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變啟動子的工作機制獲揭示

2021-01-10 科學網

可變啟動子的工作機制獲揭示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6 14:02:23

新加坡基因組研究所Jonathan Göke研究組通過對大量癌症轉錄組分析,發現了可變啟動子的普遍調控機制。該研究於2019年9月5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細胞》。

研究人員利用來自18,468個癌症和正常樣品的RNA-seq數據進行活性啟動子的推斷,證明可變啟動子是特定背景下轉錄調節的主要調控者。研究者發現啟動子在組織,不同癌症類型和患者中失調,影響了已知的癌症基因和新的候選基因。對於具有獨立調節啟動子的基因,研究證明啟動子活性提供了比基因表達更準確的患者存活預測指標。該研究表明,活躍啟動子的動態變化塑造了癌症轉錄組,為進一步探索調節機制與癌症轉錄異常的相互作用開闢了新的思路。

據介紹,大多數人類蛋白質編碼基因受多種不同啟動子的調控,這表明啟動子的選擇與其轉錄水平同樣重要。然而,儘管全基因組轉錄的改變被認為是癌症的一個決定性特徵,但可變啟動子的功能仍然未知。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Pan-cancer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Pervasive Regulation through Alternative Promoters

Author: Deniz Demirciolu, Engin Cukuroglu, Martin Kindermans, Tannistha Nandi, Claudia Calabrese, Nuno A. Fonseca, André Kahles, Kjong-Van Lehmann, Oliver Stegle, Alvis Brazma, Angela N. Brooks, Gunnar Rtsch, Patrick Tan, Jonathan Göke

Issue&Volume:Volume 178 Issue 6

Abstract: Most human protein-coding genes are regulated by multiple, distinct promoters, suggesting that the choice of promoter is as important as its level of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However, while a global change in transcription is recognized as a defining feature of cancer, the contribution of alternative promoters still remains largely unexplored. Here, we infer active promoters using RNA-seq data from 18,468 cancer and normal samples, demonstrating that alternative promoters are a major contributor to context-specific regulation of transcription. We find that promoters are deregulated across tissues, cancer types, and patients, affecting known cancer genes and novel candidates. For genes with independently regulated promoters, we demonstrate that promoter activity provides a more accurate predictor of patient survival than gene expression.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a dynamic landscape of active promoters shapes the cancer transcriptome, opening new diagnostic avenues and opportunitie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play of regulatory mechanisms with transcriptional aberrations in cancer.

DOI: 10.1016/j.cell.2019.08.018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0906-7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系統繪製環形RNA可變反向剪接和可變剪接圖譜
    該研究系統繪製了環形RNA可變反向剪接和可變剪接圖譜,揭示了環形RNA可以通過可變反向剪接和可變剪接機制產生新的外顯子剪接,深入的機制研究表明環形RNA的可變反向剪接受到其上下遊內含子互補配對序列的競爭配對調控。
  • .| 惠靜毅團隊揭示RNA結合蛋白QKI調控肺癌關鍵可變剪接事件
    」的機制與功能。為了尋找肺癌相關的重要可變剪接事件,惠靜毅團隊在之前的工作中,篩選到QKI蛋白是非小細胞肺癌中最頻繁且顯著下調的一個RNA結合蛋白,並且揭示了QKI下調後通過調控NUMB基因可變剪接從而異常激活了Notch信號通路(Zong et al., 2014)。
  • 上海生科院發現RNA可變剪接的時序性調控機制
    該工作首次發現了RNA可變剪接的時序性調控,闡述了細胞周期中RNA剪接的周期性波動對細胞分裂增殖的調節作用。在機理上進一步揭示SR蛋白激酶CLK1在這些周期性可變剪接中的作用機制。  選擇性剪接對於蛋白表達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超過90%的人類基因可以通過可變剪接產生不同功能的蛋白亞型。
  • 轉錄後修飾機制研究獲進展
    來自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Lerner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oding Region Polyadenylation Generates a Truncated tRNA Synthetase that Counters Translation Repression」的文章,揭示了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利用化學交聯、DNA足跡、遺傳突變等方法嘗試了解轉錄因子調控基因轉錄的具體機制,發現轉錄因子在啟動子DNA的結合位置直接決定其對下遊基因的影響,一般來說,轉錄因子結合在核心啟動子區域(-35區和-10區)上遊發揮轉錄激活功能,在核心啟動子區域或基因內部則抑制轉錄。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利用化學交聯、DNA足跡、遺傳突變等方法嘗試了解轉錄因子調控基因轉錄的具體機制,發現轉錄因子在啟動子DNA的結合位置直接決定其對下遊基因的影響,一般來說,轉錄因子結合在核心啟動子區域(-35區和-10區)上遊發揮轉錄激活功能,在核心啟動子區域或基因內部則抑制轉錄。
  • 結合核小體的SWI/SN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RSC結構獲解析
    結合核小體的SWI/SN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RSC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2 21:09:13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Patrick Cramer課題組取得一項新進展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首個細胞發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 科研進展 | 我院蔬菜中心揭示RsMYB1基因啟動子甲基化調控心裡美蘿蔔花青苷合成的新機制
    但是在心裡美蘿蔔品種選育和生產過程中,時常出現白肉突變體,嚴重影響了品種的純度和品質,其突變機制尚不清楚。團隊利用QTL-seq結合轉錄組分析獲得控制心裡美蘿蔔花青苷積累的關鍵基因RsMYB1。序列分析表明在紅肉野生型和白肉突變體中,該基因沒有核苷酸序列的差異,同時發現在RsMYB1啟動子上遊存在7,372bp的CACTA類型轉座子插入。
  • 一作解讀|中國農大小麥研究中心揭示小麥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的變異規律
    該論文揭示了小麥馴化以及多倍化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的規律。基因可變剪接廣泛存在於真核生物中,主要有外顯子跳躍、內含子保留、可變3』端,可變5』端等形式,是調節轉錄組複雜性和蛋白質組多樣性的重要機制。內含子保留形式中被保留的內含子比普通內含子短,GC含量更高;外顯子跳躍形式中被跳躍的外顯子也比普通外顯子長度短,且GC含量更低。通過比較二倍體小麥和四倍體小麥馴化前後的可變剪接基因的數目和種類,結果表明小麥馴化後可變剪接基因數目明顯減少。
  •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中國科學報】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獲揭示 2019-02-15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大 中 小】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副研究員何振豔研究組利用多種分子生物學手段,在轉錄水平上揭示了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砷超富集機理及其調控分子網絡
  • 研究揭示細菌ECFσ因子介導的轉錄起始分子機制
    該工作是張餘研究組對今年早期工作的延續(Li et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該文主要研究了細菌ECF σ因子的結構、ECF σ因子特異性識別啟動子DNA序列,以及ECFσ因子起始轉錄的分子機制,重點探討了ECF σ因子的σ2/σ4 linker區域的結構與功能。
  • 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利用化學交聯、DNA足跡、遺傳突變等方法嘗試了解轉錄因子調控基因轉錄的具體機制,大家發現轉錄因子在啟動子DNA的結合位置直接決定了其對於下遊基因的影響,一般來講,轉錄因子結合在核心啟動子區域(-35區和-10區)上遊發揮轉錄激活功能,轉錄因子結合在核心啟動子區域或者基因內部則抑制轉錄。
  •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他們發現敲降R-loop的重要調控蛋白RNaseH1的表達可抑制體細胞重編程的進程。為了研究R-loop與體細胞重編程的關係,研究人員構建了RNaseH1突變體。體外實驗表明RNaseH1酶活位點單個胺基酸的點突變體(RNaseH1D209N)可以顯著抑制野生型RNaseH1對R-loop的消解作用。重編程實驗表明RNaseH1D209N可以改變R-loop水平進而影響體細胞重編程的進程。
  • 轉錄中介體的結構和功能獲揭示
    轉錄中介體的結構和功能獲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7:12:25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Rafael Casellas和科羅拉多大學 Francisco J.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這導致木質部生長和環境條件之間的反饋調節機制至今不明,影響了對全球變暖下陸地森林生產力和碳收支的準確評估。    近期,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機構合作,共享和整合基於先進的微樹芯技術開展的北半球(23°N至67°N)、79個站點的21個針葉樹種的樹幹木質部細胞發育的每周監測數據(1998年-2016年),運用混合模型建模並分析多種環境因子對木質部第一個細胞形成時間的影響,量化北半球針葉樹木質部生長啟動的關鍵驅動力。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這導致木質部生長和環境條件之間的反饋調節機制至今不明,影響了對全球變暖下陸地森林生產力和碳收支的準確評估。近期,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機構合作,共享和整合基於先進的微樹芯技術開展的北半球(23°N至67°N)、79個站點的21個針葉樹種的樹幹木質部細胞發育的每周監測數據(1998年-2016年),運用混合模型建模並分析多種環境因子對木質部第一個細胞形成時間的影響,量化北半球針葉樹木質部生長啟動的關鍵驅動力。
  • 水生植物蓮的miRNA與可變剪切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可變剪切是一種重要的轉錄後調控機制,能使同一個基因產生多個具有結構差異的轉錄本,而這些轉錄本很多在蛋白結構以及分子功能上也產生差異。由於這些結構序列上的差異,導致同一個miRNA靶標基因產生的部分轉錄本不具有miRNA靶標位點,從而「逃脫」相應miRNA的調控。這些同一基因轉錄的不受miRNA調控的轉錄本及受到miRNA調控的轉錄本在不同發育時期與組織中的表達模式尚不清楚。
  • 科學家揭示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8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
  • PNAS:揭示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精確分子機制
    2020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分子機制,DNA製造RNA進而製造蛋白質是分子生物學中的一項基本原理,基因表達的過程會以多種方式被嚴格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