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揭示一種病原菌—宿主互作分子機理

2020-12-05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方瑋)華南農業大學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張煉輝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相關研究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農桿菌是一種重要的植物病原菌,通過侵染植物傷口將細菌DNA整合到植物基因組,從而誘導宿主產生冠癭瘤或髮狀根,影響農作物產量。農桿菌侵染植物的分子機理已有大量研究報導,但在成功侵染植物後,農桿菌如何關閉那些致病基因的表達一直懸而未決。

張煉輝課題組研究發現農桿菌成功侵染植物傷口後,可利用植物傷口修復時所產生的高濃度蔗糖誘導農桿菌表達產生一種特異性水解酶SghA,該酶的表達促使植物釋放出體內原來處於絡合狀態的水楊酸。

作為植物激素,水楊酸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響應逆境的信號分子,誘導宿主產生免疫反應。農桿菌則巧妙地利用其作為外源信號,及時關閉致病基因的表達,從而降低病原菌細胞的能源消耗,以保證其在侵染成功後的生存繁殖。

該研究不但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而且為控制植物冠癭病和提高植物轉基因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論基礎。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1903695116

《中國科學報》 (2019-10-22 第3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一種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張煉輝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
  • 病原菌效應蛋白阻斷宿主炎症信號通路
    >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Cysteine methylation disrupts ubiquitin-chain sensing in NF-κB activation」的文章,報導了病原細菌效應蛋白通過半胱氨酸甲基化修飾宿主NF-κB通路中的TAB2/3分子從而使其失去感受上遊泛素鏈信號的活性,進而有效抑制細菌感染過程中NF-κB炎症反應信號通路的激活。
  • 南京農大作物疫病團隊聚焦「作物大戰病原菌」—新聞—科學網
    1月28日,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在《分子植物》上同時在線發表兩篇論文,成果聚焦病原菌的致病因子,從不同角度對效應子攻擊植物以及植物的抗性機理進行深入探究,為涉及糧食安全的科技前沿問題先手把脈。 其中,「A Phytophthora capsici effector targets ACD11 binding partners that regulate ROS-mediated defense respons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一文,明確了辣椒疫黴菌一種精細的致病機理,即RxLR207 對於辣椒疫黴菌而言,是一種既不能缺失又「過猶不及」的效應子
  • ...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2019-05-06 微生物研究所 ,揭示了病原菌與宿主間相互博弈的動態過程及分子機理,為抗結核治療及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和特異靶點。
  • 亞硝酸鹽:腸道病原菌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增強致病力的重要信號分子
    硝酸鹽還原酶把炎症過程中宿主細胞產生的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從而為病原菌在腸道厭氧環境下提供生長必須的能源。而腸道正常菌群一般不表達硝酸鹽還原酶因而在炎性腸道中在和病原菌競爭生長過程中處於劣勢。這也是病原菌能夠突破正常腸道菌群屏障而引進感染性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亞硝酸鹽作為信號分子在腸道病原菌感染過程中調控毒力基因的表達及其致病力的作用相對知之甚少。
  • 回顧2018 | 科學家如何運用蛋白質組學來研究病原-宿主互作?
    除了癌症等領域的分子分型和標誌物篩選驗證以外,蛋白質組學在感染性疾病的研究中也有廣泛的應用。由於病原菌和宿主之間的識別從本質上講是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蛋白質組技術在該領域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年,蛋白質組學研究病原-宿主互作的論文屢屢見刊於Cell、Nature、Immunity等高水平學術期刊,今天我們回顧這些發生在2018年的亮點研究,去洞察科學家如何運用蛋白質組學研究來探究病原-宿主互作機制。
  • Nature:邵峰等揭示病原菌效應蛋白阻斷炎症通路新機制
    ,該文章報導了病原細菌效應蛋白通過半胱氨酸甲基化修飾宿主NF-kB通路中的TAB2/3分子從而使其失去感受上遊泛素鏈信號的活性,進而有效抑制細菌感染過程中NF-kB炎症反應信號通路的激活。 通過三型分泌系統分泌效應分子進入真核細胞內,進而阻斷或調節宿主關鍵信號轉導通路是許多病原菌普遍採用的致病機制。
  • 南京農大作物疫病團隊聚焦「作物大戰病原菌」
    1月28日,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在《分子植物》上同時在線發表兩篇論文,成果聚焦病原菌的致病因子,從不同角度對效應子攻擊植物以及植物的抗性機理進行深入探究,為涉及糧食安全的科技前沿問題先手把脈。其中,「A Phytophthora capsici effector targets ACD11 binding partners that regulate ROS-mediated defense respons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一文,明確了辣椒疫黴菌一種精細的致病機理,即RxLR207 對於辣椒疫黴菌而言,是一種既不能缺失又「過猶不及」的效應子
  • 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揭示病原菌致病新機制
    疫黴菌侵染宿主的過程中,在質外體上演著極其複雜和精確的「攻擊、防禦」的軍備競賽,對這個過程的深入了解是全面認識植物免疫的複雜性,發展安全高效病害控制策略的基礎。   該團隊於五年前發現了疫黴菌分泌的糖基水解酶XEG1,通過攻擊植物細胞壁破壞植物的抗病性,但植物也能識別XEG1啟動免疫反應;隨後發現植物通過細胞膜免疫受體RXEG1來識別XEG1,是植物啟動對疫黴菌免疫的分子基礎;對XEG1功能的深入分析發現,疫病菌會利用XEG1的酶活喪失突變體XLP1作為「分子誘餌」,來掩護XEG1對植物的攻擊,首次提出了病原菌攻擊寄主的「誘餌模式
  • 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互作研究獲系列進展
    在前期研究中,王華林學科組發現SFTSV可利用其非結構蛋白NSs與病毒包涵體「監獄」阻斷宿主固有免疫響應(Ning et al., 2014, JMCB; Ning et al., 2015, JVI),而HRTV儘管不能誘導包涵體形成,但可以通過其非結構蛋白NSs介導激酶與轉錄因子的分子空間位阻抑制I型幹擾素等抗病毒蛋白表達(Ning et al., 2017, JBC)。
  • 科學網—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調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機理
  • CHOM|用CRISPRi-seq研究病原菌致病機理
    病原菌致病機理研究中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感染過程中的瓶頸問題。細菌要成功侵染宿主需要一定的劑量,這是因為它們在侵染宿主的過程中需要突破一層層的屏障,在通過屏障時會不斷有細菌被清除。這些屏障主要來自宿主方面的壓力,比如營養限制,免疫響應等。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以及密西根大學等合作單位,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 PLoS Pathogens:揭示LysM蛋白介導的真菌—昆蟲互作效應機制
    研究以昆蟲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為對象,揭示了LysM蛋白介導真菌—昆蟲互作的效應機制。真菌細胞壁成份中的幾丁質是重要的病原模式分子,植物病原真菌通過分泌含有LysM結構的效應蛋白(effector)保護細胞壁、結合游離的幾丁質寡糖或競爭性抑制寄主幾丁質受體等方式,抑制由病原菌幾丁質誘導的寄主免疫反應。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
  • Frontiers in Immunology:乙醯化修飾對流感病毒與宿主互作的影響...
    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是一種造成人、狗、馬、豬及禽類等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在分類學上,流感病毒屬於正黏液病毒科。流感病毒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病原,其進入宿主體內後,利用宿主的複製和翻譯系統完成其生活周期。
  • 【前沿】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在痘病毒與宿主天然免疫互作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cGAS是宿主最關鍵的DNA識別受體,能激活STING-TBK1-IRF3信號軸誘導Ⅰ型IFNs的產生,進而介導機體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因此,cGAS被認為是宿主「真正的」胞質DNA識別受體。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共生體宿主-共生菌互作「微生態位」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平端深海偏頂蛤鰓絲組織中非含菌細胞、含菌細胞以及共生菌在維持化能營養共生體的「微生態位」的功能作用。與化能菌形成共生體是無脊椎動物適應深海熱液/冷泉特殊生境的重要生態策略。平端深海偏頂蛤是南海冷泉區最具代表性的無脊椎動物之一,與甲烷氧化菌建立共生關係。平端深海偏頂蛤的鰓絲是宿主細胞與共生菌建立、維持共生關係的場所。
  • 科學家嘗試理解真菌與宿主間作用機理—新聞—科學網
    現在,Adamo、Fredensborg及其他研究者正在嘗試理解這些寄生蟲是如何操縱宿主大腦的。Fredensborg說:「我們已經從發現操縱行為的階段,進入到一個專注於作用機理的新階段。但還有很多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Adamo發現,病毒會侵佔昆蟲的脂肪體。脂肪體是蟋蟀體內蛋白質的最主要生產源,能儲藏其他營養,加劇免疫反應。
  • 中山大學研究揭示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互作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
    Plant Cell | 中山大學肖仕課題組揭示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互作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蛋白質的合成與降解平衡是真核生物細胞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關鍵。目前,植物細胞三種蛋白質降解途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機理已較為清晰,而對於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之間的交互作用機制所知甚少。