民幣幾乎接近4000萬。當然比起獎勵,並不算什麼,他已經成為了一個核心有名的國際大家,結構生物學家。

德國「洪堡教席獎」的設立是為了吸引世界頂尖人才來德國高校工作,提升德國學術實力,該獎以5年內向每位獲獎者提供高達500萬歐元,這還只是基本經費,要是加上其他經費,要遠遠高於這個數字。柴繼傑能夠獲得如此大獎,可見其學術能力。

不過,讓人更加欣慰的是柴繼傑最終回到了中國。

25年前植物體內的抗病蛋白被發現,然而,各國科學家均未能搞清楚對其發揮作用的分子機制。面對這樣的國際難題,2019年,柴繼傑帶領團隊攻堅克難,藉助清華大學和中科院團隊合作的項目平臺,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文,揭示了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也是中國科學家在國際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的歷史性重大突破。

這項研究意義重大,未來極有可能改變農業,讓農業更加綠色,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如今柴繼傑的科研之路也越走越遠,未來必然會助力中國崛起。

當然,柴繼傑的逆襲,既是源自自身的不懈努力,也來自施一公的培養。而曾經施一公在採訪和演講中也屢次提到這位比他還大1歲的「高徒」。

「繼傑從來不認為世上有什麼事他做不到。」施一公這麼評價柴繼傑。

或許,天賦對於一個人很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不認輸的心態,而柴繼傑正是因為如此的心態,在人生中不斷地晉級,活成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麼,對於很多生活並不如意的人們來說,是否也可以鼓起勇氣,做出改變?相信自己,那麼就一定可以。柴繼傑的成功,即是偶然,也是必然的結果,就如同施一公評價柴繼傑的那句話一樣。

當你認為世界上沒有什麼事自己做不到,只要你肯努力,誰也無法阻擋你前進的腳步,那麼你就距離成功不會太遠。或許,中國人就當如此!

相關焦點

  • 柴繼傑:從造紙工人到清華教授,成中國獲洪堡獎第一人
    文|點心教育前言:不以出身論英雄,造紙工人也能成清華大學教授!,在抱怨中不斷蹉跎著時光,可是生活不順,難道真的就只是命運弄人嗎?而清華大學教授,獲得德國洪堡講席獎的第一位中國人——柴繼傑,就是一位不屈服於命運,實現人生逆襲的代表人物。
  • 柴繼傑:從造紙廠工程師到頂尖科學家,任何事都可以靠努力做到
    「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他本科學的是造紙,畢業後就去造紙廠當助理工程師,幹著普普通通的工作。然而,畢業工作4年後,他意識到這不是想要的生活,便決定回到學校讀研。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不僅完成讀研,還讀到了博士學位,甚至前往國外普利斯頓大學讀了博士後,跟隨的老師還是大名鼎鼎的施一公。他就是現任清華大學教授的柴繼傑。
  • 師從施一公,半路出家的清華教授柴繼傑,今日再發Science
    而與柴繼傑教授發表的多篇CNS相比,讓我們更加驚嘆的是,與傳統「學霸」不同,柴教授並非生物科班出身,從造紙工人到國際著名生物學家,能取得如此成就,柴教授的毅力、勇氣和科研方法,更加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1983年9月,考入大連輕工業學院(現在大連工業大學)製漿造紙專業832班,是不折不扣學造紙出身。「當時的校園很小,只有一進校門的那一棟教學樓,後面有幾棟零星的宿舍樓,其他地方都是荒地。」柴繼傑教授2018年7月在母校大連工業大學演講時曾回憶。1987年畢業後到丹東鴨綠江造紙廠擔任助理工程師。
  • 從造紙工人到國際生物學家,柴繼傑教授的艱辛科研路!
    :男,1966年生於遼寧,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學造紙專業出身 柴繼傑1966年生於遼寧。1983年9月,考入大連輕工業學院(現在大連工業大學)製漿造紙專業832班,是不折不扣學造紙出身。 「當時的校園很小,只有一進校門的那一棟教學樓,後面有幾棟零星的宿舍樓,其他地方都是荒地。」柴繼傑教授2018年7月在母校大連工業大學演講時曾回憶。
  • 柴繼傑:非科班出身也能「逆襲」
    領導完成這一成果的科學家之一,就是清華大學教授柴繼傑。  在搜尋引擎中搜索「柴繼傑」3個字,常和他一起出現的名字,是他的導師施一公。施一公在採訪和演講中屢次提到這位比自己還大1歲的「高徒」。因為柴繼傑的科研經歷,確實走得不尋常。  本科時,柴繼傑學的是造紙,畢業後就去造紙廠當助理工程師。工作4年後,意識到「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柴繼傑決定回到學校讀研。
  • 他是清華教授,獲德國500萬歐元大獎,是施一公的大齡得意門生
    說到清華大學,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學霸」、「高考狀元」這樣的牛人,因為只有這樣的牛人才有資格被清華大學這所國內逼格最高的大學錄取。而說到清華大學的教授,估計很多人更是把頭顱高高仰起來仰望,因為能夠成為清華大學的教授,絕對是能力、人品和各方面素質都牛到一定程度的人。
  • 他從造紙工人到世界生物學家、清華大學博士後,成長之路讓人感動
    1987年順利畢業,並分配到丹東鴨綠江造紙廠擔任助理工程師,在這個崗位上一坐又是4年,他逐漸發現如果不有所改變,一輩子都會在造紙廠度過,內心仿佛有一個聲音告訴他,這種人生不是他想要的。柴繼傑人生志向的覺醒,讓他想要改變現狀,而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讀書。於是,他在工作4年之後,毅然決定攻讀碩士學位,並於1991年成功考入北京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成為一名碩士研究生。
  • 清華大學教授柴繼傑做客「植物遺傳與發育」高峰論壇
    清華大學教授柴繼傑做客「植物遺傳與發育」高峰論壇 2015-04-2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4月20日,清華大學教授柴繼傑做客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的第六期
  • 富蘭克林:生活不如意時,錯的是你,不是生活!
    他說過一句話,叫:生活不如意時,錯的是你,不是生活!因為生活是沒有對錯之分的,現實就是現實,規律就是規律,無人能改。這些事客觀存在,是無法改變的。而如果你的主觀思想,老是要跟客觀現實對著幹,那毫無疑問,你會受傷會失敗。
  • 柴繼傑、王宏偉獲清華大學生科院年度科學突破獎
    他還擔任了清華生物系98級本科生班主任,是當時首位擔任本科生班主任的長江學者教授,並於2002 年獲得清華大學優秀班主任一等獎。2003年,他帶領實驗室在抗「非典」的鬥爭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成功解析了SARS冠狀病毒的主蛋白酶三維晶體結構。
  • 對顏寧影響至深的三男一女,施一公、鍾毅、柴繼傑、吳嘉煒!
    ,正是這種善於聆聽他人的優點,久而久之就會讓自己很容易地理解其他人的想法,而不是導師心目中是李若彤版的小龍女,而導師表達出來的是劉亦菲式的小龍女,最後研究生最終接收到的是賈玲版的小龍女。當年一絲不苟,條理做事的吳嘉煒當年顏寧鼓起勇氣申請到了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的機會,在這裡不僅受到導師施一公的教導,還有課題組內師姐的影響,其中吳嘉煒就是顏寧的榜樣,做事乾淨利落,工作檯有條有理,這一點很多研究生都無法做到,很多人都會以沒時間,太忙來為自己工作檯的凌亂找藉口
  • 清華教授連發Science,Cell Res文章 解析新作用機理
    清華教授連發Science,Cell Res文章 解析新作用機理來源:生物通 2013-10-24  清華大學生科院的柴繼傑教授近年來主要關注並研究在生物學及藥學應用中的重要大分子結構與功能,通過蛋白晶體衍射的方法及一些生物、生化方面的手段闡述這些生物分子在結構和功能上的聯繫
  • 施一公有三位優秀女弟子,他的男弟子表現如何,同樣非常優秀
    在關注施一公和顏寧的時候,人們往往津津樂道的是施一公三位傑出的女弟子,有文章稱讚為」一師門三女英「。她們分別是顏寧、萬蕊雪和白蕊。顏寧是地地道道的大師姐,其成就這一段廣為人們流傳,不論是30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教授,還是獲得十位「中國科學之星」之一的稱號,就連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之前,也要有一個前綴,先把「魏茲曼女性與科學獎」收入囊中。顏寧現在已經成為其領域的領軍人物,水平已不在其導師施一公之下。
  • 清華大學教授:孩子能考上清華核心原因是智商
    能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不是努力,是智商。這話出自清華大學王晶教授之口。據@新華視點報導,家庭教育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王晶對清華五百個學生的家庭教育深入調查發現,這些孩子能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並不是家庭背景、個人努力程度等,而是他們的平均智商在129至131之間。「大家要承認個體差別。
  • 清華教授顏寧再發重磅論文,施一公女弟子做別人嫁衣,你怎麼看?
    相信不少同學都非常了解顏寧這位教授,她以前是清華大學教授,後又去美國發展,很多同學都說她不懂得感恩。而近日顏寧教授又發表了一篇重磅的論文,再一次提高了人們對她的關注,這位施一公的女弟子做了別人的嫁衣,大家怎麼看呢?
  •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TNL是否可以形成抗病小體?識別效應蛋白對TIR的NAD+水解活性是否有調節作用?擬南芥的RPP1是TNL類抗病蛋白的典型代表,主要由N端的TIR結構域、中間的NOD(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結構域以及C端的亮氨酸重複(Leucine rich repeat,LRR)結構域組成。
  • 清華發布 ∣ 柴繼傑、周儉民、王宏偉研究組合作發現首個植物...
    抗病蛋白被發現及在植物育種中大量應用已有二十多年,但人們對其發揮作用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減少農藥的大量施用,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的一塊「心頭病」。4月4日,清華大學召開「植物抗病小體」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介紹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和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的歷史性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