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不太如意,為什麼不鼓足勇氣,嘗試改變?
在中國就有這麼一個人,他本科學的是造紙,畢業後就去造紙廠當助理工程師,幹著普普通通的工作。或許,在這樣的工作下,多數人會繼續這麼下去,可是他工作4年後,厭倦了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也不是他想要的,於是回到了學校讀研。
「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他就是現任清華大學教授的柴繼傑。
誰也沒有料想到,當初在造紙廠當助理工程師的一個普通人,科研基礎差、英語也不行,可以說「天賦」跟他沒有一絲關係,但是他靠著勤能補拙走到了今天,能夠站在了中國一流學府清湖大學的講臺上,成為了中國眾多優秀學子的老師。
而這與柴繼傑當初,敢於打破曾經的生活,更源於他努力讀書的結果。在柴繼傑讀完研究生之後,他還取得博士學位,然後前往國外普利斯頓大學讀博士後,師從大名鼎鼎的施一公院士。
對於柴繼傑的成功,可能許多人認為這源於他的幸運。或許這是一種幸運,但是卻更多是他本人的努力。如果,當初沒有堅持讀研,沒有堅持讀博,柴繼傑也不可能有前往美國繼續學習的機會,更不會遇到大名鼎鼎的施一公。
2017年,柴繼傑還獲得了被譽為「德國的諾貝爾獎」的洪堡教席獎,其獎金高達500萬歐元的獎金,換算成人民幣幾乎接近4000萬。當然比起獎勵,並不算什麼,他已經成為了一個核心有名的國際大家,結構生物學家。
德國「洪堡教席獎」的設立是為了吸引世界頂尖人才來德國高校工作,提升德國學術實力,該獎以5年內向每位獲獎者提供高達500萬歐元,這還只是基本經費,要是加上其他經費,要遠遠高於這個數字。柴繼傑能夠獲得如此大獎,可見其學術能力。
不過,讓人更加欣慰的是柴繼傑最終回到了中國。
25年前植物體內的抗病蛋白被發現,然而,各國科學家均未能搞清楚對其發揮作用的分子機制。面對這樣的國際難題,2019年,柴繼傑帶領團隊攻堅克難,藉助清華大學和中科院團隊合作的項目平臺,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文,揭示了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也是中國科學家在國際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的歷史性重大突破。
這項研究意義重大,未來極有可能改變農業,讓農業更加綠色,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如今柴繼傑的科研之路也越走越遠,未來必然會助力中國崛起。
當然,柴繼傑的逆襲,既是源自自身的不懈努力,也來自施一公的培養。而曾經施一公在採訪和演講中也屢次提到這位比他還大1歲的「高徒」。
「繼傑從來不認為世上有什麼事他做不到。」施一公這麼評價柴繼傑。
或許,天賦對於一個人很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不認輸的心態,而柴繼傑正是因為如此的心態,在人生中不斷地晉級,活成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麼,對於很多生活並不如意的人們來說,是否也可以鼓起勇氣,做出改變?相信自己,那麼就一定可以。柴繼傑的成功,即是偶然,也是必然的結果,就如同施一公評價柴繼傑的那句話一樣。
當你認為世界上沒有什麼事自己做不到,只要你肯努力,誰也無法阻擋你前進的腳步,那麼你就距離成功不會太遠。或許,中國人就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