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專家發現環形RNA新分子及其轉錄調控功能機制
人民網上海9月28電 (記者王有佳)9月27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發表了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組與計算生物所楊力組的最新合作研究論文,發現來源於基因內含子區域的環形RNA新分子,揭示其成環機制及在基因轉錄調控中的重要功能。
-
一項遺傳學新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中隱藏著「暗物質」
一項遺傳學新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中隱藏著「暗物質」 Emma Chou • 2020-03-12 14:02:05
-
我國學者揭示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表達的新模式
國際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細胞·幹細胞》)於近日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醫學院沈曉驊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Divergent lncRNAs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and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in pluripotent cells」(反義長鏈非編碼RNA調控基因表達和多能幹細胞分化),系統揭示了長鏈非編碼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目前人們對它們的了解還非常有限,lncRNA被認為是生物學中的暗物質。探索lncRNA的功能和生物學意義,對於人們認識非編碼基因組、生物體的多樣性和進化具有重要意義。LncRNA的功能分類及預測,是新興的非編碼RNA領域一直追尋和探索的重要問題。
-
中國學者Nature子刊封面文章:首個蘭花基因組完整序列
中國學者Nature子刊封面文章:首個蘭花基因組完整序列來源:生物通 2014-11-26 11月24日Nature Genetics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公布了植物界種類最豐富的家族之一:蘭花(orchid)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
-
紅斑狼瘡遺傳暗物質生物學功能獲揭示—論文—科學網
為特異性免疫幹預治療提供新策略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病學研究所教授沈南團隊通過研究整合表觀遺傳學、3D基因組學及CRISPR技術,闡明了在狼瘡發病關鍵通路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在特定免疫細胞亞群中異常表達的分子遺傳學機制,為今後系統鑑定大量SLE非編碼遺傳因子的生物學功能及發展細胞特異性幹預手段提供了新的研究範式。
-
Cell:重大突破!發現一類新的小RNA分子保護哺乳動物基因組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6.0132017年7月2日/生物谷BIOON/---我們的基因組是雷區,散布著潛在破壞性的DNA序列,不過在這些DNA上,存在著數以十萬計的哨兵在站崗。
-
基因組中也存在和宇宙暗物質一樣的「黑暗」部分
正如存在於佔我們宇宙85%的神秘暗物質一樣,幾十年來困擾著科學家的人類基因組中也存在著「暗」的部分。2020年3月9日,一項發表在Genome Research期刊上的研究確定了果蠅基因組的新部分,目前這些新部分還藏在「黑暗」的區域中。
-
利用CRISPR研究基因組「暗物質」
這些非編碼基因被稱為基因組的「暗物質」,它們能調控編碼基因的表達,從而影響人類健康和疾病進程。自從人類基因組序列被公開發表以來,科學家們努力解析基因中的功能元件,包括非編碼調節區——參與轉錄調節的順式調節區和非編碼RNA(ncRNA)。轉錄因子在整個基因組中可能有數百至數千個結合位點,因此研究起來非常複雜。
-
暗物質粒子——軸子:在實驗室中顯示弦狀的效果
物理學家很快意識到,軸子還可以幫助解決宇宙難題——暗物質問題宇宙中超過80%的物質被認為是由一種神秘的看不見的暗物質組成。如果軸子存在並在特定範圍內具有較低質量,則軸子最有可能會成為冷暗物質的可能組成部分。
-
科學家揭示棉花基因組進化歷程
過去大量研究已形成共識,即在陸地棉(AD1基因組)中,D亞基因組供體是雷蒙德氏棉(D5基因組),但A亞基因組的供體是誰,則是未解之謎,長期處在爭論之中。有學者認為是來源於A2基因組亞洲棉,也有學者認為來自A1基因組草棉。 供體即可把自身優良性狀提供給另一個生物體的個體。
-
張忠華教授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揭示黃瓜全雌基因分子...
張忠華教授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揭示黃瓜全雌基因分子作用機制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張忠華教授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孫進京副研究員進行合作,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首次發現黃瓜中全雌基因(Female)是獲得新功能的基因
-
陳玲玲:人類基因組「暗物質」的解碼人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央視網消息:正如宇宙中存在著人類知之甚少的暗物質,在生命體這個「小宇宙」中,也存在著這樣的「暗物質」——非編碼RNA(核糖核酸),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些重大疾病與非編碼RNA調控失衡相關。
-
人類基因組的基因進化
在11月13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的網站上公示了美國健康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的華人學者劉秀芬(Xiu-Fen Liu)等人有關人類基因組中POTE-actin基因表達和進化的研究論文。 研究組之前曾描述了一種靈長類特異性基因家族POTE,這種基因在許多中癌症中表達,但正常器官中的量很有限。
-
可變啟動子的工作機制獲揭示
可變啟動子的工作機制獲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6 14:02:23 新加坡基因組研究所Jonathan Göke研究組通過對大量癌症轉錄組分析,發現了可變啟動子的普遍調控機制。
-
【Nature子刊】史上最大單細胞RNA測序項目!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題為「單細胞RNA-seq揭示了膠質母細胞瘤重現正常的神經發育層次」(Single -cell RNA-seq reveals that glioblastoma recapitulates a normal neurodevelopmental hierarchy
-
Cell子刊:北大肖瑞平團隊揭示高糖抑制AMPK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
在生物體內,細胞能通過感知營養物質,激活下遊一系列生物學反應,從而調節機體的物質與能量平衡。其中,AMPK是調節生物能量代謝的核心分子之一,也是治療代謝疾病的重要靶點。AMPK能感知細胞代謝狀況——在營養和能量水平較低的狀態下,AMPK被激活,從而抑制合成代謝、促進分解代謝,在促進ATP合成的同時抑制細胞的生長,最終維持細胞內能量穩態。
-
我國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基因組「暗物質」不斷「正名」
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的非編碼序列,包括基因間非編碼序列等。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些曾因用處不明而一度被視為人體「垃圾基因」的序列正逐漸「正名」,越來越多的非編碼序列功能被科學家發掘。 陳玲玲研究組本次發現的是基因內非編碼序列轉錄產生的一類新型線形長非編碼RNA,並將其命名為SPA。
-
Cell:從結構上揭示轉座子擴散抗生素耐藥性機制
跳躍DNA:耐藥性擴散的一種手段抗生素耐藥性在細菌之間擴散的主要促進因素之一是轉座子,也被稱作跳躍DNA,即能夠自主地在基因組中改變位置的遺傳因子。當在細菌之間轉移時,轉座子能夠攜帶抗生素耐藥性基因。這種轉座酶的特殊形狀也迫使轉座子DNA解螺旋和開放,從而允許這種轉座子將它攜帶的抗生素耐藥性基因插入到極其多樣化的細菌基因組中的很多位點上。限制抗生素耐藥性擴散的策略基於這種晶體結構,Barabas和她的同事們還開發出分子,並提出了阻止轉座子移動的原理論證。她說,「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有助於控制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的擴散。」
-
基因組分析揭示 我國南方存在狼的地方性群體
在中國,狼不僅生活在青藏高原、東北、新疆、內蒙古等地,而且在中國的南方也有分布。 為了研究中國南方狼的系統發育地位和群體歷史,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國家動物博物館、昆明動物所昆明動物博物館聯繫,取得了浙江、江西、貴州等地的中國南方狼皮張樣本,以及來自黑龍江和吉林的狼皮張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