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提示或與小胖威利綜合症有關

2020-12-05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10月28日消息(記者吳善陽)國際著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今天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進展。該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其或與小胖威利綜合症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的非編碼序列,包括基因間非編碼序列、內含子非編碼序列等。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些曾因用處不明而一度被視為人體「垃圾基因」的序列正逐漸「正名」,越來越多的非編碼序列功能被科學家發掘。

  陳玲玲研究組本次發現的是基因內非編碼序列轉錄產生的一類新型線形長非編碼RNA,並將其命名為SPA。研究人員注意到其中兩條SPAs來源的區域僅在父系來源的染色體表達,且該區域在幾乎所有的小胖威利綜合症(Prader-Willi Syndrome,PWS)患者中完全缺失或不被轉錄。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陳玲玲研究組發現的另一被命名為sno-lncRNAs的長非編碼RNA同樣位於該區域。

  功能研究表明,SPAs與sno-lncRNAs在每一個正常的人源胚胎幹細胞(hESC)和正常人來源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內均形成一個1 ~2 個立方微米的細胞核內積聚小體(如右圖)。在此核積聚小體內,SPAs與sno-lncRNAs結合了大量的可變剪接調控蛋白。在hESCs中將父系來源的染色體包含SPAs與sno-lncRNAs的區域敲除,製備PWS疾病的人源胚胎幹細胞模型後分析發現,這些PWS關鍵區域長非編碼RNA的缺失影響了神經系統發育相關基因可變剪接,錯誤的剪接會導致神經系統發育異常乃至疾病的發生。

  PWS綜合症是一類基因疾病,該疾病病理機制至今不詳,臨床表現主要有神經系統發育異常、激素分泌失衡、肥胖、智力低下等(如左圖)。PWS病人中15號染色體q11-q13區域基因表達缺失,最小核心缺失區域為108 kb(如中圖)。SPAs、sno-lncRNAs在正常人的體內大量存在,而在小胖威利症候群病人的體內是缺失的,這可以成為臨床上產前發現診斷疾病潛在的標誌物。這項研究也為及時幹預疾病的發生提供了可能,但解析小胖威利症候群詳盡的致病機理還需要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大量的投入。

  該項研究在陳玲玲研究員的指導下,主要由生化與細胞所博士研究生吳煌,博士後殷慶飛,計算生物學所博士研究生羅政共同完成,同時該研究還得到計算生物學所楊力研究員的大力支持。該課題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和基金委的經費支持。

相關焦點

  • 我國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基因組「暗物質」不斷「正名」
    經濟日報12月2日訊 (記者沈則瑾)國際著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近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進展。該研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或與小胖威利症候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 Mol Cell:陳玲玲等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生化與細胞所的最新研究成果證實了內含子來源的非編碼RNA序列既可以在剪接後穩定存在,又可以在細胞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研究具體闡明了一類雙末端都含有小核仁RNA (snoRNA)的內含子序列在剪接發生過程中,可以形成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命名為sno-lncRNAs。
  • :新型長非編碼RNA及其重要功能機制被發現
    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都由外顯子和內含子組成。
  • 我科學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最新發現與創新  本報訊 (記者王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近日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這將為進一步了解PWS症候群的病理機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中國科大發現新型非編碼RNA - 非編碼RNA專區 - 生物谷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革教授實驗室在國際知名雜誌《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發表研究性論文,報導了其實驗室發現的一類新型非編碼RNA以及此類非編碼RNA的功能和功能機理。非編碼RNA是一大類不編碼蛋白質而在細胞中起著調控作用的RNA分子。
  • 研究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該研究首次發現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來源幹細胞中的特異性加工是其發生適應性功能變化的重要機制,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功能及進化提供了新思路。人類基因組中超過98%的區域都是非編碼區域。長非編碼RNA是一類廣泛轉錄但不翻譯產生功能性蛋白質的核糖核酸大分子。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等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長非編碼RNA是一類廣泛轉錄但不翻譯產生功能性蛋白質的核糖核酸大分子。  陳玲玲研究組長期從事長非編碼RNA生物學研究。這些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來源的幹細胞內的亞細胞定位的不同,提示它們在人、鼠的胚胎幹細胞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加工方式和生物學功能。  研究詳細解析了其中一個新型的長非編碼RNA——hFAST維持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的分子機制。
  •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SLERT的加工產生以及其與DDX21環、RNA聚合酶Pol I的相互作用機制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RNA SLERT在RNA聚合酶I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機制。
  • 陳玲玲等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機制—新聞—科學網
    陳玲玲博士正在介紹相關研究成果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
  • 【盤點】非編碼RNA與人類疾病關聯性亮點研究
    【4】中國科大發現新型非編碼RNA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革教授實驗室在國際知名雜誌《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發表研究性論文,報導了其實驗室發現的一類新型非編碼RNA以及此類非編碼RNA的功能和功能機理。非編碼RNA是一大類不編碼蛋白質而在細胞中起著調控作用的RNA分子。
  • 2017年不能錯過的長非編碼RNA研究推薦
    長非編碼RNA是一類長度在200nt以上的非編碼RNA,主要從蛋白編碼基因的反義鏈以及間隔區轉錄出來。大部分長非編碼RNA擁有與mRNA相似的結構,包括5『端帽子和3』端的polyA,並可能包含多個小的開放閱讀框,甚至能與核糖體結合,然而,這類RNA卻不翻譯。那麼它們是否具有生理功能呢?
  • 看點啥|具有預後意義的長非編碼RNA的表達與致癌分子通路有關
    摘要長非編碼核糖核酸(RNAs)是一類新型的RNA分子,在惡性血液病和實性腫瘤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此,我們調查了長非編碼RNA表達是否與臨床和分子特徵以及年輕成人(年齡<60歲)細胞遺傳學正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預後有關。在訓練集(n=263)和驗證集(n=114)中執行整個轉錄組圖譜。
  • 【盤點】非編碼RNA與癌症關聯性研究進展
    隨著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尤其是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大量應用,科學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非蛋白編碼的轉錄單元(即非編碼RNA,ncRNAs),長非編碼RNA在許多重要的生物進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lncRNA能調節多種細胞中的基因表達,癌細胞中lncRNAs的改變也被發現與腫瘤形成、發展和轉移密切相關,近期的研究還發現,非編碼RNA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基因組來源相同的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和功能都存在顯著不同,首次揭示了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機制決定功能多樣化,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進化及功能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論文4月6日深夜發表於《細胞》。
  • 「小胖威利症候群」是什麼?如何幹預治療,煙臺醫生這樣建議……
    「小胖威利」特別愛吃,通常體重超標,但個頭不高;他們有著輕到中度智力障礙,但在尋覓食物時卻「智力超人」。前兩天,煙臺山醫院兒童保健科接診了一位7歲女孩,確診為小胖威利症候群。據悉,這位女孩剛出生時吸奶無力,一度需要插著胃管才能維持生命。長大後,她的食慾越來越好,總是「吃不夠」。現如今她的體重增長到了32kg,而同齡女童的體重應在18kg到30kg之間。
  • Cell|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長非編碼RNA 是一類廣泛轉錄但不翻譯產生功能性蛋白質的核糖核酸大分子。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它們在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發揮著重要功能【1】。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長期從事長非編碼RNA生物學研究。
  • 2月長非編碼RNA和環狀RNA研究推薦
    本月的長非編碼RNA和環狀RNA研究也很紅火,有很多重磅級成果,不僅解析了它們在疾病中的功能和機制,相關的方法學研究也取得了進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研究進展:一.該研究首次證明長非編碼RNA可以通過揭示了長非編碼RN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為該類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 史上最全非編碼RNA合集,擁有2021的第一篇SCI
    由Tuschel,Barrel和Ambro實驗室發表的一系列文章裡,記述了這些結構RNA和調節RNA外,還包括有許多發現的僅由22個核苷酸組成的微小RNA(miRNA)的研究前景。近些年的研究熱點還是在LincRNA上面,未來還會發現更多的非編碼分子,會有窮盡嗎,誰知道呢?
  • 崔慶華:在長非編碼RNA的世界中,一定存在著長非編碼RNA中的P53, PTEN
    編者按:去年年底,來自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世界上首次創建並發布了長非編碼RNA疾病資料庫( LncRNADisease),這一資料庫收錄了160多種和長非編碼RNA有關的疾病,併集成了一個生物信息學工具用以預測新的人類長非編碼RNA和疾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