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蜈蚣草砷超富集機理—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副研究員何振豔研究組利用多種分子生物學手段,在轉錄水平上揭示了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砷超富集機理及其調控分子網絡,
-
【中國科學報】鋁對人體生物毒性新分子機制獲揭示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科研人員與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黃方等合作,採用量子計算、經典分子動力學模擬與同步輻射能譜等譜學實驗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鋁對蛋白結構的影響,提出了一種鋁對人體生物毒性的新分子機制。相關成果日前作為首頁插圖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雜誌。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推測麻風或為自身免疫病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推測麻風或為自身免疫病 麻風遺傳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17-01-11 中國科學報 郭爽 迄今,麻風雖然得到有效控制,但具體的致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近年的研究發現,宿主的遺傳背景和環境因素極大地影響麻風的遺傳易感性。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中國科學報】大氣中硫酸氫銨形成機理有新解
【中國科學報】大氣中硫酸氫銨形成機理有新解 對霧霾顆粒形成有重要作用 2016-02-22 中國科學報 楊保國 他們在納米水滴表面也觀測到同樣的反應機理。 這種反應機理的發現,表明氨氣可直接參與並加速大氣中硫酸氫銨及硫酸銨的形成,從而對大氣中霧霾顆粒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
《中國科學報》頭版:北航教授揭示豬籠草「油嘴滑蟲」機制
《中國科學報》2016年4月12日頭版報導《自然》刊發北航教授仿生表面重要研究進展:
-
【中國科學報】揭示智障相關基因在軸突發育中功能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熊志奇課題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位於X染色體上的Opitz症候群相關蛋白Mid1在神經元軸突發育中的功能,為了解Opitz症候群的發病機理提供了線索。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在遺傳因素引起的智力障礙中,相當一部分是由X染色體上的基因突變或缺失引起的。
-
科學網—揭示一種病原菌—宿主互作分子機理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方瑋)華南農業大學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張煉輝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病原菌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準確限定陸源輸入到海洋的Mo同位素組成是運用Mo同位素準確反演地質歷史時期全球海洋氧化和缺氧事件的重要前提。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組模塊創製創新團隊在《新植物學家》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此前,科學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
-
【中國科學報】泛素化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機制獲揭示
美國時間7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癌細胞》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胡榮貴課題組的最新成果,揭示了具有腫瘤抑制活性的泛素連接酶HACE1通過介導細胞自噬受體蛋白(OPTN)的泛素化修飾,促進細胞自噬受體複合物形成,「激活」細胞自噬,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分子機制。
-
科學網—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全球尺度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研究員葉清的指導下,揭示了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 大氣氮沉降是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重要全球變化因子,然而在全球尺度下大氣氮沉降對植物光合碳吸收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豬籠草「油嘴滑蟲」機制
合作團隊還通過解析豬籠草「嘴唇」的微觀結構,揭示豬籠草「油嘴滑蟲」液膜自動搬運液體、致使昆蟲無法駐足而滑落入籠的機理,並建立了液膜輸運的理論計算模型。該研究4月7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2013年,中科院院士江雷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張德遠、陳華偉共同對豬籠草「嘴唇」的微觀結構與功能及其成分之間有何種關聯,展開了研究。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2019-03-08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 語音播報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
-
獲批項目總經費超6000萬!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再獲國家資助!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十三五」第五批重大項目立項結果,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參與申報的重大項目「中國中西部典型盆地陸相頁巖油形成演化與富集機理」獲立項。該重大項目包括五個課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主持其中1個課題,課題為「陸相頁巖油流動機理與有效開發方式」,獲直接經費349.6萬元。
-
【中國科學報】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深圳先進院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大腦中每個神經細胞通過上千個微小的「突觸」與其它神經細胞相互連接。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以及密西根大學等合作單位,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
【中國科學報】鈣華碳氧同位素氣候指代意義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不同地貌部位形成的內生鈣華碳氧同位素的相關性差異,這為鈣華高解析度古氣候重建提供重要依據。目前,該研究成果在英國《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上發表。 鈣華具有較高的沉積速率,使得其重建古氣候的精度可達年、季尺度。這有利於對突發的重大氣候環境事件(洪水、乾旱、地震等)和年—百年尺度氣候周期的研究。
-
【中國科學報】招募「精兵強菌」 為水稻高效固氮
近日,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白洋課題組與儲成才課題組合作,揭示了水稻關鍵因子「NRT1.1B」通過調控水稻根系微生物組,從而改變根際微環境,進而影響水稻秈粳亞種間的氮肥利用效率。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